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第133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33章

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十七章:沿着工农兵方向前进的文学创作(二) 第三节:其他诗歌作品

解放区的许多诗人,有些本来就是投身于革命的战士。在抗日根据地的初创阶段,他们之中不少人就写过街头诗、诗传单和其他诗歌作品,宣传群众,鼓励抗战。延安文艺整风以后,在《讲话》精神指引下,诗歌更成为革命战士的战斗武器。在这期间,解放区涌现了大批新的诗人,产生了大批诗作。这些作品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前的诗歌创作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明显的变化。在内容上,大体都是抒人民之情,叙人民之事;文艺整风前那种单纯写身边琐事,回忆童年或叙述远方的伤感故事的作品基本上没有了,抒情诗也不再是抒发未经改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健康的感受了。诗人们置身在火热的群众斗争生活中,向群众学习和为群众歌唱的新的历史要求,使她们在诗歌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运用上,也更带有民族化、群众化的特点。“学生腔”、“洋八股”大为减少。诗歌创作与现实斗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愤怒出诗人”。民族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烈火,点燃着诗人的心。歌颂革命战争,首先成为解放区诗歌的重要内容。朱自清在一九四一年曾对国统区的诗歌创作作过总的评价,认为那里的作品“直接描写前线描写战争的却似乎很少。一般诗作者描写抗战,大都从侧面着笔”(注:《抗战与诗》)。在解放区的诗歌创作中阶级民族主义的民族文化自治论。,这种情况改变了,因为这里的许多诗人就是革命战争的战斗员,他们的诗作也正是革命战争的产物。在这些作品中,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争的艰苦性,热情歌颂了敌后军民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坚持苦斗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歌颂了亲如一家的军民关系,抒发了革命战争胜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且都带着诗人们各自的亲身感受,因而真切动人。

晋察冀根据地是当年艰苦斗争的前哨阵地,许多诗人都曾经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许多反映革命战争的诗篇都和这里的斗争分不开。长期在这里坚持斗争的田间、孙犁、邵子南等在这里创办过《诗建设》、《诗战线》等多种油印刊物,推动了边区革命诗歌的创作活动,培养了不少年轻的诗人。他们自己还写了许多诗作丰富了这个创作活动。孙犁的《儿童团长》、《梨花湾的故事》、《大小麦粒》(注:见孙犁的诗集《白洋淀之曲》)的肯定,而作为主体全体的国家和个人又是相即关系,全体,邵子南的《英雄谣》、《模范支部书记》、《大石湖》(注:见魏巍编《晋察冀诗抄》)等作品,都是歌颂根据地人民英勇对敌的篇章。田间在用“简短而坚实的句子”(注:闻一多:《时代的鼓手》)为革命战争写作许多“鼓点”式的短篇作品的同时,开始探索新的形式和新的风格,创作更趋于深沉。

在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并用满腔热情来歌唱革命战争的,首先要推年轻而富有才华的诗人陈辉(1920—1944)。田间为他整理出版的诗集《十月的歌》,只是他的遗作中的一部分。他的创作经历不长,但成长进步很快。《平原小唱》、《平原手记》两组作品(今湖南道县)人。曾官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等。,是他的风格形成时期的作品,以轻快的调子,生动地描绘了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抒发了游击队员们豪迈乐观的纯朴感情。《新的伊甸园记》一组作品,是革命斗争生活的颂歌:

那是谁说,

“北方是悲哀的”呢?

不!

我的晋察冀呵,

你的简陋的田园,

你的质朴的农村,

你的燃烧着战火的土地,

它比,

天上的伊甸园

还要美丽!

——《献诗——为伊甸园而歌》

在作品中,诗人诚挚地表达了为祖国献身的决心,描绘了聂荣臻同志的英雄形象,赞扬了年轻姑娘保护革命干部的英勇行为,描绘了子弟兵英勇出击的夜战场面,还反映了人民群众为支援革命战争开展的生产运动,生动地反映了边区人民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这组作品正是通过上述场景的描绘,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为祖国的新生而开展的英勇斗争。除了短篇抒情诗以外,诗人还创作了叙事诗。《红高粱》是为纪念战友的牺牲而写的长篇作品,用一幅幅色彩鲜明的战争图画,广泛的反映了游击队员的斗争生活,但这作品缺乏连续性的集中的故事情节,因而显得枝蔓松散,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魏巍开始文学创作时便是革命战争的歌手。诗集《黎明风景》收载了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大部分诗作。一方面,他采用民歌形式写了《好夫妻歌》、《三合村》、《好兄弟歌》等生动的短篇叙事诗,愤怒地揭露了日伪残害人民的罪行,歌颂了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另一方面,他还采用自己所熟悉的自由体的形式,写了许多长短不一的抒情叙事作品,饱含革命激情,是艰苦斗争中迸发出来的快乐的歌唱。《高粱长起来吧》别致地写出了游击队员旺盛的斗志和急切的求战心情。《叩门》把夜袭胜利归来的情景写得亲切感人:

妈呀,开门

咱们的人回来了

启明星就要升起

打谷场上

落满了霜

……

妈,瞧瞧我们得的枪吧

你瞧这挺歪把子

蓝灿灿的

……

《蝈蝈,你喊起他们吧》用乐观主义笔调把艰苦斗争生活诗化了。连夜战斗之后,战士们只用刺刀割了一枝红酸枣吃下便睡了,太阳已经升起来,早饭也已煮好,但他们仍然香甜地熟睡着。谁来叫醒他们呢?诗人只好请蝈蝈把他们喊起来。《寄张家口》、《两年》是两个长篇抒情作品。前者写于抗战胜利后,通过艰苦斗争的回顾,欢呼张家口这朵“塞上之花”回顾了人民的怀抱,说明这个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后者写于北平解放后,回顾了我军服从战略需要从张家口撤退的经过,歌颂了人民战士为收复这座城市所进行的英勇斗争。激情饱满,气势奔放,是胜利的歌唱,也是作者抒情诗作中另一个类型的作品。写于一九四二年的《黎明风暴》,是一首深沉悲壮的长篇叙事诗,反映了我边区军民在半饥饿状态下浴血奋战的情况。当时,晋察冀根据地遭到空前严重的旱灾,又遭到日寇和国民党的夹击,困难异常严重。党号召人们咬紧牙关,坚持斗争,渡过“黎明前的黑暗”。全诗共分四章,以指导员和老红军连长在黑夜里到警戒线上巡哨为线索,画出了艰苦斗争生活场景,歌颂了老布尔什维克连长坚定勇敢的革命精神,歌颂了我子弟兵坚持敌后的悲壮斗争。作者在诗集的《后记》里说,“这篇带有悲歌性质的长诗,却是我在艰苦年代的真实的生命之子。”这作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是不明显的,某些场景和细节的描绘却很生动。比如,敌后军民面临的困难反映得很突出,战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现得很感人。因此,形成了深沉悲壮的格调。总起来说,魏巍的叙事诗以采用民歌形式写的作品较为成功,抒情诗则是短篇作品为好,感情深厚,文笔活泼,语言洗炼,是他的诗作的基本特点。

革命根据地军民所坚持的革命战争,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所开展的人民战争。为了赢得这个战争的胜利,人民群众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展了各种巧妙的斗争,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诗歌创作对这种斗争生活作了较为广泛的反映。曼睛的诗作,以朴实自然的笔调,把当年斗争生活场景作了许多生动的描绘。《粜粮食的》记叙了一场巧妙的斗争。平原区和山区的人民配合起来,通过集市贸易的方式,把粮食从敌人面前转动到山区根据地去。斗争是巧妙的,气氛是紧张的。但作品以寓惊险于平易的手法表现出来,热情地赞扬人民群众的斗争智慧。《捕捉》、《巧袭》是纯朴自然的小叙事诗,描绘了游击队员机智勇敢的形象,赞扬了他们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磨豆腐的老太太》、《纺棉花》、《打野场》(注:曼晴的作品均见魏巍编《晋察冀诗抄》)等,则是采用群众语言反映敌后人民生活场景的小诗,生活气息浓厚,节奏明快,韵律和谐,是优美的抒情小唱。方冰把他在晋察冀边区创作的大部分诗歌编成总集取名叫《战斗的乡村》,他在《后记》里说,“我的这些诗描写的就是农村的革命战争。”其中短篇作品写得集中生动,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很有特色。《仇恨》、《拿火的人》、《山!山!》、《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的农民》、《我亲眼看见的》、《炸死那些野兽们》、《担架》、《血滴》、《歌声》、《写在断墙上》、《过平阳镇》等,都是用朴素流畅的语言,写出一个个小的场景,愤怒地抨击了日寇法西斯的暴行,歌颂了晋察冀人民坚强不屈的性格。长篇叙事诗《柴堡》虽不及短篇作品集中明快,散文化的倾向较重,但它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三光”政策作了真实的记载,对人民群众抗战到底的决心作了生动的反映,对共产党人郝正光的大公无私、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作了热情的歌颂。因此,作品的艺术上虽然有不足之处,读来仍然是感人的。章长石的《栽柳集》中的《抗战纪事》一组作品,是反映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生动篇章。《快些》、《粪车》把边区人民在敌人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开展的紧张的抢收抢种的劳动写得生动活泼,散发出强烈的斗争生活气息,饱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白洋淀》是爱国主义的抒情佳作,以风俗画的笔调描绘出白洋淀富饶美丽的风光,写出了当地人民英勇斗争的场面。江山壮美,人物英雄,读来油然增爱国之情。《铃的传说》以浓重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色调描绘了一场巧妙的伏击战。一队恐惧“八路”的侵略军。经过认真探听之后,走进了一个平静如常的小村,他们的兽性要发作了。刹那间,全村四处响起了急促的铃声,铃声之后是枪声、杀声,这支日军惨败后退走了,小村庄又回复了平静。形式活泼新颖,语言风趣幽默。作者的这些诗作,大多篇幅不长,取材精当,描写集中,想象丰富,写景抒情等艺术手段运用得恰到好处,因此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丹辉善于用色彩鲜丽的图画来反映边区人民的斗争生活。《红羊角》(注:丹辉的作品均见魏巍编《晋察冀诗抄》)记叙了狼牙山一位牧羊人保护群众的英雄事迹,歌颂了这位象狼牙山一样的坚强的爱国战士。《村选》一诗把边区人民的民主选举情况描绘得生动活泼,“白色的毡帽,蓝色的棉袍,雪白的头巾,鲜红的小袄,飞上打谷场,涌起一片彩色的浪潮。”这场面多么热闹!色彩多么明丽!人们选举的态度是明朗的:“谁抗日最坚决,选他当村长!”在一片锣鼓声中,满意的村长选出来了。是谁呢?他“满脸通红低下头去”,还年轻得有些害羞,然而,“他是贫农的儿子,好几次冲上火线救护过伤号。”抗日民主政权正是由这种巴黎公社式的普选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受到群众衷心的拥护,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在生死与共的斗争中,子弟兵和人民群众结成了血肉不可分离的关系,产生了许多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