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国策 >

第1448章

国策-第1448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漫长的地面后勤线影响,集约集团联军的前后兵力对比肯定在0。1以下,在某些局部战场,比如北方的库尔德斯坦战场上,这一比例甚至在0。05左右。保守估计,参战的1100多万官兵中,在前线作战的不会超过150万,而且任何时候的前线作战部队总兵力都不会超过100万。这一点,从共和国陆军投入的兵力就看得出来。虽然在中东战争的第一阶段战斗中,共和国陆军投入了200万大军,但是除掉各战斗单位的后勤保障部队、增强的支援部队之后,实际作战兵力仅有120万。而这些兵力是陆续到达战场的,因此在任何时候,共和国陆军在前线的作战部队都不会超过100万,甚至不到80万。算上几个盟国的主力部队,前线主战部队在100万到150万之间是个比较可信的估计数据。

照此计算的话,中东战场上的兵力密度并没有大到连转圜空间都没有的地步。

对比16年前的中东战争,虽然交战双方投入的前线作战部队多了近2倍,但是考虑到战争的强度、战线的长度、波及的范围、以及同时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开打,兵力密度随之增加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双方都是在战役期间陆续增兵,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投入这么多部队。

可以说,这也正是中东战争的最大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战役开始的时候,美军投入(包括已经从美国出发、正在赶往前线的增援部队的地面部队)在32万到35万之间,而共和国的前线作战部队大约15万,算上各自盟国的主力作战部队,双方在战役开始时投入的地面部队总量不会超过100万。与2041年的中东战争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重点有所不同。

当年,在裴承毅的巧妙应用下,北方战线成为主战场(这也是美军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地理环境相对优越的南方战线反而受到冷落。

吸取教训之后,杜奇威从一开始就将南方战线定为主战场,即把主力放在以色列与戈兰高地,集中优势兵力打垮叙利亚与伊拉克这两个共和国的铁杆盟国,并且从黎巴嫩北上扫荡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解除东地中海航线受到的威胁,将南北战线连为一片。北方战线上则以积极主动的战术进攻稳住战线,利用小亚细亚的复杂地形、以及在过去10多年间构建的战略防线,挡住共和国军队西进的步伐。按照杜奇威的计划,在顺利击败叙利亚与伊拉克之后,美以联军还将向伊朗进军,并且让海湾地区的几个亲华国家改变立场。此举的根本意图是实现战略大迂回,即通过伊朗北上高加索,再与土耳其联合北上进入黑海,迫使共和国放弃乌克兰方向上的进攻行动,把重点放在高加索与黑海防线上。从战略局势看,只要美军能够把战线推进到两河流域的东面,共和国就别无选择,只能让大陆战场上的南部集团向高加索方向转移。因为裴承毅将大陆战场分成了南北两个集团,所以有人认为,在中东战争打响之前,共和国元首就做好了输的思想准备。

果真如此的话,那就太小看裴承毅了。

在不对称战争理论大行其道的当下,战争绝对不是在某个战场上与敌人对着干,而是从对自身有利的角度出发,在自己选择的战场上作战。可以说,这种不对称的作战思想使战争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不对称的战争思想也正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大特色。

如同美军希望在叙利亚沙漠中纵横驰骋一样,共和国军队的首要目的是打败土耳其。

从共和国的角度出发,只要能够守住库尔德斯坦,用叙利亚与伊拉克交换土耳其都是非常划算的买卖。原因很简单,占领土耳其,等于获得了前往希腊的地面交通线,而丢掉叙利亚与伊拉克之后,东边还有伊朗。事实证明,美军就算进攻伊朗,也很难在短期内击败这个曾经战胜过美军的国家。如果考虑到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世界对在场战争的态度。即美国拉拢以色列攻打叙利亚与伊拉克,对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世界造成的影响,共和国更有理由把主战场选在北面,即在伊斯兰世界将美国当成头号敌人的时候,以相对低调的办法占领同样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

由此可见,共和国选择了北攻南守的战略。

虽然俗话说有多少米做多少饭,也就是量力而为,但是在世界大战中,只要没有超过国家的承受能力,往往是反过来的,即在订下目标之后,再决定需要投入多少力量。对于两个巳经发动起来的超级大国,打一场规模浩大的中东战争肯定没有超过国力。考虑到在中东地区,两个超级大国都有盟国,而且是实力不算太弱的盟国,所以两个超级大国更有理由先定目标,再做计划。

从双方的目标来看双方的投入,就能发现问题在哪了。

这次首先说共和国。根据战后获取的资料,以及共和国当局在中东地区的部署,均可证明,裴承毅早就做出了让叙利亚与伊拉克承受大部分战争损失的决策(这也对战后的世界局势,特别是阿拉伯世界与共和国的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即用叙利亚与伊拉克作为挡箭牌,让西约集团联军在跨越上千公里的战线之后,还得应付这两个阿拉伯国家数千万国民的奋起反抗。别忘了,30多年前,美军还占领着伊拉克,所有年纪在40岁以上的伊拉克人都不会忘记那段屈辱历史。

为了推行这一战略,早在2042年,共和国当局就以帮助伊拉克建设独立自主的国防力量为由,以合资的方式,在伊拉克开办了多家军火企业,扶持了一大批伊拉克军火商。经过10年发展,伊拉克的军火产业已经大有起色,而伊拉克的军火商也成为最有影响的利益集团。2052年底,伊拉克国民议会就批准了一项旨在加强国家战略安全的法令,其中明确规定,不但各地方政府要按照统一标准组建民兵,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在申请获得批准之后都有权以民兵身份持有枪械,也就是让民众拥有枪支半合法化。

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20多年前,那还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在美军撤走的时候,伊拉克民间武装力量多如牛毛,流散在民间的枪支更是多得难以计数,保守估计基本上人手一枪,持枪率不低于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民间拥有枪支最多的国家)。可是到5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努力,伊拉克当局已经收缴了大部分流散在民间的枪支(多数都是一些在半个世纪前、甚至20世纪80年代制造的AK系列步枪)。

由此可见,伊拉克当局解除禁枪令,就是在为大战做准备。

当然,这也可以看成是共和国长远谋划的结果。

受此影响,共和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就非常明显了。不可否认,即便裴承毅打算牺牲叙利亚与伊拉克,也不可能无休止的退让,所以在库尔德斯坦以南地区,共和国采取了大纵深的防御部署,即把主力部队放在战线后方,前线防御的重任丢给叙利亚国防军,后勤保障的重任则由伊拉克国防军负责,共和国军队的任务只是机动防御。更重要的是,两河流域是共和国军队在中东战区的“最后防线”,即不管西边打成什么样子,共和国军队肯定会死守两河流域,挡住美军的前进步伐。正是如此,在过去数年间,共和国军队在两河流域兴建了大量军事设施,重新勘察地形,甚至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提前修建了防御阵地,做好了在这里打一场恶仗的准备工作。

在这一战略之下,共和国只需要在该方向上投入2个战斗单位,大约5万地面部队。

虽然没有办法证实在袁晨皓制订的战争计划、或者由李东石制订的作战计划中,对两河防线的具体部署情况,即打算用多少地面部队在这块有着数千年文明、滋润了多个民族的大地上挡住美军的前进步伐,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中东战争打响前,部署在两河流域的共和国陆军作战部队就是2个战斗单位,即第二战斗单位与第20战斗单位,其中第二战斗单位是在年初的时候从印度调派过来的,而第20战斗单位则是该地区的常驻作战部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共和国在中东地区部署的军队多到可以立即发起进攻。

不管怎么说,两河地区是战略大后方,两河防线也是战略防线。战争打响的时候,共和国陆军还在叙利亚部署了2个战斗单位,另外2个战斗单位部署在库尔德斯坦(因为伊朗将共和国援助伊拉克与叙利亚、帮助库尔德斯坦建国看成威胁,所以在2045年之前就把共和国的军队全部赶了出来,不再为共和国提供军事基地)。从这一部署就看得出来,在兵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守住战线就是奇迹中的奇迹了,根本不可能在防御都很吃力的情况下抽调兵力发起进攻,甚至连进行战术反击都非常困难。再看得深入一点就能发现,李东石将三分之二的地面部队放在了南方战线上,预示着在战争初期,即在遏制住西约集团联军的进攻之前,不会在北方战线上发起进攻。原因很简单,部署在库尔德斯坦的2个战斗单位总共也就5万官兵,需要守卫的战线却接近2000公里!

再回到目的上,也就不难明白,共和国军队为什么要在战争初期以防御为主了。

当然,在订下防御战略的时候,15万地面部队,加上盟国的上百万作战部队,以及陆续到达的增援部队,守住战线的问题应该不是很大。即便在西约集团联军的进攻初期,很难在外围战线上站稳脚跟,也能用空间换时间,稳步撤退到两河防线上。只要充分利用叙利亚与伊拉克的战略纵深,再加上适当动员叙伊两国的民众,在两伊防线上坚守到援军到达,并且守住这条防线的问题不会太大。

也就是说,共和国没有在战争爆发前向中东地区增兵,问题不是很明显。

与之相比,西约集团的兵力投入,特别是美军的兵力投入就很有问题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美军计划投入的地面部队不是30余万,而是超过50万,即派往俄罗斯战场的大部分主力部队都应该用在中东战场上。保守估计,受大陆战场的影响,美军在战争爆发时投入的兵力比预期的少了大约20万。虽然作为应急计划,以色列与土耳其均按照美国的要求,在战争爆发前加大了动员力度,但是以色列是一个人口不到1000万的弹丸小国,哪怕理论上拥有400万军事人员(以色列实行全民皆兵的体制,即18岁到54岁的男性公民与18岁到48岁的女性公民都是民兵,且都配有枪支),可实际只有大约100万战斗人员(即年龄在18岁到24岁,且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男性公民)。而土耳其最大的问题是较低的国民素质、与落后的国家实力,即便在理论上能够动员上千万作战人员,对战争的贡献也远远低于以色列。

由此可见,战争爆发的时候,西约集团联军投入的兵力比计划的少的多。

可以说,这也是在战争期间,杜奇威不断向前线增派作战力量,最终派出了近300万美国大兵的主要原因。

除了兵力之外,西约集团联军还存在兵器、特别是先进主战武器匮乏的问题。

根据没有得到证实的消息,在战争爆发前,也就是土耳其向共和国与集约集团、以及伊朗等共和国的盟国宣战的时候,美国当局就做出承诺,在发动中东战争之前,会为土耳其提供30个师的武器装备,而且其中半数以上都是新生产的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