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女重生之一世荣华-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慷让沈恒护送杜氏及两个女儿回府,现留下沈恺陪他说说话,叙叙兄弟之情。沈恺很不给面子,当即拒绝了沈慷,要护送杜氏一行回府。沈恺答应帮沈荣华要回奴仆的卖身契,并为女儿讨个公道,同杜氏一起回府正是个机会。万姨娘听说沈恺要回府,马上让人给沈荣瑶收拾行李,也要一并回去。
沈恺及杜氏等人走后,篱园就剩了沈慷父子和刘姨娘,还有四房一家。沈恒去灵源寺见卢同知了,他要详细打听一下案情,给外面一个合理的说法。相比篱园之事由谁承担罪责,他更关心沈氏一族的名声及沈家的实际得失。
沈荣华多日劳心劳力,以至体乏神虚,篱园之事告一段落,她只想抛开一切杂事,吃饱喝足,好好休息一天,可这竟成了奢望。上午,先是芦园的管事前来拜见,给她带来了许多账本,还有春耕的计划。李管事是大长公主委派的人,沈荣华不会查他的账,只跟他说了一会儿话,就让他跟初霜去说春耕计划了。
用过午膳,沈荣华刚想睡午觉,黄公公又来求表扬了。黄公公今天早晨就去见了卢同知,表明自己的态度,只要杜昶陪五千两银子,花瓶的事就算了。一个连五两银子都不值的花瓶能坑杜昶五千两银子,也算碎得其所了。沈荣华只说黄公公坑来的银子由他自己分配处理,就把黄公公乐呵呵打发走了。
黄公公刚走,沈荣华一杯茶还没喝完,工部的常大人来了。沈慷在京为官时与常大人有几面之缘,想拉常大人品茶叙旧,被婉拒了。常大人点名要见沈荣华,说有事商量,沈慷被忽略,气得他大骂沈荣华,又差点吐了血。
篱园要重新修缮,常大人拿来图纸请沈荣华过目,说是大长公主交待的。沈荣华受宠若惊,很仔细地看了图纸,也很认真地提了一些建议,得到了常大人的认可。只要杜氏把修葺篱园的银子交到揽月庵,常大人就准备买料开工了。
沈荣华派人给芦园的李管事传话,让他尽快收拾出几间房子,再把一应生活设施准备好。篱园开工,沈家肯定会让她们主仆回府居住,到时候不知会有多少麻烦。她也想好了,府里住的不愉快,她就带人搬到芦园去住。
第三天,杜氏回来了,带来了津州城最好的几位大夫,给沈慷及沈谦昱等人诊治。杜氏派人到揽月庵送银子,又包了厚礼把揽月庵的医尼也送回去了。津州城的大夫确实不错,一剂药灌下去,过了一个时辰,沈谦昱就醒了。大夫也跟杜氏等人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沈谦昱此次受伤很重,椎骨被砸坏,无法完全恢复,腰部以下已无知觉,就算清醒了,以后也无法再站起来了。
沈谦昱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哭得昏天黑地,绝食绝药,非要一死了之。杜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沈慷也泣泪横流,刘姨娘都哭成泪人了,众多丫头婆子也跟着哭。一时间,前院哀声不绝,长房上下都笼罩在愁云惨雾中。
沈恺没回来,只派了一个小厮来给沈荣华送信,说下人的卖身契他已经跟杜氏要回来了,现在正向沈老太太为沈荣华争取其他权益,让沈荣华放心。沈荣华摇头一笑,她这个父亲虽说是不着调的性子,为她办事倒也不遗余力。
沈恒得知沈谦昱以后再也不能站起来了,也陪着落了不少眼泪,但更多的是宽慰劝说,又亲自到病床前安慰沈谦昱。明天,沈家人就要全部搬出篱园,人这么多,多数又有伤在身,如何回府,他还要跟沈慷和杜氏仔细商量。
沈荣华听说了沈谦昱的病情,心里很难受,在茗芷苑呆得憋闷,就带着几个丫头去了芦园。穿过篱园后面的庄子,正巧碰上李嬷嬷,说了一会儿话,她感觉心里舒服了很多。到山野间转了一圈,直到夜幕降临,她们才回到篱园。
第四天上午,篱园一案的判决结果出来了,卢同知亲自送来了判决文书。
红顺承认为灭口杀了孙亮,也供出由沈谦昊主使,但没有证据,刘知府也没再追究。红顺被判了斩监候,秋后再审和朝审之后处决,现被关在死牢里。说是还有两审,若没有强有力的人翻案撑腰,两审也只是做做样子,红顺是死定了。
何嬷嬷和王嬷嬷还有放火烧祠堂的几个婆子都罪不致死,全被杖责五十。王嬷嬷之前受过杖刑,没打完就断气了,何嬷嬷也有伤在身,挨了五十大板,能不能挺过今天还是未知数。放火烧祠堂的婆子都被打了五十大板,一个也没死,全被发配去做苦力了。红顺的媳妇翠花被诊出怀孕,没挨板子,也去做苦力了。
披红罪行深重,审问时也没喊冤,没叫屈,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刘知府见她认罪态度极好,决定给她一个痛快,判了斩立绝,等上面核准后就行刑。
卢同知给沈荣华带来了一封信,是江阳县主写给她的,只短短几行字,就看得沈荣华思潮翻涌、满心感激。有机会、有时间,她一定要好好谢谢江阳县主。
“沈二姑娘送给小女的礼物小女很喜欢,时间方便,小女会登门致谢。本官看林阁老的书受益非浅,烦请沈二姑娘再多借几本,看完一并奉还。”
“卢大人不必客气,卢姑娘能喜欢我送的礼物,我很高兴,我也希望有时间与她会面。”沈荣华让初霜去给卢同知取书,她想再问问判决的情况,怎么判的杜昶。可卢同知回避这一系列的问题,她也知道不便再多问了。
“这个给你。”卢同知递给沈荣华一个信封。
沈荣华打开信封,看到里面是白泷玛的户籍路引,很高兴。她刚想跟卢同知多说几句感谢的话,就有长房的下人来传话,让她收拾妥当,今天一并回府。
听说要回府,沈荣华顿时头大,府里还不知道有多少是非等着她。可她是沈家人,不能弃家门而不入,所以,碧泉剑大概又要派上用场了。
------题外话------
这章可肥呢,求支持……
第八十七章 跳梁小丑赔命取辱
夜幕降临,沈家众人才回到津州内阁大学士府,沈荣华依旧住怡然居。
沈恺回府那日,江嬷嬷就同他一起回来了,仍在怡然居做总管事。夏嫂子的女儿青柚被江嬷嬷带在身边调教,此次也和白雨等人一并被带回府了。江嬷嬷也知道因篱园的事跟沈荣华闹得很生分,这次回府,费尽心力打理怡然居。沈荣华回来,见怡然居一切井井有条,对江嬷嬷怨气和不满也烟消云散了。
吃过晚饭,沈荣华靠坐在临窗大炕上,看初霜和周嬷嬷几人做针线。周嬷嬷见不得沈荣华闲着,又开展唠叨攻势,非让她和几个小丫头一起学习女红。沈荣华坐到大炕旮旯里,一脸为难,可也不敌周嬷嬷不屈不挠的坚持。
“老太夫人最精女红,全部手艺都教给了老夫人,老夫人落难的时候,还开了铺面,靠女红养家糊口呢。太太又得了老夫人真传,那一手精巧新颖的刺绣不知羡煞多少闺阁小姐。”周嬷嬷回忆过往,长长叹了一口气,又说:“太太嫁到沈家之初,也常做女红,后因忙于家事,也就放下了,后来也没教过姑娘。姑娘书读得很多,是聪明人,为人处事也周全,可这穿针引线的事也不能一窍不通呀!”
“谁说我一窍不通了?我做女红比起嬷嬷和初霜或许差一点,但肯定比雁鸣要强,只是我嫌麻烦,不想做而已。”沈荣华说话的底气十足。
初霜和雁鸣都知道沈荣华不擅女红,两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她们要给主子留几分面子,再说象这等小事,无关是非,没必要争个长短。
“姑娘就是嘴硬。”周嬷嬷把一个固定好的绣架递给沈荣华,又说:“大户人家的太太不用自己动手做针线,有丫头使着,有绣房供着,可也不能一点儿都不会。将来怎么也要给姑爷做些贴身的衣物,还要用针线活儿孝敬公婆呢。”
初霜见沈荣华低头不语,以为她害羞了,拉着周嬷嬷,说:“嬷嬷快别说这些了,姑娘才多大?让那些坏心的人听去,不说嬷嬷闲言闲语,倒要埋汰姑娘了。”
沈荣华并不害羞,而是沉浸在对前世无边的回忆中,一时不能自拨。沈阁老去世之前,她对女红确实接触不多,林氏也没有教过她。可在前世,她被关进庄子里,只有周嬷嬷和雁鸣在她身边伺候。她们为了取悦庄子里管事婆子,没日没夜地做女红,沈荣华也边学边做。在庄子里呆了四年,学到了周嬷嬷和雁鸣全部手艺,这也是沈荣华的收获。陪嫁到沈家之后,金嬷嬷得臻静暗许,天天逼她做男人的衣服鞋袜,赏给下人们穿,最后又以做针线勾引男人的罪名把她卖掉了。
前世七年,除了在三皇子府做艺妓的那段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日子,女红、落泪及身心的痛楚几乎填满了她全部的记忆。重生之后,她想永远告别黑暗、痛楚和悲伤,再也不想拿起那亮晶晶的银针,不想再记起被愚蠢充斥的岁月。
周嬷嬷见沈荣华仍拿着撑好的绣架发呆,叹了口气,拿过绣架,又碎碎叨叨开导她、安慰她。沈荣华不想听周嬷嬷唠叨,赶紧绽放出一个明媚的笑脸。周嬷嬷等人都以为沈荣华不愿意做女红才耍小脾气,就嘻笑一番,把这事揭过去了。
“姑娘,万姨娘派张妈妈来传话。”
“张妈妈?哼!让她进来。”沈荣华挑嘴冷笑,万姨娘派人来传话能有好事才怪。她记起这个张妈妈就是去年在篱园监视她、差点被连成骏的侍卫弄死、又被她让人饱打一顿的张嫂子。万姨娘要扶正了,房里的下人自然也要升一级。
张妈妈进到房里,先把屋里的人打量了一遍,才装腔作势行礼。她从沈荣华手里吃过亏,不敢造次,但举手投足间仍带有无知的倨傲和对沈荣华的轻视。
“有事?”沈荣华挑起眉头斜了张妈妈一眼。
“奴婢来跟二姑娘说说话。”张妈妈大喇喇坐到炕上,拿起鲜果就往嘴里放。
“你懂不懂规矩?”鹂语绷着脸训斥张妈妈,对于自身和主子都比她逊色的下人,鹂语向来不留情面,“姑娘让你吃了吗?让你坐了吗?下来。”
张妈妈面露讪色,扯着脖子吞下瓜果,说:“看姑娘这脾气,主子都……”
沈荣华冲张妈妈抬了抬下巴,“说正事。”
“是是是,二姑娘是懂礼数、重规矩的人,太太也一直这么说,二姑娘……”
“太太?哪个太太?”沈荣华打断张妈妈的话,又道:“咱们二房的太太就是我娘,已经死了,还能说什么?马上入夜了,张妈妈来吓人的吗?”
张妈妈得意一笑,“二姑娘这不是明知故问吗?二姑娘的娘是死了,可我们二房不能没有当家主母,我们马上就有新太太了。”
“二房马上有新太太了?怎么可能?祖父辞世,父亲要守孝三年,哪有在孝期就纳娶的?张妈妈也说我是懂礼数、重规矩的人,这事绝对不行,哪能……”
“二姑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吧?”张妈妈落下笑脸,轻哼一声,说:“二姑娘就是在府里呆的日子少,这样的大事也应该听说了吧?合府上下谁不知道我们姨娘最最贤惠,最会处事,又为二房生了唯一的少爷,扶正是众望所归。”
“哦!原来如此,以前隐约听说过一些,没放在心上,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