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

第3章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第3章

小说: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了减肥。知识也是一样,漫长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们总是感到知识不够用。长期以来,人们跑图书馆、做笔记、抄资料,想着如何存储一些知识。可是到了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出现了永远消化不完的知识,读不完的信息,人们需要的却是如何通过只记忆最有用的知识来解放大脑。于是搜索引擎就成了信息时代的“减肥食品”。
  研究机构在对世界 10 家跨国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人们每天要处理的信息远远超过他们的分析能力,大大妨碍了决策效率,甚至导致决策失误,或者难以作出最佳决策。有专家分析认为,目前美国公司在收集信息方面花费的成本,已经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
  在国际影星、武术大师李小龙身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练习空手道和泰拳的学生问李小龙,为什么自己总是不能领悟到截拳道的武学真谛,练习的时候总感觉不对劲。李小龙拿出两个水杯,全部倒满了水,然后问这个学生:“你怎么样才能把左边杯里的水,注入右边的杯子里”。学生想了半天,说:“这是不可能的”。李小龙微微一笑,把右边杯子里的水全部倒掉,然后再将左边杯子里的水注入右边杯子里,说:“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把左边杯子里的水倒掉就可以了。你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一种新的武术,就必须把你脑子里的武学知识全部抛弃掉”。
  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岂不也和学武一样?很显然,在这个时代,我们的知识不是不够用,而是太多了。臃肿的知识储存使我们的脑袋“内存”不能够灵活调用,致使人脑这台天生的“计算机”运行起来变得异常缓慢和迟钝。但是,只要我们暂时遗忘掉无用的知识,把它们抛到无意识的最深处,就可以接受新的有用知识,扩充我们的认知能力。
  “知识减肥”概念,还涉及到一个知识运用的效率问题。
  禅宗有个著名公案:宋朝有一个学禅的人,向大禅师和尚宗杲请教“禅”的真义。宗杲答了一句:“弄一车兵器,不是杀人手段。我有寸铁,便可杀人”。这句名言说得很漂亮,甚至连当时的理学大师朱熹也非常欣赏。在后世人编的《朱子语类》里,就曾记载朱熹引用这句名言,并对之加以发挥,以教导学生抛弃无用的知识,直达有用知识的彼岸,掌握最有效的学识能力,成就真正的学问。
  

知识减肥(2)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即使我们不主动对知识进行弃旧迎新,迅速发展更新的知识也会很快将我们遗弃。据统计,一个人所掌握知识的半衰期, 18 世纪为 80 — 90 年, 19 世纪为 30 年,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为 15 年, 80 年代以后缩短为 5 年。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我们目前掌握的知识,也许不到 1 、 2 年就全部被更新淘汰。这就意味着,“知识减肥”已经不仅是一种时代的风尚,抑或是一种人们寻找、容纳和获取有用知识的有效手段,更演变成了时代发展对人类能力的强烈要求。
   。 想看书来

小贴士:搜索引擎的蛋糕到底有多大
来自艾瑞的搜索引擎报告
  根据IRESEARCH的调研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9706万人,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87。4%。比2004年增长。比2002年翻了倍。2006年,中国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户将达到11900万人,201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亿。
  2005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的日均搜索请求量达到40650万次,2006年,将达到72900万次,2010年将增长到24亿次。
  2005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日均使用搜索引擎次数为次;2006年,这一数字将达到次;而2010年,搜索引擎日均使用次数将达到次。
  

阿拉伯迷宫
大文豪博尔赫斯曾经写过一篇小说,故事取材自阿拉伯寓言。
  巴比伦国王为了戏弄来访的阿拉伯国王,把他带进一个迷宫之中,自己偷偷溜走了。阿拉伯国王走了一天,都没有走出迷宫。于是他祈求上天,让他走出迷宫。上天答应了他的请求。阿拉伯国王从迷宫里出来之后并没有抱怨,只对巴比伦国王说:“如果可以,下一次我请您参观我的皇宫里的迷宫”。当巴比伦国王应邀前来,阿拉伯国王立即命令武士把他绑起来送到沙漠深处,再给他松了绑。巴比伦国王面对没有墙、没有门、没有路的沙漠迷宫,找不到任何出路,终于饥渴而死。
  在某种意义上,今天人类生产的无穷无尽的知识就是这个寓言故事里的“沙漠迷宫”。无穷无尽的知识,也就是无垠的沙漠,有人陷身其中,迷失了方向,既不知道身处何地,也不知道出路何在——因为在沙漠上,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成为道路,但又极有可能并非成功的道路。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否定迷宫的道路是存在的,迷宫的出口是存在的,生存和胜利的希望也是存在的。在这里,人们面临的难题就是,哪一个方向才是正确的方向,哪一条道路才是走出迷宫的道路,怎样才能找到那条隐藏着的成功道路?
  如果可以把包围着我们、却又不能为我们所用的海量知识比喻为迷宫,那么,迷宫的出口就是那些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恰好又是博尔赫斯,写了一个关于知识海洋——无穷无尽的图书馆的故事。在这个题为《通天塔图书馆》的故事中,人类社会被比喻为一个无穷无尽的图书馆。在这个图书馆里,所有的人都在对知识孜孜以求,每一个人都在寻找一本能够解答人类奥秘的圣书,或者能够找到这本圣书的目录索引。但是,大多数人找到的都是些废弃、无用、垃圾的书籍和资料。这个寓言故事,正好象征着我们每一个人在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要面临被知识迷宫包围的危险,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必须努力寻找属于对自己有用的那一部分知识,得到我们人生际遇、人生问题的各种答案以及解决方法。自以为非常了解迷宫,对一切迷宫都不放在眼里的巴比伦国王,最终困死在阿拉伯王国的沙漠迷宫之中。如今的我们,面对着比沙漠迷宫更为广袤、更无方向的知识迷宫,是否能够找到一条通向出口、通向有用知识的路径呢?
  

忒修斯与袁世凯
在希腊神话中,准备杀死迷宫中吃人牛怪的英雄忒修斯,在面对迷宫时也不知所措。他曾经以为,自己在杀死牛怪之后,必定也被困死在牛怪藏身的迷宫之中。但是幸好,在一位公主的帮助下,他终于得到了一种走出迷宫的方法,那就是拿着一个线团,在进入迷宫时放出长长的线,待杀死牛怪之后,再循着这根长长的线走出迷宫。通过这个方法,忒修斯终于在杀死牛怪之后没有被困死,而是英姿勃发地走出了被牛怪精心设计的迷宫。
  我们从忒修斯的故事中想到,人们在知识的迷宫里找到一个出口,也许需要的只是一条小小的线索,而这个线索又往往是可以自己制造和发现的,就像忒修斯用线团放出长线一样。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个道理就显得非常简单了。一个初次进入图书馆的人,总会对成千上万的图书望洋兴叹。但是,当他学会使用目录索引,一切知识就向他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些目录索引,就是引导我们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的知识迷宫的忒修斯线团。
  不独知识如此。人的生活和经历,也像是一个一个的迷宫,只要找到那个小小的线索,就可以找到出路,解决问题。但是,社会生活往往没有目录索引,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出迷宫的。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一个故事。1898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归国后,清政府为平息众怒,撤消了他的一切职条。但是,慈禧太后放眼满朝文武,竟没有发现一个人可以担当李鸿章卸任后空缺下的北洋大臣职务。作为淮军最有才干的高级将领,袁世凯以为机会来了。于是他到处钻营,企图获得北洋大臣的顶戴,掌握大清军权。袁世凯先是背弃了一手把他栽培起来的李鸿章,向李鸿章的政敌翁同龢靠拢,然后向多位王公大臣送钱送礼,苦心巴结。但是,奔波劳碌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最后,他找到了慈禧太后的亲信、新任九门提督、军机大臣荣禄。荣禄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事,老佛爷只听李中堂一个人的”。袁世凯一听这话,立刻懵了,后悔不该背叛李鸿章。很显然,在面对人生转折点时,袁世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线索和道路。
  你看,在进入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之后,现代人知识迷宫问题就变得复杂得多了。固然,无论是在书本知识上,还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搜索和找寻对自己有用的那一部分,理所当然是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人类生产的知识海洋——包括人生阅历等无形知识——不可能是一个早已编好目录索引的大型图书馆,而具体人生中的具体事件,同样也是没有命定的章节结构,可以让人们随便检阅利用。在此情况下,我们怎么才能创造或发现一条解决问题的线索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潜水的故事
且让我们在探索和找寻知识迷宫出口的道路上稍作停留,花一点时间与精力来研究一下现代的心理学。因为它对于解决知识迷宫问题将会有更大的帮助。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一个心理学家让接受实验的人在潜入水底后记忆英语单词。在受试者表示自己已经全部记住之后,心理学家让他浮出水面。但是,当心理学家询问受试者是否还记得那些单词时,受试者却突然发现,刚记住的单词居然大部分都忘了。于是,心理学家再次让他穿上潜水服潜入水底。受试者回到水底环境,重新接触到水底世界的声、光、色、影,突然发现那些通过对水底一景一物的联想而记住的单词,竟然一下子全都从“遗忘”中苏醒过来,而且记忆得特别清晰,甚至连他自己是怎么展开单词与环境的联想过程,也记得清清楚楚。
  在一部根据现实生活编写的外国小说中,主人公老是喜欢说谎。他说谎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他常常遗忘事情,而当别人向他询问时又不愿意说自己忘记了,只好用谎话敷衍。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与忘掉的事情环境相似时,却又能把事情回忆起来,并且说得头头是道。久而久之,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在装疯卖傻。从此以后,人们便经常用“忘了吗?没忘吗?真的忘了吗?真的没忘吗?”这样的绕口令来讽刺他,使他的生活过得非常痛苦,连自己也在经常问自己:“我真的忘了吗?我真的没有忘记吗?”
  心理学家在进行了多项试验和观察之后,发现人的记忆系统有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区别,这两个不同的记忆子系统的功能与表现完全不一样。在通常情况下,人能够意识到的只有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需要一定条件的刺激,才能从无意识、潜意识中苏醒过来。于是,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时候人们的“遗忘”并不是真的遗忘了,而是将知识和经验暂时封存,抛入无意识、潜意识的深处,在需要的时候,或者在受到环境刺激的时候,才会浮出意识的水面,成为人们可以感觉到的记忆。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情景再现、还原现场成为现代心理学治疗失忆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