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春-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丰仓。
因为这些年来关中地区一直缺粮,虽然漕运的规模不大,但毕竟一直在进行中因此永丰仓这边的仓储设施就维护的比较好,至少李曦看过之后觉得,这仓库几乎都不需要什么修缮,便可以立即投入大规模使用。
二月九日的时候,李曦等人已经去看过了设计中新广通渠的起点也即新广通渠将与渭水和洛水的三河汇流处,现在又看过了永丰仓,那么在李曦看来,漕运之路中有关京兆府这方面的事情,便已经可以完全甩手给魏岳和陈庆之了。
魏岳在户部多年,一直都是负责漕运这一块的对于广通渠之事他又是极为热心而且也有充足的技术准备,陈庆之这些年虽说一直都是在寿王李清的府上做个跑腿的官儿,但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寿王府长史,就说明他的能力肯定是不差的别的不信,至少对于玄宗皇帝选择人才的眼光李曦还是信得过的,他不会选一个无能的长史丢给自己儿子的。
所以,把重修广通渠之事交给他们两个,李曦倒是极为放心。
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潼关和永丰仓之间走了一个来回,回到潼关之处的官驿时得到消息,玄宗皇帝的车驾才刚到华阴,于是李曦便决定不再等车驾,明日继续东行。
出了潼关,便是表里山河,古之所谓殷函之固,指的便是在潼关以东、洛阳以西的这一大片群山的易守难攻。这一段路,非常难走o
足足花了五天的功夫,李曦等人才终于看到了三门之险。
黄河过潼关,东流两百许里,即到此地。三门峡谷,两岸夹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地势险要,河心有两座石岛把年水分成三股,分别称“人门”、“鬼门”、“神门”,故曰“三门峡”。砥柱正对三门,河水夺门而出,直冲砥柱,然后分流包柱而过,故曰“中流砥柱”。
站在大河南岸由人工在半山腰开凿出来的一条险峻小道上,看着下面浊黄色的河水汹涌而来,却被砥柱直接劈开,河水与石柱之间的碰撞,非只激起巨大的白色浪花而已,还带来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声。
亲眼看到大河上下的惊涛骇浪,别说李曦与柳荣这等书生了,就连高升和李光弼这等身手高强的人物都忍不住变色而叹。
李光弼走到李曦身边,指着下面的砥柱,冲着李曦的耳朵大声喊:“大人,据在下从这里经过时从当地这些百姓们口中听说的,每年,光是这根大石柱,就要害死至少百十条人命啊!这河水可不只是鬼门,简直就是索命之地呀!”
李曦扭头看看他,满脸沉重地点了点头。
这一点,不只是当地的百姓知道,也不只是李光弼这等关心国计民生的武人知道,其实包括李曦在内,朝中很多官员也都知道,但是,知道也没用。
蜀州乃是天府之国,粮价低就不必说了,便是洛阳这等地方,因为很方便的就能从河东道乃至江淮之地获得米粮,因此,虽然洛阳乃是东都,粮价却也不高,一石米不过两百多钱而已,若是遇到丰年,江淮的米粮下来之后运抵洛阳,米价甚至都能跌落到一石米不值两百钱。
但是长安的粮价,却经常的保持一石米四百钱以上,有些时候,比如去年,整整一年关中地区雨水连绵,直接影响了庄稼的收成,也就导致粮价更高,年前的时候,就在长安东市,粮价甚至已经高达五百多钱一石!
漕路不通畅,长安的粮价就居高不下,粮价高,利润就大。
从洛阳往长安,是进入关中的主要粮道,先水路再陆路,运费很高,但是哪怕再高,在这种高达一倍甚至更多的差价面前也是不值一提的。
面对三门天下险,朝廷要顾忌着声望,害怕死人,害怕激起民怨民愤,甚至害怕给写进史书里让后人唾骂,所以虽然谁都知道关中缺粮,但漕运的规模却仍是一直都大不起来,可地方上的商贾们却不会害怕这个,只要利润足够,天下就没有他们不敢做的事情。
因为动辄牵涉到人命所以除了官方的漕运之外,对于民间组织的大规模运粮入长安,官府一直查的很严,但是,不管你查的有多严总会有一些特殊的人物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其中洛阳周氏,就是最大的私粮贩子。
据李曦所知,这周氏走通了太子李鸿的门路,一边自己派人在江淮等地直接收米组织往洛阳运,一边打点沿途官府,同时他们直接花钱买命喊出口号来只要死在运粮的路上,一条命多少钱,然后便大规模的往长安运粮食。甚至于,据说他们周家的粮食还可以沿途借用官府的仓库来暂存可以说,一路通畅的很。
当然周氏运粮的规模再大,在面临长安一百多万近两百万人吃饭问题时,仍是显得微不足道极为渺小的,他们除了用人命往里头填,借着长安的高粮价挣到一笔笔大钱之外,对于长安粮价的抑制作用,几乎就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但即便如此,他们毕竟还是把粮食运到长安去了,也因此,除了像李鸿这等与他们有着特殊利益牵扯的人之后,朝中还是颇有一些人支持他们的。
据裴耀卿说,前些年的时候,甚至还有人干脆就上奏折建议,彻底放开民间运粮的口子便是,幸好玄宗皇帝心里对于这运粮过程中的血腥了解得很,他不想留下千古骂名,所以当即就把这份奏折给扣住了,从那之后,这议论才逐渐消散。
既然建起了江淮转运使司衙门,既然就任了这个江淮转运副使,管起了漕运这一摊子,李曦自然是希望这条血腥之路就此停下,但他心里也明白,只要漕路一天不通畅,只要长安的粮价一日不落下来,这桩生意就总会有人去做的。
或许自己可以把周家给打掉,甚至这样还可以捎带着断了太子李鸿的一条财路,但是,周家打掉了还会有李家、王家、赵家之类的冒出来的。
所以,这种治标不治本,还容易惹来争议的事情,倒是没有多大的必要去做了。
无语地看着下面的激流,还有偶尔闪入眼中那些在激流之中起伏着或上行或下行的船只,看着他们在湍急的水流冲击下惊险万分的避过三门天险的过程,李曦久久无语。
然后,他转过身来,看着身后众人,指着自己身后的三门峡,大声道:“在长安的时候,裴相公和魏岳魏大人都说过,要想修一段漕渠取代这三门天险,很难!但是不管有多难,这一段漕运,咱们非修不可!”
众人闻言都是面色沉谨地点头,柳荣又探头往下看了一眼,转过头来,他指了指脚下,又指了指黄河北岸,大声道:“南边比北边还要险要,依我看,咱们可以先在北边修一条陆路,这大河的水很大呀,水流也很急,恐怕漕渠不是那么好修的,有了一条陆路,咱们就可以先绕过这一段河道,慢慢的去想办法修漕渠。”
李曦点点头,认可了他的说法。
在洛阳的时候跟裴耀卿,跟魏岳,跟常风等人,都尊经探讨过修漕渠以取代三门峡的事情,那时候李曦虽然没到过三门峡,但是三门天险的威名却仍是听过的,因此才有这个提议,但是他这个提议一说出来,就遭到了裴耀卿和魏岳的反对。
要在这一段河道上修漕渠,可不像在关中地区修广通渠那么简单,因为在这一段河道上,大河刚刚离开高原,正是奔流直下的时候,水流很是湍急。即便是漕渠修好了,水量和水流,仍会无法掌控:黄河水大,运河的河水就会跟着湍急;黄河水小,运河的河道就会干涸下来,到最后,船只仍然免不了要去走三门。
但是,当李曦亲眼看到下面险象环生的一幕又一幕,他还是决定这漕渠,必须修。
有问题可以试着去解决,没有办法可以想办法,即便实在想不出什么太好的办法那也要修,修了漕渠,哪怕还是会出现像裴耀卿和魏岳所说的那些问题,但是至少,当人们再走三门的时候,危险还是会下降不止一半。
黄河水大的时候,漕渠内的水流固然也是湍急,但至少航道是固定的,水流也是稳定的,比之走在河里随时都有可能撞上石头被撞个粉碎来说危险降低了何止一半?
黄河水小的时候,漕渠内水位不够,当然就形同废弃,但是那个时候,黄河内的水量也变小了许多水流也不至于那么湍急了呀,船只再走三门的时候,危险也是跟着降低了的。
所以,叉着腰站在半山腰上苦思良久,他还是摆了摆手,“修!漕渠和陆路都要修同时修回去之后就去找工部要人要方案,朝廷养了那些个大匠,可不是白吃饭的,要克服这等天险他们必须站出来出把力!”
…………………………………………………………………………
接下来的几天,李曦带着人就扎在三门走访、问询、调查、测量,仔细的去推敲有关修漕渠和陆路以代三门险路地办法,一直到二月二十七日,在三门停留了足足十三天之后,他们才带着一身的疲惫离开三门天险,继续往东走。
这个时候,玄宗皇帝的车驾队伍距离洛阳已经只剩下三天的路程了。
三月二日,玄宗皇帝车驾抵达洛阳,至此,玄宗皇帝和朝中随行的官员们早已经给旅途折磨的疲惫不堪,于是,在车驾入城的短暂热闹之后,虽然各衙门里的随行人员都要忙着清理洛阳的衙门口,但是人困马乏之下,洛阳城并没有因为大量人员的注入而热闹起来。一直到三月五日之后,随着大家休息了几天,渐渐地歇了过来,洛阳城这才突然的热闹起来。
三月七日,李曦一行也抵达洛阳。因为此前一直都有派人马沿途与圣驾那边联系,所以李曦等人抵达洛阳的时候,督漕使常风便到洛阳城门处等候。
才刚刚抵达洛阳,就得知一桩喜讯。
玄宗皇帝亲自下令,赐给了李曦一栋宅院,就在西边永寿坊o
洛阳虽然号称东都,甚至在武则天时代还曾大规模翻修和营建,但是若论规模,到底还是比长安差了许多,再者,东巡洛阳也毕竟只是短时间的权宜之计,玄宗皇帝登基以来,毕竟还是以长安为主的,因此除了少数公卿以外,大多数官员在洛阳都是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很多随着圣驾东行的官员都是被安排住在一些临时的住所里,一等将来回长安,这些住所将被立刻收回。
其中,能被玄宗皇帝亲自下令赐给宅院的,满朝上下虽不说是屈指可数,但是加上脚趾头,却肯定够了:不过一二十人而已!
这种由玄宗皇帝亲自赐给的宅院,可是会立刻被划入个人名下的,属于个人私有财产了,即便将来离开洛阳回长安,这宅院仍是个人的,不会被收回。
就李曦在朝中的地位来说,这绝对是恩宠有加了。
因此,李曦才刚进了洛阳城,便立刻到洛阳宫去谢恩,虽然没有最终并没有见到玄宗皇帝,却到底还是表达了一番感激涕零得意思。
然后,疲累之极的李曦便直接回了玄宗皇帝赐下的宅院里,反正宅院很大,他便干脆让李逸风、柳荣、杨钊、常风等人也都住了进来一使女和下人都是现成的,总比住在那些临时的小院子里要舒服许多也方便许多,而且,这也是一份聚拢人心的心意。
……………………………………………………………………
洛阳,曾改称为神都,玄宗皇帝登基之后,复名洛阳又称东都。
这是一座深受武则天喜爱的城市,在她所建立的大周朝期间,曾多次大修洛阳城,因此别看大唐是以长安为国都,洛阳只是和晋阳的地位类似,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