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死。遂于弘农北造桥济河,自蒲坂还。于是河南自洛阳,河北自平阳以东,遂入
于齐矣。
十七年春三月,魏文帝崩,皇太子嗣位,太祖以冢宰总百揆。梁邵陵王萧纶
侵安陆,大将军杨忠讨擒之。冬十月,太祖遣大将军王雄出子午,伐上津、魏兴;
大将军达奚武出散关,伐南郑。
魏废帝元年春,王雄平上津、魏兴,以其地置东梁州。夏四月,达奚武围南
郑。月余,梁州刺史、宜丰侯萧循以州降。武执循还长安。秋八月,东梁州民叛,
率众围州城。太祖复遣王雄讨之。
侯景之克建业也,还奉梁武帝为主。居数旬,梁武以愤恚薨。景又立其子纲。
寻而废纲自立。岁余,纲弟绎讨景,擒之,遣其舍人魏彦来告,仍嗣位于江陵,
是为元帝。
二年春,魏帝诏太祖去丞相、大行台,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二月,东梁州平,
迁其豪帅于雍州。三月,太祖遣大将军、魏安公尉迟迥率众伐梁武陵王萧纪于蜀。
夏四月,太祖勒锐骑三万西逾陇,度金城河,至姑臧。吐谷浑震惧,遣使献其方
物。五月,萧纪潼州刺史杨乾运以州降,引迥军向成都。秋七月,太祖自姑臧至
于长安。八月,克成都,剑南平。冬十一月,尚书元烈谋作乱。事发,伏诛。
三年春正月,始作九命之典,以叙内外官爵。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
命。改流外品为九秩,亦以九为上。又改置州郡及县:改东雍为华州,北雍为宜
州,南雍为蔡州,华州为同州,北华为鄜州,东秦为陇州,南秦为成州,北秦为
交州,东荆为淮州,南荆为昌州,东夏为延州,南夏为长州,东梁为金州,南梁
为隆州,北梁为静州,阳都为汾州,南汾为勋州,汾州为丹州,南豳为宁州,南
岐为凤州,南洛为上州,南广为淯州,南襄为湖州,西凉为甘州,西郢为鸿州,
西益为利州,东巴为集州,北应为辅州,恒州为均州,沙州为深州,宁州为麓州,
义州为严州,新州为温州,江州为沔州,西安为盐州,安州为始州,并州为随州,
肆州为塘州,冀州为顺州,淮州为纯州,扬州为颍州,司州为宪州,南平为升州,
南郢为归州,青州为眉州。凡改州四十六,置州一,改郡一百六,改县二百三十。
自元烈诛,魏帝有怨言。魏淮安王育、广平王赞等垂泣谏之,帝不听。于是
太祖与公卿定议,废帝,尊立齐王廓,是为恭帝。
魏恭帝元年夏四月,帝大飨群臣。魏史柳虬执简书于朝曰:“废帝,文皇帝
之嗣子。年七岁,文皇帝托于安定公曰:‘是子才,由于公,不才,亦由于公,
宜勉之。’公既受兹重寄,居元辅之任,又纳女为皇后,遂不能训诲有成,致令
废黜,负文皇帝付属之意,此咎非安定公而谁?”太祖乃令太常卢辩作诰谕公卿
曰:“呜呼!我群后暨众士,维文皇帝以襁褓之嗣托于予,训之诲之,庶厥有成。
而予罔能革变厥心,庸暨乎废,坠我文皇帝之志。呜呼!兹咎予其焉避?予实知
之,矧尔众人之心哉。惟予之颜,岂惟今厚,将恐来世以予为口实。”乙亥,诏
封太祖子邕为辅城公,宪为安城公,邑各二千户。茹茹乙旃达官寇广武。
五月,遣柱国赵贵追击之,斩首数千级,收其辎重而还。秋七月,太祖西狩
至于原州。梁元帝遣使请据旧图以定疆界,又连结于齐,言辞悖慢。太祖曰:
“古人有言‘天之所弃,谁能兴之’,其萧绎之谓乎。”冬十月壬戌,遣柱国于
谨、中山公护、大将军杨忠、韦孝宽等步骑五万讨之。十一月癸未,师济于汉。
中山公护与杨忠率锐骑先屯其城下,据江津以备其逸。丙申,谨至江陵,列营围
守。辛亥,进攻城,其日克之。擒梁元帝,杀之,并虏其百官及士民以归。没为
奴婢者十余万,其免者二百余家。立萧詧为梁主,居江陵,为魏附庸。梁将王僧
辩、陈霸先于丹阳立梁元帝第九子方智为主。
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
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
二年,梁广州刺史王琳寇边。冬十一月,遣大将军豆卢宁帅师讨之。
三年春正月丁丑,初行《周礼》,建六官。以太祖为太师、大冢宰,柱国李
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
莫陈崇为大司空。初,太祖以汉魏官繁,思革前弊。大统中,乃命苏绰、卢辩依
周制改创其事,寻亦置六卿官,然为撰次未成,众务犹归台阁。至是始毕,乃命
行之。夏四月,太祖北巡狩。秋七月,度北河。王琳遣使来附,以琳为大将军、
长沙郡公。魏帝封太祖子直为秦郡公,招为正平公,邑各一千户。九月,太祖有
疾,还至云阳,命中山公护受遗辅嗣子。冬十月乙亥,崩于云阳宫,还长安发丧。
时年五十二。甲申,葬于成陵,谥曰文公。孝闵帝受禅,追尊为文王,庙曰太祖。
武成元年,追尊为文皇帝。
太祖知人善任使,从谏如流,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恩信被物,能驾驭英豪,
一见之者,咸思用命。沙苑所获囚俘,释而用之,河桥之役,率以击战,皆得其
死力。诸将出征,授以方略,无不制胜。性好朴素,不尚虚饰,恒以反风俗、复
古始为心。
史臣曰:水历将终,群凶放命,或威权震主,或衅逆滔天。咸谓大宝可以力
征,神物可以求得,莫不窥窬九鼎,睥睨两宫,而诛夷继及,亡不旋踵。是知巨
君篡盗,终成建武之资;仲颍凶残,实启当途之业。天命有底,庸可慆乎。太
祖田无一成,众无一旅,驱驰戎马之际,蹑足行伍之间。属与能之时,应启圣之
运,鸠集义勇,纠合同盟,一举而殄仇雠,再驾而匡帝室。于是内询帷幄,外仗
材雄,推至诚以待人,弘大顺以训物。高氏籍甲兵之众,恃戎马之强,屡入近畿,
志图吞噬。及英谋电发,神旆风驰,弘农建城濮之勋,沙苑有昆阳之捷。取威定
霸,以弱为强。绍元宗之衰绪,创隆周之景命。南清江汉,西举巴蜀,北控沙漠,
东据伊瀍。乃摈落魏晋,宪章古昔,修六官之废典,成一代之鸿规。德刑并用,
勋贤兼叙,远安迩悦,俗阜民和。亿兆之望有归,揖让之期允集。功业若此,人
臣以终。盛矣哉!非夫雄略冠时,英姿不世,天与神授,纬武经文者,孰能与于
此乎。昔者,汉献蒙尘,曹公成夹辅之业;晋安播荡,宋武建匡合之勋。校德论
功,绰有余裕。至于渚宫制胜,阖城孥戮;茹茹归命,尽种诛夷。虽事出于权道,
而用乖于德教。周祚之不永,或此之由乎。
卷三 帝纪第三
◎孝闵帝
孝闵皇帝讳觉,字陀罗尼,太祖第三子也。母曰元皇后。大统八年,生于同
州官舍。九岁,封略阳郡公。时有善相者史元华见帝,退谓所亲曰:“此公子有
至贵之相,但恨其寿不足以称之耳。”魏恭帝三年三月,命为安定公世子。四月,
拜大将军。
十月乙亥,太祖崩,丙子嗣位太师、大冢宰。十二月丁亥,魏帝诏以岐阳之
地封帝为周公。庚子,禅位于帝。诏曰:“予闻皇天之命不于常,惟归于德。故
尧授舜,舜授禹,时其宜也。天厌我魏邦,垂变以告,惟尔罔弗知。予虽不明,
敢弗龚天命、格有德哉!今踵唐虞旧典,禅位于周,庸布告遐迩焉。”使大宗伯
赵贵持节奉册书曰:“咨尔周公,帝王之位弗有常,有德者受命,时乃天道。予
式时庸,荒求于唐虞之彝踵。曰我魏德之终旧矣,我邦小大罔弗知,今其可久怫
于天道而不归有德欤。时用询谋,佥曰公昭考文公,格勋德于天地,丕济生民。
洎公躬,又宣重光。故玄象征见于上,讴讼奔走于下,天之历数,用实在焉。予
安敢弗若。是以钦祗圣典,逊位于公。公其享兹大命,保有万国,可不慎欤。”
魏帝临朝,遣民部中大夫、济北公元迪致皇帝玺绂。固辞。公卿百辟劝进,太史
陈祥瑞,乃从之。是日,魏帝逊于大司马府。
元年春正月辛丑,即天王位。柴燎告天,朝百官于路门。追尊皇考文公为文
王,皇妣为文后。大赦天下。封魏帝为宋公。是日,槐里献赤雀四。百官奏议云:
“帝王之兴,罔弗更正朔,明受之于天,革民视听也。逮于尼父,稽诸阴阳,云
行夏之时,后王所不易。今魏历告终,周室受命,以木承水,实当行录,正用夏
时,式遵圣道。惟文王诞玄气之祥,有黑水之谶,服色宜乌。”制曰可。以大司
徒、赵郡公李弼为太师,大宗伯、南阳公赵贵为太傅、大冢宰,大司马、河内公
独孤信为太保、大宗伯,柱国、中山公护为大司马。以大将军宁都公毓、高阳公
达奚武、武阳公豆卢宁、小司寇阳平公李远、小司马博陵公贺兰祥、小宗伯魏安
公尉迟迥等并柱国。壬寅,祠圆丘。诏曰:“予本自神农,其于二丘,宜作厥主。
始祖献侯,启土辽海,肇有国基,配南北郊。文考德符五运,受天明命,祖于明
堂,以配上帝,庙为太祖。”癸卯,祠方丘。甲辰,祠太社。初除市门税。乙巳,
祠太庙。丁未,会百官于乾安殿,班赏各有差。戊申,诏曰:“上天有命,革魏
于周,致予一人,受兹大号。予惟古先圣王,罔弗先于省视风俗,以求民瘼,然
后克治。矧予眇眇,又当草昧,若弗尚于达四聪、明四目之训者,其有闻知哉。
有司宜分命方别之使,所以巡抚。五教何者不宣,时政有何不便;得无脩身洁己,
才堪佐世之人,而不为上所知;冤枉受罚,幽辱于下之徒,而不为上所理;孝义
贞节,不为有司所申;鳏寡孤穷,不为有司所恤;暨黎庶衣食丰约,赋役繁省,
灾厉所兴,水旱之处,并宜具闻。若有年八十已上,所在就加礼饩。”辛亥,祠
南郊。壬子,立王后元氏。乙卯,诏曰:“惟天地草昧,建邦以宁。今可大启诸
国,为周藩屏。”于是封太师李弼为赵国公,太傅赵贵为楚国公,太保独孤信为
卫国公,大司寇于谨为燕国公,大司空侯莫陈崇为梁国公,大司马、中山公护为
晋国公,邑各万户。辛酉,祠太庙。癸亥,亲耕籍田。丙寅,于剑南陵井置陵州,
武康郡置资州,遂宁郡置遂州。二月癸酉,朝日于东郊。乙亥,改封永昌郡公广
为天水郡公。戊寅,祠太社。丁亥,楚国公赵贵谋反,伏诛。诏曰:
朕文考昔与群公洎列将众官,同心戮力,共治天下。自始及终,二十三载,
迭相匡弼,上下无怨。是以群公等用升余于大位。朕虽不德,岂不识此。是以朕
于群公,同姓者如弟兄,异姓者如甥舅。冀此一心,平定宇内,各令子孙,享祀
百世。而朕不明,不能辑睦,致使楚公贵不悦于朕,与万俟几通、叱奴兴、王龙
仁、长孙僧衍等阴相假署,图危社稷。事不克行,为开府宇文盛等所告。及其推
究,咸伏厥辜。兴言及此,心焉如痗。但法者天下之法,朕既为天下守法,安敢
以私情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