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闺绣 >

第53章

闺绣-第53章

小说: 闺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太太见她如此逼迫,本来刚才是要暂且答应的。不过曾绮代她行事,她心里就不舒坦,感觉又回到了以前的日子,处处被人拿捏,心里怎么舒坦。刚才又听见她数落娘家人。薛太太哪里还有什么好话呢,冷着脸道:“大姑太太也不用指桑骂槐的,叫人听着没意思。敏芝的事姑太太一定要走这条路子的话,你当母亲的不出面,我这个就舅母的跑那么勤像什么。再说家里事多,你侄女就要出嫁了,走不了。”
    曾绮气得大眼瞪小眼,咬牙恨道:“好,以后可别来求我什么。”气呼呼的扭头就走。
    范氏坐在那里,冷眼看着一切,心想这姑姐和弟媳之间是闹翻了么。看来她来得真不是时候,就想立马回去了。
    等曾绮走后,薛太太才强颜欢笑道:“舅太太别往心里去,我这个姑姐断是个不大好相与的。”
    范氏陪笑了两声。她今天就是为徐家的事来的,如今这样她哪敢再开口呢。陪着薛太太喝了一盏茶。
    薛太太又问她:“舅太太找我有事码?”
    此时就算是有事也没事了,范氏略有些尴尬的起了身,讪讪然笑道:“没什么事,就是过来瞧瞧姑太太,和您说句话。我这就回敷春堂了。姑太太真忙不过来的话,打发丫鬟和我说一声。多爽手也容易些。”
    薛太太答应着。
    范氏离开了明晖堂,绕着绢子想。好在她没有和姑姐提要和徐家联姻的事。只是那两人有了罅隙,她这个姑姐还愿意帮她去撮合这门亲事吗?徐家的那位三爷,看上去还真不错。她也心甘情愿的想将女儿配给他。以后他们徐家就在京城定居了,大家也都有个依靠,如今又见他们敏芝小姐要入宫待选,真要是选上了,能攀上宫中的关系的话,可更是不得了。
    范氏心事满满的回到了敷春堂。却见薛忆姐妹俩正在一处说话。范氏皱了下眉头,心想愫丫头不是和淑苓走得近吗?今天怎么又想起他们忆姐儿了。
    薛愫起身招呼了范氏,范氏神情懒懒的略点了点头,就到别间去了。
    这里姐妹俩依旧在说笑。也不知愫姐儿说了什么惹得忆姐儿一阵爽朗的笑声。
    范氏在隔壁的屋子听见了,刚才的郁闷竟也驱走了一二。心里还在斟酌和徐家联姻的事。她又想,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不如等到那边的两位缓和些,她就过去和姑姐表示一下。反正姑姐早就开了口,薛家子女的终身大事都在她身上。再怎么说姑姐也是薛家的人,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薛家就此一蹶不振吧,她只这么一个女儿,当然希望忆儿能嫁得好一些。
    过了三四日,范氏琢磨着薛太太的心情好些了。才又到明晖堂走动。
    范氏这次没那么多的迂回,开门见山道:“姑太太,这次我来找您,是为我们忆姐儿亲事来的。”
    薛太太一凛忙问:“莫非你有人选呢?”
    范氏微微颔首:“我就这么一个女儿,她年纪也不小了。很该早点定下来,我也好安心。”
    薛太太当然要看顾薛家,薛忆的亲事她自然要亲自过问,忙问:“你看上的哪家的少爷?”
    范氏笑道:“那人近在眼前。”
    薛太太有些迷惘:“谁,你说鸣哥儿?”
    范氏连忙摆手:“不是鸣哥儿。”
    薛太太将身边这些适婚的青年想了一通,实在不知,便道:“你也别和我打哑谜了,大大方方的告诉我,我帮你参谋一下。”
    范氏笑着点头道:“那人不是别人。就是姑太太的大姑姐的三爷。我瞅着他们俩年纪相当。那徐三少爷说话做事也都温柔平和,想来将来待我们忆姐儿也好。”
    薛太太的脸色煞白,脑子嗡嗡的响,心想她这个弟媳怎么就看上了徐家的人,犹豫一二才说:“这事只怕不大好办。”
    “有什么不好办的,虽然是我们女方相中的,但也没什么不行吧。姑太太和他们家也是亲戚。你过去替2探探口风,问问徐家太太的意思。要是也觉得合眼的,那么找了曾大太太做保媒,此事就成了。以后我们三家相互有亲,大家彼此有依靠。忆姐儿也不会受人欺凌。”
    薛太太心里却嘀咕,她刚和姑姐结怨,这里又要说亲,她怎么拉的下脸。若说人才的话松之倒是个好少年,如今又是个举人老爷,只要考上进士,仕途就有望了。性情什么的倒还柔和,要说配忆姐儿,只有多没有少的。只是她那姑姐瞧得上忆姐儿坐儿媳妇吗?
    可这门亲事却做不得。
    薛太太思量再三,抬头见范氏那期许的目光,薛太太微怔了一下才徐徐说道:“这事只怕没那么容易,你等我再考了两天。”
    范氏以为薛太太会双矿的答应帮忙,却见她犹犹豫豫的忙问:“莫非姑姐不看好?”
    薛太太失笑道:“我还真这么想。”
    “为什么?”范氏追问着,在她看来是桩十全十美的好姻缘,哪里不成?

  ☆、第八十八章 忙碌

果然到了二月初六,徐敏芝盛装了,徐家用一顶官轿抬了她。徐敬之护送着她入宫竞选。
    曾家上下也在关注此事。秦老夫人还多次派人去打听,直到酉时二刻,才传出喜讯来,说徐家二小姐选中了。
    曾、徐两家俱是欢喜。后来又传出封的是个淑女,嫔妃中的最低一级。只要女儿顺利入宫了,蒙了恩宠的话,加封是迟早的事。徐家也不是特别的在意品阶的事。
    秦老夫人忙让宝相和如因开了她的箱笼,她亲自选了一对汉玉耳珰,一套赤金头面让人送去。大房那边也各有礼物相贺。
    薛太太虽然与曾绮不大和睦,两人还翻了脸,不过两家不会因此就不走动了。也让鹄大奶奶给备了礼,差人送去了。
    淑苓的亲事只有两个月了,薛太太天天忙得脚不沾地。又想念还没音信的大女儿淑荟,直到收到了她的家书,信上说她公公突然病重,走不了,可能无法来京送妹妹出嫁。
    薛太太的心立马就变得有些酸楚起来,说来她也一年多没见女儿了,也不知她过得怎样。信上没有说她身孕上的事,看来是没希望了。只怕婆家会更嫌弃她。婆婆为拿着这个借口给女婿房里塞通房丫鬟,更有甚者让纳妾。想到这些事就觉得乱糟糟的。
    薛太太便和玉针说:“去将苓丫头给我叫来。”
    淑苓得了信,立马就跟随玉针过来了。薛太太将她大姐写的信给了她看。
    淑苓一目十行的看完了,显得有些失落:“这么说我是见不着大姐呢?”
    薛太太点头道:“是啊。你就这么一个亲姐姐还不来给你送嫁。”
    淑苓实在是想她大姐,只是大姐要侍疾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她心里甚至还想会不会姐姐在夫家过得不如意,嫁过去这么久肚里都没好消息。她公婆故意刁难她。不让她上京?这个相投经过脑海时,淑苓看了她母亲一眼。却瞧见她双眼焦灼,面容有些疲惫。想着母亲这些日子为了她的事操劳许久了,也没休息好。心里正过意不去,刚才的那个念头又哪里敢说,再让母亲烦恼呢。
    薛太太思忖了一会儿,拉着淑苓的手。语气温和又坚定的和淑苓说着:“苓丫头。我带了你和你大姐两个女儿。她的事已成定局了。只看她自己的造化吧。再说也隔得远,我就是有什么也不大好和她说。倒是你,又是嫁到侯府去做世子夫人的。有些话我必须得告诉你。”
    淑苓的脸微微的红了。低下头缓缓道:“请母亲赐教。”
    薛太太正色道:“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别看两人之间的事简单,其实这里面的门道大着。你们互敬互爱的自然是最好不过。但你也不可一味的推让忍受。该拿主意,该决断的就得果决一些。当初我来曾家时,可在这上面受了不少的委屈。你祖母。你姑母两个都压着我。就是你大伯那边……”薛太太想起当年之事,不免添了些惆怅。但又怕扯远了,便又说
    “我说给你这些希望你别走弯路。你嫁过去上面有婆婆还有太婆婆。你婆婆现在管着家,管家的事还暂且落不到你身上。跟着你婆婆一定要多学些。姿态不妨放低一点。世子那里,虽然他的风评向来不大好。又有贵妃和赵王的关系,不过你也血药的容忍。别的不说这生儿子是第一位的。你看你姐姐,就吃了这个亏。”说着不免又叹息了一声。
    淑苓红着脸点头道:“母亲说的我知道了。”
    薛太太语气更加温和了:“现在你也好得差不多了。我和太夫人说一声,让给你找个擅长妇科的太医。以后给你再好好的调养一下。别怕,横竖有我这个当娘的。”
    淑苓立马扑向了薛太太的怀里,娇声道:“母亲,我若说不想嫁人,你一定嫌我矫情。可是,我是真舍不得离开你们。”
    “傻孩子,我做母亲的也舍不得你啊。好在挨得近,以后来来往也方便。”
    薛太太又拉着淑苓说了好一番话,知道鹄大奶奶进来请示,这才作罢。
    鹄大奶奶瞧着淑苓面若桃花,不由得称赞:“妹妹今天气色还不错,天气暖和你也更结实了。”
    淑苓略带羞涩的笑了笑,知道嫂子是有事找母亲商议,便就告辞出来。回头就去了敷春堂。
    院子里的几棵西府海棠如今已开得正烈。薛愫坐在花树下,手中拿着针线,看几眼花,低头做几针。显得很是闲适。
    “薛二妹妹,我让人选了日子,定在十一,打算在福春堂开赏花宴。”
    薛愫起身笑说:“好啊,这个日子挺不错。需要我准备些什么?”
    淑苓想了想,抿嘴笑道:“我让婆子过来收拾下院子,到时候再搬些桌椅板凳过来,借了锦绣院的那架玻璃屏风过来一摆。也就齐活了。”
    薛愫心想请的都是些年轻小姐,也开不了几席,又问她席上的菜单准备得如何。
    淑苓说要多备些果碟,菜式尽量合口简单些也行。
    薛愫见她安排得很是妥当,也都没有多问。淑苓又去了北面的屋子,和范氏、薛忆支会了一声。范氏倒是热情,拉着淑苓的手热情道:“有什么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淑苓笑答:“诸事都妥当了,到时候请舅母和姐姐乐上一天就行。”
    范氏点头笑道,又和薛忆道:“苓丫头还略小你几个月。看看她做事处处都是妥当。你当姐姐的也该学着些。”
    淑苓没怎么在意,回到抱月轩后便让人四处下帖子去请。
    秦老夫人听说了,当真让宝相送了二十两银子过来给淑苓开销。
    淑苓只得又去沉心堂谢了一回。一会儿薛太太也又让人送了二十两过来。
    淑苓手上有了这四十两,宴请的不过是几位年轻小姐,只怕还有剩余。
    且说范氏正为淑苓的添箱而烦恼,开了临时用作库房的那间屋子,在那些箱笼里选了半日,最后拿出了两匹缎子,心想就这么送去也太单薄了些,只好拿了张银票出来,上面是一百两的数。
    “将这两匹缎子和这张银票一并拿去,只怕也像样了。”
    薛忆却不以为然的撇撇嘴:“送银票做什么,那是暴发户才干的事。只怕姑母拿着这个也难心安。要不还是拿这个钱置办点首饰什么的。”
    范氏想了一回推了下学忆:“就按着你的办。”
    薛忆又瞅着那缎子瞧,后来总算记了起来:“这个不是姑母赏的么?”
    “果真?”
    薛忆道:“我记得清清楚楚的,这两匹是年前中秋那次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