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财富史钢:金钱的秘密-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楚财富与金钱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更惶论知其规律的运行了。
究其原因,是财富在对金钱的战争中,以周公伐纣而一劳永逸的将商业文明彻底根除了,从此中华文明的三千年历史就成为了一部财富压制金钱的历史,让金钱彻底成为了财富的附庸。即使金钱偶尔在历史上获得一次两次出场机会,那也是以极其丑陋的面目出现的,这就更强化了人们对于金钱的厌憎,也使得人们更无意识去获知金钱的神秘运行法则了。
那么象今天这样,金钱彻底摆脱对于财富的控制,甚而至于反过来控制财富的运行,这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复杂到了足够让我们撰写出十几部大部头的理论性著述出来,最让人郁闷的是这些大部头的书籍与研究未必能够帮助我们弄到钱,那么这活干起来就好象没什么意思了。
那么我们仍然还是追随着金钱的脚步走,看看金钱是怎么被农业强权强制性的归拢于财富的名义之下,那痛苦的不堪与挣扎是多么的令人触目惊心。还有,一旦金钱摆脱开财富的控制,获得了独立与自由之后,它那可怕与专横的意志又是如何纵横天下睥睨四方的。
还有还有,最重要的是,金钱的规律又是如何神秘的运行的,我们运用何种心术妙法,才能够让这个从魔瓶里释放出来的精灵附首贴耳。
举凡与金钱、财富相关的事情都是我们所关心的,因为这决定着我们人生的成就。
就是这样。
陶朱公范蠡的十二循环说(1)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周天子皇权的衰落,为我国的财富巨人出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事实上,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最早的财富智慧,正是发源于这一时代,而且这一时代的财富智慧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多样性,是此后的任何一个时代再也未曾出现过的。
春秋年间出现了众多的财富巨人,如陶朱公,如白圭,如端木赐,如郭纵,如乌倮氏,如寡妇清等等,这些财富巨人不仅拥有着富可敌国的财富,让当时的诸候列国为之趋拜奉承,仰其鼻息。最重要的是,这些财富巨人们还根据他们对于财富的研究与思考,提出来一系列的聚敛财富的思想,时至今日,这些财富哲思经历了近三千年之久的岁月洗练,愈发明晰而显出其卓见真知。
成功就要反其道而行之,财富必然是在人最少的地方,如果你一味的往人堆里挤,那就必然的一无所获。
? 财富七策灭敌国
陶朱公范蠡是最早提出来有关聚敛天下财富的十二循环理论,并依据这一理论多次暴富的人,他的财富之道即使在现今仍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与作用,其可应用的领域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范蠡师承于农家学派的创始人计然,所以他的理论在历史上又称之为〃计然之说〃,或许这是因为这一理论并非是由他始创,而是自老师计然那里承传而来的原因吧?
但是范蠡少时,却不修边幅,不事生产,隐匿于穷乡僻壤之中,靠着哥哥和嫂子吃饭,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虽然他时有惊人之语,但当地人都因此而看不起他。适逢文种为谋求强大越国的策术,四处寻访名贤,听说了范蠡之名,就要前去拜访,当地的官员阻止说:范蠡只不过是一个浪得虚名的狂人罢了,没必要劳驾文种前去,文种却不以为然,坚持要去拜访。但是范蠡却一连两次避而不见,这更增加了文种对他的兴趣,一定要见到他不可,就要准备第三次拜访。直到这时候,范蠡才对哥哥嫂子说:请为我准备一身衣服和帽子,有客人要来了。
当文种见到范蠡之后,范蠡侃侃而谈,听得文种大惊大喜,情知得到此人相助,则强越灭吴,不过是举手之劳,就以华车载着范蠡,恭恭敬敬的把他迎到王宫,越王句践躬身相迎,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灭吴之举。
为了灭吴大计,范蠡向越王句践献上了七条〃计然之策〃,都是从农业生产方面入手,目的是摧毁吴国的经济命脉,这七条之策只使用了其中的五条,吴国的经济发展就已经被搞跨,徒有伍子胥、孙武子这样的能臣名将而不能用,最终为越国所覆灭。
吴国灭亡之后,范蠡劝文种与他一同归隐,他说:句践此人,豺颈狼心,只可与同患难,不可与同富贵,劝文种与他一同离开。但是文种却认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对君王掬躬尽粹,死而后已,不是做臣子应有的礼节。结果,就在范蠡飘然而去之后,句践就命人送了一把剑给文种,说:你们的计然之策不是还有两条没有使用吗?你何不把它用到自己身上呢?这时候文种才后悔未听范蠡之劝,只好长叹一声仰剑自刎。
而范蠡却化名为鸱夷子皮,游历到齐国侍奉田成子。有一次,田成子离开齐国前往燕国。鸱夷子皮背着行囊一路随行,来到望邑时,子皮说:〃您不曾听过一个干涸沼泽,群蛇搬家的故事吗?小蛇对大蛇说:'你在前走,我跟随在后,人们见了只会把你看成普通蛇,会抓住你杀掉;不如你背着我走,那么人们一定会以为我是神君,就不敢随意冒渎了。'今天您体面我卑微,如果您扮成我的上客,充其量人们只会认为我是一位千乘之国的主君;若您扮成我的使者,我也不过是万乘之邦的公卿;所以您不如充当我的门客吧。〃于是田成子背着行囊跟随在子皮之后一路前行,两人来到一家旅店,旅店老板见这随从仪表不凡,心想这主仆定非普通百姓,立即拿出酒肉殷勤招待。
鸱夷子皮可谓洞悉人心人性,让气派不凡的田成子假扮他的门客,让人对他们一行顿时不敢小视。
。 想看书来
陶朱公范蠡的十二循环说(2)
但是鸱夷子皮更大的才华却是在商业领域方面,由于他的才干出众,很快就在齐国暂露头角,引起了朝臣的注意,于是大家纷纷举荐他出来做官,但却被他拒绝了,并离开齐国的国都临淄,居住到了人所不知的陶地带,并易姓为朱。
从此世人皆知陶朱公之名。
? 十二循环周期理论诠释
陶朱公居住于陶地,按照他的十二循环理论从事他的商业经营。
十二循环的经济理论认为: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战备;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商品货物。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岁在金时,就丰收;岁在水时,就歉收;岁在木时,就饥馑;岁在火时,就干旱。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一般说来,六年一丰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出售粮食,每斗价格二十钱,农民会受损害;每斗价格九十钱,商人要受损失。商人受损失,钱财就不能流通到社会;农民受损害,田地就要荒芜。粮价每斗价格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那么农民和商人都能得利。粮食平价出售,并平抑调整其他物价,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是治国之道。至于积贮货物,应当务求完好牢靠,没有滞留的货币资金。买卖货物,凡属容易腐败和腐蚀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险囤居以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
计然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五行阴阳学说基础之上的,按照这一理论,岁有金、木、水、火之分,逢到金年,就会丰收,遇到水年,就会歉收,碰到木年,就会发生大面积的饥馑,而如果遇到火年的话,就会大旱。这一理论初看起来云山雾罩,但那是对于不懂得传统五行阴阳的人而言,而对于把这一套知识体系彻底掌握了的陶朱公而言,那就意味着他拥有了敛财致富战无不胜的利器。
按照这一理论,金木水火之年轮流循环,每十二年完成一个周期,于是陶朱公就在丰收的金年里低价收购粮食,在歉收及饥馑的年景里陆续售出,同时购入木材。到了火年时节遭逢大旱,道路平整易于车辆奔行,所以造车的利润很高,而陶朱公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他收购来的木材全部用来造船。正当人们讥笑他不识时务的时候,旱年之后随之就是大洪涝,别的商人措手不及,根本没有时间临时改车造船,而陶朱公家里事先造好的船只,则是以很高的价格一售而空。
就这样,陶朱公转眼功夫聚敛了无数的财富。于是他说道:我不求财,而财自来,此之为大祥,宜将钱财散出,以消弥其灾,就将家中的财产全部赠送别人。
但是他在将全部财富送人之后,没几年又再次大富,于是他再次散财,就这样他曾经三次散财,却始终摆脱不了富贵的命运,终于陶朱公长叹一声,认命了。
懂得财富规律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如同掌握了水性的人泛舟于江河湖海之中,纵然想不富贵,又怎么可能?
财富的智慧就在于避开市场上的竞争,另假蹊径。旱时造船,涝时却造车,若非有深刻洞察的商业眼光,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这一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就是要考虑到市场上的变数,凡是在市场行为中符合逻辑的,必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别人也在这么想,大家挤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又哪来的利润可图?
这个方法应用在市场上,那就意味着越是火爆的生意越是不要去碰,而是要思考火爆之后冷却下来的市场需求的是什么。通常我们把这种先人一步的思维名之曰〃商业洞察力〃,大凡成就不凡的富豪人士,无不是具有着这种共性的思维特点。
陶朱公范蠡的十二循环说(3)
? 陶朱公的成功商业思维
事实上,避开人们思维的套路与惯性,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要象下棋一样多思考两步,其效用的特点不仅是体现在商业行为中,这一思维的价值性也惯穿了人类所有社会性活动的始终。我们说一个人聪明,其聪明正是表现在这一点上,同样的道理,我们说一个人愚笨,愚笨的原因也是因为不考虑事情的变数直线性思维。为了加强我们对这一商业性价值思维的认识,让我们再来看看陶朱公在营救他的犯了法的二儿子方面的策略:
陶朱公范蠡住在陶,生了小儿子。小儿子长大以后,玩劣淘气,不务正业,花钱如流水,十足的一个人纨绔子弟的做派,与陶朱公的大儿子的勤奋本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没过多久,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陶朱公说:〃杀人者死,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我听说'富家子不应在大庭广众之间被处决'。〃于是准备千两黄金,要派小儿子前往探视,打算用财富营救二儿子出狱。
大儿子关心弟弟的性命,担心小弟弟玩劣不逊,去了之后反害了二弟的性命,就一再请求前往,陶朱公却不肯答应。大儿子认为父亲不派长子而派小弟,分明是认为自己不肖,就以自杀来胁迫父亲改变主意。母亲大力说项,历数小儿子的没出息与大儿子的办事能力,陶朱公不得已,只好答应了大儿子的的请求,派他带信去找楚国的老朋友庄生,并告诉长子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