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南海扬-第4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嗬肜隙�17公里的瓦嘎边境口岸。
这里曾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唯一开放的陆路边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士兵每天傍晚都会在这里举行庄严的降旗仪式,无论是酷日还是暴雨,两国士兵都在号角声中挺起胸膛,神气十足地进行步操,走向彼此,然后在同一时空降下属于自己国家的国旗。那“万岁印度!”和“万岁巴基斯坦!”此刻似乎还在空气中回响着。“我真的从来没有想过真主会如此厚爱巴基斯坦。但这个上天赐于我的良机却就在我纸缝之间如风中的沙砾一般吹去。我越想握住,却只会加速它的逝去。”曾经掌控着整个巴基斯坦这个南亚强国全部军力的基亚尼上将,此刻只穿着巴基斯坦最为传统的男性服饰—“格米兹”和“谢尔瓦尔”。站在这片圣洁的月光之下。
作为巴基斯坦男性最为普遍的装束,被称为“国服”的格米兹是一种过膝的长衫,胸前开半襟,两侧开衩。而谢尔瓦尔则是一种宽大的长裤,腰部打着褶裥。穿着如此民族的服装,不复戎装的基亚尼上将显得多了几分祥和之气,他摆脱着身边的警卫独自的走向那座已经在战火中被夷平的边境口岸。从这里向东不过20公里就可以抵达巴基斯坦陆军攻占的第一座印度城市—阿姆利则。站在这片无比安宁的大地之上,基亚尼上将所能感觉的却并不是心灵的涤静,而是一种空前的无力。
对于巴基斯坦而言,印度曾经是一个无比强大的对手。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印度军队对巴基斯坦先发制人的攻击一直都是伊斯兰堡的噩梦。根据位于拉瓦尔品第的巴基斯坦陆军司令部的推演,在一场常规战争中印度陆军仅需要凭借部署在西线的机动部队—由2个装甲师及4个独立装甲旅组成的装甲雄师便可以轻松的突破印巴边境之上的巴基斯坦陆军防线。无论是萨特莱杰河,还是杰纳布河甚至是印度河显然都无力阻挡这支铁骑的脚步,如果在自己祖国的中部腹地,赶来的巴基斯坦陆军预备队无法战胜入侵之地的话,这个国家将会不可避免的被拦腰斩断。高原之上的政治中心—伊斯兰堡和海滨的经济引擎—卡拉奇将难以再互相呼应,如果没有第三国力量的支援,等待巴基斯坦只有使用终极手段—核武器进行反击。
在对手行动之前先发制人似乎是巴基斯坦改变自己被动的国防态势的唯一途径,但是在印度这样的庞然大物面前,巴基斯坦不过是面对的着巨象的一只山猫,它的爪牙虽然锋利却根本无法伤及对手的筋骨。这也就成为了伊斯兰堡在以并不强盛的国力维持一支超过六十万的军队的同时,仍在拼命加强自身核武库建设最为直接的理由。一代又一代的巴基斯坦军人或许都在等待着,等待着真主给予他们一个能和印度人公平对决的机会。虽然这个想法多少有些异想天开,但是除了真主显灵之外,巴基斯坦人真的无法在与印度的综合竞争中看到可以获胜的希望。毕竟巴基斯坦的国土面积仅为印度的四分之一多,人口只有印度的八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仅是印度的六分之一,军费开支是不过印度的三分之一。
但是在万千次的祈祷之后,真主却似乎有了回应。在21世纪的第8个年头,新德里由于自身野心的膨胀以及一连串的政策和军事失误,最终滑向了毁灭的深渊。与东盟及中国在马六甲的连场激战已经消耗了这个国家多年以来积累起来的精锐海、空军力量。而一群激进的军人的冒险则令这个国家失去了所谓“民主”的华丽外衣。孟加拉的战场牵制了印度原本还占据优势的陆军兵力,南部各邦的独立倾向而令这个的战略纵深荡然无存。巴基斯坦终于第一获得了与印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较量的机会。唯一的障碍或许只有曾经保护过巴基斯坦的核武器了。“对印度本土的进攻将遭到新德里疯狂的核打击”—这一设想此刻已不是虚言恫吓。不过在中、美、英、巴四国的联合行动之下,这最后的阻碍也被轻易的清除了。
“我们要在2周之内攻陷新德里。”基亚尼上将的雄心得到了整个巴基斯坦军队的支持。激进的少壮派军官和士气高昂的部队早已如牢笼之中的斗牛一般,吸引他们眼球的只有那唯一的红布—新德里。此刻所有理性的建议都已经被归入了危言耸听的行列。即便是被尊为“军神”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发起攻击的时间表上也不得不听从于广大将士们的意志。
“等待中国盟军在孟加拉—印度东部战线的春季攻势完结之后,再展开全面的攻击。”、“先进军印控克什米尔,在完成消化这一区域之后,再从北部和南部同时展开攻击。”在巴基斯坦军队之中,并非没有不同的声音。与穆沙拉夫并肩作战过的众多老将曾不止一次的向基亚尼上将提出他们个人的意见。但是在基亚尼上将的眼中,这不过是一些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愚见而已。“他们根本不理解这一战对于巴基斯坦的重要性。我们要向美国人、不,是向全世界证明巴基斯坦的价值。我们必须赶在中国人之前战胜印度夺取新德里。这样我们才能在接下来分割印度的行动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基亚尼上将此刻还清楚的记得自己在拉瓦尔品第对穆沙拉夫所说的那些豪言壮语。
“我相信这些话语你已经对我们那些年轻的将军们说过无数遍了吧!”面对着自己眼前这位踌躇满志的同僚,穆沙拉夫显然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和孤立。巴基斯坦的军队已经被这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男人所煽动,正在逐步走向背离自己的疯狂。这种源于长期对印度的恐惧和仇恨的疯狂,显然早已超出了穆沙拉夫所能掌控的范畴。面对着眼前的这一切,他只能选择默默的承受。“看在真主的份上,为了巴基斯坦的明天,请珍惜每一个士兵的生命。”这位戎马多年的老兵最终以恳求的口吻向着自己曾经无比信任的基亚尼上将说道。
“巴基斯坦的明天?我敬爱的总统先生,请您设想一下,一个从阿曼湾到肯帕德湾,从兴都库什山脉到德干高原,从印度河流域到恒河流域的崭新帝国,一个版图足以超越莫卧尔帝国早期疆域的新巴基斯坦共和国。为了这个宏伟的蓝图难道巴基斯坦的军人和公民不应该作出一些牺牲吗?”面对穆沙拉夫最后的请求,基亚尼上将也不过报以一个轻蔑的冷笑而已。看着这个远比自己年轻的军人逐渐远去的背影。穆沙拉夫和基亚尼几乎可以确定一个共识。那就是一旦基亚尼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军事战略,那么他便可以轻松的返回伊斯兰堡取代穆沙拉夫的位置,因为在他的身后将是数十万志得意满,正陶醉在胜利之中的巴基斯坦军队的士兵。而那些倒在战场之上的倒霉蛋或许不过是他们统帅那宏伟计划中那可怜的祭品而已。但是基亚尼当时或许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场几乎是稳操胜券的战争之中最终落败。
第六十六章:星月快车下
在战后很多以这段历史被背景改变的影视作品之中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什法克。基亚尼上将往往被描述成了一个野心膨胀但却志大才疏的野心家。甚至很多亲身经历过那场灾难的巴基斯坦陆军的军官在谈起那场战争之时,都会在第一时间将所有的责任推委给这位自己曾经无比拥戴和支持的最高指挥官。“我尽到了一个军人全部的责任,但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啊!”这或许是事后大多数巴基斯坦军官的一致供词。
不过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当印度西部军区司令—帕斯里查中将在自己位于新德里的指挥中心之内下达了全线反击命令之时。大多数的巴基斯坦陆军部队依旧对即将到来的灾难一无所知。虽然整个白天的攻势并不顺利,但是巴基斯坦陆军南、北两个集团军群依旧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之后,凭借自身的装甲优势楔入了印度陆军的防线纵深。其中北方集团军群所辖的第1集团军作为巴基斯坦陆军传统的尖刀—突击部队,经过了12个小时的激战,全军由印度旁遮普邦的贾朗达尔市出击,连续突破了印度河、萨特莱杰河和拉贾斯坦运河所组成的河网地带,成功的合围了印度旁遮普邦最大的城市—卢迪亚纳。当然和战线上其他被包围的印度城市一样,巴基斯坦陆军装甲部队并没有停下脚步去占领这些拥有众多居民和建筑的人口聚集地。大多数时候巴基斯坦陆军第1集团军仅留下3个隶属于不同装甲师和步兵师的摩托化步兵旅,对这座拥有近200万人口组成了一松散的包围圈,便将更多的兵力抽调往了新的战场。在第1集团军指挥官法兰克。汗中将的计划表中,作为第二攻击波次的巴基斯坦陆军第4集团军应该随后便会尾随而至。拥有2个步兵师和1个独立装甲旅的第4集团军显然更适合啃下卢迪亚纳这块硬骨头。
但随着全军的前锋—巴基斯坦陆军第1装甲师的铁骑洪流在夕阳下奔腾向前的巴基斯坦陆军悍将—法兰克。汗却并不知道,在他的身后本应紧紧跟进的第4集团军却正朝着另一个攻击轴线前进着。这原本只是印度黑客在巴基斯坦战区指挥系统上篡改的无数数据中的一部分。第4集团军的指挥部在进攻发起后不久便从己方的战区信息化指挥系统上接到了来自拉合尔临时更改的命令—转向西南方向的横渡萨特莱杰河,夺取印度西部城市莫加。虽然这个命令虽然与原先的战略计划有所冲突,但是一旦拿下了莫加便意味着巴基斯坦南北两个集团军群之间可以联为一体。因此年轻的第4集团军指挥官—贾维德。卡齐少将便一丝不苟的执行了这一命令。等到从拉合尔乘坐直升机赶到战场的参谋人员向他澄清原委之时,第4集团军已经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通过西南方向的登陆场渡过了萨特莱杰河。
虽然第4集团军错误的执行了命令,但是基亚尼上将却并没有要求这支部队立即回师,重新回到预定的路线上去。因为在他看来在战场之上错误竟然已经犯下,那便再无回头的机会。一个巨大的战略缺口竟然已经暴露在了自己的对手面前。与其让部队去疲于奔命的追赶,不如将错就错。从败局中寻找死中求活的机会。而事实证明基亚尼上将的这一决策最终挽救了他最为精锐的集团军乃至整个巴基斯坦。
与北线集团军群的情况相近,巴基斯坦陆军南线集团军群在整个白天的战斗之中同样全力猛攻。巴基斯坦陆军第2、第30和第31集团军由珀丁达展开,组成一个“品”字型的攻击阵型,分别向锡尔萨、希萨尔和金德这3个印度城市发起攻击。希萨尔和锡尔萨同样是印度哈里亚纳邦西北部的主要城市。可以说似乎距离新德里还有一些距离,但是小城金德却是横亘在通往印度北部重镇—罗塔克的公路之上,而罗塔克距离新德里仅有100多公里的距离了,可以巴基斯坦陆军南线集团军已经在扣击新德里的大门了。基亚尼上将和众多巴基斯坦军人距离他们的目标甚至可以说只有一步之遥了。但是这一步却往往要巴基斯坦人付出空前的代价。
战后众多国际军事学家都曾对这场被称为第四次印、巴战争中出现了戏剧性场面展开深入的探讨。甚至不乏有人千里迢迢的来到南亚次大陆,重新走访昔日的战场,试图一探究竟。但是结果却往往令他们倍感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