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冰心作品集 >

第127章

冰心作品集-第127章

小说: 冰心作品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画工董安”等字样。董安未知为何许人,字迹亦劣,大约他只做些修补的工作。

殿极高大,结构简洁,佛像甚美,目长鼻直,肩广腰细,极庄严慈妙之致;中间五佛:

南宝生,西弥陀,中s碃卢,东阿门众,北成就,垂目合掌盘膝而坐,座前各有胁侍,座后

*鹧嬷刂兀圩逞だ觥*

出上寺,下一条街,便是下华严寺。两寺原本相连,明代断成两处。下寺外部驻兵,有

新修讲座一处,正殿较上寺为小,为藏经之所,四壁有“壁藏”,当大佛座后悬有天宫楼阁

五间,均是辽代建筑。橱内尚有画幅及藏经,但都非金元古物。佛像数十尊,亦极美,可惜

佛前坐着关圣塑像,当系军人所祀,艺术上大相悬殊,殊觉不伦不类。

回车午餐,知到云岗去的汽车道,已由工兵修好,午后一时又向云岗出发。

云岗在大同城西三十里,武周山之云岗堡,当北魏建都大同时节,云岗逼近魏都,山石

又好,正好为佞佛的魏帝所利用,于是于文成帝兴安二年(四五三年)开始云岗石窟的雕

刻,《魏志》称云岗石刻始兴安(四五三年)终太和(四九九年)共四十六年。计建同升,

灵光,镇国,护国,童子,能仁,华严,天宫,兜率十寺。元代又建石佛二十龛,今洞名可

考者仅有数洞,如五佛洞,碧霞洞,佛籁洞等,刻名尚在崖上。

关于云岗石窟雕刻的建造年代,石窟之数目次序,建筑形式等,同行的郑振铎先生有更

详细的记载,同时关于云岗的中外书籍和论文如:

王耀成:大同旅行记《地学杂志》六年十,十一期袁希涛:大同云岗石窟佛像记《地学

杂志》十一年二,三期

赵邦彦:调查云岗造像小记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陈垣:记大同武周山石窟寺《东方杂志》十六卷二,三号梁思成

林徽音: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汇刊四卷三,四期

翟兑之:大同云岗石窟详记《北平京报画报》廿一年五月(稿存中国营造学社)

松本文三郎:云岗之雕像《东洋美术报》十一年伊东忠太:北清建筑调查报告《建筑杂

志》一八九号等均可参考,我又只记此行的感想和印象了。

自大同车站出发,同行者尚有大同车务段长贺渭南先生。

沿着泥泞颠簸的山路,汽车徐徐的开向武周山,沿途傍武州河而行,河水浑浊汹涌,时

见人畜绝流而渡。五里许到观音堂,是一小庙,庙前有三龙壁,略如城内之九龙壁。庙门首

有一桥洞,预备山水穿过者,洞额曰“潮音”。上阶入庙,庙内亦驻着军队,大殿内纵横的

设着兵士的卧具,只将神像的两目,用黄纸蒙上,以避不便,极为有趣。营长吴姓,招待我

们吃茶,并为指点对山顶上之汉马武寨,传是马武为盗时啸聚之处。吴营长又微笑对我们

说:“这里静极了,夜里只听见水澌和狼叫。”我忽然觉的这话大有诗趣!

又曲折的走了廿五里,汽车横涉两次武州河,云岗一片的洞窟寺楼和大佛的肩顶已横在

眼前了。

车停在石佛古寺东边,山西骑兵司令赵承绶先生的别墅门口。云岗之游,蒙赵司令见假

他新盖好的云岗别墅为我们下榻之所,赵司令和夫人那天都在别墅里,相见甚欢。匆匆的安

排好卧具,我自己休息了一会,同行诸君急不及待,都分头到石窟里去探访千五百年前的神

工了。

晚六时,赵司令设宴为我们洗尘,我们是一身行装赴席。

席间谈到西北牧畜问题,开垦问题,因提起开发河套的民族英雄王同春氏,大家都感着

极大的兴趣,顾颉刚先生立刻就作了一些笔记(此则顾氏有专文发表)。

赵司令饭后就回城去。我们信步走出别墅向东而行,入别墅东第一窟,土气触鼻,从人

以束香高照,鸦鸽惊起,从我们顶上纷纷飞出。在洞中暮色迷茫之下,我瞻仰了第一处云岗

的造像!当中一尊坐佛高六丈许,旁有两大佛侍立,腰以下,已见剥损,法相庄严,默然外

望,对于千数百年来窟外宇宙之流转变迁,在美妙慧澈的目光中,似不起什么感触。

绕到大佛身后,洞中更黑,地上更湿,四壁都是水冲风剥的痕迹,雕刻之处已极模糊,

摸索着出洞,在深沉的足音之中,不知为何,忽然想起《埃及金字塔剖尸记》那一本小说!

向东再走,又过一洞,泥封半截,顾颉刚先生指点说这是刘孝标的译经楼。

不能入内,又走过数洞,或封或启,启者石像有的剥落,或不完全,是被人敲落盗卖

者。而数十丈高的崖壁之间,无数的窟龛之中,却仍有千万的大小诸佛,坐立姿态,各具其

妙。天边晚霞已暗,凉风四起,洞中不能再留,抱肩出洞,归途中忽然有说不出的迷惘和战

栗,不知是车上劳顿?洞中寒冷?还是弱小的灵魂,被伟大的美感,劈空压来,觉得此身在

黄昏中一无依傍了?

回来大家添衣围坐在别墅亭上,又谈河套故事,听得山下有鼓乐之声,说是人家娶亲,

郑振铎先生等都去参观,我因旅倦早睡。七月十二日云岗

十二日晨,晴,阳光极好,大家精神倍爽,早餐后一齐出发,自别墅向西,穿入石佛古

寺,先到正殿,入门就觉的冷气侵入,仰视坐佛大像高亦五六丈,在洞外登上四层高楼,又

经过一条两条块板的横桥,才到大佛的座下。洞中广如巨厦,四壁琳琅,都是小佛像,彩色

亦新,是寺僧每日焚香处,反不如他洞之素古可爱。

出寺门向西,到西来第一山,佛籁洞,五佛洞等处。计中段诸洞石刻最完全,有庙宇掩

护,不受风日之侵削。自此而西诸窟均沦为民居,土墙隔断,叩门而入,始得窥一二。第七

窟佛像之伟大,为全山之最。像系坐形,莲座已湮没土内,两旁侍立之尊者亦璎珞庄严的露

立天空之下。

由大佛像处再向西行,尚经十余窟,或封或启,佛像大小及坐立,扶倚,姿势及窟顶花

纹鸟兽等,式样各不相同,亦有未完工者。总计全山石壁东西数里,凡大小九十五窟。佛像

高者约七十余尺,次亦五六十尺,小则有盈寸者。各石窟高者二百余尺,广者可容三千余

人。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

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目不

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

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

走进窟洞,自山下云岗堡绕回,进怀远,迎曦二门,门上额书为明万历十四年(一五八

六年)所立。堡内道旁尽是民居土屋,并有“留人小店”。衔中朝南有庙名碧霞宫,对面有

戏台一座,也是明代建筑。

午餐后少息,下午四时许沿别墅东边之和尚沟上山,山上有田地,并有明万历清康熙时

代之和尚坟三座。向西走入一处土城,为云岗上堡,系明代屯兵之所,今已夷为田圃。再向

西走为云岗山顶,有玉皇阁,门窗破损,阒然无人。看钟上款识,为明崇祯末年(一六四四

年)所铸,钟声初鸣,国祚已改了!七月十三日云岗

晨九时许,微阴,因定下午回大同,因又遍探各窟,作临别之依恋。先向西走尽山末,

又回来向东沿河岸行,过刘宋刘孝标译经楼,和云深处,左云交界处的刻石,走到河岸尽

处,崖壁峭立,俯视浊流,少憩即归。

午后由云岗巡长和堡中村长率数十民夫,打开东边数窟,使我们得窥一二,只破墙上一

部,我们登梯上去,只见到石窟寒泉一洞,中有石柱屹立,上刻佛像,地下有泉水流迹。其

余诸洞以时间匆促,因止不发。

下午四时又乘汽车回大同。重过观音堂时阴云已合,大雨骤至!十五分钟之后,便又放

晴。而四周是山,山洪四围奔合,与车争路,洪流滔滔,顺山沟倾泻而下,横截山道势如瀑

布。河边沙岸为水冲陷,纷纷崩倒,奄然随流而去。我们在一座桥边,暂停了二十分钟,候

到水势渐减,方涉水而过。自此一路如在河内乘车,水花四溅,直抵城下。

山西四围是山,稍有雨水,便可成患,由来已久,这也是我们到处出游,看见镇水的铜

牛等像的原因。

回站已是黄昏,登上专车,竟如回家一般的欢喜。稍憩即进城到“兴华春”晚餐,尝了

代酒汾酒的滋味。饭后有赵司令请大家到电灯公司看电影,系营中俄国技师所摄,有山西骑

兵队抗日之战,内长黄绍雄百灵庙之行,及五当召等景,茶毕回车已一时许。七月十四日

口泉镇距大同一九·八一公里高度一○七九·六○二公尺晨在车休息,午后二时到口泉

镇参观煤矿。从小读地理,即知山西藏煤之富甲于全球,急欲一睹实况。同时煤矿中情形,

在十三年前在门头沟参观过,已不大记忆,极想探味这“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

大同到口泉之间,路桥被山洪冲折一段,下车步行,跨桥而过,换车到口泉站,有矿中

工程师吕君来接,又乘晋北矿务局的小火车,径到永定庄。

沿途已看见巨大的煤块,整齐的堆在轨旁。两旁山窟里不时的露见门窗,是穴居的工人

住处,此处土质极粘,土穴亦不虞倒塌。

晋北矿务局是一所半洋式的房子,有办公处,图书室等设备。自招待室后窗,望见了后

面山上的工人俱乐部,有些面目黧黑的工人,在门口坐立。晋北矿务局成立于民国十八年,

廿一年末改组为公商合办之股份有限公司。矿区已开采者有煤峪及永定庄两处煤井,均用新

法,掘成许多横贯的平洞,每间一百尺,即开一风洞。上下用吊车。矿中并有排水通风各种

设备。工人本用包工制,二十年十月改成里工制,即局中备有工牌,由工人自行领取,至井

下公事房中,由工头登记,分别工作。工人分日夜三班,每班八小时,工头工资每日四角,

工人最少者一角七分。矿中现共有工人三千余,每日产煤量本可有二千吨,近来因销路不

佳,每日只开采六七百吨。

三时又下雨,屋后山洪奔注,声如巨雷,我们在矿务局用过午餐,已近四时,才收拾下

矿,有个年青的工头带领。我们都穿上很厚的蓝布套衣,戴上柳条编成的帽子,穿上套鞋,

拿着镁光灯,拄着棍子,从井口的吊车中,降到矿里去。

吊车的构造,好像升降机,沉黑中大家挤在一起,只听得井壁四边水声滴沥,潮热薰

人,蒸汽水从吊的铁槛上缘着我们的臂手,流到衣上袖里,湿的难受。这吊车飘忽地不住在

沉黑中下降,忽然机身微微的一震,便停住,是到了深三百尺的地下了。

睁开眼,借着手灯的微光,我们俯身鱼贯的在六尺至八尺宽的圆洞中进行。洞顶都用很

粗的木柱支撑着,洞壁闪烁着黝黑的光。地下流着又湿又热的泥水,洞中流转的是沉重闷热

的蒸汽,顶壁间还不住的落下水点。我们稍一抬头便要碰着顶壁,这时才知柳条帽的用处。

地道里的小仄轨上,不时急速的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