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我读孙子兵法 >

第49章

我读孙子兵法-第49章

小说: 我读孙子兵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对!再敬一杯送行酒!”众将官齐声高喊。

  孙坚开怀大笑:“刚才给董卓手下不知趣的兵将扫了我们的酒兴!现在补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曹操论战
曹操论战

  袁绍在仓亭被曹操大败后。去冀州养病,因为心情抑郁,终于得病身亡。

  临死前,他立小儿子袁尚为继承人,委任为大司马将军。曹操这时斗志昂扬。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袁氏兄弟,意图一举平定河北。曹军势如破竹地攻克黎阳,很快便兵临冀州城下。袁尚、袁谭、袁熙、高于等带领四路人马合力坚守,曹军攻打多次不能奏效。

  这时,曹操心中不快,谋士郭嘉说:“袁绍废除长子继承权,立小儿子为头儿,兄弟及各死党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急攻,他们会团结相救;我们缓攻,他们就会相互火并。还不如撤回军队到南面去进攻荆州刘表,等候他们袁氏兄弟之间的内江。他们内部发生事变,我们再一举而攻之,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平定河北。这个办法叫做‘隔岸观火’。”

  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留下贾诩守卫黎阳,曹洪守卫官渡,自率主力南征刘表去了。

  果然,曹操撤军不久。长子袁谭不服死去父亲袁绍的安排,同袁尚为争夺继承人位置动起刀枪,互相残杀。袁谭打不过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救。曹操再次出兵北进,杀死袁谭,打败袁熙、袁尚,很快占领河北。

  袁熙、袁尚被打败,又逃往辽东投奔了公孙康。夏侯惇等人对曹操劝道:“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臣服。今两袁前去,如虎添翼,是个后患。不如乘胜追击,占领辽东。”

  曹操笑道:“不必麻烦诸位将军了。几天后,公孙康自会送来两袁的头颅。”诸将都不相信。没过几天,公孙康果然献来了两袁的头颅。众人大惊,佩服曹操料事如神。曹操却说,“果然不出郭嘉所料!”

  原来,郭嘉前不久病死,死前曾写了封密信交给曹操,信中说:“两袁投奔公孙康,您切不要去进攻。因为公孙康一直忌怕袁家吞并辽东,二袁去投奔,他是心有疑虑的。如果丞相去进攻,公孙康就会借助二袁之力拼力抵抗,急切间攻不下来。如果暂时缓兵不动,公孙康与二袁必相火并,您就可以一举平定了。”

  大家见了郭嘉的亲笔信后,纷纷惊赞道:“这是又一次‘隔岸观火’!

  郭嘉真是天下奇才,可惜死得太早了。”曹操听了伤感不已。

第五节:兵形象水
第五节:兵形象水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笔者字面理解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用兵的规律就象流水,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作战的胜利,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敌人弱点。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制定不同的策略。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所以,用兵打仗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机动取胜,就叫做用兵如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所以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固定的常胜,四季轮流更替也没有不变的位置,白天有长有短,月亮也有圆缺。

  笔者感悟

  孙子阐述了“敌变我变”在重要性。

  用兵的规律就象流水一样: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而作战的取胜之道: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敌人弱点。

  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制定不同的策略。所以,用兵打仗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

  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固定的常胜,四季轮流更替也没有不变的位置,白天有长有短,月亮也有圆缺。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机动取胜的将帅,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对企业管理理念的认识,也符合认识论的规律。企业管理学也不是一朝一夕诞生的,它通过了漫长的摸索、认识、实践才走到今天的。

  西方管理学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对于世界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即便是今天已经发展成熟的企业管理学,在中国有些时候也起不到相应的作用,达不到相应的效果。还是一个国情问题,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囫囵吞枣似的运用这些学问。

  西方管理科学中有一个非常经典得理论――组织行为学。它在西方管理学中占有很重要得地位。但把它拿到中国来用就要注意了。可以说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科学中最直接研究人的一门科学,所以大家要小心,他们的研究对象虽然是人,但是是西方人。我们都知道,西方和东方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在思考方式、行为方式以及道德标准上有很大的不同,甚至相反。但并不是说全盘否定,必定人类还是有许多通性的。

  我们现在的企事业的高、中层领导们,不能只注重西方的管理科学,而忽略了中国的管理哲学。也就是说多看看西方的书,也要多想想中国的事。千万不要扔掉中国文化的起源。也许你觉得孔子、老子、孟子这些人的思想很迂腐,但别忘了,中国人的思想起源就在那里。所以要更好的了解中国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就要多听听圣人的话。当然其中也包括中庸之道,但别认为中庸就是没有原则。只不过是在有原则的前提下实现双赢而已。

  变与不变,以及何时变的问题。现在有无数新的思想浪潮在冲击着我们的大脑。思想变化的速度并不亚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管理企业采取不变的方式肯定是不行的。但顿悟还需渐修,渐修并不是说做事要拖拉。明白讲,准备工作要做细,也就是说把改革会遇到的问题和一些情况事先准备好,并提出解决方案。

汉武帝
汉武帝

  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王朝。但是,以秦帝国的版图之辽阔,不过是汉武帝时代版图的二分之一。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44年,如此大事武功,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执政。其时匈奴气焰嚣张,西域神秘莫测。

  汉武帝绝不能忍受乃父乃祖的“和亲外交”,忍气吞声,换取短暂和平。他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持久的雄心和野心,去征服,去开拓。

  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建元二年,前139),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希望借此形成反击匈奴的战略联盟,压缩匈奴的生存空间,实现对匈奴的战略包围。年仅18岁的帝王竟有如此眼光,历朝历皇,谁可比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千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原汉族政权力量延伸到了今天新疆以西。

  即位第八年(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第一次运筹帷幄征战匈奴,马邑之战失利。但是,短暂的失利,丝毫不能影响24岁天子的征战豪情,反而促使汉武帝破釜沉舟,毅然抛弃汉王朝施行近七十年的和亲国策,全力出击匈奴!变和平体制为战争体制,弃祖宗制度启现实制度。其间的勇气和魄力,令人叹为观止!

  汉武帝曾在一篇求贤《诏》中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篇踌躇满志、殷情恳切的求贤《诏》,收录在萧统《文选》中,千百年来,英雄传诵,志士吟咏。当年汉武帝以此“广延天下人才”,今日反观汉武帝一生功过,此语更是恰如其分!汉武帝之所以立下非常之功,皆因他就是非常之人!

  《史记&;#8226;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汉武帝曾打算亲自教霍去病兵法(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霍去病虽未学,但可见汉武帝深通兵法,这是他成为卓越的战略军事家的基础。

  论及汉武帝一朝的军事战役,人们往往言必称卫青、霍去病、李广,没有人注意到璀璨四射的将星、帅才背后,远在庙堂之上,那位足以与西方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相匹敌的最高统帅——汉武帝。

  当年,汉武帝决意改变祖制、对匈开战,韩安国、汲黯等前朝老臣,公孙弘、主父偃等当朝新锐,纷纷高唱反调。群臣应者寥寥,首战无功而返,年轻的总指挥却岿然不动。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汉武帝决心一改传统的被动防守的战略,而采取主动出击到大漠深处去打击匈奴的战略,此后,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对匈奴作战的三大重要战役,都由汉武帝亲自决策部署,选将调兵。至于具体的用兵时间、出兵地点、兵力部署、攻击方向,汉武帝都事无巨细,总揽无遗。

  与此同时,汉武帝又剑指东方、南方、东南方、东北方,使汉朝的势力到达今天西方的中亚,西南的云贵川,东北的黑吉辽,南方的海南与福建,勾勒出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马驿之围
马驿之围

  马邑之战是汉武帝发动的第一次对匈奴的作战,是一场典型的伏击战,但由于一个细节的疏忽,导致功败垂成。在汉朝以前的战国时有两次对匈奴作战的胜利,一是赵国的名将李牧,设计引诱匈奴深入境内,后围而歼之:另一次时秦国名将蒙恬率30万北击匈奴,而后修长城抵御之,可以看出主要以被动的防御为主,基本没有主动进攻。汉武帝发动的这次对匈奴的作战是类似李牧的诱敌深入,后围而歼之的模式,还是传统的作战模式。

  马邑之战是这样展开的:双重间谍商人聂壹告诉匈奴的大单于自己能做马邑的内应,让大单于带人来攻,里应外合。汉朝则拍派大军在马邑四周设伏,李广也参加这次战役。计划进行的很顺利,大单于果然带主力前来,到离马邑不远的地方,发现城外的牛羊无人看管,产生怀疑,后派人攻克一个据点,抓来俘虏审问,发现自己上当了,马上带人撤退。很多人为马邑之战的功败垂成而惋惜,而我的观点是真是马邑之战的功败垂成才早就了刘彻的武功,才涌现出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才有李广难封的典故,才有司马迁的史记。

  让我们假设马邑之战成功了,匈奴的主力被大部消灭,汉朝能得到一二十年的安宁,汉武帝就不会倾全国之力将注意力放在对匈奴作战上,汉武帝的武功将被费,就不再是武帝,更深远的影响是人们还会认为被动的防御是对付匈奴的有效办法,步兵仍是对匈奴作战的主力,强大的骑兵军团就不会发展起来,等到匈奴修养生息后再对汉朝进行报复时,汉朝将为马邑之战付出更大的代价,因为马邑之战的胜利将使汉朝浪费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