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草根浙商赢天下 >

第39章

草根浙商赢天下-第39章

小说: 草根浙商赢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崾导土冻隼吹耐跻蝗宸⒊稣庋母锌�
  新浙商都很重视子女教育,许多新浙商都把子女送进名校,接受现代知识教育。温州眼镜店老板赵国忠从摆地摊到在北京开连锁店,深知知识的重要,把两个子女分别送到清华附中、北大附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有出息,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希望孩子站在长辈的肩膀上,去寻当年父辈们的求知梦,已变成了这代新浙商的心愿。
  第一代浙商的原始积累大多已经完成,他们把未来发展的目光落在子女身上,对子女都寄予深切的希望和重托,希望把浙商的精神和敢做时代弄潮儿的闯劲代代相传。
  2008年10月19日晚,北京浙江企业商会特请了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就浙商子女教育以及人生规划进行主题演讲,这是第四期北京浙商沙龙。当晚,有60多名浙商在北京马连道更香茶楼济济一堂,气氛热烈。把子女培育成单纯的就业者还是仅上大学,还是成为行业的领头人或国家的栋梁,这是一张摆在全体浙江商人面前的综合选择题。大家畅所欲言,最后达成共识:必须教育好子女,自己不做江郎也不让子女做末代贵族,让子女做个时代的弄潮儿,在意气风发的新时代里,浙商正进行着接力赛,他们的子女正承前启后,开创未来。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把子女培养成科技型、知识型、智慧型和具有国际化眼光的领袖人物和领军人才。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第十七章 不做地段差、没人气的生意,矿藏例外(1)
一  京城有个“浙江村”
  导读:“浙江村”——浙江商人创造的商业神话。
  以天安门为起点的中轴线向南延伸约5公里,便是北京丰台区的木樨园。此地是生产和销售中、低档服装与皮衣的集散地,占地面积达5平方公里。在此经商做买卖的30多万之众的生意人大部分都来自浙江。“浙江村”便成了木樨园的代名词。“浙江村”形成了北京第八大商圈,商圈年交易额突破70多亿元。
  善于经商的浙江人的生存能力和经商能力确实让人敬佩。在这块原先经济相对滞后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自1983年起,他们逐年在京城扩大了影响,叫响了名气,形成了专营服装及服装辅料和纺织面料为主的独特商圈。商圈的辐射力已影响到东北、华北、西北及京郊县的批发市场。价廉物美吸引着工薪阶层和广大消费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所谓的市场就是马路市场、露天市场和扰民市场,摊棚到处林立,违章建筑处处可见。脏、乱、差成了木樨园的象征,从而引发了当时政府采取强制措施,轰赶清理在此经商的外地人。95年政府又动用了两千警力,全副武装进驻该地整顿秩序,动用这样大规模的警力来整顿商圈实属罕见。一时间,此举成为轰动全国的大新闻。浙江省委书记闻讯后,专程赴京,协调北京及中央有关部门处理善后工作。
  从商业的角度看,一个民间的大型市场通常由一些商贾能人自发组合,渐聚人气而成。这些商人做生意灵活,能和着时代和商业的脉搏跳跃。他们的商业行为缺乏政府引导,仅停留在民间或某个小团体的商业利益上。此时,政府若正确引导他们,为他们遮风挡雨或撑船掌舵,那么,天时、地利、人和会一应俱全。在“浙江村”经营的浙江商人大都是受了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具备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离开相对舒适的家乡来到这块陌生的土地,赤手空拳艰苦奋斗,忍受着生存条件和环境的严峻考验,品尝着人下人的滋味。通过顽强的拼搏和脱胎换骨,现他们中的有些人已成为商贾大亨,有的已成为赫赫有名的集团公司的老总。这些在夹缝里生存的人每每回首起当年的岁月,时常唏嘘不已,直说:“刻骨铭心,一辈子都不会忘怀。”
  自97年后,北京市对“浙江村”的许多政策逐渐加以调整,总量控制,适当调整,综合治理,拆除违建。这些政策既有利于该地域的发展,又带动了周边市场,也有了一个统一的规划。“鱼和熊掌,两者兼而有之”大大受惠于广大的浙江商人。北京市政府经过反复讨论后于96年把“浙江村”纳入北京市的商业开发区,并被定为京城的第八大商圈。从此,这个主要由浙江商人聚集的市场名正言顺地被列为北京的第八商圈,作为重点开发。99年,北京市政府在当地又开办了5个外地人居住试点小区,解决了外地人在此经商、生活等后顾之忧。
  浙江人的经商能力在京城是公认的。谈起在京谋生的浙江商人,京城百姓的评价是肯吃苦,会钻研,哪有生意,哪里就有浙江商人。经过几年的原始积累,由浙江商人集资、投资、合资的幢幢超大型的现代化商场拔地而起,如百荣世贸商城、京温市场、新世纪商城及丹碧华小商品城。它们如雨后春笋般耸立在“浙江村”内,抬头望去,一片高档楼宇群全是批发市场很是气派,这恐怕在全国的商圈中也少见。

第十七章 不做地段差、没人气的生意,矿藏例外(2)
这些大型批发商场的建立基本上解决了大批浙江商人原先无摊位、无固定场地经营的局面,为改善该地的市容和社会秩序、规范市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也为拆除马路市场,还道于民提供了一个范例。从“浙江村”的雏形到目前已成气候高楼林立,当地的工商、税务及政府有关部门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搞活市场,规范市场,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这些部门经常调查研究,制定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商户合法经营,文明经营。
  由浙江商人苦心经营十几年的“浙江村”,目前,各类门店已超过3000多家,能容纳500多商铺以上的中大型批发市场就达30多家,商圈年交易额突破70多亿元。可以说,在这个区域内,工人不存在无饭吃的问题。因为在该区域工作的工人长期受浓厚的商业气氛的影响,也做起了生意。
  一个商圈的发展进程都从无序到有序。为了做活生意,“浙江村”各商厦及各商户使出浑身解数都是允许的,但所有商业活动都要按照商业规律和“游戏”规则进行公平竞争。否则,就会遭到众人的指责或被淘汰出局。早些年,“浙江村”有市而无场,众多经营者占马路、搭棚子、哄起一个市场,均属市场发展的原始阶段。当时占路市场长达2公里,交通、消防、治安及商品质量的投诉率频频上升。虽经几次整治,总是“虎头蛇尾”,违章建筑的棚子搭搭拆拆,绿化用地也随意被人割用。
  纵观“浙江村”的发展趋势,无论从长远还是短期的商业效果和社会效果来看,要升级换代,在当时已成为了有识之士的共识。
  “浙江村”的形成和发展对北京丰台区的经济发展,乃至全北京的经济繁荣都有一定的影响,方圆数平方公里,知名度甚高的一个大型专业服装市场的产生的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确实经过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锤炼而成,来之不易。同样以北京中轴线为起点向东、北、西延伸同样的距离,那里又是别有一番天地。现代化的建筑代表着北京大都市的轮廓和风采。“浙江村”作为北京的第八大商圈的总体的商业形象,已经真正成了北京的浙江村。
  经过多次大规模改造后,现在的“浙江村”已是交通便利、马路宽阔、环境整洁、大型商场林立、生意兴隆。在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浙江商人发挥着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神话,形成了在浙江省外全国最大的名副其实的“浙江村”。
  2003年、2007年在北京的浙江村,丰台区政府举办了规模宏大的“首届大红门服装商务节”、“北京大红门国际服装节。”丰台区政府用“北京国际时装之都”核心区的发展理念来体现“浙江村”的发展活力和时尚元素,提升“浙江村”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将“浙江村”建成集研发、设计、生产、贸易、物流、会展、服务和品牌企业总部为一体的“北京国际时装之都”核心区。
  三  京温市场起风云
  导读:浙商自有化解风云的本事和能力,风平浪静才能做好生意。
  创建于1994年的京温市场是北京“浙江村”木樨园商圈的龙头市场。经过15年的风吹雨打已完全培育成熟。该市场辐射力至华东、华北地区和东南亚。
  2000年政企脱钩后,市场的产权落谁手?这是市场经济的新课题,当时,各方为了切身利益都要讨个说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七章 不做地段差、没人气的生意,矿藏例外(3)
北京丰台区木樨园的京温市场是北京有关部门与浙江温州有关部门联合创办的市场。1992年7月8日,由北京市丰台区工商局、温州市工商局、温州市政府驻京联络处三方多次洽谈,在各自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签订了《关于集资兴建京温轻工业品批发市场协议》。该协议主要内容为:市场占地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500万人民币,由温州市工商局协助丰台区吸收温州地区商户集资2000万人民币建设该市场,同时提供给集资户1500个摊位为经营场所,集资款以建立的场地及设施租金抵偿,期限为20年,该市场的产权归丰台区工商局所有。
  该协议签订并经京、温两地政府批准后,三方于1992年10月5日在《温州日报》上刊登了《联合通知》,其内容除上述协议部分外,还明确了每户集资款万元,场地使用权20年,并明确提出“谁集资谁受益”的原则。
  来自温州的1700余商户共集资2007万余元,其中温州乐清县集资户占80%,集资款以4年场租抵偿(每年3250元),第5年开始低租金收费办法。总而言之,为了吸引集资者,为了搞活市场,通贯协议全文的是一系列的优惠条款。1994年9月,京温大厦即京温服装市场耸立在木樨园地区。
  京温服装市场的建立无疑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当初,木樨园商圈还没有真正形成,其它商厦没有建成,该市场独领*,物美价廉的中、低档服装吻合大众生活需求,很快形成了批发气候。善于经营的温州人摸熟了消费者的“脾气”,加之当时的历史条件,该市场的人气旺盛,势不可挡。从此,京温服装批发市场在京城叫响了名气。
  抓住了历史机遇,聚集了温州和乐清商界精英的京温市场,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中,逐渐成熟起来,其商业的辐射能力远远超过木樨园地区和北京市区达至华北、华东地区远至东南亚。成捆、成包的走货为京温市场形成了良性循环,在异乡奋斗的集资户望着日益火爆的市面庆幸着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几年来,有的集资户从京温市场起步摇身一变,成了大款、大老板,有的集资户利用无形资产日益陡增的京温市场,干脆把摊位转租给他人,坐享其成。
  京温市场也造就了许多人才,许多高级管理人员从该市场脱颖出,木樨园的许多大款也从这里诞生。
  既当裁判员又当球员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政企分开已成定局。原先该市场的产权归丰台区工商局所有;那么在脱钩后,市场的产权该落谁手?
  早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