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潇潇雨歇 >

第242章

潇潇雨歇-第242章

小说: 潇潇雨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孝恭除了征讨南方反抗势力的同时,也在暗中为大唐的军神保航护驾,若没有李孝恭的鼎力支持,李靖,这个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神,其命运可就难说了。

    李孝恭也在悲哀李道玄的死,同为这一时代的年轻佼佼者,他和李道玄虽然不是亲兄弟,但毕竟是血浓于水的亲人。看着眼前这位两鬓有了一点点灰白色的长辈负手望着远处的天空,他的心情很不好。但,李渊不说话,他也不会出声,和李道玄的儒雅与开朗不一样,才二十六岁的李孝恭早就以沉稳睿智而著称了。

    “孝恭呀,你比道玄大八岁吧?”把思绪从河北战场上拉回来,李渊招呼着李孝恭一起走到凉亭内坐下,才亲切地问道。

    “回陛下,是。”

    李渊叹口气:“自晋阳起兵一来,朕全靠了你们这些李家的儿郎们在外冲锋陷阵,才有了大唐今日的光景,朕原本想着,等天下一统太平了,朕一定要让你们过上最富贵的生活,没想到……道玄才十九岁呀!”

    望着唏嘘有声的李渊,李孝恭适时地低下头抹去眼角的一滴泪。他清楚皇帝的暗示,也清楚皇帝的心思,但,李渊的确是个好皇帝,很有亲情味的皇帝,在这些方面,李孝恭绝对找不出理由来不相信李渊的承诺。

    “唉,不说了,人老了,总是喜欢想着以前的事。”李渊也适可而止地收住悲伤,虽然悲伤也是真,但他相信,自己表示出来的意思。李孝恭很明白。

    “陛下对后辈一向寄予了很多希望,我等也应该竭尽心力为我大唐打造出盛世年华来。”李孝恭毕恭毕敬地向李渊表明了自己的忠心。

    李渊很满意,他最喜欢李孝恭这种很有分寸很懂事的恭敬态度,他相信李孝恭说的都是心里话,这也是他重用李孝恭的主要原因:“孝恭,朕想问问你,李靖……他的忠绝对可靠吗?”

    李孝恭心里咯噔一下。当年李靖上平蜀策略时,皇帝就流露过一些不信任,更是差点以一次小小的失败而杀了李靖,如果不是他一力承担了责任和频频上书为李靖解释,李靖的人头早掉了。想起那些李靖和皇上之间的过往旧怨,李孝恭暗自叹气,看来,皇帝对李靖是否忠诚,还是不太确定呀。

    “回陛下,李靖可靠。”李孝恭再次以十分确定的口气为李靖担保。

    李渊在意的却是李靖实际的表现,而不是一句话的说明:“唔,讲讲。”

    “是。”李孝恭整(。3uww。)理一下头绪,才缓缓道:“巴蜀之战,别人以为是侄臣的功劳,可陛下和侄臣都知道,那都是李靖的功劳。实话说与陛下,自从他跟了侄臣后。侄臣其实对他是言听计从,侄臣看到了他丰富多变的军事才干和治理能力,就有意放手让他去做。同时,侄臣也暗中观察他,是否因此而骄傲自大,若因此有骄狂之心,此人也不可用。然,据侄臣的观察,李靖从无骄傲之处,每次做事都兢兢业业,更是从不争功。也从不自傲。此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处事理念很特别。”

    “哦?有何特别?”李渊越发关注起来。

    “他对名利都不太在乎,唯一在乎的是他本人的才能能否得到施展。侄臣每每请教与他时,他都是精神焕发,从不藏私。但在平时,却是默默无语,甚为低调。每每谈起陛下,李靖都眼露感激,流露出陛下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那种感激。而每每谈起下一步作战计划,他总是会说,只有这样做,才会减少我们的损失,减轻朝廷的负担,才是陛下要求的最好结果。”

    李渊捋胡须了,有些得意:“是呀,他空有一身才干,却没得到杨广的重用,朕却敢用他……呵呵,这人也算知恩图报嘛!”

    李孝恭欠欠身,一语双关地回道:“是。陛下,古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有陛下这样的善用贤臣的明君,一定就会有无数肯为陛下效死的有志之士。”

    “呵呵,有你们在朕左右,朕是深感慰籍。”李渊是老狐狸一只,立刻回敬了对方,自然也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他想看到的敬仰之情。

    “孝恭,朕得到一些密保,江南那边,辅公佑好像有些不服管,你在长安住一段时间,和家人好好团聚一下。那边嘛,就暂时让李靖负责一下。过两个月,你还是回去,江南一旦有变,还是你们两个联手,给朕狠狠地打压下去。”

    李孝恭这才明白皇帝为什么这么看重李靖的忠心了。有仗可打。对他来说也是好事:“是,侄臣遵旨。”

    李渊满意地点点头:“孝恭,在太子和秦王之间,你更亲近谁?”

    李渊突然的发问让李孝恭愣住了,这个问题他从来就没想过,故此,他愣愣地看着李渊,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李渊没有逼李孝恭表态,只是微微一笑:“朕知道,你和朕的这几个儿子关系都很好,平时的来往虽然不多,但之间应该有书信往来吧?”

    李孝恭小心翼翼地回答:“是。太子、秦王、齐王等,和侄臣都有书信上的往来。侄臣常年在外,家里人更是得到了太子和秦王的诸多照顾,侄臣也是感激不尽。”

    李渊伸手轻轻拍了拍李孝恭的肩膀:“你不用多想,朕只是想知道在你们这些兄弟之间,是怎么看待太子和秦王的,你据实说就是。”

    “是。”李孝恭稳稳心神,想了想,在心里措词想的差不多了,才小心回答:“太子对侄臣一直如长兄般亲切,侄臣也一直是以兄侍之;秦王与侄臣在军事上多有相同见解,我们之间谈论最多的也是战役的打法,似乎……惺惺相惜更多一些。”

    “一个是兄,一个是知己……”李渊苦笑了,怎么想怎么不是滋味,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太出色,虽然各自出色的地方不一样。唉,这也是一件大难事。

    李孝恭是个很聪明的人,李渊的突然发难也只让他惊愕了一小会儿,他很快就从中清醒过来,一旦清醒过来,李孝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赶紧跑,离开长安。开什么玩笑呀,跟敌人打仗拼命是人生一大快事,搅合到储位之争里可就是人生最大糊涂事了。不过,暗地里想了想,李孝恭突然发现,他似乎更亲善打出来的秦王,而不太愿意靠近那位温文尔雅的太子……

    李渊仰头看看苍穹,帝位最考验人,如何抉择,真是太难了。不过有一点李渊很清楚,大唐初立,政务上的事没有军事上的事重要,因而,立下军功的将领也会被人高看一眼,而带领这些将领的李世民,在军中,在民众的心目中,地位真的超过李建成了。看来,有些事真的不能再来回思虑了。

    只是,李建成这些年在自己身边兢兢业业,上安群臣,下抚百姓,做的也很出色,不能因为没有军功,就对这些功劳视而不见。再说,治理天下不是打仗,打仗的能耐用在治理天下上,反而会适得其反。

瓦岗三年 第三百一十五章 病因

    第三百一十五章 病因

    “陛下……”高庸远远地站在凉亭外。伸直了脖子高声喊李渊。

    李渊从沉思中惊醒,看了一眼似乎什么也没明白的李孝恭后,才冲高庸招招手,高庸赶紧一溜小跑的来到李渊面前。

    “回禀陛下,老奴回来了。唐将军没啥大碍,只是哀伤过度,不思饮食,才有了一点点微恙。御医说了,静养两天就没事了。唐将军让老奴代她给陛下请安,说让陛下操心了,实在过意不去,明儿就过来拜见陛下。”

    唐瑛已经好几天没来宫里见驾了,连李渊派人去找都没来,说是病了,不想动。李渊放心不下,今天一早就让高庸带了两个御医去给唐瑛诊脉,一定要得到一个实情。眼下听高庸说唐瑛并无大碍,李渊点点头,放下了一点心事。

    李孝恭对这个能让皇帝派御医去看病的“唐将军”还是有点好奇的,但他并没有多事的冲动,而是依旧低眉垂目。仿若没有听见高庸的回话。该他知道的皇帝能让他知道,不该他知道的,什么也别知道才是最好的。

    李渊回头看了看神色淡然的李孝恭,想了想,和蔼地让他离去,看着李孝恭的身影消失后,李渊才冲高庸招招手,向内殿走去。高庸赶紧躬身碎步跟上。

    “唐瑛真没什么?她不曾有埋怨朕的神色?”确定身边没有其他人了,李渊才问高庸。

    高庸似乎没听明白李渊的问话,愣了一下才摇摇头:“没有。陛下,老奴只看到唐将军眼圈发红,神情呆滞,半靠在榻上,不想说话。老奴提到陛下对她的关心,唐将军露出一丝苦笑,眼中有些感激,也有些愧疚之色,别的,也没什么。”

    李渊缓缓地点点头:“朕没想到她对道玄如此关爱……唉。”

    高庸想了想,又回道:“老奴私下也问过服侍的人,他们倒是告诉老奴,说唐将军开始两天老哭,一个劲地埋怨自己未成坚持请命去帮淮阳王,哭着说,如果她在当场,一定不会坐视淮阳王孤军作战至死。”

    李渊听着听着,眼角溢出一颗老泪。当初他没有应唐瑛所请让她去帮李道玄,一来是私心作祟,得力的儿子们都派出去打仗了,身边没两个能让他宽心的人,因此想留下唐瑛陪陪他;二来,也是想让唐瑛这个女子尽快从以前的生活中脱离出来,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础;三来,他真没想到李道玄会以这样悲壮的形式战死沙场,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呀。

    史万宝,朕一定要你好看。在心里恶狠狠地骂了一句后,李渊却又是一声长叹。他不是不想处罚史万宝,但史万宝不是寻常将领,他不仅在长安有大侠之称,还有大功于他们李家,处罚的轻了不解气,处罚重了,关陇那边的豪强们怕是又会有什么想法,一时之间,也难呀!

    不过,李渊很快把史万宝的事扔在脑后,眼下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去做。李道玄死后。唐三万大军土崩瓦解都不说,时任洺州总管的庐江王李瑗被吓的弃城而逃,有带头的,这些可好了,河北州县的各级官员们,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可谓兵败如山倒,仅仅十日,刘黑闼收复了所有失地,声势更盛从前了。

    派谁去收拾刘黑闼平定河北之乱,迫在眉睫的事,李渊却迟迟下不了决定。派李世民去?胜利应该不会有问题,可……李渊眼前浮现出李世民那张坚毅的脸庞,那不苟言笑的严肃表情,原本他是欣赏这个样子的李世民的,可眼下,那张脸上似乎升起了一股股戾气,将他头顶上的那片蓝天变成了阴云。

    而前两天,他的后宫嫔妃们说的那些悄悄话又浮上了李渊的心头。那些后宫嫔妃在谈起太子和秦王等人时,私下里无不在说,看到秦王就害怕,总觉得在一旦秦王掌握了大权,她们和她们的孩子在秦王手下都不会有好日子过,怕是会和隋朝宫廷里死在杨广手下的冤魂一样。

    想到这些,李渊不自觉地打了一个寒颤,不由地想起了杨广,当年那个率军南下一统江南的英气君王,想起当王爷的杨广是如何微笑面对众人的。而在杨广当了皇帝后,那张脸上的神情却变的残酷,变得嗜血,变得……

    思索片刻后,李渊终于下定了决心。或许这个决定会带来又一次失败,不过,这却是解决这道难题的最好方法。大郎真失败了,证明他没有这个福分,无论生死,都无话可说;一旦成功,证明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