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刘慈欣手里,这位以宏大叙事为特点的作家,甚至塑造了整整一个微型人类。科学家发现太阳将产生灾变,于是派了方舟号飞船前往其它恒星寻找移民点。由于相对论效应,方舟号飞行二十三年后返回地球,那里已经过了两万五千年。由于通讯阻碍,宇航员不知道地球上发生了什么事。惟一幸存的宇航员“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充满凝固融岩和寒冰的世界,人类无疑已经被毁灭。
但是,他接受到一组奇怪的图像信号:有繁华城市,摩天大楼,无数居民。更有许多人从窗子里跳出,却落到几百米的地面上。先行者最初以为,这只是某台残存电脑里产生的虚拟画面。
事实却令他震惊:这完全是真实的,他看到了被缩微的整个人类。原来,方舟号出发后,人类放弃了宇宙移民方案,转而采用克隆技术,培养细胞大小的“微人”。“微人”迅速发展,最后竟然和“宏人”,也就是现在的人类展开世界大战。“微人”凭借无孔不入的优势击败“宏人”,结束“宏纪元”,开创“微纪元”,也使得人类文明度过太阳浩劫,得以延续。
小说最后,惟一幸存的“宏人”,那位回归的宇航员理解到“微人”在进化方面的优势——消耗自然资源极少。他毁掉了飞船里“宏人”留下的冷冻胚胎细胞,保护“微人”彻底接过文明火种。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三编:时空探险(3…2)
第二节:微型智慧生命
让大活人进入微观世界,虽然堪称神奇,但现实性毕竟差了一些。而设想某种天生就只有微生物大小的智慧生命,则更可信一些。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便创作过一个幽默短篇《完美的地球标准》:一对地球夫妻来到一颗名叫“斯契可”的白矮星上旅游观光。白矮星体积很小,但极其致密,上面生活着同样微小和致密的智慧种族。不过,人类的肉眼根本看不到他们。结果,在“快摄慢放”的观察镜下,物质尺度放大五万倍,时间延缓十万倍,这对夫妻才能够看到一群群外星人象电影快镜头那样飞速地生活着。
这么细小的生命,给人的第一感觉当然是脆弱不堪。丹麦作家尼利斯尼尔森在《出售行星》中,就描写了一颗微型文明星球的毁灭。一个人类探险队来到距太阳系两百光年外的贝塔星,在那里发现了一颗直径仅十米的行星,上面生活着一个文明种族,每个外星人的身高只有两微米。当宇航员出现在他们的天空中时,引起巨大的地震和海啸。探险队员想把这颗行星,连同上面的亿万居民一起带回地球,作为观光游乐项目。无奈他们返回宇航港时,被迫按照规程对所有货物进行消毒!
和这篇作品的恢谐相比,香港作家倪匡的《雨花台石》则显得有些惨烈。卫斯理少年时,知道僧人智空师父偶然间捡到一块雨花台石。正常雨花台石都有奇妙的花纹,在阳光下活灵活现。但在这块神奇石头里,一些红色细丝和一些白色细丝却在不停地移动、变换,甚至争斗着。卫斯理听到这个消息后,好奇心大动,想方设法偷到奇石,一睹奇观。不料,智空和尚夺回这块奇石,并且为了保守秘密远走他乡。
许多年以后,智空主动找到成年卫斯理,告诉他,当年曾经有两块这样的奇石,被他和一位高僧主持得到。两人在观看其中一块时不慎将它打破,其中的细丝迅速渗入高僧体内。僧人立刻全身变化,并且举火自焚!智空和弟子幻了研究多年,也没有得到结果。他想让细丝爬入身体,然后向卫斯理讲解自己的体验。
卫斯理为了阻止他冒险,夺走奇石,并带它到美国研究。半路上,奇石被海关官员班纳带走。石头里的微型外星人渗出石体,控制了班纳的思想,让他带走石头潜逃。不过,到了最后关头,班纳还是控制回自己的身体,拼命逃到一个废矿井里,用瓦斯爆炸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微型侵略者。
罗马尼亚作家克罗马尔尼齐努创作了《诺伊霍夫协定》,也是此类题材的代表作。诺伊霍夫出生在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平庸无奇,惟一有点特别的是他从不得病。三十多岁时,诺伊霍夫遇到一次车祸,腿骨骨折,送到医院后竟然自愈了。后来,他接连遇到白血病、误服毒药、抢匪枪击等事件,都在濒死前自动痊愈。
诺伊霍夫意识到自己有超级免疫能力,于是便去诈骗保险公司。他先买下保单,再让自己患上绝症,接着把保单以赔偿额的半价卖给保险公司。对方雇用的医生每次诊断,都认为他不会活过半年,于是纷纷中了圈套。
最后,诺伊霍夫竟然受雇于国家秘密机构,突破各种人类极限去盗窃情报。并且,他的体内能够产生全新病毒,杀死敌方人员。而且,诺伊霍夫并无政治观念,只是把他的神奇能力作为商品提供给敌对各国。
由于诺伊霍夫的能力越来越显得神秘,敌对各国终于答成协议。他们绑架了诺伊霍夫,把他囚禁在哥特兰岛的秘密基地进行研究。他们从他的身体机能上查不到任何问题,便令他患上种种病症,观察病体的自愈过程,结果也找不到答案。而诺伊霍夫自己也不知道那种超级免疫力来自何方。
最后,研究者决定杀死这个怪人,以免后患。就在这时,诺伊霍夫的胸口处长起大片皮疹,形成不断变化的文字图案,连在一起形成一句句话,警告人类不可杀死诺伊霍夫。原来,不知何方的外星人跨越时空,竟然进入诺伊霍夫体内。这是一次飞行事故。他们再也无法离开诺伊霍夫的身体。于是就用自己的技术,保护这个小宇宙般的身体永远健康。
外星人警告说,如果有人试图杀死他们的寄主,他们就制造超级病毒,毁灭人类。结果,人类和“诺伊霍夫人”达成协议:人类给作为人类一员的诺伊霍夫提供优裕的生活,保证不杀死他。而“诺伊霍夫人”也永远不离开他的身体。
相比之下,美国作家格鲁格贝尔创作的《血里的音乐》,则没有这么个大团圆的结局。单是这个名字就足够恐怖了。小说里,疯狂天才弗吉尔乌拉姆专门研究生物芯片。这种芯片利用细胞内部的DNA作为存贮器,功率之大,当今电脑都无法相比。他在吉尼特朗公司研究生物芯片时,脱离公司的研究计划,另辟蹊径,将细菌的核蛋白发展成计算机,并且使它的智慧程度不断提高。这种超微型生物计算机可以自我复制,它们的智慧也在不断提高。
吉尼特朗公司发现他私下里作危 3ǔωω。cōm险的实验,就把他开除了。离开公司之前,弗吉尔进行了最后的疯狂实验:把自己的血液抽出来,将智力已经达到人类幼儿水平的无数个生物芯片输进去,再送到自己体内。
那些生物芯片在他的体内不断复制,慢慢熟悉他的身体,并且加以改造,以提高机体的效率。结果,弗吉尔体内生活着无数亿个和人类一样智慧的生物芯片,它们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有分工,有领导,有组织。而且,这种微型生命的时间频率远远快于人类。几天之内,它们便在弗吉尔体内形成了几千种文明。它们又飞快地改造着他的身体,使之仅仅拥有人类的外形,而骨骼脏器等等都被彻底改造过了。
最后,生物芯片们透过“血脑屏障”,侵入并控制弗吉尔的意识。他们试图浸出弗吉尔的身体,侵入人类世界。知道前因后果的同事爱德华杀死了弗吉尔。但为时已晚,小生命们通过汗液进入爱德华体内,将他彻底改造,并进一步向人类世界进军。
令人叫绝的是,《诺伊霍夫协议》、《血里的音乐》和《雨花台石》分别创作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作家之手,他们在创作时,相互间似乎不可能有交流。但其中人体被微型智慧寄主改造的结果却如出一辙——寄主都被改造成百邪不侵之躯。在《雨花台石》里,高僧自焚时,身体表面遍布红白细丝,《血里的音乐》中,弗吉尔的身体表面则布满了高速公路般纵横交错的白线。《诺伊霍夫协议》里则是“皮疹文字”。
延着这个思路再往前走,迄今为止最疯狂的想像,莫过于德雷克斯勒的灰色粘质(greygoo)了。1986年,他在《造物引擎》一书中,设想了能够直接操作单个原子,进行加工组装的的纳米机器人。它们能利用任何材料,通过原子组装术制造任何产品:食物、服装、电器,总之,制造出人类需要的任何东西。今天的全部工业生产都将被改写。结果,这些纳米机器人失控,疯狂地自我复制,到处漫延,最终把整个地球变成一大团全由纳米机器人组成的“灰色粘质”!
在这里,微观和宏观的幻想最终结合在一起,多么富于辩证法的结果啊。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三编:时空探险(4)
第四章:未来时代
C四章简介
第一节:乌托邦式未来
第二节:悲观的未来
第三节:现实的未来
C四章简介
描写未来时代,恐怕是科幻作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除了科幻作品,还没有哪种文艺类型,可以让它的人物们在未来时代冒险。
其实,早期科幻作家对描写未来多有顾虑,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时代背景放在当代。象凡尔纳,一生中绝大部分小说的背景都不超过其出版的年份,只是在晚年大胆了一把,创作了《公元的亚眠城》。
当然,科幻作家们很快就学会了直接描写未来。现在,将一部作品放到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成千上万年后,已经司空见惯。在本章中,笔者介绍的,是专门描写某种未来的科幻作品,不包括那些仅以背景的方法描绘的未来。
最初,科幻作品里出现的是乌托邦式未来,完美无瑕。很快,悲观的未来就出现了。不过,这两种未来时代多有哲学和寓言色彩,大范围地扭曲现实,往往作者本人也不认不它们真会出现。所以,科幻小说大部分未来时代都是肯定比今天进步,然而也有许多问题的未来,可以叫作现实的未来。
第一节:乌托邦式未来
“乌托邦”曾经是寄托作者理想的地方。慢慢地,预言家们不再写并存于同时代的“不可知的地方”。地理大发现使得他们藏匿“乌托邦”的地方越来越少。但是他们发现了探险家们永远无法涉足的地方——未来。
1770年,一个名叫塞巴斯蒂恩默西埃的法国人在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了《2440年》。成为最早的未来预言小说。在这本书中,奴隶制被废除了。死对头英国和法国成了同盟,巴黎已经按照科学的计划重建,所有的学校都不再教授已经死去的经典文字——希腊文和拉丁文。当然,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科学还只是极少数人作坊里的秘密,所以书中关于科学的未来发展预想的并不多。
1888年,由贝拉米创作的名著《回顾》,成为“未来乌托邦”的颠峰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韦斯特由于催眠作用沉睡了一百多年,在二十世纪末的美国醒来。而那时的美国已经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社会。
在今天的读者看来,这部小说内容乏味,情节缓慢,充满面说教意味。但在那个时代,它却是改造世界的宣言书,发行了上百万册。在美国和欧洲,超过一百个团体受其影响成立起来,其中还组成了一个国家主义的政党。《回顾》在空想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位置。
一九零八年,另一位美国作家杰克伦敦(J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