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第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三贯石,射粮军匠钱粟三贯石,春秋衣绢各二匹,习学给半。初习学匠钱六百,
米六斗,春秋绢各一匹,布各一匹。民匠日支钱一百八十文。
诸随朝五品以下职事官身故,(因公差出、及以理去任、未给解由者,身故
同。)验品,从去乡地里支给津遣钱。(并受职事给之,下条承应人准此。)若
外路官员在任依理身故者,皆依上官品地里减半给之。若系五百里内不在给限,
五百里外,五品一百贯,六品七品八十贯,八品九品六十贯。一千里外,五品一
百二十贯,六品七品一百贯,八品九品八十贯。二千里外,五品一百七十贯,六
品七品一百五十贯,八品九品一百贯。三千里外,五品二百五十贯,六品七品二
百贯,八品九品一百五十贯。诸随朝承应人身故应给津遣钱者,护卫(东宫护卫
同)、奉御、符宝、都省枢密院御史台令译史同九品官,通事、宗正府六部令译
史、(统军司书史译书、按察司书史,同。)亲军减九品官五分之二,通事、随
朝书表、吏员、译人、(统军司通事、守当官,按察司书吏、译人,分治都水监
典吏,同。)及诸局分承应人(武卫军同)减五分之三。天寿节设施老疾贫民钱
数,在都七百贯(宫籍监给),诸京二十五贯(此以下并系省钱给),诸府二十
贯文,诸节镇一十五贯文,诸防刺州军一十贯文,诸外县五贯文。(城寨系保镇
同。)诸孤老幼疾人,各月给米二斗、钱五百文,春秋衣绢各一匹(五岁以下三
分给二),身死者给钱一贯埋殡。诸因灾伤或遭贼惊却饥荒去处,良民典顾、冒
卖为驱,遇恩官赎为良分例(若元价钱给),男子一十五贯文,妇人同,老幼各
减半。(六岁以下即听出离,不在赎换之限。)诸士庶陈言利害,若有可采,行
之便于官民者,依验等第给赏,上等银绢三十两匹,中等二十两匹,下等一十两
匹,其陈数事,止从一支。(若用大事应补官者,从吏部格。)
宣宗贞祐元年十二月,以粮储不足,诏随朝官、承应人俸,计口给之,余依
市直折之。谕旨省臣曰:“闻亲军俸,粟每石以麦六斗折之,所省能几,而失众
心,令给本色。”二年八月,始给京府州县及转运司吏人月俸有差。旧制惟吏案
孔目官有俸,余止给食钱,故更定焉。三年,诏损宫中诸位岁给有差。监察御史
田迥秀言:“国家调度,行才数月,已后停滞,所患在支太多,收太少,若随时
裁损所支,而增其收,庶可久也。”因条五事:“一曰朝官及令译史、诸司吏员、
诸局承应人,太冗滥宜省并之。随处屯军皆设寄治官,徒费俸给,不若令有司兼
总之。且沿河亭障各驻乡兵,彼皆白徒,皆不可用,不若以此军代之,以省其出。”
四月,以调度不及,罢随朝六品以下官及承应人从己人力输佣钱。减修内司所役
军夫之半。经兵处,州、府、司吏减半,司、县三分减一,其余除开封府、南
京转运司外,例减三分之一。有禄官吏而不出境者,并罢给券,出境者给其半。
兴定二年正月,诏“:陕州等处司、县官征税不足,阁其俸给何以养廉,自今不
复阁俸。”彰化军节度使张行信言:“送宣之使,其视五品而上各有定数,后竟
停罢。今军官以上奉待使者有所馈献,至六品以下亦不免如例,而莫能办,则敛
所部以与之,至有获罪者。保举县尹,特增其俸,然法行至今,而关以西尚有未
到任者,岂所举少而不敷耶?宜广选举,以补其阙。且丞簿亦亲民者也,而独不
增,安能禁其侵牟哉!”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古者太史掌叙邦国之世次,辨其姓氏,别其昭穆,尚失。金人初起完毅十二
部,其后皆以部为氏,史臣记录有称“宗室”者,有称完颜者。称完颜者。称完
颜者亦有二焉,有同姓完颜,盖疏族,若石土门、迪古乃是也;有异姓完颜,盖
部人,若欢都是也。大定以前称“宗室”,明昌以后避睿宗讳称“内族”,其实
一而已,书名不书氏,其制如此。宣宗诏宗室皆称完颜,不复识别焉。大定、泰
和之间,袒免以上亲皆有属籍,以叙授官,大功以上,薨卒辍朝,亲亲之道行焉。
贞祐以后,谱牒散失,大概仅存,不可殚悉,今掇其可次第者著于篇。其上无所
系、下无所承者,不能尽录也。
(表略)
右诸宗室可谱者凡十一族,虽称系出某帝,而不能世次,不谱于各帝之下,
所以慎也。
卷六十 表第二
◎交聘表上
天下之势,曷有常哉。金人日寻干戈,抚制诸郡,保其疆圉,以求逞志于辽
也,岂一日哉。及太祖再乘胜,已即帝位,辽乃招之使降,是犹能蒸虎变,欲谁
何而止之。厥后使者八九往反,终不能定约束,何者,取天下者不徇小节,成算
既定矣,终不为卑辞厚礼而辍攻。
辽人过计,宋人亦过计,海上之书曰:“克辽之后,五代时陷入契丹汉地愿
畀下邑。”此何计之过也。血刃相向百战而得之,卑辞厚币以求之,难得而易与
人,岂人之情哉。宋之失计有三,撤三关故塞不能固燕山塞,汴京城下之盟竭公
私之帑以约质,立染楚而不力战而江左称臣。金人岂爱宋人而为和哉!策既失矣,
名既屈矣,假使高宗立归德,不得河北,可保河南、山东,不然,亦不失为晋元
帝,其孰能亡之。金不能奄有四海,而宋人以尊称与之,是谁强之邪。
金人出于高丽,始通好为敌国,后称臣。夏国始称臣,末年为兄弟,于其国
自为帝。宋于金初或以臣礼称“表”,终以侄礼往复称“书”。故识其通好与间
有兵争之岁,其盛衰大指可观也已。使者或书本阶,或用借授,两国各因旧史,
不必强同云。
(表略)
卷六十一 表第三
◎交聘表中
卷六十二 表第四
◎交聘表下
卷六十三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始祖明懿皇后德帝思皇后安帝节皇后献祖恭靖皇后昭祖威顺皇后
景祖昭肃皇后世祖翼简皇后肃宗靖宣皇后穆宗贞惠皇后康宗敬僖皇后
太祖圣穆皇后太祖光懿皇后太祖钦宪皇后太祖宣献皇后太祖崇妃萧氏
太宗钦仁皇后熙宗悼平皇后海陵嫡母徒单氏海陵母大氏海陵后徒单氏
(海陵诸嬖附)
古者天子娶后,三国来媵,皆有娣侄,凡十二女。诸侯一娶九女。所以正嫡
妾,广继嗣,息妒忌,防淫慝,塞祸乱也。后亡,则媵为继室,各以其叙。无三
媵,则娣侄继室,亦各以其叙。继室者,治其内政,不敢正其位号。礼,庙无两
祔,不并尊也。鲁成风始两祔,宋国三媵,齐管氏三归,《春秋》皆讥之。《周
礼》内宰,其属则内小臣、阍人、寺人次之,九嫔、世妇、女御、女祝、女史、
典妇功、典丝、典枲、内司服又次之。《昏义》称“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
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不与《春秋》、《周礼》合,后世因仍其说,后宫
遂至数千。
金代,后不娶庶族,甥舅之家有周姬、齐姜之义。国初诸妃皆无位号,熙宗
始有贵妃、贤妃、德妃之号。海陵淫嬖,后宫浸多,元妃、姝妃、惠妃、贵妃、
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凡十二位。大定后宫简少,
明昌以后大备。
内官制度:诸妃视正一品,比三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
媛、充仪、充容充媛视正二品,比九嫔。婕妤九人视正三品。美人九人视正四品,
才人九人视正五品,比二十七世妇。宝林二十七人视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视正
七品,采女二十七人视正八品,比八十一御妻。又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
尚寝、尚功,皆内官也。
太祖嫡后圣穆生景宣,光懿生宗干,有定策功,钦宪有保佑之功,故自熙宗
时圣穆、光懿、钦宪皆祔。宣献生睿宗,大定祔焉。故太祖庙祔四后,睿、世、
显、宣皆祔两后,惟太宗、景宣、熙宗、章宗室祔一后。贞、慈、光献、昭圣虽
庶姓,皆以子贵。宣宗册温敦氏,乃赐姓,变古甚矣。故自初起至于国亡,列其
世次,著其族里,可考鉴焉。其无与于世道者,置不录。
始祖明懿皇后,完颜部人。年六十余嫁始祖。天会十五年追谥。
德帝思皇后,不知何部人。天会十五年追谥。
安帝节皇后,不知何部人。天会十五年追谥。
献祖恭靖皇后,不知何部人。天会十五年追谥。
昭祖威顺皇后徒单氏,讳乌古论都葛,活刺浑水敌鲁乡徒单部人。其父拔炭
都鲁海。后性刚毅,人莫敢以为室。献祖将为昭祖娶妇,曰:“此子勇断异常,
柔弱之女不可以为配。”乃为昭祖娶焉。天会十五年追谥。
景祖昭肃皇后,唐括氏,帅水隈鸦村唐括部人,讳多保真。父石批德撒骨只,
巫者也。后有识度,在父母家好待宾客,父母出,则多置酒馔享邻里,迨于行旅。
景祖饮食过人,时人名之“活罗”,解在《景祖纪》。昭祖曰:“俭啬之女吝惜
酒食,不可以配。”乌古乃闻后性度如是,乃娶焉。
辽使同干来伐五国浦聂部,景祖使后与劾孙为质于拔乙门,而与同干袭取之,
辽主以景祖为节度使。
后虽喜宾客,而自不饮酒。景祖与客饮,后专听之。翌日,枚数其人所为,
无一不中其启肯。有醉而喧呶者,辄自歌以释其忿争。军中有被笞罚者,每以酒
食慰谕之。景祖行部,辄与偕行,政事狱讼皆与决焉。
景祖没后,世祖兄弟凡用兵,皆禀于后而后行,胜负皆有惩劝。农月,亲课
耕耘刈获,远则乘马,近则策杖,勤于事者勉之,晏出早休者训励之。
后往邑屯村,世祖、肃宗皆从。会桓赧、散达偕来,是时已有隙,被酒,语
相侵不能平,遂举刃相向。后起,两执其手,谓桓赧、散达曰:“汝等皆吾夫时
旧人,奈何一旦遽忘吾夫之恩,与小儿子辈忿争乎。”因自作歌,桓赧、散达怒
乃解。其后桓赧兄弟起兵来攻,当是时,肃宗先已再失利矣,世祖已退乌春兵,
与桓赧战于北隘甸。部人失束宽逃归,袒甲而至,告曰:“军败矣。”后方忧懑,
会康宗来报捷,后乃喜。既而桓赧、散达皆降。
后不妒忌,阔略女工,能辑睦宗族,当时以为有丈夫之度云。天会十五年追
谥。
世祖翼简皇后,拿懒氏。大安元年癸酉岁卒。天会十五年追谥。
肃宗靖宣皇后,蒲察氏。太祖将举兵,入告于后。后曰:“汝邦家之长,见
可则行。吾老矣,无贻我忧,汝亦必不至是。”太祖奉觞为寿,即奉后出门,驩
酒祷天。后命太祖正坐,号令诸将。自是太祖每出师还,辄率诸将上谒,献所俘
获。天会十五年追谥。
穆宗贞惠皇后,乌古论氏。天会十五年追谥。
康宗敬僖皇后,唐括氏。天会十五年追谥。
太祖圣穆皇后,唐括氏。天会十三年追谥”。仍赠后父留速太尉、荣国公,
祖迭胡本司徒、英国公,曾祷劾乃司空、温国公。
太祖光懿皇后,裴满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