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绣-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晃晃悠悠的,薛愫看见了那一排的朱漆长窗,以及被风吹起的白色纱幔,心想这是什么地方。她走到窗前,想要伸手推窗,闻莺却忙放下了碗,赶紧上来替薛愫开了。
一望无际的碧波荡漾,这是在船上!薛愫记起了,这似曾相识的场景,当初她和伯娘范氏就是搭船去的京城。为何又做了这样的梦?
被风一吹,薛愫觉得头更家晕沉沉的,忙坐回了圆桌前,一手支了脑袋。闻莺见状赶紧上来又将窗户合上,这里还想劝薛愫吃点东西。
正巧薛恒一头走了进来。
薛愫看见了薛恒更是傻了眼,他还是个小孩子,一身的灰白的衣裳,因为还在父亲的孝期里,又听得薛恒说道:“我听晚霞说姐姐身上不好所以过来看看。”
薛愫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看着年幼的弟弟,想起薛恒日后的遭遇来,曾家倒后,弟弟被几个不三不四的人引逗,后来不知去向。连她出嫁弟弟也没赶来送他,到后面就没有音信了,也不知是死是活。
薛愫想到这里心痛不已,一把搂住了薛恒就呜呜的哭了起来。
这举动让旁边的闻莺一愣,心想好好的怎么又哭呢。薛恒却只当是姐姐伤心是因为父亲新故,他鼻子也酸酸的,抬起手要给薛愫擦拭脸上的泪痕,稚气未脱:“姐姐不哭,爹爹没了,姐姐还有我呢。”
薛愫的眼泪更是止不住。直到范氏带着女儿薛忆走了来。
范氏生得矮胖,那茶褐色的宁绸衣裳裹在她身上更显得圆滚滚的。
“你也别每天都哭哭啼啼的,去了曾家也要这个样子?你姑母或许不说什么,只怕别人看不过。”
薛愫见了范氏就已止了眼泪。对于这个伯娘她以前还很敬重,大伯去得早,是范氏一人将薛忆拉扯大,从没抱怨过一句苦。爹爹还在的时候时常照看着,如今爹爹一走,薛家就没了能主事的人。范氏又是个没成见的人,见京中的大姑姐来请,二话不说,变卖了田产,遣散了家仆,带了薛忆和薛愫姐弟就投奔曾家去,几乎不留任何退路。而后面曾家落败,将她草草许于古家却是范氏的主意,就因为古家的太太卓氏许了她二十两银子。
想到这一层,薛愫的脸色颇有些冷淡,也不大愿意和范氏说话。
范氏看了看薛愫也没什么异样,就回去歇息,留下了薛忆陪这个妹妹。
薛愫看了眼薛忆,这位比她长一岁的堂姐蹙着眉头正看着她。此时她的脸庞还很丰润,身上淡柳色的衣衫将她的肤色趁得更加白净。
薛忆后来由姑父做主,许给了京中一个五品的郎中,嫁到那边去后,却因三年无所出不得婆母喜欢,没过多久丈夫便宠妾灭妻。薛忆软弱惯了,被丈夫、婆婆,甚至小妾吃得死死的,家里的事也诸事做不得主,只好将自己关在在屋里吃斋念佛,年纪轻轻就心如古井。
当薛忆再次站她面前时,薛愫不由得惊了一跳,看来薛家的女人也都是薄命之人。
“妹妹,你别想太多,有什么烦心的事都可以告诉我。我们姐妹可以一起解解闷。要是害怕的话,晚上睡觉我过来陪你。”
薛愫咬了咬嘴唇,最后憋出一句话:“好久不见姐姐了,你还好么?”
薛忆满是诧异,这个妹子当真晕船脑袋也不清楚了么,还是因为叔父去世悲伤过度,说话也不明白了?明明上午她还过来陪着薛愫说了话,后来薛愫实在晕得厉害,便让闻莺伺候她歇息。不过几个时辰的功夫就变成了这样?
薛忆心里害怕,偏偏这船上又没什么大夫,要不就请来给薛愫看看。
看着薛忆神色慌张,薛愫想,她又说错了话么。脑袋依旧晕沉沉的,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
薛忆瞅着她脸色不大好,便让闻莺扶薛愫歇息,不敢再惊扰。
躺在榻上,薛愫还没回过神来,到底古家的那几年是场噩梦,还是眼前的情景是场梦。
“你拿块镜子来我照照。”薛愫吩咐了闻莺一声。
闻莺不知她家小姐要做什么,只得照办,匆匆的去翻包袱,找了块菱花镜子来。薛愫拿着一看,里面的那个人俨然一副少女模样,稚嫩的犹如十三四岁的时候。莫非她回到了当初那个时候,还是她只是做了一场长长的梦而已。
薛愫手一滑,菱花镜子跌到了地板上,清脆的一声响,那玻璃镜面裂了几道纹路。
第三章 恩德
更新时间2014…11…22 19:03:03 字数:2143
时而清醒,时而恍惚。
在这船上荡悠悠的过了四五日。薛愫的身子已经虚弱无比。
不过眼前的一件件事情都在告诉她,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正一天天的经历着,这不是一场梦。难道古家的那四年是一场梦,一场可怕的噩梦?
薛愫有些分不大清。
早晚对着父母的牌位上香跪拜,薛愫也曾哭诉过:“爹爹,能不能告诉女儿这是怎么回事?梦里梦外我已经分不大清楚,莫非我已经死过一次,让我重新回到了这一年?”
浑浑噩噩的过了几日,每日所接触的不过是亲近的这几个人。范氏、薛忆、薛恒,以及身边的闻莺和晚霞两个丫鬟。曾家派来的仆妇们不大进她的船舱,其余的是些男人,不会轻易见面。
薛愫正在努力回忆,当初上京的路上发生过什么事,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她已经不大记得清楚了。这一日,船靠了岸,要上街市上去采买些生活所需。晃荡了些时日,薛愫也很想下去透透风。
闻莺和晚霞两个扶着她,下了船。当她稳稳的站在码头时,她抬头看了看碧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明晃晃的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不过那碧波万顷的江面却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光芒闪烁。
薛愫突然问了句:“柳妈妈呢?”
闻莺和晚霞面面相觑,哪里有姓柳的妈妈?
看着这两人的神情,薛愫暗忖,莫非她又说错了话,没有这个人?
后来还是跟在后面的刘婆子说:“二小姐找柳妈妈做什么?”
薛愫诧异道:“没什么,我只是记起了这么个人随便问问。”如果她没猜错的话,这位姓柳的妈妈是姑母派来接他们中的一个仆妇,在姑母房中管事。后来她嫁到古家,她落魄的时候,柳妈妈还曾打听到甜水巷古家这边来看望过她。
薛愫还记得柳妈妈的眉角边有一颗米粒大的痣,对姑母忠心耿耿,后来曾家散了,姑母仙逝,这位柳妈妈还曾对她关照过。薛愫一直感念她的恩德。
刘婆子见小姐找,便让人去传话。过不多久,柳氏就出现在了跟前。干瘪瘦小的身子,清瘦的脸庞,眉角的黑痣。只是脸上的褶子还没那么多,脸上还没有满是风霜。大概四十还不到的样子。茄灰色掐福纹的镶边比甲,下着银蓝色的菱花马面裙,头发挽了个圆髻。插戴着一支青玉长簪,鬓角也收拾得整整齐齐,一看就是个精明利落的人。薛愫看傻了眼,果然有柳妈妈这个人。
她张了张嘴,想唤一声,却梗在喉咙里发不出声音。
柳氏见薛家二小姐找她,忙忙的赶了来,对薛愫屈了身子行礼。薛愫忙吩咐身边的闻莺道:“快扶着,别拜。”
薛愫只瞅着柳氏看,后来闻莺悄声的问薛愫:“小姐,你有什么要吩咐这位妈妈的?”
薛愫才从以前的过往中回过神来,略抿了抿嘴,含笑道:“姑母派了柳妈妈来,有劳柳妈妈一路辛苦了。以后说不定还要让妈妈费心,还请妈妈多担待些。”
柳氏忙谦恭道:“老奴不敢当,奉了太太的命令,一路护送薛姑娘上京。”
薛愫又让闻莺拿了几两银子给这柳氏,并说:“妈妈舟车劳顿,这点钱给妈妈买糖吃。”
柳氏再三谢了。
在岸上并未停多久,便又上了船。出去透了下风,薛愫觉得精神略强些了。只是一人闷坐在那里不和人说话,独自想她的事。
闻莺和晚霞两个见了,心想她家小姐不会闷出病来吧。闻莺上前赔笑着和薛愫说话:“小姐怎么突然问起这位妈妈来,当初来江陵的时候,和几位女人一起给小姐行过礼,难为小姐就这么一眼便记住了。”
薛愫感念柳妈妈的恩德,只是跟前这话她说不出口,只好道:“既然是姑母派来的人,就得好生对待。”
莫非是真的重活了一世?薛愫觉得心潮澎湃,她又回到了一切刚开始的地方,那时候她还只是个才没了父亲,忧郁又单纯的少女。或许一切都还来得及。若是能阻止曾家的落败,或许她的命运也将变得不同。
这个念头闪过时,薛愫身子颤了一下,她一介小小的孤女,又有什么能耐去担负一个他姓家族的兴亡?
曾家大老爷曾乃大学士,入主内阁,虽然已经致仕,但在朝廷的余威还在,也有不少的门生幕僚;姑父乃翰林院的侍读学士,是个饱读诗书的大儒。还有几位表哥也都是人才,哪里有她说话的地方。
可就是这么一个诗书仕宦望族,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没落的命运。
若真重活了一世,她又知道事情的走向,说不定还能避免这场祸患。只要她能适时的干预阻止,只是谈何容易。
如今已没有回头路可走,只有迎面而上。曾家的事或许她人微言轻,说不上什么话,但是她拼死也会保得他们姐弟的安稳。不会再眼睁睁的看着悲剧再次上演。
想到这里,薛愫让人将薛恒叫来,亲自教导他:“以后去了姑姑家,可别给我惹事。我会和姑父说去,让你进他们曾家的族学念书。你也正经给我念,别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教坏了你,以后我有什么脸面去见地下的爹娘。”
薛恒倒是一副乖顺的模样,规规矩矩的站在跟前,细心的聆听着姐姐的教诲。
闻莺在旁边见了笑道:“姑娘倒是劳神。不过以前老爷还在的时候不也夸赞小爷聪慧么,年纪虽小却也渐渐能做文章了。说不定以后也是有大出息的。”
“你别赞他,不好好拘束着,就算是根好苗子也不见得能结出好果实。”
薛愫细细想过,上一世她也太过于懦弱,没有尽到一个做姐姐的职责,才使得弟弟走上了不归路。
薛恒此刻倒开口了:“姐姐教的,我都记着。你放心,我定不会辜负姐姐的期望。”
“那就好。”薛愫欣慰的点点头,心想道路漫长,她也该好好的谋划一下才是。她要把自己的将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定不会再让旁人给耽误。
(泣泪求点求收求推呀!)
第四章 曾府
更新时间2014…11…23 11:30:41 字数:2148
走了一个多月的水路,终于在三月十八这一日,船靠了岸。
曾家派了奴仆们来码头来接薛家人。
薛愫由着闻莺和晚霞两个搀着下了船,坐上了曾家派来的轿子。
走一条似曾相识的路,薛愫已经没有了当初入京时的那份新奇与憧憬,只有隐隐的不安和忐忑。
她轻轻揭起了帘子的一角。往那轿子外望去。京都果然繁华,林立的街市,喧嚣的人群。操着各种口音的走卒贩夫们,卖吃食的、摆杂耍的……形形色色。
车轿行了大半日,终于渐渐停下来了。薛愫记起来了,来迎接他们的是大表嫂鹄大奶奶,管氏。
果然只听得有人在轿外说:“请薛家二小姐下轿!”
轿帘立马被人打起。薛愫看了一眼,是个干净清爽的丫鬟,是曾府里的人。薛愫记得,她是表嫂房里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