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甲午战争史 >

第38章

甲午战争史-第38章

小说: 甲午战争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5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8卷,第279页。

注6 《盛军将军裕禄复奏查明金州失陷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098),第25卷,第31页。

注7 《旅顺来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223页。

注8 藤崎秀捕获稍晚,此时尚未送到。10月31日,藤崎秀同钟崎三郎、山崎羔三郎一起在金州西门外处斩。

注9 《前敌紧要军情各电清单》,《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948),附件一,第23卷,第37页。

注10 《旅顺金州去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230页。

注11 《连顺、赵怀业、徐邦道致盛宣怀函》,《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第309—310页。

注12 《寄大连湾赵统领等》,《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8卷,第22页。

注13 《金州副都统幕王君死难记》,《旅大文献征存》(抄本),第3卷。

注14 《裕禄致连顺电》,转见《甲午中日战争纪要》,第8889页。

注15 《赵怀业致盛宣怀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233页。

注16 《金州旅顺去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246页。

注17 《徐邦道致盛宣怀函》,《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第270页。

注18 《徐邦道致盛宣怀函》.《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第319页。

注19 《甲午中日战争纪要》,第90页。

注20 《清史稿》,列传248,《徐邦道传》。

注21 《金州来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245页。

注22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8卷,第282页。

注23 《日清战争实记》,第9编,第22页。

注24 向野坚一,《从军日记》(油印本),1894年12月30日。按:藤城 ,熊本人。上海日清贸易研究所毕业。随第一师团侵华后,任兵站司令部通译官。

注25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2卷,第173174页。

注26 拙编:《甲午战争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269页。

注27 《甲午战争纪闻》,《旅大文献征存》(抄本),第3卷。

注28 《日清战争实记》第11编,第4页。

注29、31 桥本海关:《清日战事实记》第8卷,第283页。

注30 《日清战争实记》第11编,第3页。

注32 《日清战争实记》第11编,第5页。

注33 《盛京将军裕禄奏报金州失守大概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089),第25卷,第14页。

注34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8卷,第283页。

注35 《盛京将军裕禄奏报金州失守大概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069),第25卷,第14页。

注36 《日清战争实记》第11编,第6页。

注37 《甲午战争纪闻》,《旅大文献征存》(抄本),第3卷。

注38、41 《盛京将军裕禄奏报金州失守大概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069),第25卷,第14页。

注39 赵怀业自称200人,应以200人为是。

注40 “余兵”指程之伟、佟茂荫二军。前引裕禄折称:“函催程之伟迅带大同军前进,连催三次,该军竟在复州逗留。又迭催驻扎复州协(领)佟茂荫带捷胜营兵赴援,亦未到防。”

注42 向野坚一:《从军日记》(油印本),1894年11月6日。

注43 《甲午战争纪闻》,《旅大文献征存》(抄本),第3卷。

注44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2卷,第174页。

注45 《日清战争实记》第11编,第7页。 
 
 
 
 

 

 

 

 
  
 
 

 

 



 三 大连湾弃守  

 
 
大连湾山形左右拱抱,东南面临海湾,三山岛屏障于前,湾之中央有两半岛突伸湾中,左曰和尚岛,筑东、中、西海岸炮台三座,右曰老龙岛,筑有老龙头、黄山海岸炮台两座。后路则筑有徐家山陆路炮台一座。各炮台所配备的炮位如下表:(表略)当时,“我海疆炮台,大连湾式最新,炮亦最利,创建于戊子(一八八八年),竣工于癸巳(一八九三年),以屏蔽南关岭,为旅顺口后路扁钥。”注1

原先,大连湾的驻守部队是刘盛休的铭军十一营三哨。九月间,清政府为应援平壤清军,命刘盛休仅留守炮台兵八哨,其余十营四千人皆由北洋舰队护航,运抵大东沟登岸。后又续调两哨赴前敌,守台部队仅余六哨。李鸿章以大连湾防务空虚,命铭军分统赵怀业招募怀字军六营二哨。其中,和尚岛驻两营,老龙头及黄山各驻一营,南关岭驻一营,苏家屯驻一营二哨。金州危急时,赵怀业应徐邦道之请,拨二哨助守金州。这样,驻守大连湾的清军共有六营六哨,计三千三百人。

十一月七日拂晓,根据山地元治的部署,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犯:右路部队,包括步兵第三联队,骑兵一小队及炮兵两中队,由第二旅团长西宽二郎少将指挥,沿旅顺大道前进,截断清军来援之路,称为旅顺大道支队;中央部队,包括步兵第十五联队,骑兵一小队及工兵一中队,由步兵第十五联队长河野通好大佐指挥;攻击大蓝山注2炮台,称为大蓝山炮台攻击支队;左路部队,包括步兵第一联队、骑兵一小队及工兵一中队,由第一旅团长乃木希典少将指挥,攻击和尚岛炮台,称为和尚岛炮台攻击支队。其余部队,驻金州城南,作为预备队。

早在日军攻占金州之前,李鸿章对守御大连湾已感信心不足。他提出了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坚守金州通往旅顺大道上的南关岭。他授意盛宣怀致电湾、旅诸将:“貔子窝至金州路皆宽,惟有南关岭起,土城子止,宽止十里。中有山岭,形如蜂腰,西人皆称可守。若调十营扼山岭,多安炮位,平路多设地雷,当可紧守。一面再调兵接应。如能守住南关岭,不使越过,统领、营官当邀破格恩爵,弁兵重赏银两,决不食言。”并告诫诸将说:“卫达三(汝贵)已拿问。其势不能不拚,然舍南关岭不守,过此恐不能守。”注3他还多次电催赶办南关岭土炮台,并多方设法调军赴援。从盛宜怀致登莱青道刘含芳的一封电报,即可看出当时调兵遣将急如星火的情况:“倭兵犯金、复,人数不多。但求夏(辛酉)、章(高元)两军速渡,守住南关岭。

刘子征(盛休)已到海城,程魁斋(之伟)已到熊岳,电饬合师夹击,俟鉴帅(李秉衡)允准拨队。请公进电龚鲁卿(照玙),即派在旅之图南、海定、广济夜渡赴登。”注4实际上,各路援军皆缓不济急,李鸿章赶办南关岭土炮台的命令也未曾执行。

第二个方案,是在紧急时放弃大连湾而专守旅顺。十一月二日,盛宣怀致电赵怀业等:“尊处分守各营,兵力散而不聚,恐难当大敌。帅意旅重于湾,南关岭有险可守,倘湾不得守,须带炮队退守南关岭,以保旅顺为要。”注5同一天,李鸿章也电嘱旅顺水陆营务处道员龚照玙:“吾意宁失湾,断不失旅。”注6这实际上是告诉赵怀业,龚照玙等对大连湾可以弃而不守。

李鸿章的这两个方案,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南关岭不仅是旅顺口后路的孔道,也是大连湾后路的屏障,既放弃了大连湾,南关岭还能屹立无恙吗?而且,李鸿章本人前后的思想也是矛盾的。早在日军登陆花园口之前,他获悉“倭欲由大连湾旁登岸,抄袭旅顺”的消息时,曾经认为:“大连湾尤为旅顺紧要后路,互相犄角,湾防不守,则旅防可危。”注7如今却说,“宁失湾,断不失旅。”而实际上是失湾必失旅。这反映了他的方寸已乱,在指挥上已经毫无章法了。但是,李鸿章的指示,却使赵怀业不战而退出大连湾有了依据,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恶果。

先是拱卫军及捷胜营败向旅顺时,在苏家屯和南关岭的两营怀字军,即随之而去。赵怀业也率驻和尚岛两营,于当夜移于老龙岛。因此,日军于七日向大连湾进攻时,一路上没遇到任何抵抗,行进极为迅速。日军行至三十里堡迷路,令垫师阎世开为之引路,被拒绝。日本军官以死相威胁。阎世开痛骂敌人,奋笔书曰:“宁作中华断头鬼,勿为倭奴屈膝人!”书毕慷慨就死。时人作歌吊之:“刀边骂敌怒裂眦,掷笔甘就刀头死。心肝攫出泣鬼神,淋漓血染山凹紫。”注8

至是日上午九时左右;大连湾各炮台全部被日军各支队分别占领。如下表:(表略)

在以上各炮台中,除老龙头炮台稍作抵抗外,余皆弃台而走。赵怀业见日军至,即率所部奔向旅顺。日本海军为应援陆军作战,也于是日早晨驶赴大连湾外,先对岸上试放两炮,而毫无反应。至九时许,筑紫、赤城二舰来向旗舰报告,和尚岛炮台已悬挂日本旗。随后,第二十三号鱼雷艇又来报告,中国炮台的炮口皆指向天空。于是,日本海军知第二军已完全占领了大连湾炮台,便派人至水雷营“收布设水霄图,因得详其布设之状,即扫海以绝其忧。”注9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大连湾,反成了日本继续扩大侵略的根据地。不仅如此,大连湾储备甚丰,除饷银已被赵怀业运走外,军械、弹药等全归敌人所有。时人指出:“方倭将至时,我金州、大连湾储备军械自勇丁配执兵抢以外,有海岸、行营两种炮凡一百二十余尊,大小炮弹二百四十六万余颗,而自沪局运至行营快炮封尚未启,华厂自制枪并德国枪六百数十杆,枪弹三千三百八十一万数千颗;及马匹行帐诸式军需,所蓄甚厚。严城巨防,特两日间竟委之去。大连湾有海军码头;倭人据之;其大小军资从此得登岸地转输前敌,而辽东之祸愈烈矣。”注10

注释:

注1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38页。

注2 大蓝山炮台之名称,系根据日方记载。或称作大龙山半岛炮台。(见《第一师团司令部参谋野口坤之大尉关于攻克金州和大连湾的谈话》,《日清战争实记》第13编,第88页)疑即指老龙岛。因大连湾内只有两个半岛,除和尚岛外,就是老龙岛了。

注3 《盛宣怀致龚照玙等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250页。

注4 《盛宣怀致刘含芳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254—255页。

注5 《盛宣怀致赵怀业等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245页。

注6 《复旅顺龚道》,《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8卷,第26页。

注7 《复总督》,《甲午战事电报录》中卷,见《东行三录》,第174页。

注8 张之汉:《阎生笔歌并序》按:阎世开,字梅一,金州城南三道沟人。家境贫寒,世代业儒。本人在金州城南三十里堡为塾师,死年38岁。

注9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8卷,第288页。

注10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中日战争》(1),第39页。按:姚著所载日军虏获之武器弹药数字,与日方公布的数字基本相同。(见《日清战争实记》第11编,第1213页。) 
 
 
 
 

 

 

 

 
  
 
 

 

 



 四 旅顺口的防御  

 
 
旅顺口与威海卫隔海相望,共扼渤海的门户。旅顺口最狭,宽仅九丈,内澳周约十四里,水深两丈以上,可容铁甲兵轮。一八八O年冬天,首筑黄金山炮台,为旅顺设防之始。一八八一年,又在旅顺设置水雷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