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出轨的纸币 >

第33章

出轨的纸币-第33章

小说: 出轨的纸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2007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占全球首位的达210种。
  30年来,我国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目前,制造业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78%,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保持在33%左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推动着我国经济规模在世界的位次不断前移。30年来,我国制造业占我国商品出口的主导地位,制造业产品占出口商品的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7年的95%。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的统计,1995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仅占5%,2007年这一比例已升至14%,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与日本并列第二,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在经济总量和结构上都跃上了新台阶,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大国,为成为实业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抵御此次大危机打下了坚实基础。
  看看我们的马步扎得有多牢:1978年,我国彩色电视机产量仅有3800台,2007年达到8478万台;1978年,我国电冰箱产量仅有28万台,2007年达到4397万台;1978年,我国洗衣机产量仅有400台,2007年达到4005万台;1978年,我国房间空调器产量仅有200台,2007年达到8014万台。
  还要继续扎“马步”
  中国应对大危机的举措就是继续扎马步,立足国内市场,壮大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业。举世瞩目的总额高达4万亿、涉及10大重点行业的振兴计划就是一个实业计划。
  从2009年1月中旬到2月下旬,国务院迅速出齐10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用时仅有6周左右,甚至在一天的时间内出台两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如此高密度地出台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历史罕见。这10个产业包括: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和物流。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面临的发展和建设任务艰巨,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可预见的将来,实业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都不容忽视。这些行业涉及领域广、关联度高、吸纳就业人数多,消费拉动大,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支柱产业。政府希望借助调整振兴这10大产业,提高企业、行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继而促进经济发展。据报道,10大振兴规划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80%左右,占GDP的比重在1/3左右,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左右。如果考虑其上下游的大链条,还涉及3亿农民和几千万进城务工人员。因此,振兴10大行业等于大幅提升整个经济的实业基础。这10大产业稳定下来,中国的财政、税收、就业、“三农”问题就基本能够稳定下来,从而整个中国经济就能稳定下来。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面临的发展和建设任务艰巨,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可预见的将来,实业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都不容忽视。
  “10大”绕开资源走
  不难看出,这一规划围绕振兴实业展开,因此,首先明确回避了金融,其次回避了定位十分明确的资源行业,如煤炭,至于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入选,是因为这三大准资源类行业具有资源和实业两部分,必须振兴其实业部分,升级制造能力和科技水平,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于其资源因素,政府另外已经准备了资源价格改革对其制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 纸币还需实业扶(4)
在10大振兴规划酝酿和出台的过程中,相关行业通过媒体等种种途径,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强烈要求进入这一振兴规划。大规模公开表达自己的诉求,向政府施加“压力”,这是*经济的普遍做法,也是中国经济生活和经济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次,是巨大进步。
  其中,房地产行业的相关人士发出的声音最高。支持和反对房地产行业进入10大振兴规划的声音喧嚣长达两个月,实力派人物纷纷登场。有人力主:房价太高,不但不能振兴,还要坚决“打压”;有人强调:中国经济复苏的唯一标志是房地产的复苏,交易量上不去,“保8”有危险。最终的结果是,房地产业落选10大产业振兴规划。“10大”绕地产而行,这里是非太多了!
  房地产业是最典型的准实业准资源行业,“房”是实业,“地”是资源。房地产业的复合特性,与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相似,这三大准资源类行业入选振兴规划,是因为政府已出台特别收益金等政策,并且另外已经准备了资源价格改革等后续政策,已经对其资源炒作因素进行初步制约,虽然还远远不够。但是,政府对土地资源炒作长期以来没有找到好办法。在以土地炒作为核心的房地产炒作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怎能“顶民风而上”出台房地产业振兴规划?
  矛盾数据背后的实业复苏
  10大规划实施后,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矛盾”。
  2009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和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宏观数据之间存在明显矛盾,不少市场分析人士大呼“看不懂”,心里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的“回暖”颇多怀疑。其实,数据矛盾的背后,正是中国实体经济内部实业和资源两类企业的结构和地位调整的真实反映,预示着实业的复苏。
  经济数据“*两重天”的现象,尤为明显地表现在工业增加值与用电量的对比中。进入2009年以来,我国用电量连续数月同比大幅下滑,1~2月,用电量同比下降522%,3月后虽然降幅缩至402%,但仍然延续了负增长的态势。
  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连续数月的工业增加值持续上升。今年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31%,2月份的单月增值高达11%。3月份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保持了83%的同比增幅。
  为什么呢?不是虚假,就是出现新的事实。
  现在的工业概念中,包括实业类企业和资源类企业,这个大工业概念虽不准确,但沿用很久,这次让市场分析人士露了概念落后的马脚。资源类工业企业用电量巨大,是主要的用电大户。此次资源金融大危机爆发后,这些用电大户首当其冲。随着高耗能产业的调整,电力需求明显减少,发用电数据自然向下。与此同时,由于家电下乡和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大规模实施,中国内需市场扩大,真正的实业——制造业继续较快发展,而这些实业类工业企业用电量较小,这就出现了电量负增长、工业正增长的局面。
  另一似乎矛盾的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构调整性增长。一季度,原油进口数量同比下降102%,金额同比下降586%;成品油进口数量同比下降35%,金额同比下降494%。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一季度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量价齐跌,对外依赖程度很高的原油和钢材进口量价均有不同程度下滑。这些下滑正是资源类产品的下滑。
  中国经济转向内需,从而必然强化实业、弱化资源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总之,似乎矛盾的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实体经济内部实业和资源结构的大调整,预示着实业和消费的真正发展。或许这只是暂时的,或许还会反复,但中国经济转向内需,从而必然强化实业、弱化资源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与此同时,理论界和分析人士必将进一步认识到区分实业和资源类企业的重要意义。
  实业企业要“去金融化”
  国家振兴实业,离不开实业企业自身的“去金融化”。
  此次大危机中,多家国有实业企业进行汇率掉期、结构性存款、期权投资而导致巨额浮亏被接连曝光,金融衍生工具一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金融衍生工具从20世纪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对繁荣世界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实业企业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巨大的风险性。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的帮凶正是欺诈性的金融衍生产品、缺位的金融监管和疯狂的投资者。
  今后实业企业要对从事金融业和购买金融产品说“不”,至少要保持十二分的警惕。近3年来,中国的实业企业,特别是非金融类央企,利用资金和政策优势,打着多元化经营的大旗,放松熟悉的实业主业,非理性大规模涉足金融业及其衍生品,使整个中国经济快速金融化。这是经济的进步,但也出现了矫枉过正的苗头,适度“去金融化”或许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非金融类央企的必修课。
  

2 创业于新型中小城市(1)
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最直接变革是:旧的“发达国家消费、落后国家生产”的全球化模式必将终结。国际经济的均衡更多地要从一国内部来实现,内需和内部均衡必将成为经济和经济学的主旋律。2009年6月17日,在“战危机”关键时刻,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和地区协调发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地带。不少学者认为,中小城市大面积绿色崛起应该成为最大的新的发展空间。
  纸币,特别是增量纸币,最终必将会向这一新的发展空间大规模集聚。政府应该创造条件,利用财政手段和贴息等政策,千方百计调动资金用于中小城市大面积绿色崛起战略。这应该是我们抵御此次大危机冲击、避免自己出现大危机的最重要的工作方向。
  “农村生产城市消费、城市生产国外消费”
  此次大危机前,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程度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农村生产城市消费、城市生产国外消费”的外向型经济格局。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数据显示,我国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不到5%翻番到了1986年的105%,到1994年又翻倍上升到了216%。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外向型经济曾经进入了8年的调整期,但2002年出口占GDP的比重再次突破前期高点,达到224%。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加速了全球化进程,把出口占GDP的比重推到了2007年375%的历史新高。
  以出口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经济的外向型程度,中国不是最高的,但却是“金砖四国”中最高的。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为375%,高于全球平均的27%,在2007年全球10大经济体中仅次于德国(407%)和加拿大(379%),稍高于同属新兴市场经济的俄罗斯(352%),但远远高于印度(199%)和巴西(151%)。考虑到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之最,内需本来应该占更多的比重,外需过高显得极不合理。
  外向型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发动机,甚至是主要发动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是头功。但是,这一模式是脆弱的,外需依赖多多少少给了中国经济“无根”和“无家”的感觉。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中国外向型经济的脆弱程度证实了这一感觉。从2008年11月出口开始下降,到2009年4月,已是连续6个月负增长。出口的大幅下降,显著下拉了整个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电力、煤炭、石化、钢铁、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建材、房地产等行业的生产经营越来越难,有的行业已经出现了整体亏损。
  外需放慢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