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异史-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清华默然点头,他知道镇虏军损失惨重,很多部队完全没有了战斗力,而且现在军中弹药奇缺,如果朝廷还不把该送到的火药送来的话,那么镇虏军可能无法顺利攻克眼前的这座水寨。他沉思片刻,问道:“那些大炮什么时候可到?”
赵奉道:“刚才炮兵已经派人前来送信,说他们已经用船通过运河将大炮运到无锡,正在寻找马匹,如果他们能尽快找到足够的马匹的话,那么最晚明日晚上就能赶到。”
林清华点头道:“如果朝廷的火药能快些运到就好了,那么我军就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了,只需用炮猛烈轰击水寨,那么躲在水寨中的日军就一个也跑不了!”
听到林清华这样说,站在他身边的莫不计说道:“我总觉得有些不大对劲,咱们连着派了两个人去向朝廷索要火药,可是为什么朝廷没有一点儿动静呢?而且那两个送信的人也是一去不返,我真担心朝廷中会发生什么变故。”
林清华皱眉不语,他走到帐篷外,用千里镜向着那远处的水寨望去。在镜头中,一些日军士兵正在寨墙上来回奔跑着,用任何可能得到的材料加固寨墙,看起来他们已经做好了挨炮的准备了。
林清华放下千里镜,对莫不计说道:“我也有些担心,难道南京城真的发生了什么变故?”
莫不计问道:“那,咱们要不要再派人回去看看?”
林清华稍微思索一番,说道:“我看先别着急,咱们昨天晚上刚刚派回去一个人,说不定他现在正在回来的路上呢!我看再等等。”
“报告!”一名士兵来到林清华面前,向林清华敬了个礼,口中说道:“陈子龙陈大人在辕门外求见。”
“哦?快请。”林清华说道。
陈子龙随着士兵来到林清华跟前,他向林清华行礼道:“下官参见楚国公。”
林清华走上几步还礼,说道:“陈大人不必多礼,你能这么快就拉起数万人的乡勇,真是不简单,林某很是钦佩。”
陈子龙笑道:“楚国公过奖了,下官之所以能这么快就拉来这么多乡勇,一来是因为前次南京之战的乡勇大多没有解散,二则是因为几位豪杰之士的帮忙,要没有他们相助,恐怕如今下官正在衙门里发愁呢!”
“豪杰之士?”林清华追问道,“不知是些什么人,他们竟然有这么样的好手段。”
陈子龙道:“其实下官今次前来,就是向楚国公引见他们的,此刻他们正候于辕门之外,等着楚国公的召见。”
“快请!”林清华立刻说道,他也很想见见这些豪杰之士。
陈子龙转身走到辕门外,片刻之后三名儒衣文士已跟在他身后来到林清华面前,在他们的身后,还有几名劲装大汉紧随其后。
陈子龙领着众人向林清华行礼,随后他将诸人一一引见给林清华。
陈子龙首先指着身边的一名五十多岁的文士,说道:“这位是浙江右参政侯峒曾侯大人,他是天启五年的进士,字豫瞻,如今掌管嘉兴、湖州两府政事。今次之所以能这么快就召集众多乡勇,全仗着候大人左右奔劳。”
“侯峒曾?有点儿耳熟……”林清华边与侯峒曾寒暄,边在头脑中搜寻着这个人。
不待林清华想起来,陈子龙就忙着将另一人介绍给林清华,他指着侯峒曾身边的另一名也是五十多岁的文士,说道:“这位是几社才子夏允彝,字彝仲,他是万历四十六年的举人,松江府华亭人,以前曾是福建长乐知县,前几年丁忧回乡,如今在家赋闲,此次招募乡勇,他也出了大力。”
听到这里,林清华总算是想起来了,在他眼前站着的这两个人正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气节之士,在历史上,他们都曾举兵反清,而且最终兵败被杀,其铮铮气节实在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林清华忽然想起一事,忙问那夏允彝:“不知彝仲先生可曾将爱子带来?”
夏允彝显然有些意外,他说道:“在下确实将犬子带来,只是他尚年幼,不太懂得规矩,在下怕他冲撞了楚国公,所以已命他在乡勇大营之中相候。”
“哦……这样啊。”林清华有些失望,他追问道:“不知彝仲先生将爱子带到这军中是为了什么?莫非是想让他在军中磨练一番?”
不待夏允彝回答,陈子龙却插嘴问道:“莫非楚国公认得夏公子?”
“呵呵……”林清华笑了几声,随即应道:“认倒不认得,不过夏公子才情甚加,我在扬州就闻听到了,所以才知道彝仲先生有个闻名江南的公子。”
“哪里,哪里。”夏允彝赶紧谦让,虽然他不明白林清华为何这么看重他的儿子,不过,既然楚国公这么大的官员都认为自己的儿子很出色,那么他当然很高兴,他捋着胡子,说道:“犬子贪玩的很,虽然已过束发之年,但仍是胡闹的紧,经常写些没头没脑的歪诗,倒让楚国公见笑了。”他话锋一转,又说道:“其实在下此次带犬子前来,主要是想让他经历一番战火,让他懂得民生艰苦,国事艰难,也好洗练他的品性,做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林清华微笑不语,他低下头来左看右瞧,只把众人弄得一头雾水。他在身上找了好半天,但什么也没有找到,最后他一拍脑袋,将武装带取了下来,连同那上面的手枪和子弹都交与那夏允彝。看到夏允彝摸不着头脑的样子,林清华笑道:“实在是没有别的拿的出手的东西,就把这当做我送给夏公子的见面礼吧,希望他能向诸位一样成为忧国忧民的忠义之士。”
“这……这……”夏允彝对于这突然而来的礼遇都有些不知所措了。
“哈哈!莫非楚国公送人兵器的瘾又犯了?”陈子龙笑着说道。他见众人投来询问的目光,便向众人解释道:“诸位有所不知啊!楚国公平常最喜送人兵器,前次我听史阁部说,楚国公曾送给史德威同样的两支短枪,看来今日这楚国公的送枪之瘾又犯了啊!”他望着夏允彝手中的武装带,又说道:“看来我的运气也不错啊,一不小心就收了个好学生,不仅大家都夸他,而且连楚国公这样的朝廷重臣也甚是看重,若假以时日的话,我看复儿定会成为天下栋梁!”
众人听罢哈哈大笑,直道楚国公慧眼如炬。
林清华也与众人陪了阵笑,他知道,站在他眼前的这个名叫夏允彝的人不仅自己是个气节高尚的民族英雄,而且他的儿子夏完淳也是个民族英雄。夏完淳原名复,后改名完淳,在他的父亲夏允彝抗清失败被杀之后,他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反清,后来被清廷捕获,为了说降他,大汉奸洪承畴曾亲自到牢房里去劝降,但夏完淳将洪承畴痛斥一顿,并做诗讽刺洪承畴,后来清廷见无法劝降他,便将他杀害,遇害之时夏完淳年仅十七岁。
林清华一向佩服这样的人,所以他才会迫不及待的将手枪送与夏完淳。他看着夏完淳父亲夏允彝那张乐呵呵的脸,不禁想道:“不知道我到了这个时代之后,他们的命运能否改变?”
众人又与夏允彝揶揄了一阵,陈子龙才接着向林清华介绍其他的人。他指着剩下的另一名文士,说道:“这位是崇祯十六年的进士黄淳耀,字蕴生,嘉定人氏,原观政都察院,两年前辞官回乡,如今也与彝仲先生一样,无官一身轻,乐的逍遥自在。此次他本来在湖州访友,听说洋夷进犯扬子江,于是便来找侯大人,欲前往军中效力。”
“陈大人说笑了!”黄淳耀正色说道,“黄某虽然辞官,但仍时刻记挂天下苍生,逍遥自在倒是从来不曾有过,黄某也很想为天下苍生效力,只是……唉!”黄淳耀重重的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脸色有些发白,似乎有些话说不出来。
陈子龙看着黄淳耀那并不十分愉快的脸色,问道:“怎么?莫非蕴生兄有什么不适?”
侯峒曾接口道:“我也觉得奇怪,为何蕴生老弟始终不肯再次入朝为官呢?”
黄淳耀摇头道:“朝堂之上尔虞我诈,黄谋还是离得远些为好!”
他的这句话显然引起了一阵共鸣,众人无不摇头叹息。
陈子龙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会惹来麻烦,所以他迅速转移几人的注意力,他将站在几人身后的那几名劲装大汉叫到身边,随后向林清华说道:“这六位也是江南忠义之士,他们在招募乡勇一事中也出力甚多,在乡勇之中,有一大半是他们门下的弟子。”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原创!
第四章 夺鼎 第七节 五祖
陈子龙首先将一名年约四十左右的汉子拉到林清华面前,待那汉子向林清华抱拳行礼后,他才说道:“这位是苏州忠义门的首席教习洪英洪师傅,他是崇祯四年的进士,山西平阳人氏,字启盛,早年也曾效力朝廷,后来辞官回乡,清军南下之后,他也率领数十名弟子南下苏州避难,后入幕史阁部军中,去年潞王篡位,大肆捕拿朝廷官员,史阁部奉密旨召军讨逆,洪师傅也回到苏州招募弟子加入乡勇,后来从苏州一带开到南京,参与了攻城战。”
“莫非这就是那后世著名的‘洪门’的创始人?”林清华心中寻思道,他望着眼前的这个劲装大汉,见他虽是一身劲装打扮,却难掩其温闻尔雅的文士风采,尤其是他下巴上的那一撮胡子,更是难以让人相信他居然是洪门的祖师爷。不过,林清华想不通的是,为什么陈子龙口中说他是“忠义门”的教习,而不是洪门中人。
看到林清华望着自己的那副奇怪的神色,洪英以为林清华怀疑自己是否真是进士出身,他笑着说道:“莫非楚国公也认为在下不是进士出身?”
陈子龙哈哈一笑,说道:“怎么样?我早就说了嘛,洪兄应该穿上儒服儒冠,这样方能让人信服,可你却偏偏喜欢穿这武人劲装,你这不是自找的吗?”
与陈子龙一样,黄淳耀、侯峒曾、夏允彝也是相视一笑。
看到林清华询问的眼神,陈子龙随后解释道:“不瞒楚国公,在我等几人刚在乡勇军中相会的时候,他们几人也以为这洪师傅是假冒的进士,若不是我上前解释的话,恐怕几位已经真把他当成是一员普通的拳师了。”
夏允彝接口道:“是啊,以前我虽然曾听闻过洪师傅的事,但却万万没有想到那个名气很大的豪杰之士居然会出现在我等眼前,若非洪师傅当着我等的面轻松的做诗一首的话,恐怕我等还不相信陈大人的话呢!”
林清华笑道:“其实我并不是不相信,只是我觉得如今放眼全天下,象洪师傅这样能文能武的读书人当真是少之又少,刚才猛然听见陈大人这样说,我一时愣住了,有点失态,还望洪师傅莫怪。”
洪英抱拳道:“哪里,哪里。楚国公为人耿直,又肯为天下百姓出头,实乃忧国忧民之士。大概楚国公您自己还不知道吧?您在河南惩治奸恶之徒的美名都传到这江南一带了,百姓们都说您是大青天呢!”
陈子龙说道:“不错,洪师傅讲得好,楚国公确为我朝第一好官,既爱民如子,又能为国分忧,更难得的是,楚国公麾下的镇虏军实为百战之师,不仅大败鞑子铁骑,而且今次又击败洋夷,大明能出这样能文能武的朝廷重臣,实在是朝廷之福!百姓之福!”
林清华谦让道:“几位谬赞,小子实在担当不起,还望几位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