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浩瀚大洋是赌场 >

第47章

浩瀚大洋是赌场-第47章

小说: 浩瀚大洋是赌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后,来日本调查的美国陆军情报局(Military Intelligence Service,MIS)得出的正式结论是“日本没有能够破译英美的高强度密码”,以后很长时间内人们都用这句话作为结论。但是这句话在进入1970年代以后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因为有人在当时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所保管的旧日本军资料内发现了有类似于破译记录的纸片,经查证后发现,是美国人的外交电报,这件事才提到光天化日之下。
  陆军特情部长、陆大41期首席西村敏雄少将在1945年8月12日 集合特情部干部召开全体会议,提出了“解读密码的所有资料不留一张纸片,有关机械全部破坏”的要求,以后三天东京杉并区高井户的陆军特情本部浓烟滚滚,机器设备破坏到每一颗螺丝钉。陆军特情部这个部门的名字从陆军编制表上被抹去,主要人员不是从陆军名簿上被抹去就是被安排了假履历。
  全部完成以后,特情部全体人员集合在特情本部大院里聆听天皇的的玉音放送,听完后西村少将进行了最后训话,接下来就是全体有关人员按照已经安排好的履历转入地下,从此,日本陆军就从来没有存在过这个“特情部”。
  解读密码的特情部又不是731部队,不属于战争犯罪行为,为什么日本人要如此掩盖?笔者能够想象出来的理由可能是因为日本人到最后失败了以后才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失败的原因:如果还想再次跃起,还想再战的话,他们知道最不可缺乏的战力就是这个特情部,所以他们要尽全力掩盖掉他们在密码战中的表现,他们不想让美国人知道他们曾经有过的能力,美国人如果知道了这一点肯定就会全力以赴地加以破坏,特情部门人员可能不至于会受到人身伤害,但可以肯定,日本不会再次拥有这种能力了。
  这就是直到1970年以前,始终没有人提起日本人到底在密码战中达到了什么程度的原因。
  但是美国人和英国人知道日本人进行过这类活动,而且大概知道日本工作的进展情况,因为英国人在纳粹德国的档案里发现了来自日本的英美情报,而除了密码已经泄密之外无法解释日本人如何能掌握此类情报。战后,美国陆军情报局负责调查日本密码战的是一位中校和一位上尉,他们只找出来了陆军次官秘书广濑荣一中佐,但是广濑中佐的反审讯能力让美国人无法得出结论,或者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只能先得出以上结论。

莫把信息当情报(3)
美国人真正开始找到特情本部的人还是1949年以后的事了。
  其实日本人从很早开始就在从事无线监听和密码破译工作,最早可以追踪到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海军。当年为了捕捉在日本沿海神出鬼没的那支“浦盐舰队”,位于静冈的日本海军无线电信所就开始监听浦盐舰队的无线电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陆军开始了大规模的密码破译工作,1920年左右,日本人在波兰人的帮助下开始了破译苏联密码的工作。苏联人的密码经常被日本人破译这是事实,但苏联人经常更换密码,这样日本人又要从头干起,所以日本人阅读苏联人电报永远是断断续续的。
  后来参谋本部第三部(总务部)第七课(通信课)成立了以百武晴吉为班长的暗号班,开始了有组织的破译各国密码的活动。暗号班最早破译的是强度最低的美国灰色外交密码,后来在1934年左右破译了美国棕色外交密码,一般认为强度最高的条状密码(strip code)也被日本破译成功,证据是德国从日本得到的情报的原始出处是美国国务院发送的条状密码,破译的过程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据堀荣三说,日本陆军已经接近于破译美国海军密码,起码达到了80%,美军陆军的密码曾经被日本南方军破译过一次,但不久就被美国人发觉,改换了密码。因为战败时参谋本部销毁了一切有关文件,所以现在已经无法准确判断具体内情。
  日本陆军对中国各种密码的破译也下了大功夫。1928年左右张学良的通讯密码已经被日本人破译,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被授予金■勋章的名单上有一位名叫工藤胜彦的大尉,是参谋本部派到关东军帮助搞无线监听的,这也是特情人员获得的第一枚金■勋章。
  照日本人的说法,从张学良到蒋介石就没有密码概念,就是明码,他们全部是使用四位*数字对应一个汉字的简单编码,甚至都没有简缩码的概念。只要使用最简单的频率分析法就可以很简单地加以解析,而国民党起码在中日战争的全过程使用的就是这种明码。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企图不扩大事态的近卫文麿派出的准备和蒋介石政府谈判的宫崎龙介和秋山定辅,分别在神户和东京被捕的原因,就是因为蒋介石政府所使用的密码在1936年就已经被日本陆军所破译,所以近卫文麿和蒋介石政府之间来往的密电全部被参谋本部知悉,才采取了釜底抽薪的行动,使日本政府不扩大事态的希望破产。
  光1940年宜昌战役时,中国军队就有120份有关作战的电报被日本军破译,中国军队的所有作战行动及其作战意图均为日本人所知晓。日本陆军一直到1941年2月28日才第一次破译了*的密码,但立即被*发觉。*对于情报的保密相当重视,密码频频更换,日本人始终无法持续地解读*的电文。
  蒋介石政府对于密码的无知是很有名的,这一点英国人美国人都知道,他们只能采取对蒋介石封锁消息的方法,因为让蒋介石知道了就等于让日本人知道。那么为什么不提醒蒋介石注意或者派人帮助蒋介石加强保密能力呢?那又是英美人的小算盘,英美也在监听蒋介石,如果蒋介石真的加强了密码,日本人当然听不到了,可是英美也成了聋子和瞎子,权衡下来还是对蒋介石放任自流,最多加强对蒋介石的保密工作就是了。
  言归正传,有了信息又能怎样?如果没有将这些离散的信息整理成能够正确地帮助统帅部指挥作战所用的情报能力,离散的信息仅仅是离散的信息而已。
  莱特战役前的日本军队就是这样。
  海军在10月16日就已经知道他们大错特错了,但还是装傻骗人,不但不向国民公开所谓“台湾近海海战大捷”的真相,连陆军也一起瞒着。
  可是陆军又不是完全不明真相,陆军起码应该已经知道事情有点可疑啊,不,陆军不愿意知道,陆军愿意做不明真相的围观者。堀荣三的电报已经被濑岛龙三销毁,但是所有的人现在都同意除了濑岛龙三之外,参谋本部起码还有两个人知道这份电报,就是第二部部长有未精三少将和参谋次长秦彦三郎中将。知道了又怎么样,你堀荣三也仅仅是直觉而已,并没有什么能够支持这种直觉的更有力的证据,“皇军大胜”的消息起码听起来挺拉风,更加愿意相信好消息,这是人性的一部分,只要看看有过多少人前赴后继地被股票套牢就可以知道这句话绝非虚言了。
  所以,虽然15日经过台北到达马尼拉的堀荣三立即向南方军司令部、第十四方面军司令部、第四航空军司令部、南西舰队司令部报告了他在芦屋基地和台北基地的所见所闻,以及他本人对“台湾近海大海战”战果的怀疑,要求重新考虑莱特岛决战计划,但是没有人相信他的判断,理由十分简单:日本人为什么不能打胜仗?你到底和日本人有什么仇?你怎么就那么不爱国呢?你是不是拿了美元了?
  当场相信了堀荣三的就只有十四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参谋长武藤章这两个人,而其中只有山下奉文才是真正地相信了堀荣三,武藤章参谋长是因为反正司令官已经相信了,多说无益,还不如先相信。其余从南方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元帅大将开始到普通参谋, 没有一个相信堀荣三,寺内寿听完堀荣三的报告后,反而向山下奉文发出“神机已经到来,准备在莱特岛决战”的命令,生怕山下奉文被堀荣三的忽悠动摇了决心。
  所谓“不重视情报”就是这个意思,不要说在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互相矛盾的情况下作不出正确判断,就是在情报部门已经根据各种收集来的信息作出了正确判断的情况下,作战部门还是固执己见,坚持错误判断,这才是“不重视情报”的真正含义,因为在日本军队中,政治是至高无上的,而情报只能从属于政治。
  这已经不是作战了,这是一种临终的疯狂,陆军如此,海军更是如此。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可以“国破山河在”但不能“国破军舰在”(1)
“莱特湾海战”是日本人对这场围绕着美军在莱特岛的登陆行动而展开的海战的叫法,日本人喜欢把围绕同一个作战目标的同一个作战计划中的作战行动称为同一场海战,瓜岛争夺战中的南太平洋海战就是一个例子,这次因为是同一个“捷一号”作战计划的执行,而且目标也是同一个,所以这是同一场海战。
  又因为这场海战的规模实在太大,莱特湾海战在南北长达1 500海里,东西宽达1 000海里的范围内进行了四昼夜。决定主力舰队生死存亡的海战在历史上有过多次,从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拉沃利讷海战,经过拿破仑败北的特拉法加海战和日本战胜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对马海战,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日德兰海战为止,但这些海战不但战场的规模远远比不上莱特湾海战,而且它们全部都是平面战争,所有的战斗都在海平面上进行。而莱特湾海战则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立体海军存亡战。参加的舰只也是历史上类似海战所不能比的,日美两国共计有243艘主要作战舰艇参加了这次大海战。
  头脑简单得记不下那么多事情的美国人就只能化繁为简,干脆将这场海战分为四场或五场,也就是锡布延海战、苏里高海战、恩加诺海战和萨马岛海战,再加上一个神风突击队的自杀攻击战。
  在海军史和海战史上,莱特湾海战都是一场空前的海战,这场海战宣告了一支曾经是很强大的海军的彻底消失,而且这场海战在空间和时间的规模上,也远远超过了世界海战史上的所有海战。随着军队、兵器和作战方式的改变,基本上可以把莱特湾海战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海战”,以后还会不会有战争不好说,但可以肯定地说,以后再也不会有这种规模的海战了,所以这次海战将被人们永远地记忆下去。
  但是,和规模上的意义以及感情上的意义不同,这场海战在战略上的意义却不是那么重大,因为太平洋战争的胜负已经见了分晓,即便日本海军在这场海战中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场海战的结果对整个战争的走向还是不会发生任何影响。
  1945年10月,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到日本调查太平洋战争的作战,调查团里有一位29岁的海军少校詹姆斯?菲尔德。菲尔德少校是文学博士,哈佛大学历史学讲师,莱特湾海战时是第七舰队第七十七特遣舰队第四群护卫航母部队第三集团克里夫顿?斯普拉格少将手下的一名参谋。他到东京后传唤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大将、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第三舰队司令长官小泽治三郎中将、参谋长大林末雄少将、第二舰队司令长官栗田健男中将、参谋长小柳富次少将和其他所有能找到的有关司令人员和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