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的纸币-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碌男形娣丁R闷渌胰鲜恫⑷贤秸庵直浠币渤浞肿鹬仄渌业奈幕图壑倒邸R虼耍绕鸬墓逃Ω檬且桓鑫幕涣骱驼喂低ǖ墓獭�
4 踏踏实实的国际化(6)
大力发展智力第一生产力是中国崛起的唯一选择
21世纪的中国处在一个特殊的生产力时期:中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许多地方和许多行业,物力甚至体力还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生产力的主要问题在整体上是科技落后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因此,按照大周期规律,大力解放和发展智力第一生产力应是实现中国经济崛起的主动选择。从国家外部来看,国际市场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全球一体化市场,国际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体力和物力的竞争转向智力的竞争,科技主导的经济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世界各个主要国家都把发展科技竞争力当作头等大事,中国只有迎头赶上,否则科技差距会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的需要,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与军事技术,在机械、通信、计算机等关键技术领域,市场大多被国外占领。由于贸易壁垒的逐步取消,发达国家将更多地利用技术壁垒对我国构成威胁,我国技术领域将会显现出更多的易受攻击性。因此,大力解放和发展智力第一生产力也是中国经济的被动选择。可见,无论是从内因看,还是从外因看,中国都必须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科技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也就是说必须运用好大周期规律。
中国崛起的和平大义:既是原因,又是结果
目前,中国的崛起还只是一个愿景、一种可能、一种趋势、一种现在进行时,但国际社会对我国崛起的矛盾心态已经毕显。几十年来,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与评价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从认同中国的经济增长,到认同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目前,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能否强大起来的怀疑在减少,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我国经济崛起后可能带来的冲击心存疑虑。
按照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和历史上一般大国崛起的规律,一个大国经济上的崛起常常导致军事扩张和政治霸权。尽管中国已经明确提出我们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但国际社会对日益强大的中国的未来走向依然存在矛盾心态。一方面,一些国家试图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但另一方面,部分国家又担心中国经济的崛起会给自己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一些国家认为中国日益强大会成为东亚乃至全球安全的稳定因素;但另一方面,部分国家又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威胁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在这种背景下,最近几年来,关于中国的未来走向及其影响的几乎完全相左的不同言论在国际上同时存在,既有“中国机遇论”,也有“*”;既有人认为中国是个大市场,也有人认为中国是个“大黑洞”。对此,我们必须进行自己的理论研究,运用国家崛起的规律特别是大周期规律,说明中国崛起的和平意义。因为,国外以往的任何理论都没有达到第一生产力决定论的高度,不能解释中国崛起的智力决定和必然和平。
中国崛起要靠大力发展智力第一生产力来实现,靠科学研究的突破来实现,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中国崛起要靠大力发展智力第一生产力来实现,靠科学研究的突破来实现,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因此,和平是中国崛起的前提和客观需要。面对经济方面的迫切需求,从长远来看,中国必须靠提高劳动效率和降低资源消耗来维持和加速经济发展,因此,中国必须将全球人类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大量应用于经济发展和造福民生,否则,中国经济不但不会最终崛起,甚至连维持现在的高速度发展都很难;而靠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对现有资料和资源的需求都不是第一位的,不但不会争夺现有市场而且还会创造出新的市场,不但不会对别的经济体带来威胁,而且还会有正面的带动,因此,靠智力崛起的中国经济崛起道路是一种内在和平道路。
4 踏踏实实的国际化(7)
中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全球化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既不可能脱离世界而孤立地发展,也不可能完全依赖外国,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战争进行对外掠夺和扩张,也不能走以牺牲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发展智力第一生产力,以智力第一生产力带动整个经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尊重和保障国人追求幸福的自由、*和权利,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推动人类全面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必须看到,以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打造新的智力第一生产力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以智力第一生产力为第一动力的中国崛起需要很长时间,恐怕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和奋斗。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这就是中国崛起道路的和平意义。
建立并不断升华品牌质量
科技是绿叶,品牌是鲜花。靠科技能够拿出质量过硬的自主产品,靠品牌我们才能拿出信誉过硬的产品。靠科技能够开辟市场,靠品牌我们才能够复制和扩大市场。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品依靠物美价廉走向了世界。在此过程中,中国政府和出口商十分重视产品质量,而且经过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中国出口商品每天都在经受世界上千千万万消费者的实际检验。以食品为例,2004年到2007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食品的合格率都在99%以上。
目前,“中国制造”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让他们享受着巨额利润和廉价商品带来的高品质的放心的生活。正如一位美国消费者所说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要想让中国制造的产品从美国人的生活中消失是不现实的。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不少国家的官员和消费者更是公开表示“信得过中国产品”。
中国的出口产品质量在总体上是没有问题的,这是打造中国品牌的基础。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和自主产品的增加,这一基础会越来越牢固。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重视并大力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让外国消费者不但手上用着好,而且嘴上要说好。这是打造中国品牌的关键。
服务和服务质量是产品和产品质量的延伸,好的服务和服务质量需要好的产品和产品质量,但好的产品和产品质量未必一定会产生好的服务和服务质量。因此,服务和服务质量是对产品和产品质量的一个加分或减分的过程。例如,你到某银行办理一笔理财业务,它窗明几净,柜台上还摆放着老花镜和水果糖,而且该业务收益还不错,但是终于轮到你坐到柜台前那潇洒的高脚椅上,看到的却是一副冷冰冰的脸,而且在回答不了你的问题时,他会让你楼上楼下地跑三趟。此时你可能想的是到另一家态度好的银行办理该业务,至少下一次肯定要换一家试试。这就是我们说的服务质量问题。
4 踏踏实实的国际化(8)
表面上看,服务质量是一个态度问题,事实上却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是一个出发点问题。从生产者出发,交易和服务是在“卖”产品;从消费者出发,交易和服务是在“买”产品;前者的主角是生产者,后者的主角是消费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从消费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质量观。
我国某知名自行车制造企业多年来一直采用传统的工艺和设计,使用非常结实的锰钢材、宽厚的坐垫和轮胎、黑色的高级防锈漆等,孜孜追求高质量。然而对于城市的年轻目标消费者来说,平均三年换一辆自行车,而中年以上消费者在购买了一款这样的自行车以后,可以使用很久不再买车。在“过度”耐用的优点影响下,一群又一群现代购车消费者在流失。一些竞争对手虽然在原材料、焊接工艺、喷漆工艺等方面都没有该企业强,但是在满足消费者使用两三年的基本要求下,强调色彩缤纷、造型多样的款式设计,赢得了很多目标消费者的青睐。可见,高质量固然必不可少,但“合适的产品质量”更重要,因为消费者从来只对“合适的产品质量”说好。
从消费者利益出发的服务质量,除了要求“合适的产品质量”外,还必须具备“放心的使用质量”。例如,日本的电子电器数码产品信奉“合适的产品质量”,超过保质期后,普遍存在产品不很耐用的情况,但在保质期内的质量非常可靠。尽管如此,消费者仍然会认为,佳能、松下的产品是高质量的。这种高质量,不是在于它的品质超过消费者的期望有多高,而是在于它在自己所承诺的范围内,能让消费者安心使用,因此有一种“放心的使用质量”。再比如,日本的小轿车经常被认为车体不牢固,车身不大气。但它仍然通过了欧洲安全标准,并通过低油耗和小巧流畅的款式设计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这种善于平衡质量体系中薄弱环节的能力,也是在向消费者提供“合适的产品质量”和“放心的使用质量”。这样,消费者在权衡的过程中,仍然会对产品有信心。
一个产品的服务质量是靠一个又一个消费者的具体消费建立起来的,面对的是存量消费者。而在现代国际商战中,最大限度地争取增量消费者,将潜在消费者变成现实消费者,才是国际营销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并不断升华我们的品牌质量。
必须看到,目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中国的产品和服务早已走遍世界,也涌现了众多中国知名品牌。但应该看到有些品牌的质量并不是太高,在世界品牌之林中还只是一棵棵幼苗,迄今为止尚无一家中国企业入围全球品牌百强。提升品牌质量是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契机,也是中国世界级品牌诞生的必由之路。
建立并不断升华品牌质量,首先需要以质量为核心建立高度的信誉。以麦当劳为例,如食品制作后超过一定时限就舍弃不卖,这不是因为食品腐烂或有质量问题,而是麦当劳坚持不卖味道差的产品,使顾客能安心享用,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建立起高度的信誉。
除了过硬的产品和真心的服务,建立世界级的品牌需要向全球消费者“广而告之”你的信心和决心。早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强化质量管理,海尔有过著名的“砸洗衣机”事件,此事件甚至早于韩国三星“烧手机”事件。海尔通过先打入发达国家,在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