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监司,被诬赃罪,废为庶人,家贫无以糊口。本寺住持是臣母舅,权充行者,觅
些粥食,以延微命。”上皇恻然不忍道:“待朕回宫,当与皇帝言之。”是晚回
宫,恰好孝宗天子差太监到德寿宫问安,上皇就将南剑太守李直分付去了,要皇
帝复其原官。过了数日,上皇再到灵隐寺中,那行者依旧来送茶。上皇问道:
“皇帝已复你的原官否?”那行者叩头奏道:“还未。”上皇面有愧容。次日,
孝宗天子恭请太上皇、皇太后,幸聚景园。上皇不言不笑,似有怨怒之意。孝宗
奏道:“今日风景融和,愿得圣情开悦。”上皇嘿然不答。太后道:“孩儿好意
招老夫妇游玩,没事恼做甚么?”上皇叹口气道:“树老招风,人老招贱。朕今
年老,说来的话,都没人作准了。”孝宗愕然,正不知为甚缘故,叩头请罪。上
皇道:“朕前日曾替南剑府太守李直说个分上,竟不作准。昨日于寺中复见其人,
令我愧杀。”孝宗道:“前奉圣训,次日即谕宰相。宰相说:‘李直赃污狼藉,
难以复用。’既承圣眷,此小事,来朝便行。今日且开怀一醉。”上皇方才回嗔
作喜,尽醉方休。第二日,孝宗再谕宰相,要起用李直。宰相依旧推辞,孝宗道:
“此是太上主意。昨日发怒,朕无地缝可入。便是大逆谋反,也须放他。”遂尽
复其原官。此事阁起不题。
再说俞良在孙婆店借宿之夜,上皇忽得一梦,梦游西湖之上,见毫光万道之
中,却有两条黑气冲天,竦然惊觉。至次早,宣个圆梦先生来,说其备细。先生
奏道:“乃是有一贤人流落此地,游于西湖,口吐怨气冲天,故托梦于上皇,必
主朝廷得一贤人。应在今日,不注吉凶。”上皇闻之大喜,赏了圆梦先生。遂入
宫中,更换衣装,扮作文人秀才,带几个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样,一同信步出
城。行到丰乐楼前,正见两个着紫衫的,又在门前邀请。当下上皇与近侍官一同
入酒肆中,走上楼去。那一日楼上閤儿恰好都有人坐满,只有俞良夜来寻死的那
閤儿关着。上皇便揭开帘儿,却待入去,只见酒保告:“解元,不可入去,这惸
儿不顺溜!今日主人家便要打醋炭了。待打过醋炭,却教客人吃酒。”上皇便问:
“这閤儿如何不顺溜?”酒保告:“解元,说不可尽。夜来有个秀才,是西川成
都府人,因赴试不第,流落在此。独自一个在这閤儿里,吃了五两银子酒食,吃
的大醉。直至日晚,身边无银子还酒钱,便放无赖,寻死觅活,自割自吊。没奈
何怕惹官司,只得又赔店里两个人送他归去。且是住的远,直到贡院桥孙婆客店
里歇。因此不顺溜,主家要打醋炭了,方教客人吃酒。”上皇见说道:“不妨,
我们是秀才,不惧此事。”遂乃一齐坐下。上皇抬头只见壁上茶盏来大小字写满,
却是一只《鹊桥仙》词。读至后面写道:“锦里秀才俞良作”,龙颜暗喜,想道:
“此人正是应梦贤士,这词中有怨望之言。”便问酒保:“此词是谁所作?”酒
保:“告解元,此词便是那夜来撒赖秀才写的。”上皇听了,便问:“这秀才见
在那里住?”酒保道:“见在贡院桥孙婆客店里安歇。”上皇买些酒食吃了,算
了酒钱,起身回宫。一面分付内侍官,传一道旨意,着地方官于贡院桥孙婆店中,
取锦里秀才俞良火速回奏。内侍传将出去,只说太上圣旨,要唤俞良,却不曾叙
出缘由明白。地方官心下也只糊涂,当下奉旨飞马到贡院桥孙婆店前,左右的一
索抠住孙婆,因走得气急,口中连唤:“俞良,俞良!”孙婆只道被俞良所告,
惊得面如土色,双膝跪下,只是磕头。差官道:“那婆子莫忙。官里要西川秀才
俞良,在你店中也不在?”孙婆方敢回言道:“告恩官,有却有个俞秀才在此安
下,只是今日清早起身回家乡去了。家中儿子送去,兀自未回。临行之时,又写
一首词在壁上。官人如不信,下马来看便见。”差管听说,入店中看时,见壁上
真个有只词,墨迹尚然新鲜,词名也是《鹊桥仙》,道是:
杏花红雨,梨花白雪,羞对短亭长路。东君也解数归程,遍地落花飞絮。
胸中万卷,笔头千古,方信儒冠多误。青霄有路不须忙,便着草鞋归去。
元来那俞良隔夜醉了,由那孙婆骂了一夜。到得五更,孙婆怕他又不去,教
儿子小二清早起来,押送他出门。俞良临去,就壁上写了这只词。孙小二送去,
兀自未回。
差官见了此词,便教左右抄了,飞身上马。另将一匹空马,也教孙婆骑坐,
一直望北赶去。路上正迎见孙小二。差官教放了孙婆,将孙小二抠住,问俞良安
在。孙小二战战兢兢道:“俞秀才为盘缠缺少,踌蹰不进,见在北关门边汤团铺
里坐。”当下就带孙小二做眼,飞马赶到北关门下。只见俞良立在那灶边,手里
拿着一碗汤团正吃哩,被使命叫一声:“俞良听圣旨。”唬得俞良大惊,连忙放
下碗,走出门跪下。使命口宣上皇圣旨:“教俞良到德寿宫见驾。”俞良不知分
晓,一时被众人簇拥上马,迤逦直到德寿宫。各人下马,且于侍班閤子内,听候
传宣。地方官在宫门外叩头复命:“俞良秀才取到了。”上皇传旨,教俞良借紫
入内。
俞良穿了紫衣软带,纱帽皂靴,到得金阶之下,拜舞起居已毕。上皇传旨,
问俞良:“丰乐楼上所写《鹊桥仙》词,是卿所作?”俞良奏道:“是臣醉中之
笔,不想惊动圣目。”上皇道:“卿有如此才,不远千里而来,应举不中,是主
司之过也。卿莫有怨望之心?”俞良奏道:“穷达皆天,臣岂敢怨!”上皇曰:
“以卿大才,岂不堪任一方之寄?朕今赐卿衣紫,说与皇帝,封卿大官,卿意若
何?”俞良叩头拜谢曰;“臣有何德能,敢膺圣眷如此!”上皇曰:“卿当于朕
前,或诗或词,可做一首,胜如使命所抄店中壁上之作。”俞良奏乞题目。上皇
曰:“便只指卿今日遭遇朕躬为题。”俞良领旨,左右便取过文房四宝,放在俞
良面前。俞良一挥而就,做了一只词,名《过龙门令》:
“冒险过秦关,跋涉长江,崎岖万里到钱塘。举不成名归计拙,趁食街坊。
命蹇苦难当,空有词章,片言争敢动吾皇。敕赐紫袍归故里,衣锦还乡。”
上皇看了,龙颜大喜,对俞良道:“卿要衣锦还乡,朕当遂卿之志。”当下
御笔亲书六句;“锦里俞良,妙有词章。高才不遇,落魄堪伤。敕赐高官,衣锦
还乡。”分付内侍官,将这道旨意,送与皇帝,就引俞良去见驾。孝宗见了上皇
圣旨,因数日前为南剑太守李直一事,险些儿触了太上之怒,今番怎敢迟慢?想
俞良是锦里秀才,如今圣旨批赐衣锦还乡,若用他别处地方为官,又恐拂了太上
的圣意,即刻批旨:“俞良可授成都府太守,加赐白金千两,以为路费。”次日,
俞良紫袍金带,当殿谢恩已毕。又往德寿宫,谢了上皇。将御赐银两备办鞍马仆
从之类,又将百金酬谢孙婆。前呼后拥,荣归故里,不在话下。
是日孝宗御驾亲往德寿宫朝见上皇,谢其贤人之赐。上皇又对孝宗说过,传
旨遍行天下,下次秀才应举,须要乡试得中,然后赴京殿试。今时乡试之例,皆
因此起,流传至今,永远为例矣。
昔年司马逢杨意,今日俞良际上皇。若使文章皆遇主,功名迟早又何妨。
第七卷 陈可常端阳仙化
利名门路两无凭,百岁风前短焰灯。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
话说大宋高宗绍兴年间,温州府乐清县,有一秀才,姓陈,名义,字可常,
年方二十四岁。生得眉目清秀,且是聪明,无书不读,无史不通。绍兴年间,三
举不第,就于临安府众安桥命铺,算看本身造物。那先生言:“命有华盖,却无
官星,只好出家。”陈秀才自小听得母亲说,生下他时,梦见一尊金身罗汉投怀。
今日功名蹭蹬之际,又闻星家此言,忿一口气,回店歇了一夜,早起算还了房宿
钱,雇人挑了行李,径来灵隐寺投奔印铁牛长老出家,做了行者。这个长老,博
通经典,座下有十个侍者,号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皆
读书聪明。陈可常在长老座下做了第二位侍者。
绍兴十一年间,高宗皇帝母舅吴七郡王,时遇五月初四日,府中裹粽子。当
下郡王钧旨分付都管:“明日要去灵隐寺斋僧,可打点供食齐备。”都管领钧旨,
自去关支银两,买办什物,打点完备。至次日早饭后,郡王点看什物,上轿,带
了都管、干办、虞候、押番一干人等,出了钱塘门,过了石涵桥、大佛头,径到
西山灵隐寺。先有报帖报知,长老引众僧鸣钟擂鼓,接郡王上殿烧香,请至方丈
坐下。长老引众僧参拜献茶,分立两傍。郡王说:“每年五月重五,入寺斋僧解
粽,今日依例布施。”院子抬供食献佛,大盘托出粽子,各房都要散到。
郡王闲步廊下,见壁上有诗四句:“齐国曾生一孟尝,晋朝镇恶又高强。五
行偏我遭时蹇,欲向星家问短长。”郡王见诗道:“此诗有怨望之意,不知何人
所作?”回至方丈,长老设宴管待。郡王问:“长老,你寺中有何人能作得好诗?”
长老:“覆恩王,敝寺僧多,座下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个侍者,皆能作诗。”郡王说:“与我唤来。”长老:“覆恩王,止有两个在
敝寺,这八个教去各庄上去了。”只见甲乙二侍者,到郡王面前。郡王叫甲侍者:
“你可作诗一首。”甲侍者禀乞题目,郡王教就将粽子为题。甲侍者作诗曰:
四角尖尖草缚腰,浪荡锅中走一遭。若还撞见唐三藏,将来剥得赤条条。
郡王听罢,大笑道:“好诗,却少文采。”再唤乙侍者作诗。乙侍者问讯了,
乞题目,也教将粽子为题。作诗曰:
香粽年年祭屈原,斋僧今日结良缘。满堂供尽知多少,生死工夫那个先?
郡王听罢大喜道:“好诗!”问乙侍者:“廊下壁间诗,是你作的?”乙侍
者:“覆恩王,是侍者做的。”郡王道:“既是你做的,你且解与我知道。”乙
侍者道:“齐国有个孟尝君,养三千客,他是五月五日午时生。晋国有个大将王
镇恶,此人也是五月五日午时生。小侍者也是五月五日午时生,却受此穷苦,以
此做下四句自叹。”郡王问:“你是何处人氏?”侍者答道:“小侍者温州府乐
清县人氏,姓陈名义,字可常。”郡王见侍者言语清亮,人才出众,意欲抬举他,
当日就差押番,去临安府僧录司讨一道度牒,将乙侍者剃度为僧,就用他表字可
常,为佛门中法号,就作郡王府内门僧。郡王至晚回府,不在话下。
光阴似箭,不觉又早一年。至五月五日,郡王又去灵隐寺斋僧。长老引可常
并众僧接入方丈,少不得安办斋供,款待郡王。坐间叫可常到面前道:“你做一
篇词,要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