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茅山小道也疯狂 >

第123章

茅山小道也疯狂-第123章

小说: 茅山小道也疯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矣兴槐哂衷诰呦次锲罚谠〕乩锵丛枘兀课私饪飧雒胀牛《瓤脊叛Ъ铱ü猿鐾恋娜斯墙辛讼晗傅幕Х治觥?ü┦康谋ǜ嫠担骸拔以�9具白骨中发现均有高温加热的痕迹。不用说这当然不是火葬,也没有火灾的迹象。”是什么异常的高温使马享佐达摩的居民卒死呢?人们想起了一些科学家推断的远古时代曾在世界不少地方发生的核战争。马享达摩遗址与古代假想中的核战争有无关系呢?事实上印亚大陆是史诗神话中经常传诵的古代核战争的战场。公元前3000年的大叙事诗《马哈巴拉德》中记叙的战争景象一如广岛原子弹爆炸后之惨景,提到的武器连现代化武器也无法比拟。更重要的是如此毛骨悚然的惨痛记忆留传至今,是非1945年“广岛”事件所能相提并论的。

另一首叙事诗《拉马亚那》描述了几十万大军瞬间完全被毁灭的景象。诗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大决战的场地是被称为“兰卡”的城市,而“兰卡”正是当地人对马享佐达摩称呼。据当地人说:1947年印巴分治后属巴基斯坦而被禁止发掘的马享达摩,有不少似广岛核爆炸后遗留下来的“玻璃建筑”──托立尼提物质。即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托立尼提沙漠中试爆量,沙因高温凝固成的玻璃状物质。答案似乎出来了。但推断必竟是推断,虽然科学家越来越相信地球上出现过数次文明并被毁灭,但在完全结论以前,要人们信服马享达摩的遗弃与核战争有关还为时过早。

有人认为,印度河文明与其它文明是同时堀起并存的。是不是可以说,印度河文明发展之初,受到过外来文明的影响。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独特的高度文明。

还有人提出,印度河文明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众说纷纭。有一点可以肯定,印度河文明的特殊性和神奇性,使其过去、现在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奉献着无法取代的财富,它不仅是印度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一环,揭开它的谜底是今人的重任,最终定能揭开。

补充一些古印度的资料:

错综复杂的印度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出现。由于这个文明最先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后来才渐渐扩散到恒河流域,所以这里以印度河文明命名早期古印度文明。

印度文明曾经出现过断层。在公元20世纪20年代之前,印度人以为他们的历史是从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时开始的。经考古发现,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受两河文明影响的、光辉灿烂的文明,曾与两河流域等外部世界有着相当的贸易关系。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东欧与中亚之间的草原地带的一支民族,侵占了印度河流域,史称“印度雅利安人”(Indo…Aryans)。“雅利安人”出自梵文“arya”,意即贵族。从种族来说,这些人是当今地中海人的同胞,同属印欧语系,但是受印度河文明的影响,他们最终印度化了。

就地理范围而言,古印度大体上包括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国领土。我国在西汉时才有关于印度的记载,当时称其为“身毒”。东汉时改称“天竺”。到了唐代高僧玄奘,将其译为“印度”。古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北枕喜马拉雅山,南接印度洋,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北广南狭。这里三面环海,一面靠山,虽然有着天然的封闭地理环境,但西北部的山脉并非不可逾越。所以许多世纪以来,军队、商人和朝圣者络绎不绝。而印度境内地形复杂,地理条件极为悬殊。因此,在大部分时间里,印度北部与中东和中亚之间的相互影响,超过印度北部与半岛南部之间的相互影响。

如前所述,古印度文明首先是哈拉巴文明。此后,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入侵的第一阶段,史称吠陀时代与史诗时代。史诗时代是由于此时出现的两部重要的史诗而得名。这两部史诗名《摩诃婆罗多》(又名大战诗)和《罗摩衍那》,其内容都是传说中远古得历史事件,经长年累月,代代相传,逐渐增加内容而形成。随着雅利安人的经济发展,恒河下游区的摩揭陀王国(公元前600年左右)强盛起来,接下来是南陀王朝(公元前362—前321年),最后取而代之的是孔雀帝国(公元前321—前185年)。这是一个著名的帝国,因其开创者名旃陀罗笈多…孔雀,故以其名命之。孔雀王国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孔雀王朝最贤明的君主,是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阿育王意谓无忧王,他在位达41年之久,征服了除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

印度与中国相反,中国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般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短暂的分裂。而印度则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邻近黄河文明的印度河文明,与它西边的诸文明,有明显的割不断的联系。而与中国先秦时代的联系,目前尚未见到明显的证据。我们所知道的是古印度称中国为Cma,即“秦”的译音,后演变为西方人所称的China。这大约不会早于公元前4和前3世纪。于华夏文明不同,印度文明尽管独具特色,但又与西方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印度著名的种姓制度,在吠陀时代前期即已形成。这是一种影响印度几千年的陈规陋习。种姓制度(又称族籍制度、四姓制度),即瓦尔纳(Varna)制度,这种制度起源于肤色,梵文“瓦尔纳”即肤色。入侵的雅利安人有着强烈的种族优越感,而鄙视当地的黑皮肤土著,称其为达塞人,即奴隶,于是发展起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最高贵的是婆罗门即曾侣,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活动;其次是刹帝利即武士,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第三是吠舍即平民、地主和商人;第四是首陀罗即达塞人,从事耕种和各种手工业劳动,地位低下。各种姓之间互不通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首陀罗之下又出现了贱民,即不可接触的人,从事的职业如刽子手、掘墓人、清道夫等。而且这一种族上的划分,不再与现实相符合。如今印度南部黑皮肤的婆罗门照样高贵,而北部某些地区白皮肤、灰眼睛的贱民照样低贱。

古印度的宗教也很复杂。与种姓制度关系密切的婆罗门教,约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源于雅利安人的吠陀教。其圣典是《吠陀经本集》,其基本教义集中反映在《奥义书》中。公元4和5世纪后逐渐演化为印度教,因而印度教又称为新婆罗门教。印度教的重要特征是派别林立,不胜枚举。

古印度另一种宗教气那教,其教主摩诃毗罗(意谓“大雄”,约公元前540—前467年),古名瓦陀马纳。他出生于非雅利安人的刹帝利家庭,相传30岁出家,经13年苦修,大悟而成为“胜者”(Jina耆那,即“摩诃毗罗”,也即大雄)。所谓耆那教就是“胜者之教”。其教义的第一戒是“不杀生”,即非暴力主义。这一教义也是佛教和以后印度教的教义,对印度人影响深远。第二戒是“不妄语”,即不说谎话。因此耆那教徒从事商业和金融业,颇受人信赖。如今,大约还有100万耆那教教徒居住在西印度(古吉拉特)。

古印度宗教对世界产生影响的是佛教。佛教的鼻祖是佛陀,姓乔达摩名悉达多(GutamaSiddhartha)。佛陀所属的释迦族是蒙古利亚人种,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作为释迦族净饭王太子的释加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其生卒年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65—前486年,大致与中国的孔子同时。佛陀生前以口头传教,他的教义由以后的门徒记述了下来。其基本教义集中阐述“空”“苦”二字,即世界是一切皆空,人生是苦海无边。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最高的无苦境界,以永远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佛教在东亚和东南亚拥有广大信徒,但在印度却衰落了,目前佛教信徒只占印度总人数的0。6%,且大部分都零星散居于边境地带。

与所有的大河文明和农业一样,古印度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出现的最早。任何为了获得生存物质保障的文明部族,首先都需要与自然界中的循环节律相谐调。大多数古老的文明都有令人惊叹的天文知识,这与他们的某种宗教上的需要密切关联。古印度早期的历法五花八门,但相对来说比较粗陋。令人奇怪的是宗教如此繁杂、宗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印度,其早期的天文学成就并不突出。这或许与印度各宗教的推崇来世,轻视今生,强调人生无常,主张清心寡欲有关吧。无论如何,印度文明不易为外人所把握。印度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世界三大人种交融混杂。种族、民族、语言、方言繁多,再加上种姓制度的区分,宗教很多且各宗教又分出许多教派,这一切令人不知所措。印度文化的多样性,与雅利安人的入侵,也与它的地理环境有关。在古代,印度从未形成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是大小王国林立。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的互为因果,印度民族是大杂烩,印度文化也是如此。可它却独具一格,让你品得出却很难说得清。

印度在自然科学方面,对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是:哈拉巴时期就采用了作为演算基点的十进制;创造了“零”的概念及其数字符号0(公元5世纪初);而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印度人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发明的。直到15世纪后期,印度…阿拉伯数字才在西方流行,以其简单、便于运算而促进了现代数学和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

西元前2500年左右,也就是人类第一个文明在苏美尔出现约1000年之后,在印度河两岸又出现另一个文明。这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独自存在到约西元前1500年,然后由于一些不十分清楚的原因,逐渐消失。后来,这一文明被完全遗忘,以致印度人以为,他们的历史是从约西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时开始的,就像古典时代的希腊人以为,他们的历史起于西元前776年,即举办第一届奥林匹克竞赛会的那一年。20世纪20年代,印度河下游区一块被当地人称为摩亨佐达罗即死者之地的荒凉地方吸引了各地的考古学者。那里有几座古坟,这些古坟已遭到劫掠;进行劫掠的不仅有取用那里无穷无尽的砖的当地居民,而且还有寻找砖块作道碴的拉合尔—摩耳坦铁路的施工人员。尽管摩亨佐达罗已遭到劫掠,发掘结果表明,它是一系列曾十分繁荣的城市的遗址;这些城市的每一个都建立在前一城市的废墟上。随后又对印度河流域其他地方和周围地区进行发掘,结果发现,这一古代文明的分布范围比埃及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要大上好几倍。它地括一块每边长约1000哩的三角形地区,以印度河口以北、以南海岸为底边,朝?#124;北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麓丘陵地带。

对这一文明的了解尚处于初步阶段,进一步的发掘也许会使目前的设想完全改变。追溯这一文明的起源可以发现,它是由本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村社与西元前三千年初叶从俾路支山区向南迁移到印度河流域的外来农人共同创造的,兼备两者各自的特点。一般认为,这些移民的到来使当地人了解到苏美尔的城市和其他方面的情况,促进了印度河文明的出现,就象早先在尼罗河流域发生的情形那样。考古学者已在这一伟大文明的三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