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张狂-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任兰台令史因为阿附宦官,在两个月前被罢免。这位新任兰台令史,却是袁氏的故吏。在自己的恩主面前,兰台令史当然要极力夸赞袁太傅字迹雄浑,文笔老辣,实乃不可多得的一份好文章啦。
“有了太傅的这篇好文章,可就省了下官老大的事情啦!”
兰台令史也是眉眼通挑的人,自然知道现在这种局面,恩主既然找到自己,自己就该老老实实的做些什么事情。
“老夫毕竟不是史官。你再看看,昨日之事,还能再加上些什么?”
袁隗这话,明里是让兰台令史挑错,暗里却是让兰台令史这就将史稿给定下来,以免后来又有反复。兰台令史虽然是袁氏的故吏,可毕竟身为史官,从“董狐直笔”开始,一脉相承数千年的史官直笔精神,还没有完全磨灭。他不敢违背袁隗的意图,却并不妨碍故意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些其他的细节。
“那下官可就僭越了!”
太史令向袁隗告了罪,提笔在布帛的后面,用清瘦刚峻的字体加了一句:
——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诸宦者,无少长皆杀之,凡二千馀人,或有无须而误死者。
见到兰台令史不轻不重的加上这么一句,袁隗知道他心里有些不舒服,也只是笑笑,并不在意。
其实,大前天发生的朝廷政变,完全是出乎袁隗的预料之外。对于大将军与十常侍的权柄争端,袁隗冷眼旁观,时刻准备着关键时刻插上一手,以获取最大的利益。但是,贵为袁氏家主的袁隗,绝对没有料到,袁绍居然胆大妄为到那等地步!
这场乱事所造成的杀戮之重,大大震撼了满朝的文武百官。可以说,表面上大家对宦官被诛杀一空,并不发表意见,其实心里的腹诽,却是铺天盖地。
如果袁隗不是作为当事者一方,只怕在他的心里,也会骂上这么一句:
——如此杀戮宫廷,实在是胆大妄为!皇帝的威严何存?汉家威仪可能依旧?
不过,事情是袁绍惹出来的,袁术也深深的陷入到这次宫廷政变当中去。袁隗若是想要保持汝南袁氏不被此事牵连到,就必须竭尽全力为袁绍和袁术开脱。
至于开脱的方法,袁隗倒是多得是。无外乎就是掐头去尾,隐瞒关键之处。只要掩饰的巧妙,袁隗完全有把握将事情都推到已经死掉的十常侍一伙儿身上去。
当然,这么做的难度是有的。袁氏虽然强盛,也做不到一手遮天。私下里,袁隗还必须与朝中另外几家世家,例如弘农杨氏,前太尉曹嵩一派等进行利益交换,以换取对方默认这次的后果。
送走兰台令史,袁隗也准备好车驾仪仗,向城门出发。有线报传来,前将军董卓的骑兵经过连日的狂奔,已经到了雒阳城外。而且,这支骑兵在路上,凑巧遇见昨日走失的天子和陈留王,正护送着天子车驾,一路返回雒阳。袁隗身为百官之首,必须到城门去迎接天子还朝。
即使坐上了缁车,袁隗的脑子依然不得空闲。对于袁氏的下一代,他必须做出新的判断。
袁隗原本对袁氏的几个后起之秀中,只担心袁术的跳脱冲动,怕他惹出什么大的麻烦来,不好善后。对于袁绍,他却是极为放心的,认为以后光大袁氏者,必本初也。然而,昨日之事,却完全打破了袁隗的这种想法。
——这个本初,不鸣则已,一惹祸,就惹出了个天大的祸端!
反倒是袁隗平时不太放心的袁术,在昨天的表现,却是可圈可点。他先是发现袁绍在宫中惹出事端后,果断通知袁隗。然后,袁术又摒弃平日里与袁绍的不合,全力帮助袁绍行事。
后来得到袁隗的指使,袁术又成功的挑动大将军部曲吴匡,火并了车骑将军何苗,彻底的扑灭了宦官可能的反击。这样的表现,就算袁隗与他易地而处,也不能做得更好了。
——公路这次做的不错,可以升一升他的官位,给个后将军就不错。倒是本初
一想到袁绍这次的暗中策划,袁隗的心里,也是一阵心惊肉跳。为了避免袁绍下一次又将整个袁氏绑到火上去烤,袁隗决定,袁绍这个司隶校尉是不能做了。而且,这一次,连雒阳也不能让袁绍再呆着,必须将他发配到远处的郡国去,让他反省反省。
——这也是为了本初好。做了出格的事情,当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有了执政一郡的经历,想来能够让本初以后做事,能更加深思熟虑些!
——冀州的渤海郡,不正好出缺了一个太守吗
在心里暗暗挑选好给袁绍的去向,袁隗又将思绪,飘到了即将到来的董卓身上。
——董仲颖这次能来的这么快,只怕是本初又在其中做了些手脚?
袁隗不愧是老谋深算,一下子就琢磨出袁绍暗中的作为。
在袁绍的计划中,是将董卓所部当做一支后手。鉴于董卓在以前的上表中,明确的提出了“逐君侧之恶”的说法,只要他到了雒阳,就算袁绍诛杀宦官失败,也有董卓可以继续攻杀宦官。
所以,在袁绍的设计中,只要淳于琼刺杀何进一得手,就立刻派人点燃雒阳城西侧的烽燧烟火。而守候在董卓军营地附近的司隶校尉从事许攸,一看到烽燧的烟火,就会立刻进入董卓的军营,拿出伪造的太傅袁隗书信,令董卓率领轻骑火速进京。
正是在袁绍的种种安排之下,这才有了董卓率部前来,正好在雒阳城外遇到天子车驾的那件事。(未完待续。。)
第58节贰臣动干戈【下】
在光熹元年【189年】八月辛未日这一天,董卓感觉自己几乎达到了人生功业的顶点。
前天中午时分,满头大汗的名士许攸,以司隶校尉从事的身份闯入凉州军大营,气喘吁吁的向董卓传达了据说来自太傅袁隗的一封密信。密信上的措辞很简单,只在丝绢上写着这样几个字:
——京师有变,见信即刻上雒!十万火急!
这种极为强烈的语气,让董卓当场大吃了一惊。他一边下令,让最为亲信的“飞熊军”准备一人双马,以备奔行所用,一边随口盘问送信的许攸,京师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结果,那个许攸如同董卓预料中的一般,故意语焉不详,只是一个劲的推说,是从太傅那儿传来的急令,其余一概不知。
只是,董卓心里早有上雒的想法,并不介意许攸的含糊其辞。对他来说,不管这封书信是真是假,都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自信的董卓相信,就凭他手中的三千飞熊军,只要进了雒阳城,就能有效的支持太傅袁隗掌控朝堂。而太傅袁隗看在他手下数万精锐的面子上,也必然会将足够的权柄交付给他,让他真正实现以武人的身份,参与大汉国策制定的愿望!
为了这个愿望,董卓带着飞熊军,一路狂奔,从渑池赶到雒阳城郊,只花了不到两天两夜的时间。虽然一路上倒毙的好马极多,但在听到西凉军的前锋发现疑是新“天子”和“陈留王”的两名少年儿童时,董卓不由得老怀大慰,感觉这两千匹好马的倒毙,都是值得的!
董卓还没有见过新天子。既然在路上相遇,他也就正好上前拜见一番。好给天子留下个好印象,以后在朝中也多少有些好处。
不料,少年天子见了董卓,根本就是不理不睬,让董卓的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倒是一边只有八、九岁模样的陈留王,听到董卓自报姓名。颇为欣喜的上前来,问了一句:
“你是太后家的人吗?”
董卓听了这话,刚要否认,突然脑子里又想到了什么,反问了一句:
“请问,王爷说的是哪一位太后?是孝仁皇后【董太后】,还是孝灵思皇后【何太后】?”
问完这句话,董卓一眼瞥到年幼天子的脸色,越发显得阴沉起来。反倒是陈留王兴致勃勃的说道:
“当然是孝仁皇后啦!你又不姓何!”
其实董卓与已故的董太后之间。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想来也是,一个是冀州河间人,一个是凉州陇西人,两地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过,既然陈留王问到了这一点,董卓也就似是而非的答了一句:
“臣与孝仁皇后向来少有联络,其实也不是很清楚这些”
如果是一个年纪大一些的人,当然能听出董卓话语里隐含的否认意思。不过。谁让陈留王只有八、九岁呢?
如此一来,陈留王当然误以为董卓是董太后的亲戚。立刻高兴的说道:
“太好了!你既然是孝仁皇后家的,我就安心了。”
听到陈留王的话,董卓隐约间想起了某些宫闱秘闻。据说,这位陈留王似乎是从小在董太后的身边长大的,他对姓董的人有好感,还真是理所当然。不过。对于面前那位一言不发的天子来说,他好像应当不喜欢姓董的人?
董卓的猜测还真是没错。
年幼天子性子有些软弱,可并非智力有问题。由于天子刘辩身处的位置,自然对宫廷里的种种权谋阴暗处,都有所耳闻。
天子刘辩今年十四岁。正是后世人称“中二”1的年纪。所以,按照某些“中二”少年一根筋非此即彼的想法,凡是何太后一边的就是自己人,凡是非何太后一边的就是敌人。
董太后虽然是天子的亲祖母,却反对他当天子,所以是敌人。十常侍虽然有些不阴不阳,却是何太后身边的亲信,是自己人。眼前这个董卓,与杀了十常侍的人是一伙的,又姓董,自然属于敌人的范围了。
作为一个“中二”少年,对于自己的敌人,少年天子没有当场喊打喊杀,就已经是很给面子了。这还是多亏了少年天子性子偏软。故而,董卓受到天子的冷遇,那真是毫不出奇。
相比之下,天子对陈留王这个弟弟,还是很喜欢的。这个异母兄弟,少年天子高兴了可以逗一逗,不高兴了可以欺负一下,但是过一会儿,他又能与天子和好如初,实在是比身边的小宦官和小宫女们好玩多了。
虽然对天子莫名其妙的敌视有些郁闷,但董卓与活泼可爱的陈留王说了一会儿话,心情立刻变得好多了。
而且,不管如何,能够遇到流亡在外的天子,并将他保护回京,这就是大功一件。所谓“功高莫过于救驾”,不管目前还没有掌权的天子有什么意见,朝中重臣们对董卓的功劳,一定要有足够的封赏。要不然,朝廷可就要在天下人面前大失人望了。
否则的话,就算董卓在雒阳城内发起兵变,也是情有可原的。
簇拥着天子和陈留王,凉州军的大队兵马横冲直撞,一直来到雒阳城的大门处。董卓举目远望,但见一排排的华丽缁车整齐的列在两边。这些缁车,当然便是朝廷公卿大臣们的座驾。至于座驾的主人,正在前方列队相迎。
见到这番景象,董卓不敢托大,让亲卫将天子和陈留王扶在马上,走在最前列,自己落后一步,以免被人说他僭越了。
公卿队伍见到董卓大军的到来,也略微骚动了一下。接着,一个汉官走出公卿的队伍,昂然向天子迎来。董卓毕竟曾经在朝廷中厮混过一阵子,认识这位,却是担任“卫尉”的杨彪。
杨彪的出生不凡,是弘农杨氏的嫡子。弘农杨氏可不是普通世家,向来与汝南袁氏并称为大汉两大“四世三公”世家。杨彪的父亲杨赐,也是官至太尉。杨彪本人娶了袁氏的嫡女,在身份上丝毫不弱于袁绍。
如果不是弘农属于关西地界,在世家数量和学风上远远弱于关东,弘农杨氏的势力,绝不会弱于大汉第一豪门的汝南袁氏。
杨彪前来,先是拜见过天子和陈留王,接着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