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它叫唐朝!-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起兵是为了天下,应该进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到了一个小小的敌人就退兵,军心何在!”
“守着太原一个城池,这与土匪山贼又有何异,又能怎样自保!”
然而这么精辟的分析居然不能打动李渊,他继续命令,准备班师。
过了一会儿,李渊突然听到了帐外的哭嚎。
出来一看,是李世民。李渊很不高兴,问,你这是做什么。
李世民立刻停止了哭嚎(厉害),说,我们起的是义兵,前进就胜,后退即散。要是队伍散了,万一敌人背后突袭怎么办?到时候,恐怕死亡就不远了!不如先哭一次,免得到时候来不及!
这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起义的暂时性。但是我们等会儿再讲。
李渊终于开窍了,于是他下达了与刚才完全相反的命令:准备进攻。
不能回头了。
八月了,雨停了,李渊和李世民再次到了霍邑,这个差点阻挡了他们脚步和历史进程的小地方。
不能让这个老狐狸当缩头乌龟,一定要让他出来!
李世民一定是这么想的。
于是他带领了几个骑兵到城前,不断地朝宋老生挥舞马鞭,一副要围城的样子。宋老生大怒。
小毛孩子,几个兔崽子还围我?看你们是不要命了!
宋老生带领着大军冲出了城,与此同时,李渊立刻在东边和李建成会合,李世民则陈兵一边。
宋老生发扬了擒贼先擒王的精神,立刻马不停蹄冲向李渊。事实证明,他虽然脑子易怒不太好使,但打仗还是比较合格的。这一冲,不但李渊败退,还把李建成装得摔下了马,差点被大军踩死。但是李世民立刻抓住机会,从高处冲下来,把宋老生的军队冲成了两截,然后,战争提前进入垃圾时间,成了一边倒——李世民同志获胜。
宋老生是好汉,因此他不吃眼前亏玩什么忠义的把戏,于是他立刻想用城墙上的绳子逃回去。然而他技术不过硬,速度不快,被一刀解决了。
可惜,我觉得他应该唱一句戏词的,这样才比较精彩。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阿Q先生倾情演唱。
之后的事情就比较顺利了,唐军(虽然没建国,这么叫比较顺口,今后就这么叫了)进了城,开仓济民,又大败一个叫刘鹞子的土匪,然后是拉壮丁,继续进军。
是的,每次起义都是这样的,这可以说是保留节目。
然后,唐军吸收了大量的土匪和壮丁,准备进军长安。
结果是这样的:唐军攻克了京城。
这不是我偷懒,因为平平淡淡,实在没什么可写,写了都是浪费纸张资源,破坏大自然。
接下来,我准备再离开一下,说说历史的一些规律。
关于起义时效的研究
经过查阅大量的史料,本人(也许之前已经有不少人知道了),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起义军一鼓作气可以成功,退守往往会失败呢?
是啊,为什么呢?按理说,积蓄了力量不是应该更加强大吗?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时效问题,本人总结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历代的统治者们,不管是什么阶级,不管相信什么学说,但在老百姓的思想问题上,他们保持了惊人的一致,全体采取了洗脑政策。
首先统治者会整天给老百姓们灌输一些奇怪的思想,什么皇上是上天的儿子啊、造反的都是大逆不道啊等等,还时不时地讲讲神话故事,什么祥云屡现、有龙或是凤凰之类的东西在皇宫旁边玩游戏之类的。这样一来,老百姓的脑子通过长年累月的洗脑,就有了一个潜意识:我不能造反,这是大逆不道要遭天谴的,当今皇上是神仙的亲戚等等。
不要小看,潜意识的力量是很大的。比如说,杀人犯第一次杀了人往往会吓得发抖;再比如说,看着模模糊糊十分恶心的东西人会吃不下饭;还有说谎会脸红、上台讲话会紧张等,这些都是潜意识,它们一直默默影响着我们。
而如果一个潜意识十分顽固,就比较搞了。
因此,起义前为了解决潜意识这个问题,头领一般会编个理由,什么天命所归、当朝气数已尽等等,顺便还往往会祭祀一下天地,宣个誓等等,再弄点奇怪的事情(参见陈胜吴广起义的准备),于是,老百姓们就相信了:原来如此,跟着这位大哥干是对的,这不是大逆不道。
但问题是,起义军也是人,时间长了,要是还没攻取天下,想要手下不怀疑,是不可能的。再说了,起义军多半是一家人集体参加的,打了几仗往往会有亲人战死,到了后来,自然士气越来越低落。
因此,起义,关键就是要快,并且最好还要给手下一些甜头,并减少伤亡,否则想成功,还不如买彩票中奖的几率比较大。
还是那句话,造反,门槛高,技术含量也高,实在不是好工作。
这就是我的一点理解。
应对
都城让人攻了,人家隋朝的人也不是白痴,自然会来打,而且是很重视地打;周围呢,全是土匪农民军。虽说农民军战斗力低,但好歹是个人,而且是会反抗的人。说句寒酸话,就是杀几万头猪,都起码要个几天时间。
李渊和李世民的处境并不好,但会好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立法
说实话,唐朝的开国时最无聊的,战局基本上完全是一边倒,,实在没什么精彩的战斗。唐的建立,是早晚的问题。
但它的制度,却在那个时代,以不可思议的完善度出现了。
很多人奇怪,唐的制度到底有什么新奇的,无非是普普通通一个封建制度,既没有君主立宪,也没共和,有什么新的?
但是在那个时代,我再次强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怎么的了不起呢?请随我一起做一个游戏。
先请大家翻开字典,然后在附录里找一找,在唐的之前有几个朝代。
不错,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应有尽有,简直能穿糖葫芦。好的,请写下来。
然后,把割据势力划去。比如蜀汉东吴之类的杂牌货色。
接下来,把短命的王朝(西晋、秦等等)一概划去,以二百五十年为界。
继续,然后把那些幸运的长命统一大王朝数一数,再算算有哪些只是名义上成立的,哪些的制度是极其不可取的。把最后的结果看看。
最终答案:夏朝,大约四五百年。(制度没了,无法借鉴);
商朝,同上。
周朝,主权统治(注意)四百年,制度被淘汰,无法借鉴。
汉,正宗统治(西汉)二百年年,算上东汉四百年。制度尚存。
所以知道了吧,也难怪唐朝在建立制度时,那帮大臣只要是提出借鉴前朝的,说来说去离不开汉朝。有的不地道的还想回归分封,实在是无语。
西汉过时了,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所以唐选择了另一套制度。
三权分立?
三省六部制,这个制度是最著名的,著名到了已经上了我们现代的历史教科书,并且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全都提到了。
其实说穿了是不复杂的,最完美的制度往往是最简单的,这是一个极为朴素而正确的真理。比如明朝的张居正搞一条鞭法,说破了就是用银两来收税,但它奇迹般地挽救了一个朝代。
先讲讲三省,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的头头都是宰相。这其中著名的有房玄龄。
中书省,就是专门管起草文件(圣旨)的,更通俗地说,就相当于是秘书兼职记录员。
门下省,相当于是开会的,只不过人少了点。只要中书省有什么圣旨下达,这伙人就会立刻激动不已,开会来开会去,觉得对,就把文件扔给尚书省去,让他们给办了;要是觉得不妥,那他们就会把圣旨礼貌地驳回去,请皇帝陛下再改改。魏征先生也是里面的一员。
尚书省,就是办事的。下面直属六部,分别是吏、工、兵、户、礼、刑六部。至于职责,看看就大致知道了。比如吏部,一看就是选官的;工部,就相当于是土木工程办公室等等。
我要再说一遍,在当时搞这么一个制度,是十分了不起的。在视创新为大毒草的万恶的旧社会,进行这么大的体制改革,打破了汉朝的制度,实在是不容易。
当然啦,古代中国的一切,都是围绕政治展开的;所有政治,都是围绕权力展开的。这个制度也不仅仅是好用这么简单。
在朝廷上,其实皇权和以相权为代表的大臣们一直在争斗,按当年明月兄的观点,这可以视作是拔河比赛,双方都拼命想多拉点,但同时都会给对手留点余地,防止对手狗急跳墙,玩阴谋诡计,比如雇佣刺客等等。
堂堂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然就成了皇帝大人的一块心病。但这个制度不一般,因为——它设了三个宰相,各有分工。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分权制衡理论,既然三个大臣各自有权,因此就能互相牵制,谁也不能搞什么摄政之类的玩意儿。反正大家的部门是独立的,平时没事斗一斗,也可以用来代替娱乐活动。
到了这里,就会有人问了:既然三个宰相属于不同部门,权力不同,还是独立的,那是不是三权分立呢?
不错不错,想的好!
人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都是多少世纪了,你看看我们中国!唐朝就有了这么先进的制度,多么超前!怪不得如此强大!创新就是先进,知识就是力量,牛!
有这想法的人,我认为他的脑子很有可能是三权分立的。
所谓大脑三权分立,就是说某人反应时间长。
李渊不是华盛顿,李世民不是亚当斯,武则天也不是希拉里,我想他们的脑子里应该不可能有三权分立这么科学系统的理论。
我们先来看看三权分立的目的是什么。
美国发明这套,是用来防止*的。
唐朝不用这套,是用来防止*的。
对此我可以用一个原创的比喻来解释,同样是两个人赶路。一个上山,一个下山,虽然同样是走路,但方向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中国古代用的是什么,是君主制。君权神授,你能怎么奈何它呢?其实说破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无一例外都是利用君权发展臣权,然后互相争斗,而君权就是全部事件的权力来源。
而君王,是不希望大臣们一个个都无比友好的,因为这样,他就要直接面对群臣的挑战,如果大臣们一起团结起来,不好意思,虽然君权神授,他照样会被大臣们牵着鼻子走的。
所以皇帝希望大臣们有党争,但是又不希望太大。因为这样既可以消耗大臣的力量,又不会动摇自己的位子。
心不齐是没用的,团结就是力量——名言一句
而三省六部制,就是为了让宰相们互相牵制的,最终得益的,是皇帝。当这三个万人之上忙着斗的时候,皇帝就能从中取利了。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三个人的拳击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