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 >

第21章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第21章

小说: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0。见《三国志·先主传》。
  41。袁绍的讨曹檄文见《后汉书·袁绍传》。
  42。见《三国志·武帝纪》。
  43。见《三国志·荀彧传》。
  44。见《三国志·武帝纪》、《资治通鉴》卷六十三。
  45。见《三国志·武帝纪》。
  46。见《三国志·贾诩传》。
  47。见《三国志·先主传》。
  48。关于许攸叛逃的原因,有三种说法。《三国志·武帝纪》称“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荀彧传》称“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习凿齿《汉晋春秋》称袁绍不听许攸抄小路前往许都劫持天子的建议,许攸怒而投奔曹操。
  49。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50。见《三国志·张郃传》。
  51。见《三国志·武帝纪》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52。曹操的一系列法令包括:建安八年八月“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的“己酉令”,“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的“庚申令”,九年九月的“抑制兼并令”,十一年十月的“求直言令”,十二年二月的“封功臣令”,十四年七月的“存恤令”,十五年春的“求贤令”,十二月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分见《三国志·武帝纪》及裴松之注引诸书。
  53。请参看田余庆《曹袁斗争和世家大族》。
  
  第三章
  
  1。见《三国志·刘繇传》。
  2。见《三国志·先主传》,《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
  3。见《三国志·郭嘉传》。
  4。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孙坚去世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孙策去世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年二十六岁,可知孙策接班时十八岁。据《三国志·吴主传》,孙权去世是在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年七十一岁,可知孙权接班时十九岁。
  5。官渡之战后,曹操两次打算伐刘表。一次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春,被荀彧谏止;一次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秋,被荀攸谏止。劝谏的原因,是袁绍的势力还没有完全消灭。
  6。见《三国志·刘表传》。
  7。见《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汉魏春秋》。
  8。以上均见《三国志·先主传》。
  9。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和《九州春秋》。
  10。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11。见《三国志·陈登传》。
  12。请参看《后汉书·逸民列传》。
  13。见诸葛亮《出师表》。
  14。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15。见《三国志·先主传》。
  16。荆州七郡为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郡则废置无定。
  17。以上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18。见《三国志·武帝纪》。
  19。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20。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21。孙吴立国五十一年,曹魏四十六年,蜀汉四十二年。
  22。本章所述鲁肃事迹,如无另注,均见《三国志·鲁肃传》。
  23。此事《三国志·鲁肃传》的说法是“得曹公欲东之问”,曹操的信则见《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关于此信的真伪,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24。见《三国志·周瑜传》及《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25。《资治通鉴》将此事记在鲁肃谈话之前,是不对的,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26。以下对话均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27。本章所述周瑜事迹如无另注,均见《三国志·周瑜传》。
  28。见《三国志·鲁肃传》。
  29。见《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下同。
  30。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31。以下所述主要依据《三国志·周瑜传》,非此传者另注。
  32。曹军染病一事,《三国志》之《周瑜传》和《先主传》均有记载,《郭嘉传》则称染病于巴丘。
  33。关于烧船问题,《三国志》之《先主传》说:“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郭嘉传》说:“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吴主传》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则称事后曹操曾致函孙权,说是“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34。见《三国志·先主传》。公安原名油江口,刘备更名为公安。
  35。见《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
  
  第四章
  
  1。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和《魏氏春秋》。
  2。见《世说新语·容止》。
  3。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
  4。见《三国志·武帝纪》、《董昭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5。以上见《三国志·荀彧传》。
  6。见《三国志·荀彧传》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7。本节无另注者均见《三国志·先主传》。
  8。关于刘璋的小算盘,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9。见《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10。见《三国志·刘璋传》。
  11。见《三国志·庞统传》。
  12。请参看清人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借荆州之非》。
  13。见《三国志·鲁肃传》。
  14。见《三国志·周瑜传》。
  15。见《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16。见《三国志·鲁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17。见《三国志·鲁肃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则认为“恐操不至于是”。
  18。见《三国志·吴主传》。
  19。见《三国志·鲁肃传》。
  20。见《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21。见《三国志·鲁肃传》。
  22。以上见《三国志·吴主传》、《资治通鉴》卷六十七。
  23。见《三国志·鲁肃传》及裴松之注引《吴书》。
  24。见《三国志·吴主传》。
  25。孙权嫁妹事散见《三国志》之《先主传》、《法正传》、《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孙权兄弟皆单名: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小妹亦当单名,不可能叫孙尚香。
  26。吕蒙事见《三国志·吕蒙传》。
  27。吕蒙提出武力夺取荆州当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请参看缪钺《三国志选注》的考证。
  28。见《三国志·蒋济传》。
  29。见《三国志·董昭传》。
  30。请参看《资治通鉴》卷六十八胡三省注。
  31。见《三国志·赵俨传》。
  32。见《三国志》之《吴主传》、《吕蒙传》、《陆逊传》。
  33。关于关羽之死,历史上说法很多,请参看拙著《品三国》。曹操厚葬关羽,见《三国志·关羽传》裴松之注引《吴历》。吕蒙之死,见《三国志·吕蒙传》。
  34。以上见《三国志·关羽传》。
  35。吕思勉先生《秦汉史》有云:“羽之一败涂地,非徒曹操所不及料,即孙权,亦未必能豫计其败若此之速也。”请参看。
  36。事实上,关羽被害后,刘备并没有痛不欲生或者拍案而起,而是忙于自己称帝,也没有给关羽封号,追谥其为壮缪侯是后主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刘禅所为。
  37。见《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38。见《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
  39。见《三国志·黄权传》。
  40。见《三国志·文帝纪》。
  41。关于本次战争,无另注者均见《三国志·陆逊传》。
  42。见《三国志·陆逊传》裴松之注引《吴录》。
  43。见《三国志·先主传》。
  
  第五章
  
  1。见《三国志》之《庞统传》、《法正传》,《赵云传》更称“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即只有法正死后有谥号。
  2。见《三国志·法正传》。
  3。请参看王夫之《读通鉴论》。
  4。见诸葛亮《出师表》。
  5。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败退永安后,十一月生病,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就反了(次年三月被剿)。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各郡居然全都反了。另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罗开玉先生统计,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到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益州土著豪强发动的大规模武装叛乱竟达九次之多(《成都武侯祠“攻心”联再研究》)。
  6。对此话的理解学术界争议很大,详见拙著《品三国》。
  7。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8。诸葛亮后来曾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心情:“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见《出师表》。
  9。《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称:“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并不知诸葛亮为何人。《诸葛亮传》称:“南中诸郡,并皆叛乱。”《诸葛亮集》称,刘备去世后,曹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都先后给诸葛亮写过劝降书。
  10。以下无另注者均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11。关于曹魏和蜀汉两国的国情,可以查看他们的钱币。曹魏的铜钱质量高,分量足,蜀汉的则简直就是劣币。田余庆先生的《〈隆中对〉再认识》则称:“历史决定了刘备是一个奔窜求存的角色,历史只给了诸葛亮一个小国寡民的政治舞台。”所以,“刘备出峡,全军覆灭;诸葛北伐,积年无成”。另据《晋书·宣帝纪》,司马懿评价诸葛亮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详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12。见《晋书·宣帝纪》。
  13。请参看《华阳国志·刘后主志》、王夫之《读通鉴论》。
  14。见《三国志·马良传》及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关于马谡的结局,《三国志》记载不一。《诸葛亮传》称“戮谡以谢众”,《王平传》称“丞相亮既诛马谡”,《马良传》称“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向朗传》称“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详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15。李严被废事见《三国志·李严传》及裴松之注引弹劾奏章。李严被废原因,请参看田余庆《蜀史四题》、拙著《品三国》。
  16。下引谯周事迹言论无另注者,均见《三国志·谯周传》。
  17。谯周的投降论是一气呵成的,改写成对话体是为了便于理解。
  18。见《三国志·谯周传》裴松之注引《蜀记》。
  19。见《三国志·薛综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三国志·孙皓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及《资治通鉴》卷七十八。
  20。见《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蜀记》。
  21。刘备和诸葛亮信任重用的人,除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外,其余有:庞统,荆州襄阳人;法正,扶风郿县人;许靖,汝南平舆人;李严,荆州南阳人;糜竺,东海朐(读如渠)县人;董和,南郡枝江人;魏延,荆州义阳人;杨仪,荆州襄阳人;马谡,襄阳宜城人;蒋琬,零陵湘乡人;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