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内总管 >

第20章

大内总管-第20章

小说: 大内总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千万之巨,这还是京官的,其他地方官员的荷包有多鼓可想而知!
    若不整治,明朝就算在王承恩手里走上‘工商皆本’的道路,也经不起这样腐蚀!王承恩决定借原来的东厂特务机构变成一个官员的监督机构,约束官员。这只是第一步,等一切走上正规,王承恩还要进行更大的举措。明朝官员几百年的积习,想一时间全清掉,也是不可能的!
    王承恩的信条是,要贪只容许自己贪,绝对不容许别人贪!所以为了组织新的‘廉正公署’,王承恩要从自己掌握的原东厂特务组织开始着手,先整理当官的,再清理当兵的!
    大队大队的锦衣卫手中的刀枪锵锵,将原来东厂的管事太监们全围在当中。王承恩带着丁离正冷眼打量着原来东厂的管事太监们,如刀子一般的目光让这些东厂管事太监们心底寒气直冒。谁叫王承恩原来是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学生呢,生、旦、净、陌、丑、忠、恶、奸,要扮啥角色,就像啥角色!
    “公公们,想死!还是想活!”王承恩朝着这群原来的东厂管事太监们吼了一嗓子。
    东厂的管事太监们你望我,我望你,都不知道王承恩说这话的原因,那敢随便乱开口招来杀身之祸。
    “都不说话是吧!那我就当你们默认了,都给我拉出去,直接杀了!”王承恩大喝一声。
    锦衣卫提着刀枪就上来拿人,这些原东厂的管事太监们那想到这新来的都督弹指间,他们的脑袋就要搬家。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奴才想活!”哗啦,这些原东厂的管事太监们跪成了一片,哀声道:“王公公饶命,奴才想活!”
    王承恩一屁股坐在锦衣卫搬来的椅子上,朝着这群跪在地上的东厂管事太监冷笑道:“照理,原来魏忠贤的人不是诛九族就是凌迟——”
    “奴才想活命,想活命——”东厂管事太监们脑袋磕得地面‘咚咚’直响。
    “这活命嘛,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王承恩看着这群东厂的管事太监们笑得很暧昧,那笑容中满是贪婪、欲望的成分,这群侍侯过魏忠贤这个奸雄的东厂管事太监们那能不明白王承恩话里的意思。
    “奴才自有八百两黄金,全孝敬了王公公!”其中一个原东厂管事太监趴在王承恩脚下,为了活命,只能吐出自己的私房钱。
    王承恩讪笑道:“八百两——来人!将这厮直接剁了,然后喂狗!”左右锦衣卫欲上前拿人,这太监赶忙哀求道:“奴才有一千两、不!不!奴才有一千二百两……三千两……”王承恩只在旁讪笑着朝这太监拼命摇头,周围管事太监那见过这手段,纷纷估算着自己有多少私房钱,才够买这一命。
    “奴才有一万两黄金!”这太监撕喊着,声泪具下,大概是肉疼的紧浑身都在颤抖。王承恩没好气的一脚踢在这太监身上,喝道:“来人!跟他去拿钱!”随即,几个锦衣卫跟拖死狗一般,架着这手脚早被吓软的太监就走。
    王承恩喝道:“下一个!”,配合王承恩的叫声,锦衣卫手中的刀枪直指跪在地上的原东厂管事太监。
    “奴才有八千两黄金,白银十万两!”
    “奴才有一万三千两黄金,白银五万两!”
    ……
    王承恩本来想革掉原东厂的管事太监,换上自己的人手,控制原来东厂的特务机构,换人的时候顺便搜刮一下,那想到随便一逼这些太监就搜刮出了二十万黄金和两百多万两的白银。王承恩看着这满地的白银和黄金心中一动,突然记起李自成破京城时,据说从皇宫中搜出大笔数目的白银。就因为这笔银子,以至于崇祯连国破都不舍得花钱,吝啬小气的罪名背了整整三百六十年,也给人骂了整整三百六十年。
    内帑中早就空空如也,这是王承恩知道的,因为每期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都亲自为皇帝掌管着内帑的金银,难道这紫禁城之中还有连皇帝崇祯都不知道的藏银吗?
    这也太荒唐了!
    王承恩从黑吃黑得到了魏忠贤的巨额财产,王承恩知道也只有魏忠贤这样的人才能有这样大笔钱财。莫非这笔财产本就是魏忠贤藏在宫中,没想到自己倒台那么快,来不及时转移,最后给李自成翻了出来?魏忠贤伏法以后,这些知情的太监难道是畏惧株连而对崇祯帝隐瞒?在甲申之际却被李自成严讯拷打审问了出来,所谓的宫中库藏难道是如此由来?
    越是最危险的地方却越是最安全的,魏忠贤这样的奸雄也肯定明白这个道理。试问一下,天下间还有那处地方安全得过皇宫?
    想通这节的王承恩朝着这些才吐出自己私房钱的原东厂管事太监嘿嘿冷笑,这笔钱王承恩不想、也不敢吞,因为这不是黑吃黑,太多人知道了,若是私吞了,总有一天会让崇祯察觉的。所以,王承恩决定拿这个发现去邀功,或许就因为这个发现,崇祯会给自己更大的权利也不一定!
    “给我打!别打死咯!直到他们吐出更多的银子!”
    “是!”丁离带着锦衣卫一拥而上。顿时,一整哭爹喊娘的呼救声,王承恩却是冲耳不闻,脸上挂着冷笑,弹弹身上的尘土朝乾清宫而去。
    卷一 京城风云 章31 一举数得
     更新时间:2008…9…15 21:20:10 本章字数:3287
    崇祯听到王承恩的禀告十足惊傻了,不知道是应该欢喜王承恩找到了这么大笔银子,还是该厌恶自己的江山腐化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竟然连自己鼻子底下藏了大笔脏银都不知道!
    丁离很快就让这些原东厂的管事太监们开了口。丁离的手法很绝,直接用五指抓住原东厂管事太监们的手臂,一寸一寸的捏碎,没几个人能忍受住这样的折磨,只捏了一个原东厂管事太监的手臂,凄厉的哀号声,就让知道内幕的太监们全招了。
    还好王承恩多了个心眼,若是改变了明朝历史,这笔巨款就永无见天之日了,没改变历史的话,等着十七年后李自成破京城搜刮出来!
    从魏忠贤原来在宫里落脚的小院地底,挖出来五十两一锭,刻着‘永乐’二字的银锭整整二十八万锭,一千四百万白银,能顶国库整整七年的收入。
    崇祯冷眼看着这些脏银从地下一箱一箱的搬出来,心中五味杂呈。这些魏忠贤的贪银和原东厂管事太监吐出来的脏银,接近两千万两的数目,不用增加农民赋税,光这些白银就够崇祯用个三四年的军饷,宫里的太监都如此,何况外面的官员!
    崇祯第一次因为有了银子,反而陷入了无限的惆怅中!
    “王承恩!”崇祯不知道该是愤怒,还是无奈。
    “奴才在!皇上有何吩咐?”王承恩躬身在旁。
    “给朕彻彻底底的查周延儒,就算他私得了一个铜板,朕也要他好看!你这‘廉正公署’尽快运作起来,朕对这些贪官污吏绝不轻待!”崇祯说完,脸色黝黑,一脸的愤愤不平朝乾清宫而去。
    王承恩指示太监们将脏银全搬回内库,入库入册。看着一直颤抖着身子等待发落的原东厂太监一声冷喝:“全给我发配到边关,直到战死为止!”
    丁离朝锦衣卫们一挥手,锦衣卫们一涌而上架起这些匍匐在地的太监们就走,凄厉的惨叫声一直在王承恩耳边回响……
    “丁离,你挑点机灵的武监将这原来东厂的缺员补上,最好是手脚干净的,忠实度可靠的,人就由你负责!”
    “小的明白!”丁离躬身在旁,一脸的冷寂,其实他早给王承恩刚才发觉魏忠贤藏银的手段征服得彻彻底底。
    ※※※※
    跟习惯了王承恩,丁离的办事效率都提高了不少,只花了半天时间就将原来东厂管理层的缺位布置上了王承恩的人手,并开始运作新的‘廉正公署’。王承恩看着丁离忙上忙下,突然觉得该把卫大同给挖过来帮自己了,何况丁离总跟着自己办事情,自己府邸里容容的安全只能靠那些武监,若是来个刘太监那样的高手,怕是挡都挡不住。
    王承恩对那个失踪了的刘太监总是心存阴影,这刘太监,武功太厉害了!因此,王承恩凭借着身份直接将卫大同调回了自己府邸,一方面保护容容,一方面也应付一下府邸里的事务,怎么说容容也是一个假死跟情夫私奔的贵妃,太抛头露面总是不妥!
    王承恩处理好卫大同的事情,丁离亲自监管的‘廉正公署’就已经查到了周延儒的家底和大部分受贿记录。王承恩拿着丁离列好的周延儒家底和受贿记录清单,嘿嘿冷笑的同时,也惊叹原东厂特务机构打探消息的速度。
    王承恩拿着周延儒的受贿清单连夜就到了钱谦益的府邸,两人寒蝉过后,王承恩说明来意,将周延儒的受贿的事情具实相告,并对钱谦益道:“钱大人,这可是个机会!”
    钱谦益那能不明白这个道理,朗声道:“下官马上便通知所有东林大臣一起弹劾这周延儒和温体仁为首的齐楚浙党,王公公且放心,这次就算皇上不杀周延儒,他也绝对别想再为官了!”
    “鄙人还有两件事情需要钱大人支持,其一,那晚倪大人整理的‘工商皆本’需要钱大人和东林大臣们的全力支持!”
    “这个自然,本是兴国安邦之良策,下官和东林大臣义不容辞!”
    “其二,站在皇上的立场上同意官办对外贸易机构,在泉州、明州(宁波)原有的对外通商口岸上再增加一个上海设为对外贸易口岸,推举鄙人为三地官办贸易机构的负责人。”
    “什么!这——这开办对外贸易机构自然可以,可是增设口岸,大臣们可能比较难说服!”钱谦益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从倭寇海盗猖獗到现在的长毛老外无不对大明的海疆屡屡侵犯,‘海禁’就是因此才施行的政策,何况跟蛮夷做买卖,钱谦益总有那么点不屑,堂堂天朝岂能与蛮夷之邦互通有无!
    事实上自宋代以来,中国人的海上贸易就走在世界前列,步伐之大令人瞩目。它为社会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令航海技术长期领先世界,催生了大批商业城市和市民文化。这也正是后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路径的源头。
    但是到了明代,经济政策反而转趋保守。明太祖朱元璋希望恢复简朴的农业社会,实施“海禁”,将本应继续发扬光大的海上贸易大加钳制。后世朝廷也利用种种理由,时张时弛地维持海禁。
    海禁阻塞了正常贸易,于是东南沿海走私横行,连带倭寇难平。汪直不过是把它做大做强了的典型而已。正所谓“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商转为寇”。明代建国两百后,政府面对冷酷的现实终于稍稍改变海禁政策——隆庆开关有限制地准许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可以说这也是拜汪直等人的“功劳”呢。
    不过开关之后,虽然民间海上商贸大发展,但政府对于海上贸易还是消极的,更别提有什么类似西欧国家的那种鼓励、支持、资助海上贸易、探险的态度。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欧洲,没有大一统的帝制,邦国分立和政教争端的局面反而令他们的商业资本得以冲破樊篱;欧洲各国也在竞争中认识到商业资本的价值,大力支持海上贸易。中国与欧洲后来的差距由此拉开。
    明末的通商口岸有广州、泉州、明州(宁波),而当时的上海是个县,但是当时的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布匹行销全国,远销海外,有“木棉文绫,衣被天下”之称。可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