“哥德堡”:300年辉煌与沧桑“哥德堡号”是18世纪瑞典船队中最大的一艘,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远洋商船,是整个造船业的骄傲。1745年,满载中国瓷器、茶叶和丝绸的“哥德堡号”在距哥德堡港口仅一公里的地方触礁沉没。就像二百年后出现的泰坦尼克号一样,变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从1991年起,瑞典历时十年复制了仿古又不失华丽的“哥德堡”号木船,2005年10月2日沿着260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起航, 由接力出版社7月出版的《“哥德堡”历险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这是一本以当年“哥德堡”号沉没的真实事件为背景、以一个14岁男孩的视角描述 “哥德堡号”最后一次航行中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的彩色故事书,是瑞典著名童书作家奉献给孩子们的一份独特礼物。它将引领中国读者感受大海的激情和冒险的快乐,认识瑞典古代航海技术的精湛,感受瑞典文化独特的魅力。...
带着记忆出生(1)苏慕自出生起便带着奇怪的记忆。 刚满十一个月,他已经会开口说话,可是不肯叫“爸爸”、“妈妈”,却说:“我家不在这里,你们送我回家呀。”又指着来来往往的车子说,“都是四个轮子,可是怎么没看见马呢?” 便有人逗他:“你家在哪儿呀,你什么时候坐过马车?” 小苏慕答:“我家在朝歌,我有几十辆马车。” 便有好事的长辈查了典籍,说:“朝歌原在洛阳附近,离西安不远,不过,那已经是千百年前的称呼了。” 但这还不是最奇怪的。真正令他父亲苏浩瞠目的是在他六岁时,第一次带他进赌场,他抓起骰盅,很不屑地说:“骰子,是赌术里最低级的一种。”然后随手掷出个六点;接着站在玩扑克的赌桌旁,诧异:“扑克?我们那时候没有这玩意儿。”...
杀人事件 第一章(1)下午三点之后,雪花纷纷飘落。 水泥浇筑的码头上,并排放着几台报废的发电机。码头紧邻沙滩,沿岸一带没有任何能便利行人的灯台或照明塔。漫天雪幕和阴沉苍穹之下,沙滩隐隐透出一丝寂寥。唯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沙间插着的一小块铁板,但它也即将消失在这慢慢飘积的大雪中。鹫羽从码头走到沙滩上,捡起这块铁板,发现其表面似留有些许字样。 一九六八年 切割之时…… 铁板看来年代久远,被铁锈腐蚀得破烂不堪,表面凹凸不平,只能勉强辨出上面的字,而且从中间开始,文字就完全不见了。四周的圆形螺丝孔也已经被腐蚀得失去原形,放在手中轻轻一动,铁板就寂静无声地断成两半。其中一半掉落在脚边的雪地里,鹫羽遂把手中的另一半投进海里,继续爬上码头,以迎接即将到来的船只。...
1939年12月9ri,夜里十点左右,华夏国西南边境丹阳镇郊外的森林里,数十个身着黑衣的男子正利用齐人高的灌木作掩护,小心翼翼地向前行进着。 借着他们手中火把的亮光,这些人的形貌清晰可见。他们有的背负大刀,刀柄处的红绸随着夜风来回飘动;有的则手持步枪,细长的枪管擦得油光锃亮。 队伍最前方有一个领头的人,那方正的国字脸虽被炭粉抹黑,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如暗夜中的亮星,灼灼生辉,眉宇之间透着不怒自威的气势,此人正是丹阳镇民团司令魏国忠。 魏国忠边走边想:“这里已是牛岭镇地界,按照常理来说,潘武的民团应在这里设了岗哨,以防外敌偷袭。但自己一路走来,连一个牛岭镇民兵的影子也没见到,这也太过奇怪。难道正如当初预料的那样,牛岭镇遭遇了什么变故?”...
副标题: 森博嗣作品系列作者: 森博嗣译者: 黃鈺筌出版社: 尖端出版社出版年: 2010-06-04页数: 320頁定价: NTD250元装帧: 平裝丛书: 逆思流ISBN: 9789571042787 =========================================书源、扫描:东方云起OCR:菜Knight校对:菜Knight棒槌学堂·逆思流录入小组录入日期:2011年6月20~21日★棒槌学堂 荣誉出品★ 【//bcxt.uueasy.】 声明: 3.如需转载,请保留作者、译者、出版社及录入者相关信息,谢谢合作!★棒槌学堂 荣誉出品★ 【//bcxt.uueasy.】...
前言在写下这一切之前,我考虑了很久,因为很多东西,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有的,到了现在我都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更有很多东西,不符合当时的世界观,本身就不应该流传后世。 而我最后之所以决定记述下来,是因为我感觉这样的事,如果我不说出来,实在是一个遗憾,也是对某些人,甚至可以说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我是一个已经退休的地质勘探队员,曾经隶属于解放军地质勘探工程连。在那个红色疯狂的岁月中,我们幸运又不幸的游离于“大革命”风暴之外,穿行于中国的大山河川之中,寻找那深埋在地底的财富。在长达二十年的勘探生活中,我们穿过了中国80%的无人区域,经历了极端的枯燥与艰苦,也遇到过许多匪夷所思,惊骇莫名的事情。而这些事,你永远也不可能在档案资料中看到,那都是一些“不应该存在的”的事实,被永远封存起来了。...
罗伯托·波拉尼奥及其《荒野侦探》(1)1976年,一个留着凌乱的头发、戴着飞行员式眼镜的23岁的年轻人站在墨西哥城甘迪书店里,这是几家很不明智地免费让他看书的几家书店之一。这位年轻人在读一篇宣言,宣言号召他的诗友们为文学放弃一切,让大家以兰波为榜样,开始上路。他说,真正的诗人应该走出咖啡屋,与“神枪手、孤独的牛仔们……烦人的超市顾客等等这些为数众多又各自为政的人们打成一片,”汇入这些聪明、孤独、无人关注、屡遭鄙视的人流中去。 大爆炸文学的模仿者的数量可以兵团计,然而在波拉尼奥和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看来,他们不过是在贩卖某种异国情调的陈词滥调:什么*者、*、族长、鬼魂之类的东西,只是为了出口而已。这种状况在拉美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者已经成为过去。资本主义、世界银行、跨国毒品交易这些邪恶的新面孔取代了军事*者、敢死队和政治*。大爆炸年代的幽灵和恐怖已经逐渐从本土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