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自杀之谜-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H儆鸷κ欠竦贾伦陨保【鲇诘笔氯说男睦锍惺苣芰ΑW髡叩鞑榉⑾秩儆鸷σ鸬淖陨闭既孔陨笔录�4﹒7%,若加上“犯错误”一类,则占8﹒9%。(表6—1)
1、经济损失引起的自杀
经济因素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是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志,因此经济状况在人们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失去了经济保障,就无法维持必需的衣食住行。在当今商品经济意识深入人心的情况下,经济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一类负性生活事件,经济损失也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心理扭曲,行为失控,甚至直接引起自杀。首先,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引入,为致富开辟的广泛的前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一部分企业经营失败,甚至破产倒闭,使经营者、承包人陷入经济崩溃的局面。尽管有优越的社会制度为基本的生存需要提供保障,但还是进退维谷。自杀作为一种解脱和逃避债务的方式就可能被当事人所选择。其次犯罪行为,尤其是财欲型犯罪行为的客观存在和上升,威胁着人们的物质利益。盗窃、扒窃、抢劫、诈骗、敲诈等犯罪行为成为社会经济再分配的罪恶形式,威胁着人们的劳动所获。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突遭洗劫,痛不欲生,于是自杀。
经济损失引起的自杀,具有下述特点:
①男性居多。作者所调查到的自杀事件中,因经济损失而造成自杀的,男女之比为1:0﹒2,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生活中以男性为主,使男性在家庭经济问题上担负着主要的责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同样如此。
②农村居多。农村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和封闭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农民在经济问题上抱着根深蒂固的“独占”思想。长期以来的贫困状态又使他们过分依赖金钱,再加上易走极端的思维模式,当遭到经济损失的不幸事件,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天塌下来了”的感觉,“一家人怎么活呀?!不如死了干净!”巨大的损失使他们无力,或不愿再作命运的主宰,而以健壮之驱痛赴黄泉。
③经济损失往往与家庭纠纷混杂在一起。作者调查的一些案例,自杀者都是因遭受经济损失后回家又被家人埋怨而自杀。自杀者本想回家得到家人的安慰,谁知反被责骂,甚至造成家庭内部纷争四起的局面,只好绝望自杀。
2、荣誉损害引起的自杀
荣誉损害是人际关系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社会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联系空前扩大,人们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矛盾冲突都可以通过正当渠道加以解决。但是,有些人热衷于制造事端,他们或因某种原因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或捏造谎言、混淆视听,或在饭后茶余无所事事的时候,对别人评头论足,充当“谎言传播机”。这样一些有悖公德,不负责任的言行,很有可能形成流言泛滥的局面,使他人名誉扫地,精神上受到极大创伤。另有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病态心理需要或发泄私愤,不惜采取流氓行为对他们进行侮辱,在侵犯别人人身安全的同时,给受害人造成精神上的创伤,严重者就可能演化成轻生悲剧。例如,1987年4月某中学5名女生,因受流言蜚语中伤,企图集体自杀,并留下遗书,幸被及时发现,才未能造成悲剧。不负责的言行往往处于以下几种心理:⑴嫉妒;⑵猎奇;⑶好事;⑷无聊;⑸流氓泄欲。
荣誉损害引起的自杀,具有下述特点:
⑴自杀者以女性为多,男女之比1:1﹒6。因荣誉受损而自杀的人,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一旦荣誉受到玷污,就不惜以生命作代价加以维护,这与女性的心理,尤其是少女的心理是一致的。而且,由于女性的脆弱性,当荣誉受到玷污时,心理上则无法承受,容易走极端。
⑵因荣誉受害而自杀,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不善于利用社会力量来恢复自己的荣誉,而纯洁的灵魂里又容不得一粒沙子,实施自杀这种自毁行为,实质上包含着强烈的生存欲望,因此,自杀在这里被看成是一种呼救。
⑶自杀者多是出于洗刷,抗争或呼助性动机而轻生,即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抵抗外界对自己名誉的诋毁,争取社会同情。
⑷“犯错误”导致自杀的,自杀者多出于赎罪心理而自杀——即所谓内疚性自杀。例如日本传统的剖腹,就是作为赎罪的一种仪式而进行的。也有犯错误后受批评,或批评过重,感到委屈而赌气自杀。这在儿童的自杀行为中比较常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三>;
〈三〉厌世引起的自杀
几乎所有的自杀都有厌世的心理。这种与人之生存本能背道而驰的特殊心理现象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企图解释这一现象。弗洛伊德提出的“死本能”学说具有较大影响。弗氏认为:人类在具有天赋的生存本能的同时,也带有自我破坏的倾向,生本能(原始的创造与建设的冲动)与死本能(原始的破坏冲动)处于相抗衡的状态。在一般情况下,生本能居于支配地位,因此人类的大部分在为生活而奋斗;一旦死本能战胜生本能时,就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自杀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自杀行为必得结合种种内在的心理与外在环境的因素才可能发生。
厌世情绪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差外,诸多的外界因素如爱情受挫,事业不顺,家庭不睦亲人离去带来的孤独,病魔长期缠身,社会不良思潮造成的精神颓废等,都可能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厌世与其他内在的或外在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激发的结果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厌世情绪也可以直接导致自杀的发生。作者的资料表明,厌世引起的自杀占总数的6﹒8%。此类自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久病不愈厌世和精神颓废厌世。
1、久病不愈厌世引起自杀
威胁人类生存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自然界的恶劣环境,二是自身的疾病(战争、犯罪等社会因素除外)。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已经不断地战胜了许多这样的因素,科学发展到今天,许多病魔对人类的生命已不再构成威胁,但有一些顽症至今仍在肆虐,每年仍有许多人被疾病夺取生命。由于自身的康复能力和医疗水平等条件的限制,有很大一部分人终日病魔缠身,久治不愈,由此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认为与其活着受苦,不如早些死了。这是厌世情绪产生的根源,也是久病厌世导致自杀的根本原因。
久病不愈产生厌世情绪而导致自杀的现象相当普通,据四川省1986年的资料,在所有的自杀者中,久病厌世自杀者占的比例,城市为27﹒8%,农村为15﹒8%,平均为17﹒7%,居各类自杀诱因的第二位,仅次于家庭纠纷。
久病厌世自杀常见于老年人。据作者的调查资料,此类自杀51~60岁者占,61~70岁者占38﹒4%,71~80岁者占15﹒4%,81岁以上者占11﹒5%,其他年龄阶段仅占15﹒5%。其原因是老年人的体质一般较弱,患病的机会多,而治愈的可能相对较小,长期患病也有可能造成心理病态,如小气,孤僻,悲观等,病魔缠身的痛苦也可能使他们难以忍受。治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给亲人造成的麻烦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内疚感,因而较易萌生厌世情绪,甚至直接引起自杀。
久病厌世自杀的心理基础是悲观绝望。自杀者长期染病,因而看不到康复的希望;与过去的健康比较,由于对比心理的作用,又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反差”,感到已被生活和世界抛弃,就象一个被判死刑的人,只等赴黄泉报到了,因此其自杀动机多是绝望性的。也有因无法忍受疾病痛苦的折磨而施行逃避性自杀的。
久病厌世自杀男性占绝大多数。作者的资料表明此类自杀死亡男女之比1:0﹒0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尚不清楚,但从男女的生理差异来看,女性的生存力与耐受力均比男性为强。另外,也可能会有这种因素,即男性长期在社会、家庭中充当着主要角色,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特权,一旦身染重病这种特权就丧失殆尽,这对男性的心理打击是相当沉重的,少数意志薄弱者可能因承受不起这种打击而自杀。
与自杀现象春季多发的一般特点不同,久病厌世自杀多发生于冬季,其原因可能与冬季气候恶劣,容易使一些老年人病情加重有关。
对于青壮年来说,自杀者多是不幸身患绝症之人。不必将他们的自杀行为与意志薄弱生硬地联系在一起,对于任何人来说,盛年染上绝症都是极为不幸的,但毕竟自杀是一种悲剧的结果。
2、精神颓废厌世引起的自杀
厌世情绪的产生,决不是仅由疾病所致,事实上,有许多身体健壮的人也被这种不良的情绪夺去了生命,这就是所谓精神颓废厌世引起的自杀。在现代社会中,精神颓废而厌世自杀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精神颓废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病态,多见于愤世嫉俗者,或对生活失去目标、失去追求的人,尤其青年人为多,其产生有复杂的社会背景。战争年代少见,而多见于“和平盛世”。造成这种心理病态的原因多种多样 的,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例如,60年代由于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大批美国青年对这场不义之战感到不可理解而又无法躲避兵役,只好消极对抗。许多青年对生活失去信念,不思上进,产生出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极为颓废的所谓“嬉皮士”,自杀事件猛增。50年代,海明威笔下的所谓“迷惘的一代”,有许多青年人也由于颓废而自杀。富于戏剧性的是,善于描写“迷惘的一代”的著名作家海明威也系自杀身亡。
由一个历史时期向另一个时期转变的过程中,因精神颓废而自杀的人数也很多。例如,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美国士兵回到国内,看到一幅升平繁华的景象,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到无所适从而自杀。当时有一副著名的照片,题为《战争结束了》,照片中一个美国兵在灯光昏暗的酒吧中,手拿着酒杯发呆,背景是正在跳舞狂欢的人们。他在想什么呢?或许是刚从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归来看不惯眼前这幅歌舞升平的情景,或许是在怀念战争中丧失的战友,或许是在考虑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人们看了这张意味深长的照片,不免会想;明早晨在某个地方难保不会发现这位士兵的尸体。
精神颓废造成的自杀往往被其他自杀诱因所掩盖,因而无从统计具体数据。人们习惯于在自杀发生后再去探究常见的自杀诱因。但在他们的印象中却难以考虑到精神颓废也是其中一方面,除非有非常明显的迹象,但是,大量的自杀案件却证明这类原因导致的自杀普遍存在。例如美国马萨诸塞州威茅斯一所中学举行毕业典礼,一名17岁的毕业生走到讲台前边正准备象其他的学生一样领取毕业证书,出人意料的是,证书他没要,反而拔出一支手枪,说了一句话“这就是美国的世道”,然后开枪自杀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一>;
七、青少年自杀现象
〈一〉青少年自杀现象的严重性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