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记事簿-第3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
老朱则是哈哈一笑,说道:“你成天都想些什么呢?有面子也是人家小俊有面子,该你什么事儿?”被白猛这样一打岔,刚刚有些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白猛却咧咧嘴,讪讪一笑,兀自嘴硬道:“那怎么了,他还是我妹夫呢,我当然有面子了。”
看着白猛的样子,老朱哈哈大笑,却也没有在说什么。既来之则安之,他们相信韩俊,相信他能给他们带来一个好的消息……
一个有着雄厚经济实力,且在国外有着极其隐蔽的技术引入渠道的企业主,在国家发生重大灾难的时候,又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仅仅凭着这一点。作为一位位高权重的首长,他也会做出一番鼓励和嘉许的态度,总不能寒了人家的心。
海鑫集团仅仅是个私营企业,却有着创办汽车工业基地的实力,当然,这种实力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实力层面,更重要的,是韩俊能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这跟他“潜伏”在美国的两家公司不无关系。
首长也很明白,如果不是因为94年韩俊在滨海以一个商人的身份倡导下岗职工再就业引起了他的主意,他也不会留意到海鑫集团里那个其他民营企业极其少见的外国员工会突然“失踪”。
本来一个民营企业能高薪挖角到一名外籍员工,换做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是韩俊的海鑫公司(未成立集团之前)可不一样,那仅仅是个私营企业。且不是什么高尖技术企业。能吸引到外籍员工,这让首长愈发对韩俊的手段感兴趣了,因为在那个时候,海鑫公司也才成立了2年多的时间。
可这名美国员工突然从视野里消失,再次被发现的时候,海鑫集团海外的两家公司已经初具规模了。而当韩俊提出要跟滨海市政府合资,兴办汽车工业基地的时候,首长就有想见见他的意思了,甚至专门抽出一天的时间来跟韩俊探讨一下。
汽车工业,对周边产业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四个轱辘的汽车,却是各种工业企业的集合体,国内大多数的汽车企业,不管是在技术还是设备上,都明显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即便是近邻韩国也难以望其项背,更不用说汽车工业可以于欧美分庭抗礼的日本了。
可是这一次,韩俊不仅顺利地买来了通用公司最先进的生产线,顺带着还有一类的汽车生产技术。虽然研究工作已经在进行,目前没有多大的进展,可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对于技术引进这个层面,韩俊有着太大的优势,他完全可以利用美国公司的身份,购买国内需要,但是依然有壁垒的技术,只要操作得当,完全不会有任何麻烦!
而且,海龙汽车跟SAIC那样,与国外大企业合资生产不同的是,他只用设备和技术,完全用自己人来设计生产气车,当初滨海政府秘密送呈上来的申请中,也有海龙汽车未来所生产的汽车简易图,最为关心海鑫集团的首长一看之下甚至也大为喜欢,不管核心技术的引擎怎么样,单单这个外形,就很让人心动。他深知,至少海龙汽车的产品一下线,首先在价格上就要远远低于与国外合资生产的同类型汽车,毕竟人家不会受到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的掣肘,怎样都行!
这,也是首长看重韩俊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此时他十分希望韩俊能搞好海龙汽车,将海龙汽车作为一个滨海,乃至山东的经济龙头打造好,顺道带动整个儿滨海的经济腾飞!
海龙汽车生产基地的资料首长很清楚,一期工程就是四百亩!而且它所在的位置,正是一个新型的工业园,可用地数量非常多,完全不会影响海龙汽车的发展,且单单是一期,就足以保证一万以上的人口就业,这还仅仅是第一批培训的员工。如果一期工程建设完毕,按照SAIC的经验,仅仅海龙汽车,就起码能提供3万人的就业。最关键的是,这一切都停留在海鑫集团没有任何发展的前提下!
可是海鑫集团在韩俊的领导下会停滞不前吗?答案是否定的!从92年成立公司至今,才短短6年的时间,海鑫集团就从仅有一家绿石博物馆发展成了一个集多种经营方式和产业结构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仅仅这份成绩,就足以令一般的企业家汗颜!
对于眼前这个天才般的年轻人,首长很是和善地宽慰他,让他好好干,万万不能影响了海鑫集团的发展,毕竟如果海鑫集团茁壮地成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很难估量的。所以,尽管此时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家又发生水灾,在救灾方面很需要钱,却不太希望韩俊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的原因了。
名义上是不希望韩俊因为捐款而伤筋动骨,实际上却是希望跟他谈谈汽车工业发展的未来。
只是,在他看来,韩俊还是太年轻了,不过也正是因为韩俊的年轻,才让他这种行为有了一个很好的解释……热血。谁都有年轻的事情,谁都有头脑发热的时候,为了国家的利益,放弃生命的也不是没有,更何况是金钱呢?只是韩俊完全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罢了,作为领导,首长要做出必要的平衡。
20亿不是个小数目,此时全国范围的募捐活动已经在进行了,到目前为止,救灾捐款总金额也没有达到20亿,如果海鑫集团这样做了,会让很多人难堪,这一点,他必须要提醒韩俊,同时,他所说的“20亿很快就能赚回来”,换了谁也很难相信,更遑论以冷静和理智著称的首长了。
“年轻人可不要说大话呀。”对于眼前的这个年轻人,首长对他有着十足的好感,有能力,有责任,有实力的企业主,作为领导,没有不喜欢的理由。是以,跟韩俊说话的时候,他依然是笑眯眯的。
“首长,这可不是大话,我们可以拭目以待。”韩俊说到关于经营方面的话题,那信心是谁也不能比的。接着说道:“首长,在来之前,我就已经考虑好了,这部分钱,除了直接支援抗洪部队的那些物资,我会成立一个基金会,用来治疗在抗洪中受伤的战士。还有一部分会用于灾后重建。”
“对外,海鑫集团只会宣称捐助一亿元,剩下的则会以基金会的形式,不会一下子让别人难堪的。”韩俊接着说道。
“哦?”首长微笑点头,显然这个年轻人比他想象的要成熟地的多,至少他这种操作,就不会引起麻烦。而他之前的所有动作,比如为抗洪战士支援物资、药品、装备的事情,都是有所耳闻的。可对于他如何能在捐出了20亿之后,立刻赚回来,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那你能不能给我说说,你是准备怎么赚回这20亿呢?”
面对首长饶有兴致的问话,此时的韩俊已经完全放松了下来,这个时候,他面前的不是国家的领导人,而是一个慈祥的老者。
“首长,请允许我在这里卖个关子,但这些钱绝对会是从正道而来。”韩俊笑了笑,说道。
“呵呵,这点我还是相信的。”
“不管是海龙汽车,还是海鑫集团,我都会用心做好,首长交代的技术的事情,我自当尽心竭力。这些都是我份内的事情,其实,这一次我想跟您商议的,有另外的一件事……”
听韩俊说道前面,首长还是含笑点头地,这样年轻有为心系国家的好青年,他还是十分喜欢的,其实韩俊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一点儿都不感到意外,如果韩俊对此一点儿反应都没有,那才是怪事儿。而韩俊的说法,也让他十分的满意,可是正当他准备夸奖韩俊两句的时候,韩俊却说了一个让他很为难的请求……
“小俊回来了!”下午五点多的时候,韩俊终于返回了宾馆。白猛见到推门而入的韩俊,十分的兴奋,直接迎了上去。
“怎么样?事情还顺利吧?”老朱也走了过来,关切地问道,因为他从韩俊的脸上,除了有些疲惫之外,也没有看出任何关于成功与否的信息,连续谈了那么久的时间,能不累吗?不过,这个时候,想从韩俊的脸上看出些什么东西,已经变得很难了。
看了看白猛,又看了看老朱,韩俊咧了咧嘴角,算是给了他们一个笑容。进的屋内,韩俊关上门,点了点头说道:“总算不虚此行,首长答应我的请求了。不过只是作为试点,不提倡,不反对,呵呵,我这次压力可大喽,要是海龙汽车不能出彩,以后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啊!?怎么回事儿?怎么会这样?你跟首长怎么谈的?”这个时候,白猛焦急的问道,听韩俊这样说来,颇有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感觉,似乎海鑫集团在这里并没有享受到什么特别的待遇一样。
韩俊一屁股做到沙发上,跟一个久居高位的老者谈话,说真的,还真不是一般的累,并非体力层面的,而是心里层面的。特别是韩俊想到首长刚才冲冠一怒,还是有些心有余悸……
喝了口水,韩俊咂摸咂摸嘴,说道:“朱叔,猛哥,你们知道,这房价为什么最近会涨吗?”
“啊?”俩人面面相觑,有些跟不上韩俊的思路,刚才似乎说的,不是这个话题。听韩俊问起,俩人都是摇了摇头,白猛从一开始就在海鑫集团工作,薪资待遇非常的高,等他买房的时候,对于房价已经不甚在意了。老朱的情况差不多,但是他对于时事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沉吟了一下,又说道:“95年的时候,不是房改来着……”
韩俊点点头,说道:“开始的时候,我跟你想的一样,今天跟首长谈了谈,才明白,以前那根本就是冰山一角!”
“怎么回事儿?”俩人同时问道,此次来北京,韩俊就打着跟首长“探讨”一下房价的问题。
“年初,首长就召见过深圳的地产老板,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法子说服了首长,房地产经济唱大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唱主角的。”韩俊说道这里,苦笑了一下。
“啊!?”白猛和老朱俱是一惊,他俩明白能得到首长的召见意味着什么。而且,他俩也忽然想起来,3月份的时候,全国的福利分房全部被取消了,俩人惊讶地望着韩俊:“那这样一来……”
“一开始我还不明白,现在总算想通了首长的意思很简单,现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依然没有退去,对我们国家经济影响也很严重,政府急需一个需要拉动内需的支柱经济。在1月份的时候,房地产就已经被确定下来了。呵呵,看着吧,从现在开始,房价就该飙升了。这个内需,拉动的好啊!”回想起首长说过的话,韩俊有股无力感,国家支持房地产,并非单纯为了GDP,而在这个时候,是为了拉动内需来抵抗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的冲击……
在回宾馆的路上,韩俊完全想通了。以前他有笔记,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大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但他并不知道,以后为什么会那样。跟首长沟通了这么许久,他终于知道了,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说起拉动内需,必须要有一个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掏钱的“需”,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然而,有什么东西能让全体老百姓都心甘情愿地掏钱?除了衣食住行之外,还有其他的么?韩俊摇摇头,显然没有。而说到衣食住行,这四个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在“衣”和“食”上,跟本没有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的可能。
中国已经是农业大国了,难道还要全民去种地吗?中国自来就是纺织业大国,劳动密集型工业比比皆是。这两项是无论如何也不具备成为新支柱产业的条件的。
那么,自然就剩下“住”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