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

第13章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3章

小说: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你到太子府中去喝酒,很容易给文帝一个印象,就是你提前去巴结,去交往未来的皇帝了。你要是这样的话,老皇帝就会对你有看法。是不是觉得我已经不久于人世了,你就提前要找个靠山,改换门庭了,这个很容易招嫉的,所以卫绾没有去。
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汉景帝继位后卫绾还做他的中郞将,但是这个中郞将因为汉景帝做太子的时候就惦记上卫绾了,所以虽然他还做他的中郞将,但汉景帝对他身边工作的卫绾有一年多的时间是不理不睬,一句话都不说,非常冷淡,这就是惦记上了。但是卫绾怎么办呢?卫绾是一点儿也不解释,反而更加勤奋认真地去工作。一年多以后,汉景帝去打猎了,打猎的途中他让卫绾做参乘,就是陪他坐车。上了车以后,汉景帝就说,你知道为什么今天我请你来坐我的车吗?卫绾说我不知道啊。我是一个车夫被提拔上来的人,皇上让我来坐车,我不知道什么意思。汉景帝笑了笑说,那一年我请客,所有的人都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你看看,这太子的记性多好啊。惦记上了,记住了。结果卫绾什么也没有解释,说死罪死罪啊,那天我确实是病了。他还不把话点透,实际上,这是两个明白人的对话。两个人都是只做不说,汉景帝也是个只做不说的人,卫绾也是一个只做不说的人,两个人的番对话,其实是两个聪明人的相互欣赏。我欣赏他,他也欣赏我,两个人是同类人,一类人,所以卫绾没有说破,说我还是那个老理由,那天我确实病了,不能来。汉景帝就笑了笑,所以到临下车的时候,汉景帝说我赏你一把剑吧。要赏卫绾一把剑,卫绾说我不敢要啊,剑是多么贵重的礼物啊,而且先皇赏给我六把剑,我都在家里放着呢。汉景帝不相信啊,说剑是很贵重的东西,一般人拿到剑要么是佩戴,要么是交换其他的东西,你竟然放到家里动都没动。汉景帝亲自派人到卫绾家去查看,卫绾家果然是汉文帝赏他的六把剑,崭新的六把剑全部在那儿挂着,没有一把用过。使者回来一报告,汉景帝心里是大为高兴。因为这个不动,表明对皇帝赏赐的重视啊,但是汉景帝什么也没有说,因为他是一个只做不说的人。这个卫绾也是只做不说的人,他俩的性格非常类似。卫绾其实是一个既琢磨人又琢磨事的人,卫绾在人情练达上远远超过周亚夫。你别看他是个车夫,这个车夫可是在人情世故上很有一套的,周亚夫尽管是太尉,是大将军,这个人情上有很多他不太了解的地方。所以周亚夫被杀,而这个卫绾又得到汉景帝的赏识,汉景帝赏识他以后,就任命卫绾做太子太傅,就是做了刘彻底的辅导官,去辅佐刘彻,他做了几年的太子太傅以后,卫绾又被提拔做了汉景帝朝的最后一任丞相,还做了三年丞相。我们通过这个事可以知道,汉景帝是两个方面做工作,该除的一个一个地除,另一方面,又派他最欣赏最信任的卫绾去辅佐太子。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太子能不太平吗?太子还能有什么不测之祸呢?所以刘彻从七岁被立为太子以后,到十六岁继位登基,这九年中间非常平静,没有发生任何变故。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是汉景帝做的工作。那么,登上皇帝宝座的刘彻他会做些什么事情呢?他将会怎么治理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呢?请看下集《董生对策》。


第8讲董生对策

画外音: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有一个上继孔子下开朱熹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出现使中国的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人就是董仲舒,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对这个人物做了记载。司马迁和董仲舒是同时代的人,他还曾经问学于董仲舒。那么董仲舒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被汉武帝发现的,为什么汉武帝尊崇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坐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董生对策。
董仲舒是广川人,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枣强县人,这个人在景帝朝已经是做了博士了。当然,中国古代的博士跟我们现在的博士不一样,他那个时候的博士就是指他的博学,实际上就是皇帝的一个顾问了,所以这个人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学者。而且董仲舒读书非常的刻苦,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董仲舒读书曾经是三年目不窥园,有三年时间,他没有到过自己的后花园去。所以,后来人们就出来一个典故,叫“目不窥园”。目不窥园就是指的董仲舒,目不窥园就是形容一个人读书非常专心,非常专注,称这个人叫目不窥园。汉武帝在继位以后,在建元元年的十月,他就下诏让天下的诸侯让一些高官推举贤良方正,贤良方正的全称叫贤良方正直言敢谏。贤良方正是说品质,直言敢谏是说他敢于说话。在这一次举贤良方正中间汉武帝发现了董仲舒,董仲舒考了个第一名,就是举首。这样,既然他是第一名,是举首,汉武帝就连续向他问了三次,皇帝的提问叫策问,董仲舒就回答了三次,回答的文章叫策文,皇帝提问贤良方正回答这个过程就叫对策。这就叫对策,董仲舒就回答了三次,这才流传下今天的“天人三策”。在“天人三策”中间,董仲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了汉武帝极其的喜爱。那么,汉武帝为什么喜欢董仲舒?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间到底说了些什么问题,引发了汉武帝的重视。
画外音:建元元年,16岁的汉武帝刚刚继位,他还不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就多次征集贤良以问治国之道。董仲舒就百这种情况下被汉武帝发现,并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留下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天人三策”是讲天和人的关系的,那么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到底说了什么从而引发了汉武帝的兴趣呢?
第一点引起汉武帝重视的就是董仲舒提出来了新王改制。什么叫新王呢?就是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以后,一个新登基的皇帝,这个叫新王。改制,改是改变,制是一整套的制度仪式。董仲舒认为,一个新的国君登基以后,一定要改变一整套的制度。他具体提出来这个新王改制的内容是两点:一个叫改正间朔,第二个叫易服色。董仲舒的原话就是“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这个话说起来就是,要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应天意。当然这句话很不好懂,我们来做一点解释。改,就是改变;正,就是正月,正月是一年之首;朔,朔是初一,是一月之首。所以改正朔按照我们现在说一个最通俗的话,就是要改变历法,一个王朝建立以后要把历法改一下,这就叫改正朔。什么叫易服色呢?易也是改变,服色就是服装,他说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啊,你这个新王朝要改变一下服装颜色,还有你祭祀的时候用的那牲口、车马的这些颜色要改变。中国古代以来都是一个王朝它都崇尚一种颜色,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要把旧王朝的颜色给改它一下,换成自己的这个王朝的颜色,这就叫易服色。
那么,董仲舒为什么要这么强调要改变历法和服色呢?因为董仲舒有一个看法,他这个看法汉武帝是非常感兴趣的。那么,汉武帝对他这个“改正朔,易服色”这么一套仪式为什么感兴趣呢?因为董仲舒这个改变仪式过程中间包含了一个对汉王朝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那么你这个新王朝合法不合法,有没有什么合法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刘邦,他本来是一介草民,刘邦在中国古代皇帝中间他是从一个布衣百姓夺得皇帝之位用时间最短的人。他就是三年反秦,四年灭项,刘邦就用了七年从一个布衣百姓摇身一变成了大汉天子。那么,你从一个普通老百姓摇身一变成了皇帝,成为一代王朝的开国之君,你是不是合法的?所以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新王朝、这个新国君它合法不合法?它的合法性在哪儿?这个问题开国皇帝想不到。开国皇帝第一是他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达不到,再一个开国皇帝顾不上,开国皇帝只顾得夺人家的权,夺过来自己当。一是想不到,二他也顾不上,但是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你这个新王朝建立你有没有合法性?人家凭什么承认你?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问题,你刘邦是一个草民,你就折腾了七八年,七搞八搞你搞了一个皇帝,那么,你能这样搞一个皇帝,我们能不能也这样搞?就是说你当了天子,当了皇帝,建立大汉王朝,我们能不能也搞上几年,把你干下去,我们再来当皇帝?这个问题就更重要了。所以,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它存在两个问题:一,合法不合法;第二,大家是不是都可以仿照你这个做法来做?如果大家都可以仿照你这个做法来做,那么,你去夺秦朝的天下,我们去夺你刘姓的江山,那么这个天下就大乱了。所以董仲舒在他的新王改制新中间,他提出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叫你改正朔、易服色,实际上他暗含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董仲舒的意思,一个人之所以最终能够当皇帝,是君权神授,是天命所在,是老天让你当的。所以天下的老百姓都得承认你是合法的,反过来说,其他的人不能再这样做了,你再这样做老天不支持你。所以,董仲舒提出来这个新王改制,实际上是在强调君权神授。皇帝的权力是老天给的,是天意,所以他做天子大家得服从,别的人不具备这个天意,你就不能再折腾,你再折腾的话就是造反,你就不可能再当皇帝。所以董仲舒新王改制这个说法一提出来,你想想汉武帝能不高兴吗?
汉武帝没有这个理论水准,他不能论证西汉王朝的合法性,但是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了西汉王朝的建立是合法的,刘邦当皇帝是天意,是天命,是神授的权力。这个当然对汉武帝来说是极为感兴趣的,但是汉武帝他没有看到董仲舒的这个说法中间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董仲舒这个君权神授他这个命题中间,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承认君权;第二,是限制君权,他还有限制君权的一面,也就是说,你当了皇帝是上天给你的,但是反过来,如果你当了皇帝以后你像秦始皇一样胡作非为,那么上天就会警告你。如果你再不改,那么上天就不再支持你了。所以,董仲舒后来他就用一些你比如说地震啊,日食啊,出现这样一些现象的时候,他就用这些现象来告诫皇帝,说这是上天对皇帝的警告。一旦出现这些现象,你要反省自己。当然这个时候,董仲舒提天人三策的时候还没有把这一点发挥出来。所以他这一点,为汉王朝寻找合法性的这一点深得汉武帝的信任。这是董仲舒得到汉武帝信任的第一点。
画外音:根据王立群先生的分析,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西汉王朝的合法性问题,这对于任何一个帝国来说,这都是首要的问题,汉武帝自然对董仲舒欣赏有加,但是刚刚君临天下的汉武帝面对的还不仅仅是这些问题,一心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帝还在思考什么?董仲舒的哪些想法对汉武帝来说又正中下怀呢?
建元元年,汉武帝刚刚继位,一心想有所作为,就多次征集贤良以求治国之道,在这一过程中,董仲舒走进了汉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