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潇雨歇-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バ坌虐烟歧窕赝吒谡コ删拖氤淅献矢瘢上В歧亲永锿赋龅睦浒阉邢氚阉背珊⒆拥娜硕枷磐肆耍コ勺匀灰膊桓胰ザ号齑疟涿婢叩奶歧
单成一直为没有逗过小时候的唐瑛而耿耿于怀,唐瑛看出张小豆像以前的她,单成自然也看出来了。这下,肯定要把以前想捉弄唐瑛未了的心愿都实现在张小豆身上。
看到张小六还在凝视远处的背影,唐瑛笑道:“你放心,我们单家人都亲如一家,绝对不会欺负你弟弟。以后,大家都住在一起的时候,你也可以向所属将军请假来看他。”
“多谢将军成全。”张小六感激地躬身到底。
唐瑛摇摇头,乱世才会造成这种骨肉亲情的分离:“你去领号牌吧,还没具体分配的时候,你可以经常去看你弟弟,我那里很随便的,没什么规矩。”
张小六似乎还想说什么,见唐瑛已经忙着招呼下一个人了,他只好向旁边走去。唐瑛很快又埋入到登记工作中去了。这天以后,唐瑛也见过张小六两次,都是他去看张小豆的时候碰上的,两人没交谈过,不过是点头而已。唐瑛后来听张小豆说,张小六被分到了秦琼的部属里,那已经是他们回到洛口仓以后的事情了。
黎阳仓的工作唐瑛并没有做完,十月底,徐世勣接到李密传来的密令,让他带着自己所属部队和唐瑛他们一起,火速前往月城与瓦岗军主力会合。徐世勣不得不匆忙离开了黎阳仓,郝孝德接手了徐世勣的工作,暂时帮徐世勣管理黎阳仓。
直到走上了回程的路,徐世勣才把唐瑛等中层以上的将领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李密下令让他们火速返回洛阳的真正原因:李密吃败仗了,吃了到瓦岗后的第一个败仗,他的心腹谋士柴孝和也在这一次的败仗中掉入洛水,溺水身亡。让李密吃这个败仗的人就是朝廷紧急调往洛阳的江都通守王世充。
听完徐世勣的解释,唐瑛唯一的念头就是:王世充真的来了,李密果然打不下洛阳。
(今天是唐瑛这部分的一个小尾巴,只有暂且先更新的这些,明天转李家攻打长安的部分。若是RP爆发,今天有0。1%的概率可能会加更。若是RP不爆发,。blablabla明天再来看吧。)
瓦岗三年 第六十三章 如晦
十月中旬的长安城不仅没有入秋的凉爽,反而热得要命。天热,人热,连空气中都充满了热气和硝烟的味道。是的,长安城笼罩在硝烟之中,虽然这股硝烟还没有真正地燃烧起来,却已经让长安城里的民众感觉到了它的炙热——唐军驻扎在城外已经八天了。
从起兵一直到攻到了长安城下,李渊率领的军队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其中的艰辛与运气都不缺乏。
八月,唐军攻到霍邑城下,驻守霍邑的宋老生经不住唐军的嘲讽骂战,率精兵出城,结果运气不好,被唐军欺骗的城内守军早早关闭了城门,将宋老生也关在了城外,宋老生被刘弘基砍死在爬城的过程中。随后,李渊下令趁热打铁,唐军在没有准备攻城用具的情况下,愣用人肉长梯硬生生地攻下了霍邑。
霍邑被拿下,宋老生的死深深地震撼了唐军南下路上的城池,小城池纷纷开城投降,防守能力不足的大城池要么直接投降,要么抵抗一下被攻破,总之,当唐军行进到渭水河时,除了屈突通率领的人马驻守在黄河岸边外,已经没有人能阻挡唐军前进了,不到二个月就开到了长安城下。
唐军能迅速做到这点,除了作战能力强悍外,也取决于李渊的领导才华。强攻下霍邑城后,李渊发布了两道命令:一,以后攻城,要文先武后,先以文德劝降,实在不行,再武力攻取;二,所有将士,无论出身,不论官职大小,只要立功,通通奖赏,而且奖赏的额度完全一样,一视同仁。
这两道命令就是唐军能迅速取胜的真正原因。第一条,显示了唐军的仁义,显示出李渊在这个乱世中对生命的尊重,这条命令一经公布,顿时让有志之士和广大民众都为之一振,这就是明主的气质。第二道命令,官兵一致,以功论赏,大大刺激了普通士兵和底层将领的奋发性,而这道一视同仁的命令,彰显出李渊博大的胸襟和远见卓识的智慧。因此,唐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这两道命令发布后,前来投靠李渊的人才就源源不断,而一路上加入唐军的民众也是非常踊跃,到达长安城下的时候,出发时不到七万的唐军已经扩大到了二十多万,人才涌来无数,不仅为李渊此时打江山出力颇多,其中不少人也成为了大唐建立之初的朝廷基柱。
在这些人才的帮助和建议下,李渊的军事行动变得迅捷而有效起来。就在瓦岗军占领黎阳仓的时候,唐军也占领了四大仓之一的永丰仓。永丰仓是隋朝四大粮仓中,距离长安城最近的一座,里面的仓储量虽然比不上回洛仓,但比起黎阳仓来,也小不了多少。当李渊看到窖藏里满满当当的粮食时,嘴都笑歪了。
有了兵马,有了粮草,唐军很快就攻到了长安城下。也许这里不应该说“攻”,应该是行军走到了长安城下,因为沿途几乎没有阻挡之兵,偶尔出来一个城池,不是主动归降,就是大军一攻就下。而唐军一路上对百姓秋毫不犯,开仓赈济灾民,安置流民,安抚百姓等行为更是深得民心。所以,唐军几乎是毫无阻碍就来到了长安城下。
“敦煌公,敦煌公……”
大嗓门从外面传进内帐的时候,李世民放下手中的酒杯,一抹嘴角的酒水,大笑:“弘基兄,还不快点进来,陪我喝酒。”
刘弘基就着李世民的声音大步跨进内帐,冲李世民一抱拳:“敦煌公,房乔带了一个人来见您。”
刘弘基说的房乔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房玄龄。在早期投靠李世民的众多人才中,房玄龄给李世民最大的印象就是远见卓识。因为房玄龄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最注重为李世民寻觅每一地的人才和地理文献等,而不是其他人那样对财宝和府库感兴趣。
李世民听到刘弘基的禀报,赶紧放下手中的酒盅站起身来:“哦?房先生又为我揽来人才了?走,看看去。正好把夫子拉来喝酒。”
“走,走,走,看看夫子又找什么人来了。”哈哈的笑声中,李世民手下的佐将们东倒西歪地跟在李世民身后走到了营帐外。
房玄龄此时正带着杜如晦往这边走,一边走一边说着什么,见到一群脸红身子歪的人跑了出来,两人的眉毛都皱到了一起。
“哈哈,房先生呀,你带谁来见我了?快介绍介绍此人的本事。”李世民在笑声中迎向两人。
“玄龄,这就是你说的英杰人才?世上难找的英明圣主?”杜如晦气愤地拉住了房玄龄的衣袖,大声嚷嚷起来:“你还不老呢,怎就糊涂成这样?”
“这……老杜,你先放手。这几日不是没战斗嘛,敦煌公也是为了让下面的将领们解乏,偶尔为之,不为过嘛。”房玄龄尴尬万分,只能慢慢解释。
杜如晦的嗓门本就大,再加上说话有一点点结巴,李世民听到英杰人才到来时很高兴,听到后面的话,脸却顿时垮了下来。他上前两步,正想说上两句,不料想,杜如晦并不买房玄龄的账,冷哼一声,是转身就走。房玄龄看了一眼李世民,深深叹了口气,也赶紧跟上了杜如晦,他可舍不得放杜如晦离开。
李世民愣愣地看着两人的背影,傻在了当场,这样的人,他还是第一次遇到,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反应。再说,房玄龄看他那一眼,分明也带上了一丝埋怨,这倒让他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随李世民出来的这些将领们一看,哟,什么人呀,这么拽,纷纷起哄:不就喝点酒嘛,又没误事,摆什么架子教训人,什么玩意嘛。敦煌公不必理睬这种人,咱们接着喝。
一片嘈杂之声中,李世民冷哼一声,抬腿走回了内帐,一屁股坐在座位上,眼睛盯着面前的酒罐子发呆。他没有喝醉,但一直被表扬的他突然遇到这样一件事,脑子里一时还没转过弯来。
瓦岗三年 第六十四章 营中
过了一会儿,刘弘基跑了进来:“敦煌公,房先生要送杜先生离开了,需要末将去留下他们吗?”
“留什么呀,老夫子而已。”
“是呀,这些读书人,就会这些歪歪咧咧的说词。”
“走就走呗,打仗有我们就够了。”
李世民的手下纷纷发言,无不显示出对读书人的蔑视。
“够了。“李世民越听越烦,大吼一声,营帐里顿时没了声音。
静静地想了想,李世民腾地抬手拎过一坛酒,举起来就摔,清脆的爆响声中,李世民冷笑一声:“从今往后,我军中再不许饮酒,有饮酒误事者,定以军法处置。弘基,这条军令,你去告诉房先生。”
望着一地的碎渣,别人是吓得噤口不语,而刘弘基却是大喜,抱拳行礼匆匆跑了出去,留下一群傻眼的人愣愣地看着他的背影。
刘弘基把李世民的军令对房玄龄这么一说,又笑道:“夫子气性太大了吧?敦煌公还需磨砺,但有这番心胸,一般人可不能及。”
房玄龄把手一摊冲杜如晦道:“怎么样,这下你信我了吧?我这双眼睛,还没看走过人。留下吧,别耍你那犟牛脾气。”
杜如晦微微颌首:“这么看来,果然有点味道,我就暂且留下。”
听到刘弘基的汇报,李世民苦笑了一下,没成想,喝酒也差点把人才喝跑,看来,古人没说错呀,酒还真能误事。
刘弘基见李世民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很高兴:“男人嘛,酒还是要喝的,反正,敦煌公只是说不许军中饮酒,哈哈。”
李世民也笑了:“还是弘基兄了解我。”
两人正在说笑,长孙无忌走了进来:“敦煌公,三将军过来了。”
长孙无忌也是听到李渊起兵后才跑来投靠的,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子,而且与小妹长孙无垢的感情最好,两兄妹同患难了很长时间。正因为这种感情,长孙无忌才不遗余力地帮助李世民打天下,从而得到了李世民的厚待。
长孙无忌口中的三将军正是李世民的二姐,李家的巾帼英雄李秀宁。李秀宁在关中为李渊拉起人马后,几个月里占领了关中大部分的土地,为李渊进军长安解除了很大的后顾之忧。得到父亲率军到达渭水的消息后,李秀宁带军连续赶路,赶在唐军渡河之前就到了南岸,正好迎接了大军的渡河。
见到李秀宁,不用说柴绍的激动和羞愧了,连李渊父子都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特别是李世民,对这位姐姐佩服得五体投地。
与大军汇合后,李渊并没有让李秀宁就此放下将军身份,在整编了李秀宁带来的部队后,专门拨出一部分人马给李秀宁指挥,李秀宁的娘子军在唐军中不仅独树一帜,更是万众瞩目。
“二姐,我正要过去找你,没想到二姐先过来了。”
李世民跑出营帐亲自迎接李秀宁,见面就摆出弟弟的架势,倒让李秀宁笑了起来:“你这张嘴越来越会说话了。我过来是问问你,我原来的那些手下可听你的话?有没有不听话的?他们出身山匪,没有经过正规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