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灵公掀翻了案子就往马厩那边跑(想上车),被夏姬的儿子追上一箭射死。
在这部《株林野史》画蛇添足的尾巴上,仪行父和孔宁被带到地狱的阎罗殿——先秦时期还没有佛教和地狱,但明朝人还是硬把先秦人拖到了地狱里——仪行父和孔宁被明朝人拖到地狱里以后,被阎王爷各打了四十大板,又拿钢叉,插到油锅里,立刻烹死,直烹得头腿直挺挺的,方才了事。作者算是验证了因果报应的大法。
明朝人的精神生活,因此也获得了和谐和圆满!真是健康的很啊!
实际上,这俩人是逃亡去了楚国。
夏姬的儿子敢杀国君,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儒家的忠君思想来约束人。但是,国君是不能随便乱杀的,即便在春秋时代,君权柔弱,也不能乱杀。消息传到楚国以后,楚庄王大喜。这么长时间以来,楚庄王一直在寻找一个敌人,以建立他维持国际秩序的国际警察身份。
楚庄王立刻约齐几家诸侯,兴兵北上干涉陈国内政。
楚庄王在城下喊:“你们不要抵抗啊,我们进去是为了正夏征舒的弑君之罪的兮!”
陈国人还真没抵抗,诸侯联军顺利进去,抓住夏征舒——就是夏姬的儿子,车裂以正法。
(夏征舒就这么被杀了,他也够可怜的,为了捍卫他妈妈的名誉——你们私通可以,但是不要再侮辱人了——他弑了国君,但却是死罪。那个时代,老百姓杀当官的,即使有理也说不出去,只能被抓住正法。唐朝时候,有个人替父报仇,杀了个狗官,大诗人陈子昂发表意见,把这人给杀了正法——因为他杀了朝廷命官;同时再旌表他,因为他是孝敬父亲,给父亲报仇。这就算结局混的不错的百姓杀官了。)
楚庄王匡扶了陈国君的尊严,本来应该打道回府。但是,楚庄王一时贪心发作,命令把陈国灭了,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陈县!
这就不乖了。这就好像美国借口阿富汗出现恐怖分子拉登,派兵征剿,灭了拉登以后,顺手把阿富汗变成美国的一个州一样。说不出理去。
楚国的大臣们,都前来祝贺,说灭陈是一大喜,唯独申侯反对这么做。申侯还讲了一个“蹊田夺牛”的成语来加强自己的论点,他说:如果一个人的牛,不慎跑出去了——这是很有可能的,牛有时候是很牛的——牛跑出去以后,去田野里蹦迪斯科,踩坏了别人家地里的庄稼。作为惩罚,对方田主就把这牛,给抓住没收了。这个惩罚,是否有点过分,是不是显出了田主的贪婪。大王您以讨伐陈国的弑君犯为倡议,征兵诸侯。诸侯云从,助您出兵,是因为您以义伐之。伐完之后,您自己却占领了陈国,让诸侯都知道您实是贪图它的土地而来的,那您以后还怎么号令天下诸侯呢?想让诸侯奉您作霸主,还有戏吗?”
楚庄王听了,立刻醒悟,下令给陈国复国,随后楚军撤出,圆满完成了这次维和任务,提高了楚国国际声誉。申侯不愧有远见卓识者也!
孔子后来赞叹此事说:“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看轻千乘之国陈国的土地利益而看重一言的真理。其实,楚庄王是看淡短期利益而看重长期利益。
同样,楚庄王也没有贪恋夏姬的美色,而是由组织上牵线,把夏姬改嫁给楚大夫“襄老”,后者没一年就被她克死了,在邲之战被晋国荀首射死,尸体也被荀首抢去了。
《株林野史》接下来又写了一些它杜撰的情节:襄老的儿子看到后妈夏姬身材窈窕,有倾国倾城之色,西施太真之容,就动了邪念。襄老的儿子在睡梦中提起夏姬金莲来摸摸道:“心肝,你这双脚小的有趣,我心爱的狠。”(这就这就不对了,春秋女子还不裹脚呢。)
总之,襄老儿子的事是没有的。夏姬就像旷野的玫瑰,用骄傲的花蕊,想摆脱四季的支配。
接下来,是真实的事情。楚国两个高级官员,为了夏姬,开始拼命吃醋了。一个是楚大夫“巫臣”,他被夏姬的美色弄得crazy了,整天为她睡不着觉。而令尹子反则倚仗官大,先把夏姬霸占在宫里。
巫臣脑子聪明,说:“您贵为令尹,搞这样的女人工作,影响多不好啊。”子反觉得有道理,于是把夏姬从自己宫里放出来。巫臣立刻拐了夏姬,利用给襄老收尸的名义,卷了夏姬逃到晋国。
“巫臣把夏姬带在馆舍,向夏姬仔细一看,果然生的窈窕轻柔,丰姿仙雅。虽然年近五旬,犹如二八之女。暗自喜道:‘这也不枉费了我心。’”
然后又是一场云雨。
事毕,巫臣也不想回楚国了,给令尹子反写了封信,子反暴怒,把巫家抄家灭族。
夏姬以残花败柳之姿,还能使巫先生舍家追随,真牛。唉,也可以称得上是乱世佳人了。
巫臣从此给晋国干活,他做了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那就是结吴晋以击楚,我们以后再提。
夏姬,有时使我想到同时期希腊的抒情王后萨福(约公元前612年出生,比夏姬稍小几岁),她是个歌颂爱情、自然的伟大女诗人,女同性恋者,有很多被当代大学生深爱的诗歌传世。“女同性恋”的英文词lesibian即来自萨福所生活并和她的美丽女伴群交的勒斯波斯小岛。
潇水注:陈灵公、孔宁、仪行父三人活着的时候,经常开车,晚上到夏姬家去,一风流就是一宿,次日早上,在夏姬家里吃完早饭才走。老百姓们看不惯,就拍着手,编了个歌儿讽刺他们:“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歌词大意(据祸水三千先生翻译)就是:
株林在哪里呀,
株林在哪里,
株林是夏大夫的封地。
那里有鲜花呀,
那里有绿草,
那里还有三个穿着夏姬内衣的老赖皮。
这首歌后来被收进《东周流行歌曲三百首》里,也就是《诗经》一书里,具体诗名叫做《株林》。从此“株林”就成了成人俱乐部或者色情聊天室的代名词。那本明朝黄色小说因此也叫《株林野史》,呵呵。可惜现在沈阳人不懂,他们大东区有个小区就叫株林小区,我还路上看见过,不知道怎么想的。
楚庄王十七年的春天,他再次向中原的核心国家郑国进攻。
这都不需要什么战争借口了,打郑国成了每年的固定功课。十几年来,晋楚两国为了争夺对郑国的控制权频繁出兵,各自都在十次以上,平均一年0。8次。这一次楚国打得非常之狠,合围之后,攻了十七昼夜。郑国人没辙了,进行占卜。这是一个双项选择题,第一项是求和,第二项是在祖庙里大哭,然后每条巷子出一辆战车。老祖宗在天堂给出了选择,第二项是吉的。
于是郑国人都跑到祖庙里大哭。
攻城的楚军,打得正热闹呢,忽听城内哭声震天,抬头一看,守城的郑军也抱着兵器哇哇大哭。楚庄王心里忽然不忍,下令撤退。意思是让郑人愿意逃走可以逃走,或者是出来求和也行。
郑国人一看楚人不打了,利用这机会,立刻男男女女都蜂涌到城上,修堵缺口,加强工事,城内每一条街巷都预备了一辆战车准备巷战到底。楚人一看,郑人没服啊,再度进攻,攻了三个月,郑国陷落。
郑襄公光着膀子牵着条羊,跑到城里主干道上迎接楚庄王。楚庄王责问他为什么跟晋国结盟。郑襄公光着膀子说:“孤不能顺应天意,不能事奉您,使您怀着怒气来到敝邑,是我的罪过啊(暗含是说结晋是被迫的)。既然是我的罪过,我现在敢不唯命是听吗?您把我俘虏后押到江南流放也好,把我下放到海滨劳改也好,把我们的地盘剪了分给诸侯也好,我都没话讲。但如果您能惠顾从前敝邑曾经与您相好,或者记挂着我们的开国祖先郑桓公、郑武公的面子,哀怜我们,不泯灭我们的社稷,使我们改事奉于您,那是我的心愿啊,但我们不敢这么指望啊!”
好嘛,越是常挨打的国家越是能说啊。我们看了郑襄公的话,都不免眼圈发红,楚庄王听了,更是一点脾气都没有了。当即二话不说,撤出城去,三十里外驻扎。(注:“江南”,指湖南大森林,到处是猴子;“海滨”也不是什么好地方,整天得风湿病。)
楚庄王的左右说:“大王,不能饶了他们啊!”
楚庄王说:“这个郑君能俯首下人,也必能虚心信用民众,这样的国君,是不能废的。”
众大夫说:“我们从郢都到这里一路,战争费用很高,怎么也得让郑国补偿我们一下啊。”
楚庄王说:“我们来讨伐的目的,就是讨伐不服的人。现在他们已经服了,尚何求兮?”
说完,竟引着大军不带走一片云彩地撤去了!
到了夏天六月,晋景公派出的援军才慢腾腾地在一片蝉声喧嚣中赶到郑国。
对于晋国人来说,郑国是晋人南渡黄河进入中原后的第一个落脚点,没有郑国,晋人就无法在中原立足。每次这个滩头堡失陷给楚国之后,晋人都要再来打一仗,把郑国抓回来(就像美日反复争夺中途岛,以求独霸太平洋海权一样)。
但是,拖拖拉拉地到达黄河北岸的晋军发现,楚军已经攻破郑都,臣服了郑国,双方取盟之后,走在返回湖北老家的半路上了。
楚军方面对于要不要跟晋国打仗有两派意见,令尹孙叔敖(就是砍死两头蛇的“名小孩”)说不能打。伍参(就是说“三年不鸣”的那个,伍子胥的曾爷爷)说能打。
最后,楚庄王采纳“能打派”的意见,把南下回国的战车车辕全部调向北方,做出决战态势。继城濮之战和崤之战之后,春秋五大战役之第三——“邲之地”拉开帷幕。
晋楚双方将帅序列如下:
晋军 楚军
中军元帅 荀林父楚庄王 熊侣
中军佐 先谷 警卫队“左广”御者 彭名
司马 韩厥 车右 屈荡
中军大夫 赵括 赵婴齐 警卫队“右广”御者 许偃
车右 养由基
上军将 士会 令尹 孙叔敖
上军佐将 郤克 幕僚大夫 伍参
上军大夫 巩朔 大夫 潘党
韩穿 乐伯
下军将 赵朔 中军主帅 沈尹
下军佐将 栾书 左军主帅 公子婴齐
下军大夫 荀首 右军主帅 公子侧
赵同
(一看这序列,都是名门望族的高干子弟啊,像咱们这样的人是没机会了啊。)
晋军有兵车600辆,步卒约四万人。楚军人数相当,但是国中精锐悉出,楚的左中右三军,都是本土嫡系楚军,比上次子玉的城濮之役整齐多了,子玉那次都是什么陈蔡许郑的杂牌军凑数。而且还外加了“左广”“右广”——楚庄王的王族警卫队。一般的国君坐一辆战车,楚庄王却坐两辆(可能他屁股大)。两广轮流驾驶,一个上午开,一个下午开,各自含有三十乘警卫车,就是所谓的“左广”、“右广”。“右广”的元首车的保镖是神射手养由基。
另外,楚在蔡国设有战略前进基地,便于支持中原持久作战。所以,即便在围郑四个月有了人员消耗以后,楚军仍然保持着强劲战斗力。
面对主力尽出的楚兵,晋军此时最聪明的办法,是进行回避,打道回府。
要不要和楚军打,晋军对此存在严重分歧。中军元帅荀林父认为郑已降楚,我们救援失时,战楚无名,徒劳扰民,待楚军回国,我再兴兵伐郑,责其降楚,犹未为晚。但遭到他的佐将,此役的灾星先谷(先轸的孙子)激烈反对,说怕敌人的非大丈夫也。先谷的主战主张没有被荀林父接受,于是他竟擅自率兵渡河前进。
荀林父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