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末日避难之家园作者:阿苔 >

第14章

末日避难之家园作者:阿苔-第14章

小说: 末日避难之家园作者:阿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邵老爷子看了一会,就觉得有点累了撑不住,要去先休息休息。他的房子就在第一层,和林伯的紧挨在一起,房间都有四十平米,除了摆放他以前的床,还有齐全的各式柜子,都是以前他在邵宅里用惯的。

  邵老爷子和林伯要去午休,双胞胎也要去工作,邵文柏问年越:“你要不要也休息一下?”

  “你去忙吧,我在房子里看看,熟悉熟悉环境。”年越对村里的情况正好奇着,也不觉得累,想到处走走。

  “好吧,你记得五点半的时候和爷爷一起去村委楼找我们。今晚我们在二叔家吃饭。”邵文柏顺手又递了一罐凉茶给年越,继续说:“小心别中暑。有什么不对你就吹哨子。村子里有保安在巡逻的。”然后又拿了顶草帽给他。

  “好,你去吧。我们到时候找你。”年越摆摆手,送别了邵文柏。

作者有话要说:
房子的样式和结构我是凭空想的,也不知道符不符合一些建筑观念和科学理论。我查了些资料,只知道半球型的房子可以节省建材,拱型的洞可以承压,就像有一些拱桥设计一样,越压越结实。




第14章 原由
 年越继续看了下房子,又走到院子里看温室房。温室房上面部分是用特种玻璃盖的,看样子能承重压,下面部分是砖体,修了烟道,里面目前什么都没有种,还没来得及完善。年越决定晚上向邵文柏问问这温室要怎么弄,他想先种点菜再说。还有他们从邵宅里搬来的盆栽,听说还在邵二叔家搁着,也要趁早搬点回来,让它们在温室里安家落户。

  两间杂物房里叠加放着几辆手推板车,另外还摆了一些扎成一捆捆的枯枝和秸秆,看着是当柴火用的。这些东西只放了半间房子,别的地方还很空。年越想,看来趁着有时间,自己也去山上捡些树枝回来。

  院里的道路都是石板铺着的,太阳晒得有点烫,年越在外面站了一会,只得撤回房子里,走上二楼看他们的房间。二楼是邵家三兄弟的地盘,每人可以分到两间。年越和邵文柏的房间在左侧,还配有独立的卫浴室。两个房间里面是相连的,一间当书房,一间是他们的床和衣物柜子,楼层高,这柜子也修得高,看样子邵文柏的常用衣物也能装得下。不过年越看着这房间异常简洁,很多他俩用的东西都不在,看着就不像常住人的。

  年越在房间里整理了几个从邵宅带来的行李箱,发现他之前托运的自己的行李不知道被放在哪里,想着还是要等邵文柏回来问问。正好他随身的背包也有毛巾,就先去卫浴室洗了个澡,现在的水被太阳晒了大半天,温温的,洗起来正好。他们的阁楼还有太阳能热水器设备,听说现在家家户户都配着这东西。年越洗完后澡,看看太阳还是很烈,也就不出去了,就整理他们的书房,再研读研读发到手里的村规。

  书房的窗开得也大,除了特种玻璃面,还配有拉动式纱窗和钢板扇面。从窗外看去,山下的房子和对面的河景都能一目了然。这山上的房子每一层级拉得很开,是以不会觉得逼仄,而且,感觉更安全,不怕塌陷。

  他在山上山下没有看见有电线杆子,他以前听邵文柏陆续说过村里的情况,记得管子和电线都是埋在路边的地里。村民们修的水道和排污道,所用管子都是管壁厚实的,材料选择了最好的,就为了防冻防火防砸,管道都埋在地下不怕被破坏,就算有损坏,也是挖开路边的遮盖面,不难处理。房间里也连着取暖用的热水管子,为了防止以后的极寒天气情况,烧土灶的厨房还有一个壁炉。村委们找人设计房子的时候,担心暖气不够了,就让村民们烧壁炉取暖用的,也只有这一个房间有壁炉。因为预计在将来几年,室内的空气净化机是要常运转的,所以室内不好有太多油烟。以后村里的能源,有一部分是来自水电站,一部分是风力发电,还有部分是太阳能发电、垃圾处理厂和沼气池的发电。

  邵文柏跟他说过,哪怕以后天气不好,可能有几年时间是火山灰遮盖天空的情况,但是,地球得到的能源离不了太阳,只要太阳一天晒着地球,总有用到太阳能发电机的时候,这东西一定要备着。只要哪一天天气好一点,有点太阳了,多少也能发一些电。

  村委们依照着人的衣食住行建造了不少生活配套设施,像村民们的排泄物,就是通过埋在地下的专门管道,都集中到村里修建的几个沼气池子里。沼气池旁边修了坚固的房子,里面安装了发电设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起沼气,达到一种循环利用的生态平衡。另外,村里每天安排了人,去收走家家户户放在门口的垃圾,这些垃圾会在垃圾处理厂里被分类处理。有些可以处理后当温室肥料,有些则可以生产一些能源。除此之外,村里还有污水处理厂,有暖气供应厂、供电所、水厂、大型冷冻库仓库等这类生活设施,还有一个大超市,以满足村里人的生活所需。

  学校也随着村里的学生越来越多相应建立起来。从村里的介绍所知,这时候学校里教的知识,就一律两类,一类属于基础知识,一类属于技能知识。基础知识是给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们学的,他们还要继续基础教育,学一些数理化基本知识,只有他们是全日制上学。

  听说现在技能知识大多是夜班,看情况而定,只能根据村里现在搜罗来的人才情况去开设,就教学生们一些工科类或农业类的知识。像医院,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开班教学,就教村民们一些基本的医学护理知识;像农业类的人才,就开班教室内种植养植;学机械或自动化的教工厂机器;学建筑的教建房子。。。村里的图书馆是邵家从各方搜罗来的,资源也丰富,凭村民卡就可以借。只是现在村民们想学也有心无力。他们白天还要工作,技能班一般是在夜班,白天人干体力活,晚上上课没有精神,现在要赶着建房子,有很多工程队是要在晚上加班的。另外村里的人大多还要忙活家务活,因此目前技能班开得少,只有医院办得最多,村委们是打算等到村里的情况稳定下来后就大规模开展起来。

  邵文柏说过医院常开夜班教学,白天学生们在医院里实习,晚上再继续他们的学业。年越就把之前一些多印的医书整理出来,准备明天拿到医院分给学生们。他自己还要跟陈老教授继续学习,所以以后要用到的教材他早就准备好了,而且不止一份。

  外面的太阳一直很烈,一直到下午四点多才慢慢消散烈度,年越没有开空调,在书房呆久了就觉得热。他连灌了两瓶凉茶后才压下燥热的火气。他呆在室内都觉得燥,在外面劳作的人之辛苦可想而知。他今天和邵家族人坐车离开大宅一路从市郊开出来,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在高速公路上的休息站点还有很多客运车子在停留,有些附近的村民们拿着自家产的农家物品,去跟车子上的人换一点更有用的物资,比如衣物布匹,盐糖药品奶粉。要是有罐头食品换,那就更好。

  当时运送他们的车队都带了一些物品,在一个服务站休息时,很多村民蜂涌着上来围着车队的车。像是早有准备一样,护送军队的兵都跳下来维持秩序。

  车队领头的人并不是直接跟村民们交换,而是跟服务站点的政府工作人员交换。像是早已商量好的一样,车队的人把车上的物资一箱箱搬下来,又从服务站点搬走用竹框和麻袋装着的农家物产,还有用水桶装着的鱼,或是一筐筐活鸡鸭。

  这个交换很快,等邵家所有人上完厕所,这个以物易物的过程也就结束了。后来车队队长跟邵老爷子说这是村委特意做的安排。这个服务站点已经跟他们商量好,定期交换物资,政府的工作人员都是附近的乡村干部,他们在那里负责充当村民们和车队的中介交易商,好让村民们有秩序地换到所需要的物品。那些蜂涌上来的村民,都是之前上交了东西给服务站政府人员的人。他们有些是想多跟车队的人交流,好多换点东西。

  车队队长说:“不止是我们车队在这样干,公司别的车队也一样,运货的时候都带一点别的村民们需要的东西,约好在服务站点跟他们交换。我们村里现在的人多,工作量也大,每天消耗的肉和菜多,村委说让建造工程的人吃得好些,工程的进度也能快一点。”

  邵老爷子点头,觉得这个事挺好,他对年越和林伯说:“我们之前进口的东西有多的,所以跟他们换一点也足够的。这事干得好,大家都受益。”

  年越现在才有空想起这件事,觉得心情并不好受。那些服务站点的村民们,都是头顶着烈日在等着车队的到来,就为了换得那么一点好储藏的食物,或是家里的人需要的物品。幸亏邵家之前死命进口,让村里的物资得到保证,还能让周边的一些村子多少也受益。

  其实给各地派送物资的事政府一直都有在做,乡下的人家也有定期分到一份物资。只是华国老一辈的人向来有一种喜好囤物的特性,一有点不对头就往家里藏东西,说起来也是带着某些历史的深刻烙印。那都是以前几十年上百年华国人经历太多事情,穷苦饥饿的滋味挨得太久闹出来的。

  邵老爷子说过,邵家族人发展几百年以上,有过为了逃饥荒举家迁移的事例,后来又经历过在几个特殊年代挨饿挨苦的日子,有些族人甚至被逼得远走他乡,千方百计到国外讨生活,所以整个族人现在都带着喜好囤物的习性。

  邵文柏后来告诉他,其实大半原因在于他们族里的小孩子,从小开始严格接受族规祖训教育,大人们老是跟他们说一些祖辈们成功的励志事例,那些事例一开始无一不是祖辈们先是挨饿受冻苦熬,后来挣扎求生,后来再寻得出路奋力拼搏杀出一条生路。许是听得太多代代祖辈们缺衣少穿困苦煎熬的细节,所以很多邵家族人从小就有了那么一点心理阴影,长大以后大多都是囤物狂。

  年越回想起邵家族人的发展轨迹,跟华国近代的历史发展相对比,确实是有那么点相合相衬的悲凉和沉重感的。
  
  也难怪这一次邵家族人在设计避难房时,尽量地让房子坚固结实耐用,又尽量地在房子建造大仓库和地下室,最后还要多建温室房子。那是因为他们骨子里深刻地受到祖辈们的影响,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对饥饿贫乏和灾难的恐惧感。

作者有话要说:
有个诺贝尔物理奖华人获得者叫崔琦,他的生活轨迹就很有一些参考。1951年时他12岁被送去香港读书。我最记得他成名后接受采访,说他要是不出去,他父母就不会死。这一段真的很感人。




第15章 山顶洞人
 年越一直留在阴凉的洞厅里,给洞厅摆设的家具和物件规整一下,顺便用鸡毛扫到处弹弹灰。这大厅极为空旷,高度有六米,长约三十多米,深有五米多,洞里面再深入的五六米是仓库房。大厅周边置了很多货架,上面摆了很多箱子,感觉是当半个仓库用的。厅中间的家具有些是以前邵宅里搬来的,有些是新增的,都是竹编或藤编的多,样式是朴素实用类,看来是村民们的手笔。

  大厅周边摆放满了各种行李箱子,年越检查了一下标签,都是邵老爷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