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1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怎么说,杜奇威不能忽视一件事情,那就是建议提前向土耳其部署2个旅的就是布吕歇尔中将。在布吕歇尔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杜奇威还把重点放在以色列,认为面向戈兰高地的战斗至关重要。虽然现在看来,杜奇威的判断并没错,但是布吕歇尔能够提出截然不同的想法,并且坚持己见,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更重要的是,正是布吕歇尔的坚持,让杜奇威决定在投送陆战队之前,把2个陆军旅送到了土耳其(因为希腊不肯为前往土耳其的美军提供便利,所以美军只能走海路)。
正是如此,早在6月初,也就是库尔德人问题激化的是时候,杜奇威就给布吕歇尔打了预防针,在必要的情况下,这位欧洲军团的司令官必须放下架子,以前线指挥官的身份指挥2个陆军旅作战。因为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均是布吕歇尔手下的部队,而且是他搞改革试点的部队,所以陆军中将没有拒绝杜奇威的要求,而是欣然答应了下来。事实上,布吕歇尔提出向土耳其派遣2个陆军旅,就是希望在这场战争中获的表演机会,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通话只用了10分钟,杜奇威只下达了一条命令,即做好战斗准备。
对杜奇威来说,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布吕歇尔将军搞的改革没有白费,能够在战场上收到成效。说直接点,就是2个陆军旅能够赶在共和国陆军第一战斗部队之前到达土耳其东南地区,并且在土军的屁股后面设置防线。
非常幸运的是,情况对美军更有利。因为部署在伊斯肯德伦的美军距离哈卡里只有500多公里,路程不到800公里,而部署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第一战斗部队距离哈卡里有1200公里,路程超过了2000公里。虽然这支由共和国头号猛将指挥的地面部队的突击能力举世无双,但是在这场不公平的赛跑中,没有理由跑在美军的前面。
杜奇威只需要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裴承毅会不会针对美军,炸断从伊斯肯德伦到哈卡里的所有桥粱。正是如此,在向布吕歇尔下达命令的时候,杜奇威不但要求尽量多带一些工程桥粱,还明确无误的要求必须在24小时之内到达哈卡里,并且部署好防线。为了减轻布吕歇尔的压力,杜奇威保证在12小时之内为其提供全面的战区信息。
这确实是一场不公平的赛跑。
美军只需要行军800公里,而凌云霄的第一战斗单位需要行军2000公里!
第72章 极限行军
虽然受干扰系统“无差别”干扰影响,所有从干扰范围内经过的侦察卫星都会完全失灵,但是共和国军事侦察卫星重点监视的区域并不在干扰范围内,所以受到的影响远没有对手那么大。
按照裴承毅的要求,从29日凌晨开始,军情局控制的侦察卫星就重点监视部署在土耳其哈塔伊省的2个美国陆军旅。虽然不明白距离战场还有几百公里的美军有何意义,刘晓宾仍然按照裴承毅的要求调整了卫星轨道,保证每30分钟就有一组卫星(由1颗可见光成相侦察卫星、1颗红外成相侦察卫星与1颗雷达成相侦察卫星组成,虽然可以把3颗卫星的功能集中在1颗卫星上,还能有效降低成本,但是高度集中降低了卫星系统的生存能力,所以采用3颗小型卫星来提高生存概率)从土耳其南部地区上空通过,对哈塔伊省的数个美军基地进行拍照侦察。
从凌晨4点开始,军情局就每30分钟递交一份侦察报告。
情报将首先由负责情报工作的参谋处理,如果没有有价值的信息,情报参谋就会在送交给东方闻的情报简报中做出说明,如果有高价值信息,情报参谋在向东方闻汇报情况的同时会把情报直接送到裴承毅的手上。
这么安排,主要就是减轻了裴承毅的工作负担,让他不用为无价值的事情操心。
近2个小时,军情局发来的前3份情报都没有多少价值,情报参谋只向东方闻汇报了情况,没有打扰裴承毅。
直到6点过,收到军情局发来的第四份情报后,情报参谋立即去了裴承毅的办公室。
“让军情局尽快给我们一份更加详细的报告。”
听到裴承毅的吩咐,情报参谋没有耽搁,立即转身离去。
这时,裴承毅的目光已经落到了那份附带有数字图片的美军动向情报上。
与杜奇威遇到的问题一样,裴承毅必须在情报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并且调整军事部署。
在军情局发来情桔报中,只提到驻扎在伊斯肯德伦的美国陆军部队的活动变得更加频繁,出现了战斗准备的迹象,比如装甲旅的重型主战装备正在进行试车,后勤部队将合库里的物资装上运输车辆。总而言之,这些迹象表明,美军刚刚收到了命令,正在为离开驻地做准备。
问题就在这里,美军将去哪里?
杜奇威需要猜测裴承毅的战术安排,裴承毅也要猜测杜奇威的战术部署。
2个美国陆军旅到达伊斯肯德伦的时候,裴承毅就意识到,杜奇威打算用这2个旅实现三两拨千斤的战役企图,在战前会议上点明了这个问题,即用2个旅牵制住进入叙利亚的第二战斗部队,然后用2个陆战师协助以军攻打由第九战斗单位与叙军驻守的南部防线,或者用1个陆战师从侧翼包抄,争取在土军被第一战斗单位打垮之前干掉叙利亚,迫使对手把重点放在南面,以围魏救赵的方式帮助土耳其度过难关。
这是非常简单,也非常直接的战术。
事实上,越简单直接的战术,越难对付。
如果杜奇威耍掉小手段,裴承毅还会轻松一点。在杜奇威决定凭实力说话的时候,裴承毅也只能凭实力说话,没有别的选择。
正是如此,在重新规划作战行动的时候,裴承毅不得不回到原来的思路上来,即采用北攻南守的策略,暂时不在南面发起进攻,把重兵放在北面,争取在战争开始后就迫使美军把主力送入土耳其东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出于这一部署,裴承毅首先认为杜奇威做出了最直接的反应。
也就是说,2个美国陆军旅将被派往土耳其东南地区。
与杜奇威不一样的是,裴承毅非常相信直觉。准确的说,在没有其他选择时,他会相信直觉。
针对这个第一判断,裴承毅大致分析了一下情况。
在5点30分收到的情报中,美军并没异常举动,也就是说,美军是在5点30分之后才开始做出发准备的。按照军情局的说法,干扰系统不会对美国的军事侦察卫星造成永久性损伤,不会留下任何证据,因此NSA能在数个小时内确定侦察卫星受到干扰,然后大致推算出干扰源的位置。
虽然军情局没有提到NSA能以多快的速度确定干扰源的准确位置,但是裴承毅有理由相信,杜奇威已经知道了这一情况。也就是说,杜奇威很有可能在得知侦察卫星系统受到干扰之后不久就做出了让2个旅动身的准备。因为干扰源在伊朗东南地区,所以杜奇威有理由相信,部署在巴伊交界地带的第一战斗单位已经出发,正在开赴战场。
只要杜奇威对第一战斗单位与凌云霄有点了解,就不会对土军抱太大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二战斗单位已经到达巴士拉,就差离船登岸了,所以让2个陆军旅攻入叙利亚的意义并不大,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杜奇威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让2个陆军旅迅速向东转移,争取赶在第一战斗单位到达前组织好防线。
做出这一判断后,裴承毅把杨少勇叫了过来,询问了第一战斗单位的情况。
此时,凌云霄中将指挥的第一战斗单位已经进入伊朗境内,正在开往伊朗西北地区的途中。
干扰开始后,第一战斗单位就按照计划陆续越过巴伊边境。
第一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在伊朗边境重镇库哈克集结完毕之后,凌云霄就亲自率领这支仅有1200人的部队出发了。在沿途伊军的配合下,仅仅2个小时,第一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就到达了250公里外的帕斯库赫。因为支援旅的电能供应部队率先进入伊朗,并且在沿途部署好了电力供应站,所以不用为补充电能而停止前进,只是每6个小时停下来休息半个小时。
部队能够持续前进,不但与后勤官兵有关,还与先进的技术装备有关。
早在半岛战争期间,共和国陆军就试验了第一种“指向式能量传输设备”,即利用高能微波来传送电能。在此之后,该项目中断了好几年,主要原因就是高能微波的指向性不是很好,而且对电子设备有很强的破坏作用,能量传输效率也不是很高。总的来说,就是缺乏实用前景。直到2030年之后,在海军与空军的积极推动下,相关项目再次启动。最初的研究仍然确定为“指向式”,即能量传输有明确的方向性,只能做直线传输。印度战争后,陆军率先提出,应该不再对传输方向做明确要求。这一要求得到了空军的积极支持,因此在“指向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应答式”,整个研究项目也在这个时候分成了两个部分,即由陆军与空军主导的“应答式能量传输系统”、以及由海军主导的“指向式能量传输系统”。虽然两套系统各有千秋,但是其基本目的是一样的,即切断电源与用电设备之间的电线,让迅速普及的电力装备不再受到限制。
因为要求不受障碍物的影响,所以“应答式”再次回到了老路上,即利用高能微波来传输能量。与海军主导的“指向式”,也就是以高能激光为载体的电能传输系统相比,除了可以非直线传播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系统集成质量最低,特别是接收端的系统集成质量能够控制在陆军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暂时还无法达到空军的要求),而最大的缺点就是,能量传输效率低下,以及作用距离短。
所谓的“应答式”,指的就是在高能微波中有一个应答信号,接受端必须对这个应答信号做出回答,才能获得发射端提供的另外一个接收信号,从而正常启动。如果接收端没有做出回答,强行接收高能微波承载的能量,发射端的场感应器就会发出警报,并且迅速调高微波的能量级别,烧毁接收端的电子设备。
由此可见,“应答式”是一种排他的能量系统,从而解决了“安全”问题。
因为这种“应答”的安全模式无法做到绝对安全,所以“应答式”的高能微波发射系统采用了“3+1”的发射方式,即设置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4个发射点,利用电磁波相干原理构成一个具有边界的电磁场,只有在此范围内才能截获高能微波,而在此之外,就无法利用高能微波携带的能量。因为作用距离越远,能量传输效率就越低,所以陆军对系统的作用范围做了明确限制。
针对地面装备的“应答式能量传输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在1500米以内,如果车辆以侧向通过的方式进入接收区域,只要与发射源的距离保持在250米以内,就能确保在以正常速度行驶、且不增加行程的情况下获取到足够的电能,完成充电作业。如此一来,车队就没有必要在行军途中停下来充电了。
如此先进的能量供应系统一问世就得到了陆军的“追崇”。
在经费严重紧缺的情况下,陆军在进行改编的时候,仍然明确要求为每个战斗单位提供一套这种供电系统,从根本上保证战斗单位的战场机动能力。
事实上,这种代号GE…37A的“应答式能量传输系统”并不先进。
准确的说,从能量转换效率上讲,GE…37A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