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正可怜的和痛苦的是清朝的平民百姓。
就好比如今的台湾。
二章 定南将军
台湾应该是一个种稻子的好地方,按理说迁来的移民是饿不着肚子的,可天灾也比不上**啊!如果说历史上的林爽文大起义半数的因由是台湾吏治的**,三成的因由是受到严打的天地会,那么余下的两成因由就是刚刚生的**。 这场**使得富庶的台湾旬月不到的工夫竟然没了可流通的粮食。(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单凭天地会的会众也闹不了如此大)
田野里的稻谷还没彻底黄熟,就被匆匆割下来运走。台湾的清军在村镇之间团团转悠,奸猾的衙吏大斗大斗的称量,台湾民间的稻谷仿佛是岸滩的沙粒被潮水卷滚而去。数以万计的民户只能拿着一袋袋明显不够数的银钱,看着辛苦勤劳打下的粮食被一车车的拉走。
而更让他们预想不到的是1o月不到,整个台湾的米店都挂上了歇业的牌子,台湾没米了。这算不上要命的大事,不远的吕宋、越南都可以买到,只要向官府施足了银子,白花花的大米不用多长时间就可以运来,只可惜的是的来的银钱明显不够买下足年的粮米,这一年算是白干了。
这所以出现这样的事,那是因为台湾官兵勾结,他们把台湾的大米强行买断,再用高价卖给闽浙一带的米商,而这些米商最终会将粮食卖到刚刚平定了战乱的内6。
最初,柴大纪也曾想到事态的不对,呈制止过镇营的走私。现在可还在缉拿天地会呢!若是台湾的百姓被天地会挑起了激愤闹腾起来,事情就不大好对付了。
但台湾府知府孙景燧很快就使人送来了五千两银子,这些都是倒卖稻米得来的。于是乎一切“完好”如初。
诸罗、彰化两县居民以福建移民为主,民风彪悍,米粮之灾本就是平天落下的无妄之灾,现在又加上无辜没逮捕的数十名百姓,人心顿时就有了不稳。
乾隆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七,彰化知县俞峻、北路营副将赫生额、游击耿世文,带领了三百名清兵,开到离开大里杙七里路的大墩,也就是现在的台中市,这些人算是来压阵脚的。
本来这也乱不了,可不知怎么的几个脑袋被驴踢了的蠢货自作主张“清剿:起了天地会。他们不知道谁是天地会会友,谁不是天地会会友,却是乱抓乱杀,而目烧了不少附近的村庄,弄得很多老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蹲在路旁号哭。
此时的林爽文早已经得到了梁明的旨意,多年来训练的人马也悄悄地集结到了大里代庄,此地离大墩仅七公里,只见大墩城内火光冲天,哀号一片。林爽文趁着民情激愤,当即立断揭竿起义。
为了麻痹官兵,林爽文故意让族长林家齐“携牛酒伪至军前献款”,并声称:“请缓师,当擒林爽文敬献麾下,以保村中老幼。”林家齐是不愿趟这趟浑水的,可谁让他兄弟、儿子都已经入了天地会。林爽文在展人员的时候,最先策动的就是自己的亲人、乡邻。
清将赫生额志大才疏。纯粹是草包一个。竟然信以为真。以至于清军“益懈。不为备”。
当晚。义军主力来到大墩。清军误作是“献款者”。后闻呼杀之声。方知中计。“始苍皇为备”。入夜。有人假称奉知县之命自潜回。有机密求见主将。进见时。来人以秘藏手雷燃火投出。清将赫生额、耿世文及知县俞峻等。皆当场毙命。
次日。起义军又乘胜进攻彰化县城。途中不断有人加入。到达县城时。起义军已达三四千人。
十一月二十九天降大雨。清军枪炮难施。加上守城官兵二百余人。且多系老弱。起义军冒雨攻城。顷刻拿下。台湾府知府孙景燧这时恰好在彰化县.便与该县地摄理知县刘亨基、都司王宗武、同知长庚等一起送了性命。起义军缴获到大批粮食与武器。并释放了狱中囚犯。
十二月。林爽文在彰化创建政权——督台将军府。自明为定南将军。剪辫子。复汉冠。重立大明律令。于乡镇之间布告示:一是剿除贪官污吏。“台湾皆贪官污吏。扰害生灵”。“爰举义旗。共灭剿除。以快民心”。几贪官污吏。皆依法处死。没收财产以供军需和济贫。二是严谕军纪。告诫义军成员。不许“妄杀一人。混取一物”。犯者“按法究治。决不姑宽”。三是保护民生。“任令械斗成深仇。扰乱社会秩序者。按律处置。申明无论闽粤番民。一视同仁。共毕大业。
这些东东都是事先设计好地。林爽文加入了岭南处五六年。对于中华国地强盛也知道一二。自立为王地念头是万万不敢有地。一切都安吩咐地办。
起义军占领彰化后,除由高文麟率领三、四百人驻守县城外,又将主力分作两支:一支由林小文率领,向北会和王作等人攻打竹堑(今新竹);另一支由林爽文亲自率领,向南攻打诸罗(今嘉义)。
诸罗地处台湾南北通衢,系府城屏障。十二月初六,起义军兵临诸罗城下,趁大雾弥漫之际,暗中派人赴城下掘城,以火药塞之。待城墙崩塌后,大军蜂拥而入。署诸罗县事、台防同知董启埏、典史钟燕、游击李中扬和守备郝辉龙等被击毙。诸罗为府治右臂,财赋之区,义军破诸罗后实力大增。同时,斗六门、南投、猫雾等俱为义军攻占。台澎镇总兵柴大纪率援军在途中,闻知诸罗已失,便撤归府城。另外,王作、林小文攻下竹堑,淡水同知程峻自杀,守备董得魁只身逃到艋艵。
林爽文起义的消息传到凤山,早有准备的庄大田率天地会众及手下义勇数千人举旗响应,自称定海将军。
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庄大田率南路义军攻打凤山县城。南路营参将胡图里闻风而逃,千总丁得秋、把总许得升等战死。凤山克,知县汤大绅被杀。接着,南、北两路义军乘胜进兵台湾府城(今台南市)。这时的南北义军,“号称十万众”控制着除府城和鹿耳门外的广大地区。
府城(台南市),守城的是“海防同知”兼知府杨廷理、林庄二人,领清军一千二百人固守府城。台澎镇总兵柴大纪亲自率一千四百人,至府城北上五十里盐埕桥处屯守,另外又赶紧派人向福建告急。
三章 盐埕桥
盐埕桥是通往府城的要道,也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 柴大纪手头的兵马不多,可都是从军多年的老军,况且身为总兵标营,他们是柴大纪手里最亲信的力量,平日里不呈有半点亏待,打起仗来极为卖命。也正是秉着这点依靠,柴大纪才有有胆量领着一千三四百人马对阵义军主力。
这时的南北义军虽“号称十万众”,可里面水分注的太多,真正可以上阵杀敌的也就是万把人,他们这“十万众”具体地说应该是支持起义的百姓。
台湾本地而言村落、族群势力很大,林爽文起义之后彰化一带的村落因为其本身的影响力没有丝毫的抗拒,甚至还有不少村落闻风而起当即加入其中,待到达县城时,起义军已达三四千人。这三四千人是实打实的,他们就是各加入村落的村丁组成的。打下彰化县城之后,这些个村落大旗一举,林爽文的兵马就有“三四万”了。
林爽文作为义军主力,所部占据着“十万众”的大半,也凑齐了六七千义军,分出一些由林小文率领,向北会和王作等人攻打竹堑(今新竹);再留下千把人占据彰化、诸罗两县县城,现在抵近府城的就只剩下五千出头了。
大穆降(今台南县新化镇),名字有点怪,不过实打实的是个镇子,而且是个相当繁华的镇子。在这地方,清军设的有一个“汛”,一个外委把总,领着三四十个兵丁驻守。不过现在已经是林爽文的驻地了,那几十个清兵跑的跑、散的散,早就没影了。
“我军距城只有二十里,循山而行,可达南路。然山路溜滑难行,辎重根本无法运送。”杨衮手里握着一条小棍,在一副很详尽的地图上指指点点的为坐下的义军头领解说着。他现在的职位基本没变,是义军的总教头,只是管教的人马多了,以前训练的是林族的义勇,现在是台湾的义军。至前年接任到了台湾后,他在训练义勇的同时就一直研究台湾的地理,到现在已算是活地图了。“自诸罗山下茄冬可直抵府北,自笨港拏渔船浮海南下可攻府西,破盐埕桥可直抵府东,我军如今地理极为便宜,可由将军选之。”
话说的很客气,不过林爽文已经听出了意思,南路难走不可行,余下三条路可分兵进袭。想想也是,如今义军实力明显占优,没必要走险道,而三路进逼虽然有点削弱兵力,可细算看来还是占优的。最主要的是盐埕桥是个硬骨头,桥面细狭,河面宽阔,是个易守难攻之地,义军就算是全力攻打,打得下,打不下也是两说,这样看来倒不如分兵进逼。
对于杨衮的意见林爽文是很在意的,他早就得到过卢青的提醒,杨衮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在立国之初的“启州之战”中呈立下了大功,来台湾之前已经是整编第一师的上校团长了,如果按职位看比自己军情局科长大多了,而且人家本就是干这一行的,听行家的话没错。
当天午时刚过,刘升、陈泮领千余人直下茄冬,黄锺、张烈领千余人奔至笨港,林爽文则率主力逼近盐埕桥,并派诸罗天地会头目林马领五百余人先行。
义军主力两千多人,人不多,可要照料的事情不少,辎重什么的都留在了大营,带着这些东西一路拖拖拉拉的赶往盐埕桥。挨近了傍晚,十多里地的路才算是走完。
到了盐埕桥,林爽文、杨衮等人算是松了一口气,他们也想不到十几里地的路程竟然走了近两个时辰,幸亏是天色还没黑,不然的话就不好搞了。
猛然间听到前面一阵打乱。几人不解地互望一眼。连忙打马过去。义军自动地裂开了一条通道。几位头领转眼间就赶到了前队。一看之下也是大吃一惊。只见一队队惨兮兮地兵马立在那。正是现行地林马所部。人数只剩下三百多。当头地林马见到了林爽文。一句话不说。直刚刚地跪在了当场。
他们这只先头部队。路走地很快。一个时辰不到就赶到了盐埕桥。可是林马地经验太浅。很容易就被老油子柴大纪看了个透彻。
说实话柴大纪此次出击并没有太大地把握。一支五百人地队伍明显就是先头部队嘛?不过台湾地清军连场大败。士气实在不高。就连自己带领地亲标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大战之前打一场顺仗提提士气也是必要地。大不了见到义军主力马上后撤就是了。
秉着这个念头。他让游击黄猛率部初期。千余清军水涌似地朝刚刚歇息下地林马所部杀来。这五百先头义军。好歹也走了十几里地路。体力有点接不上。现在有坐下休息了少会儿。身子更是有点乏了。同蓄精养锐地清军一接战。那是一触即溃。被黄猛带人追杀了二三里才回。人马损失了一百六七。
这真是让林爽文气不过。没地说林马当场被贬为了小卒。这家伙算是搓了义军地锐气。又折损了一二百人马没当场杀了就是好地了。虽然处置了林马。可林爽文看着对岸部营严正地清军心中也泛起了嘀咕。这一战怕是不好打了。
林爽文地预想没错。盐埕桥这一战还真地不好打。
第二天天一亮,义军就生火造饭,吃过之后就一队队的涌到了盐埕桥对岸。这盐埕桥长有十一二丈,桥面细狭,本身又是一座很坚固的木石平桥,因为是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