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小道也疯狂-第1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300年前已生活在这里。经过欧贝德文化时期(前4300~前3500)、乌鲁克文化时期(前3500~前3100)到达杰姆代特奈斯文化时期(前3100~前2900)文化有明显进步。有人推测以神殿为中心的城市国家此时已经形成。
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奴隶制城邦进入全盛时代,城邦国家林立。这些国家一般由中心城市连同周围的农村公社组成,领土面积不大,居民少则二、三万,多则十几万人。城市以神庙为中心,也有王宫建筑,周围建城墙。城邦的王被称为卢伽尔、拍达西、恩或恩西,其权力受贵族会议和民众会的限制。国家的统治阶级是贵族奴隶主,被统治阶级是奴隶、手工业者和公社一般成员。基什、乌尔、拉格什等国之间为争夺财富、土地和奴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至早王朝中期,基什可能一度称霸于苏美尔。约公元前27~前26世纪,乌尔比较强盛。
月神之城——古乌尔城
公元3000年,乌尔是一个大都市,即现在伊拉克的阿勒-穆卡亚(TellAl-Muqayyar)地区。恩利尔一直位居美索不达米亚众神之首,从早王朝时期末到伽喜特巴比伦时期。其祭祀中心在尼普尔(Nippur),现名努法尔(Nuffar),神庙称为埃库尔(Ekur)。在一首苏美尔语诗歌中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恩利尔爱慕上年轻美丽的女神宁利尔,并与之结合,因此引起众神的恚怒而被流放,只有怀有身孕的宁利尔跟随着他,后来他们生下了月神南纳。风神恩利尔及其妻宁利尔的塔庙矗立在乌尔城中心,塔庙屹立在25米高的3层台阶之上,周围是拥挤的民房、店铺和市场,这是3万多居民的家园。两条宽阔的渠道绕城一周,同附近的幼发拉底河相通.进而联系着波斯湾。
苏美尔人的城市都面向河流,并有运河相连。商人们乘船到波斯湾进行贸易往来。城市国家之间围绕着水和土地、权力相互争斗,其中乌尔和拉格什结成同盟常与温玛作战。而且各城市不断受到周围的山地游民和来自阿拉伯沙漠的游牧民的袭击,苦不堪言。乌尔王的军旗(公元前3500-前3200年),发现于伊拉克,用木版制成,镶嵌在板上的图案反映了当时的军事生活。
最早将几个城市国家统一的是,苏美尔地区的北部阿卡德地区的国王萨尔贡一世。他征服了所有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完成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最初统一,缔造了从叙利亚到波斯湾的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塞姆语系的庞大的阿卡德王国Akkadingdom(约前2371~约前2230)。萨尔贡一世在位期间(约前2371~约前2316),创建常备军,对外进行扩张。在东方征服埃兰的一些城邦,在西方一度征服幼发拉底河中游的马里和叙利亚古国埃布拉,打开通往地中海沿岸的商路。其子玛尼什吐苏继位后对波斯湾沿海国家进行战争,发展了同梅露哈(古代印度)、马干(阿曼沿海地区)及狄尔蒙(巴林及波斯湾西部沿海)的海运贸易。玛尼什吐苏之子纳拉姆辛在位26年,自称为“天下四方之王”。他进行大规模征战:在西方重克埃布拉,在南方波斯湾上重征马干,在东北山区与卢卢卑人交战。其子沙尔卡利沙利被宫廷政变推翻。约前2230年,阿卡德王国被库提人所灭。
苏美尔人的历法
除车轮外,苏美尔人还发明了太阴(月)历,这也是人类早期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像美索不达米亚那样极其恶劣的气候下,知道播种和收获的准确时间,是绝对必不可少的,因而有必要找到某种标明时日行程以确定周而复始的可靠途径。做到这一点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月亮的盈亏循环。既然月亮由最初的峨眉月运行到下一次最初的峨眉月共需要29天半的时间,人们就可以考虑把这样一个循环视为一个基本的计时单位(我们把它称为一个月),然后累计这些计时单位的数目,直到季节完成了一个循环。就这样,苏美尔人得出结论,在月亮运行了12个这样的计时单位(6个是29天,6个是30天)后,一“年”就这样过去了,又到了开始播种的时候。不幸的是,他们不知道“一年”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绕转一周的时间,月亮的12次循环或12个月比一个太阳年少11天。九百年后,苏美尔人才了解到,每隔几年他们就要在其年历上另加一个闰月,这样才能准确地预测季节的循环。
古特罗城与苏美万神堂的神庙
古特罗(Tello)城位于苏美时代的吉尔苏城Girsu的宁吉尔苏Ningirsu女神庙及其附近,吉尔苏城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城邦之一拉卡希Lagash的主要城市之一。当时出土最主要的物品是一系列古迪阿Gudea的肖像,他是公元前2130年左右拉卡希的统治者,有些肖像上还有铭文。
美国宾州大学考古队也在1884年起连续十几年发掘了尼普尔Nippur。尼普尔是苏美万神堂的主神恩尼尔En-lil的神庙所在地,恩尼尔在公元前3,000年后取代日神安An成为苏美的主神。虽然尼普尔并非苏美主要城邦王朝的所在地,但是他在每一个王朝的心目中,能够控制尼普尔是统治整个苏美与阿卡德的必要条件。该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起出了大约三万片的楔形文字泥版,这些泥版多数是苏美文的楔形文字泥版,其年代从2,500BCE左右一直到100BCE左右,前后超过两千年以上。其中有不少是从尼普尔的书写学园scribalschool起出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古迹有乌鲁克的埃-安那神庙和天神阿努神庙,如帕埃斯图姆古城的尼普顿神庙一样著名。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当中,月神南纳就是一位男性神,他是天神恩利尔与女神宁利尔的儿子。在苏美尔语中月神被称作“苏恩”(Suen)或者“南纳”(Nanna/Nannar),有的时候人们也把这两个名字结合起来同时使用,称其为“南纳-苏恩”(Nannar-Suen)。在后来的阿卡德语当中,Suen的发音渐变为S?n,因此之后月神也被称为“辛”神。除此之外月神还有其它的几个名字,如阿什穆巴巴尔(A?imbabbar),纳穆拉辛特(Namrasīt,意为“外射光芒的人”)以及伊布(Inbu,其暗含意义很可能是指自然界中月亮的盈亏),他的名字有的时候也被写作数字“三十”,表示的应该是一个太阴月的实际天数。南纳最为重要的祭祀神殿主要有两处,一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乌尔城的埃基什努伽勒(Ekishnugal),另外一个是在北叙利亚地区哈兰(Harran)的神庙,这座神庙在后来的新巴比伦时期变得极其重要,月神在这里以“辛”的名义被祭祀崇拜,这座神庙还随同供奉了他的儿子努斯库(Nusku)。在巴比伦王纳波尼都斯(Nabonidus,公元前556年-公元前539年)统治时期,哈兰的神庙建筑曾经极其繁盛。
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
这里有与佛教的“焚文”一样悠久的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了解美索不达米亚苏美楔了解人类文明整体的一把最重要的钥匙。美索不达米亚在乌鲁克第四期(UrukIV,约3300BCE)开始出现带有数字与图画文字的泥版,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书写系统。(1)这种原始文字是以芦苇杆削尖作为书写工具,写在泥版上。此种图画文字,出现后不久,开始走向规格化的路线,渐渐地,每一个笔画都是一头三角形,牵着一条尾巴,像楔子的形状,因此现代人称之为“楔形文字(cuneiform)”,字源是拉丁文cuneus意为“楔子(wedge)”。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散播,影响到近东、伊朗、埃及、印度河流域、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亚,也间接地对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起源有很大的影响。今日我们对于西亚古代文明的传承,除了考古材料的部份素材之外,人物、事迹、时代、地理、神话与宗教等各方面大多数都是楔形文字泥版“透露”的讯息。学者们发现苏美人Sumerian楔形文字的语言特征与闪米族语系的语言特征上有相当大的差别,早在1850年代的学者辛克斯发表论文说使用闪米族语系语言的亚述以及巴比伦人并非楔形文字的发明者。学者罗林森在两年以后提出这些发明楔形文字的人应该是斯基泰人Scythian,或图然人Turanian或阿卡德人,但这些看法都没有根据。欧培则在1869年发表一篇论文里正确地指出发明楔形文字的应该是苏美人。原因是早期的统治者常使用“苏美与阿卡德之王”的称号,他认为阿卡德应该是指亚述与巴比伦等地的闪米族人,如此则苏美应该是楔形文字中所隐含的非闪米族人群。他也正确地指出苏美语与土耳其语、芬兰语和匈牙利语有相同的语言结构特征。
写作资料 古特罗城与苏美万神堂的神庙
古特罗(Tello)城位于苏美时代的吉尔苏城Girsu的宁吉尔苏Ningirsu女神庙及其附近,吉尔苏城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城邦之一拉卡希Lagash的主要城市之一。当时出土最主要的物品是一系列古迪阿Gudea的肖像,他是公元前2130年左右拉卡希的统治者,有些肖像上还有铭文。
美国宾州大学考古队也在1884年起连续十几年发掘了尼普尔Nippur。尼普尔是苏美万神堂的主神恩尼尔En-lil的神庙所在地,恩尼尔在公元前3,000年后取代日神安An成为苏美的主神。虽然尼普尔并非苏美主要城邦王朝的所在地,但是他在每一个王朝的心目中,能够控制尼普尔是统治整个苏美与阿卡德的必要条件。该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起出了大约三万片的楔形文字泥版,这些泥版多数是苏美文的楔形文字泥版,其年代从2,500BCE左右一直到100BCE左右,前后超过两千年以上。其中有不少是从尼普尔的书写学园scribalschool起出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古迹有乌鲁克的埃-安那神庙和天神阿努神庙,如帕埃斯图姆古城的尼普顿神庙一样著名。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当中,月神南纳就是一位男性神,他是天神恩利尔与女神宁利尔的儿子。在苏美尔语中月神被称作“苏恩”(Suen)或者“南纳”(Nanna/Nannar),有的时候人们也把这两个名字结合起来同时使用,称其为“南纳-苏恩”(Nannar-Suen)。在后来的阿卡德语当中,Suen的发音渐变为S?n,因此之后月神也被称为“辛”神。除此之外月神还有其它的几个名字,如阿什穆巴巴尔(A?imbabbar),纳穆拉辛特(Namrasīt,意为“外射光芒的人”)以及伊布(Inbu,其暗含意义很可能是指自然界中月亮的盈亏),他的名字有的时候也被写作数字“三十”,表示的应该是一个太阴月的实际天数。南纳最为重要的祭祀神殿主要有两处,一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乌尔城的埃基什努伽勒(Ekishnugal),另外一个是在北叙利亚地区哈兰(Harran)的神庙,这座神庙在后来的新巴比伦时期变得极其重要,月神在这里以“辛”的名义被祭祀崇拜,这座神庙还随同供奉了他的儿子努斯库(Nusku)。在巴比伦王纳波尼都斯(Nabonidus,公元前556年-公元前539年)统治时期,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