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战争-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性弱点的极度膨胀
大多数遭遇拖欠的按揭贷款都是在2006年和2007年发放的,当时的放贷标准最为宽松,而住房市场也红火到了极点。由于当时很多购房的人只支付了很少的首付款,甚至根本一分没掏,因此一开始时他们对自己住房所拥有的权益就近乎为零。
■贪钱与无知
导致大量中下阶层走向炒房这条不归路的,不仅是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而且是发自人们内心的贪婪。
几年前,房产市场的火爆状况似乎是给投资者日后实现可观的资本收益打上了包票,许多人都迫不及待地要从中分一杯羹。
人性的弱点致使这些民众在当时美国经济一片大好、房市节节攀高的环境下,忽视了自己的生存条件,高估了自己的偿付能力,甚至有相当部分的贫苦民众贷款购房是为了在繁荣的房市中炒房挣钱。
如果处于社会下层的贫苦民众能够冷静地看待,这场危机或许也能避免,这就需要民众加强知识学习,改变对看上去“丰厚”的贷款优惠政策的无知态度。
人们应该采取各种手段补充金融知识,政府也应该促进、创造更多的致富机会,比如可以建立各种类型的投资型退休账户以及推出旨在鼓励储蓄的税收优惠措施。
否则,当手中的选择变得单一时,一旦泡沫破裂,很多人就会发 现自己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机构性欺骗行为
抵押贷款是一种早已预谋好的机构性欺骗行为。在中国,因为断供引发的弃房族也在开始出现,他们无奈地被抵押贷款抢走了自己的首付。
第二章 大风暴(4)
这种抵押贷款常常是由在家庭和愿意放贷的存管机构之间牵线的经纪商促成的。用住房作为抵押品借款(即抵押贷款)的决策通常是将需要资金的人和拥有资金的人联系起来的第一环。存管机构可以在其账面上保留贷款,而后将其出售给某些金融机构,由它们将类似的抵押贷款集中打包为资产担保证券。这种证券可由最终投资者持有,或是连同其他证券一起被创建为更复杂的结构性信贷资产。
这种关联多方的复杂机构性欺骗行为,将无数的购房者带进入了不归路。
■华人量入为出
在这次金融风暴中,美国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可以说中国式谨慎理财的作风再次显现价值。同时,金融危机也印证了中国式量入为出、有节制、控制风险的理财观念的合理性。说到底,就是华人抱持传统的“量入为出”观念,即便在美国这个崇尚消费的社会中,依然保持着自我风险调控。
华人很少过度依赖贷款,购买房屋通常是在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内。
在股市、保险和其他金融产品方面,华人遭受损失也较小,因为他们对风险过高的产品涉及不多。
■华尔街助长贪婪行为
华尔街发明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工具,通过种种杠杆,金融机构似乎可以无限创造信用,玩所谓“钱生钱”的把戏。
然而,这些手段或可促进投资回报率,却无助于真正的财富增长。对财富的贪婪追求、在金融操作过程中的种种欺诈,正是导致这场危机爆发并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华尔街金融巨头把人性的弱点膨胀得淋漓尽致。
第二节 次贷引发金融风暴
说到底,“美国梦”是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在这块土壤中发展的极致,它勾画出一个浪漫前景,让人人为之憧憬。
但次贷爆发的金融风暴打破了这一美丽愿景。
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制度原因是金融监管上存在制度性缺陷,抵押贷款标准的降低,相当一部分信用或生存状况不佳的贷款人以低廉的成本通过贷款购买房屋。
当大范围调低次贷相关产品时,投资者的信心被极大打击,投资者的恐慌情绪进一步加深,最终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恐慌。
“美国梦”对新移民来说是双刃剑
纽约的法拉盛曾发生一桩命案,一名拥有一幢三层楼房的华人妇女,被人刺死在房屋后院的小棚内,死者胸口有多处刀伤,死得十分悲惨。
后来人们了解到,这位妇女生前虽有一幢楼房,自己却住在房子后面一个用木板搭成的狭小的棚子里,棚子里只有一盏灯,既无热水,也无暖气。房主自己入住简陋木棚里,而把所有的房间分租给房客。房客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有的房客不付租,她就设法 把人家赶走,为此她曾常与房客发生矛盾,结下仇怨……
类似的故事,几年前在纽约市还发生过一桩。有一位纽约市教育局的华裔教师,夫妻俩省吃俭用,买了一栋房子,地下室分租给另一个台湾来的新移民。谁料,这位房客工作不稳定,又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他没有工作,交不起房租,又没亲友可以投靠,正所谓“走投无路,烂命一条”。
那天,房东到地下室向他收租,两人发生口角冲突,这位房客一怒之下,拔枪射杀了房东,并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驱车到房东妻子打工的餐馆,当众把房东妻子也打死,引起了社区极大的震撼。
这两个故事凸显了华人新移民的居住问题。拥有自己的房屋是美国消费文化推崇的“美国梦”。这在美国华人新移民群体中,找到了极好的生长点。
中国人移民到北美大陆,购房置地成为他们的奋斗目标和成功标志。在纽约市下东城和布鲁克林区的贝瑞吉、日落公园、八大道、羊头湾以及皇后区的法拉盛、艾姆赫斯特等地,房地产大多被华人新移民炒热,房值随之飙升。近十几年来,很多新移民有幸赶上美国经济发展的荣景,搭上房屋升值的快车,因此捞了一票。不过,大多数靠在餐馆和衣厂打拼谋生的华人,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上述两例虽属极端,却也是明证。
新移民加入购房大军,往往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在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中,他们常常缺乏能力去应对各种因房屋、债款、法规以及房客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导致家庭矛盾,引发与房客的冲突。
第二章 大风暴(5)
有一位对“购屋、租屋”乐此不疲的中国人,她终因房屋贷款的持续压力而与丈夫离婚。离婚后,她不得不独立负担好几栋房子的贷款,除房租金能替她减轻一部分压力外,她必须把绝大部分工资都用来支付房租和房屋按揭的差额。平时省吃俭用,从来不敢乱花钱。她心里很清楚,一旦某个房客搬走而几个月找不到新租客,她将马上陷入入不敷出的经济危机。若半年内仍找不到房客,她只能不顾市场行情,把房子尽快脱手,以免被银行强行收回拍卖。因此,这位大陆新移民心里永远有一种不安全感,整天生活在经济压力的阴影之中。
其实,新移民来到美国后,大多数有房人士都走过“先租房,后买屋”这一条路。完成从房客到屋主的这一蜕变,要花好几年的时间。
为了支付头期房款,需要拼命加班,拼命积攒。在纽约这种地方拥有一栋房子实在不容易。正因为如此,不少新移民为了实现“美国梦”,总是设法寻找某些捷径。
华人聚集的地区,新移民不断涌入,房屋变得供不应求,不少华人屋主于是巧打算盘,把房子改装为隔间,加以分租,摇身一变,从屋主变成多家房屋的房东。有人甚至罔顾法规,将不允许居住的地下室也分间出租,结果惹上官司。“美国梦”,在这里急剧膨胀,开始变质,变成一场噩梦……
说到底,“美国梦”是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在这块土壤中发展的极致,它勾画出一个浪漫前景,让人人为之憧憬。
它又用银行贷款造出种种便利,使这个梦境看上去唾手可得,但“美国梦”对于新移民却常常是双刃剑。
它可以激励新移民为之奋斗不息,也容易伤害到个人和家庭。
“美国梦”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之上的,适度的追梦可以把家庭引导向舒适、方便、和谐;过度和不切实际的追梦,却可以把家庭引向矛盾、争执乃至破裂,甚至把家庭引向毁灭。
述那位新移民妇女没有购房能力,却大肆借贷来买房。为了偿还银行高昂的贷款,不得把房子分租出去。其实,大多数新移民为了买房,不惜借利息很高的“次贷”。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由发起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银行或投资公司),向信用较差的客户发放的购买房屋的抵押贷款。由于这种贷款风险较大,通常在房屋抵押贷款中比重较小。2001年,它在按揭总额中的比重不过;到了2006年,其比重在万亿美元的按揭总额中已经上升到。在美国人住房拥有率增长的4个百分点中,它的贡献率达到了一半。
为什么华尔街的CEO们看不到这个游戏呢
并非所有的银行都栽进了次级抵押贷款这个陷阱。富国银行董事长理查德?柯瓦希维奇和他的手下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对风险最高的次级抵押贷款退避三舍。富国银行因此而避免了业内同行普遍遭遇的巨额亏损。按柯瓦希维奇的话说就是:“提供那种贷款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由于没有卷入次贷,在金融风暴的一片哀鸿声中,富国银行道势而上,在2008年第三季度,竟然盈利50亿美元。
为什么在次级贷款上,富国银行的决策与其他银行相差这么远呢?为什么富国银行看到这是明显的“来骗我吧”的引颈就戮的游戏,别的银行看不到呢?是CEO的素质问题,还是道德问题,还是管理问题?还是上市公司的CEO制度先天不足,或存在着一个极大的漏洞?
在素质上,领导者必须决定什么是对公司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动员手下采取行动。他们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对手采用某种策略获得了成功,那么自己如法炮制也能取得好的收成。
“成功的管理人员必须能甄别出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决策,并在大多数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才是领导能力的核心所在,尤其是当前很多事情都在迅速变化的时候。狂躁地对良好的判断持否定态度正是导致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因为危险信号无处不在。”畅销书《决断:成功的领导人怎么做出正确的决定》的作者沃伦?贝尼斯说。
用“狂躁”来解释华尔街的CEO们的错误决策,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次贷可能带来灾害的危险信号无处不有,俯拾皆是。为什么华尔街的CEO们看不到呢?导致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一方面是华尔街的贪婪,另一方面是没有健全的制度制衡。就像没有制度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一样;没有法律和制度约束的贪婪,必然造成不顾后果的掠夺。当华尔街的贪婪和制度的缺失这对兄弟走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能量,那是足以造成一个世纪金融风暴的巨大破坏力。
沃伦?贝尼斯的说法有他一定的道理,那应是对那些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道德的CEO而言的。在CEO决策不受结果好坏影响的华尔街,像柯瓦希维奇这样有良知的CEO应该是不多的,而像巴菲特那样道德高尚的CEO更是凤毛麟角。
因而,我们不能依靠CEO个人的品德好坏来决定一个公司的命运,必须建立一套法规来约束上市公司CEO的行为。就像对医生和其他的专业人员一样,必须有规范他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标准和条例。医生没有医德或违反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