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上岗执照-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喜欢上了呢?他们在法国到很多地方去演出,发现这个女孩一家老跟着去看演出,看了一场又一场,你到哪儿她到哪儿,慢慢大家就熟悉了。
这个女孩叫露易丝,她开始给这个中国男孩写信。她画了幅画:两颗红心贴在一起。这个男孩就看不明白,这什么意思啊?然后就来问团长:“团长,你看法国这个小姑娘送我一幅画,什么意思啊?”刘厚明是作家,一看就明白了,但是他说:“没关系,这个心和心贴在一起是友谊,中法友谊。你看她还送给我画呢,我的画上是中国国旗和法国国旗,这不是友谊吗?”男孩明白了,友谊啊。
这个女孩怕男孩不明白,又给他画画,画了一堵墙,那边是个男孩,这边是个女孩,女孩在墙这边哭泣,画上还写着“我爱你”。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准则3 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4)
这不能不明白了吧,男孩又来问团长,团长一看,这个问题有点严重了,就来找这个法国女孩的父亲:某某先生,您看您的女儿爱上我们这个小伙子了,怎么办呢?你知道吗,那个父亲当时哈哈大笑,说:“当然知道了,我不知道我还跟着她到处看你们演出啊!”刘团长说:“您这个父亲知道了怎么不做工作哪?您老这么下去可怎么办呢?”这个父亲哈哈大笑说:“哎呀,孩子是个做梦的年龄,我们就让她把这个美好的梦做完嘛!”
中国人的思维就是很现实:那怎么办啊?一个中国人一个法国人,小孩怎么办啊?这个法国爸爸说:“我相信她做了这么多梦,等梦醒来的时候,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用担心。我们希望他们能在一起照个相,全团一块儿照个相。我希望我的女儿能在你们这个小伙子的前边很亲密地照张相。”后来就照了相,还保持通信关系。你看他是把它看作一个美好的梦想。
我再讲一个德国的故事。
德国人比较现实、比较实际。中国一个五年级的女孩到德国跟着妈妈生活。到这个小学不久,就有一个德国小男孩宣布他爱上了这个中国小女孩。他特喜欢这个中国小女孩,中国小女孩不太喜欢他。
结果有一天,中国小女孩病了没来上课,这个德国小男孩上课就上不下去了,上着上着课就哭了。老师说:“你怎么了?”“那个中国小姑娘没来上课,我很难过,我不能上课了。”老师说:“你很难过,那你先回家吧,回家休息休息。”男孩就哭着回家了。他妈妈就问:“你怎么回来了?”他说:“我很难过,中国那个女同学没来上课,很难过,我很喜欢她,我将来要和她结婚。”
你看这个德国的妈妈就很会教育孩子,她说:“是吗,你喜欢一个中国的女孩,很好啊!可是你要结婚,你有条件吗?结婚得买房子啊,你得有自己的房子啊,你得有车,德国人结婚得有房子有车啊,你有吗?”“没有。”“所以啊,你得好好学习。你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挣了钱你有条件了,你就可以向她求婚了。”男孩一听,对呀,又回去上课了。
你看,一个法国的父亲和一个德国的母亲面对孩子的性问题,他们都用了一种美好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所以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他,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我不知道父亲母亲是怎么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你觉得孩子性问题比较多的是什么问题,你觉得很难回答的问题有没有呢?
有一位妈妈讲:
我女儿很小的时候,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关注自己是哪里来的,就开始问这种问题。我刚开始是每天晚上给她讲她小的时候,先从她出生下来是什么样,几个月会爬讲。慢慢就发现,好像绕不过那个问题。因为她开始问:“我怎么就先来的,怎么就慢慢开始这样的?”这个时候我也开始思考,然后我看了些书,后来我就想了一个主意。
对于这个问题,我找了各方面的图片,很漂亮的图片,然后自己又进行编辑,对文字稍微删改了一下,就是简单一点、字大一点。晚上我给她讲了一下,她看了以后特兴奋。看过好几遍,然后搁一段时间再看一遍,搁一段时间再看一遍。就这样,经过几段时间之后,她就可以很正常地接受了。然后我买了一本关于人体的书,叫《人体的器官》,讲得很细。她看了以后,我觉得现在她就好像对这个已经很了解了,而且认为是很平常的事情,她知道了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同,也学会了保护自己。
这个妈妈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性教育专家了,至少她在自己的女儿身上做得很好。你看她的女儿,一年级的小姑娘这时候和初一的孩子的感觉完全不同,她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性冲动,所以这个时候你给她讲生殖器,跟讲个杯子差不多。
所以说,我觉得中国的性教育一个缺陷就在于太晚,到初二都发育了。1999年的数据表明,中国女孩子平均来初潮的时间是1254岁,男孩子平均第一次遗精的时间是1385岁,现在估计又提前了。所以说我们的性教育应当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要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特别要抓住有利时机。
。。
准则3 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5)
你看这位妈妈那四五岁的孩子,那根本不可能产生什么性冲动,根本不可能尝试,她会有她儿童的理解,所以这个妈妈的教育我认为是很成功的。孩子这个时候知道了,她将来就不会那么好奇,她会坦然地去面对,她会知道怎么样爱护自己。说得深刻一点,这是一种生命的教育,她觉得每个生命都很珍贵、都很不容易,她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这样她就能搞明白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儿童的权利、生命的珍贵这些角度来考虑性的教育问题。他有权利知道这些问题,他也有责任保护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性是他成长的一部分。我想,我们探索出这样一个观念,我们孩子的教育就一定会成功的。
准则4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1)
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包括任何一本书上介绍的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你一定要和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一定要适合你的孩子,因为你孩子的特点可能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不了解孩子就没有办法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虽然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但它是有规律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课题,因为他有不同的特点。
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模式化的方法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孩子。好多父母跟我说:“孙老师,我们听了很多专家的报告,看了很多书,可是在我孩子身上一试就不管用了。”其实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包括任何一本书上介绍的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你一定要和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一定要适合你的孩子,因为你孩子的特点可能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我们不能用什么哈佛女孩、耶鲁男孩、北大男孩女孩这样一种统一的方法来教育你自己的孩子,但是现在我们犯的错误恰恰就在这里。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模式化的方法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孩子。
我们的调查发现,95%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大学。这当然可以理解,高学历便于他高素质的形成,便于他的就业、幸福生活。我们还有54%的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拿到博士学位。这两个数据是什么意思呢?这对大多数的父母来说是绝对不能实现的。中国高校的扩招,今天能够进入大学的同龄人不过是19%左右,当然一些大城市多一些,但整个中国的比例还是很低的,读博士的比例就更低了。这个时候有半数以上的父母都要求孩子将来拿到博士学位,这个目标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大学里没有那么多位子。
更糟糕的是我们还有836%的中学生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大家想想看,这怎么可能实现呢,这是永远不可实现的。前15名只有15个人,836%怎么办呢?这样的要求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挫折感、失败感,因为他没有办法实现你的期望。而孩子多么希望满足父母的愿望,孩子觉得:我让父母高兴就是满足他的愿望。但是您的要求太高了,他拼了命也做不到,那他只有失败,这种失败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很大很大的。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一定要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我这里讲个故事,大家可能记不住我讲的道理,但是会记住我讲过的故事。
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我曾经见过这个女孩子,长得非常漂亮,钢琴过六级、会跳芭蕾、会作曲,中学生就会作曲啊,歌唱得也不错,她一唱歌,同学就说:“哎哟,我以为是大明星呢!”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
有一天,我有个同事给我打电话说:“孙老师,明天是这个女孩子的遗体告别仪式,她的父亲特别希望您能够出席这个告别仪式。”我一听,这是什么消息呀,什么邀请啊!我一下就想起那个女孩子了。
那个女孩子非常活泼,当时在她表姐的生日晚会上我见到过她。她表姐有过心理障碍,我们给过一些帮助,后来这个表姐生活得很好,所以我们去庆贺她的生日。
那个时候我见到了这个女孩子。我说:“你弹钢琴弹得好,能不能给我们演奏一曲啊?”她说:“没问题,你喜欢听什么?”我说:“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吧。”
她弹得很好,还给我们表演了一段现代舞。初中的女孩子当场表演现代舞,一般的孩子是做不到的。
可是她现在自杀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她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她的愿望是报考幼儿师范,她虽然多才多艺,但她的文化课不好,她想:我只有报考幼儿师范,当个音乐老师或者舞蹈老师,我就能够快乐一生。但她的父母一听,说:“都什么年代了,你还不上大学。不上大学你怎么会有大出息呢?”上大学的窍门就是上一所重点高中,他们千方百计让孩子上了重点高中。文化课基础差的孩子上了重点高中,在这强手如林的学校真是如坐针毡!她虽然在文艺上很活跃,很有才华,但是她的功课却跟不上了。
准则4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2)
高二会考的时候,两门课不及格,她一下就绝望了,因为两门课不及格意味着高考资格、能不能考上大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绝望之下她自杀了,开煤气自杀,她的父母很痛苦。
我去参加她的遗体告别。她穿着胭脂红的上衣、胭脂红的背带裤、杏黄色的外衣,躺在停尸间里,头的左边放着她喜欢读的书——毕淑敏的散文,右边放着她心爱的芭蕾鞋。
你看那个场面,同学哭成一片。后来我问他们:“你们怎么看待这个事啊?”他们说:“太可惜了,其实凭她任何一样才能都可能过上一种快乐的生活,都会有成就的,都是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把她给害了。”
成功就是发展、成功就是选择、成功就是和谐。
大家想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