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孙子兵法-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函一封。”关羽拆开公函一看,里面尽是卑躬屈膝企求蜀吴两家永结同心的话,不由得仰天大笑。等使者返回,关羽即调出荆州精兵,帮助攻取樊城。
陆逊探听到关羽果然调出荆州主力,便派人通知孙权。孙权大喜,立即召见吕蒙,命他为大都督,节制江吴各路兵马,并率军3 万前行。吕蒙挑选大船80余只,让水性好的士兵扮作白衣商人,在船上摇橹,却令精兵全部匿藏在船舱内,昼夜兼行,溯江而上,直抵北岸。
江边烽火台守军盘问,白衣商人答道:“我们是客商,因江中遇风,到此暂避。”并将财物送与守台士兵。守军相信,便让他们泊船于岸边。到了晚上二更天,东吴商船内精兵齐出,将沿江烽火台守军尽行活捉,不叫一个逃脱。吕蒙驱兵直进,进抵荆州城下,又用重赏诱使被俘的烽火台守军叫开城门。城上守军见是自家人,便打开城门。守台军兵拥入,举火为号,吕蒙大军一拥而入,夺取了荆州。
关羽恃才傲物瞧不起陆逊,却恰恰中了陆逊的骄兵之计,放松了荆州的防守。“黄牙小子”陆逊却白衣渡江奇袭荆州,正如孙子所说:“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大意失荆州的关羽不得不败走麦城。
第四节:形兵之极
第四节:形兵之极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笔者字面理解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我认为,越国兵力虽多,也不是不能战胜的!
故曰:胜可为也。
所以说:战争胜利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敌虽众,可使无斗。
敌军虽多,可以运筹得让他不于我交战。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所以要认真筹算,来分析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和得失;要通过挑动敌人,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要通过佯动示形,来试探敌人生死命脉的所在;要通过小型交锋,来了解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所以,治理军队的最高境界,是把军队调理得变化无穷;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看不出形迹,即使是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了底细,老谋深算的敌人也想不出对策。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运用战术,即使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仍然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人们只能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办法,但却无从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办法出奇制胜的。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所以每一次胜利,都不能简单的重复,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笔者感悟
所谓“军形”就是展现给世人军队的情形。孙子阐述了最高境界的“军形”是变化无穷的。
孙子在吴国时,吴国与越国为敌,两国时有交兵,孙子在分析越过的军队时说:“越过的兵力虽多,也不是不能战胜的!”
孙子认为:战争胜利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理由如下。
敌军虽多,可以运筹得让他不于我交战(前面的文章已经详细阐述)。
在战前运筹谋略的时候,要想办法刺探出敌军的真实情况,要分析出敌军的作战计划。如何才能做到呢?
要通过不断挑动敌人,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要通过佯动来麻痹敌人、调动敌人,从而试探出事关敌人生死命脉的弱点所在;要通过小规模的交锋,来了解敌人排兵布阵的情况,从而了解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
善于治军的将帅,其治理军队的最高境界,是把军队调理得变化无穷。要做到,让敌人看不出我军的形迹,即使是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了底细,老谋深算的敌人也想不出对策。
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运用战术,即使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仍然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人们只能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办法,但却无从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办法出奇制胜的。所以每一次胜利,都不能简单的重复,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孙子说:“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企业已经完成了若干次洗牌,现在已经发展到竞争“服务”的阶段了,谁都知道服务的重要性,服务的深度却各有不同。
端庄大方的举止,彬彬有礼的风度,口若悬河的谈吐,不知疲惫的奔波,这种服务理念,路边小店里的“店小二”都可以做到,我给他取名为“店小二式服务”。这种服务最多得到别人平等的尊重,但决不会得到别人的赏识和敬佩!
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着想,别人最需要的恰恰是你能够提供的。提供一种雪中送炭式的服务,就能够得到别人的赏识和敬佩。这种主动进攻式的服务是一种高品位的服务,这就是“品位服务”。
如何才能实现高品位的服务呢?这就要求我们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员要做到:能识一点图、懂一点加工工艺、知一点安装工程、通一点市场、会一点电脑、谈及管理也不外行,如果再加上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话,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如此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呢?导师型领导和学习型企业就可以做到(我的其他文章中有详细阐述)。
是不是所有的业务员都能文武双拳呢?肯定不能!如何才能弥补他们的不足呢?“集体营销”和“合同评审”就可以弥补业务员的不足(后面的文章将有详细阐述)。有了这些知识和经验,再把团队成员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整合,团队出击在商业活动中总能够找到服务切入点,一旦服务体现出了品位,我们的企业形象就大大的提升了一步,遭受甲方“审判”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这就是竞争服务“品位”的奥妙所在。 txt小说上传分享
毛主席的空城计
毛主席的空城计
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指挥南线刘陈邓展开淮海大战的同时,又在谋划平津战役。
而毛主席在西柏坡唱的一场空城计,也预示着打平津战役蒋介石不会有好结果。
对于坐镇河北西柏坡指挥大决战的毛主席来说,傅作义是离得最近的敌人。决战期间,他们曾经有过一次有趣的直接交锋。
毛主席又有一盘好棋成竹在胸,蒋介石也打着如意算盘。
1948年冬,辽沈战役已经打响。就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军节节告败的时刻,华北“剿总”司令官傅作义率步骑5 个师,外加400 辆汽车的快速部队,从北平、保定南进,佯装增援被人民解放军围困于太原的阎锡山,企图偷袭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主席所在地西柏坡。
周恩来说过:“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蒋介石对这个“农村指挥所”恨之人骨,就像当年一意拿下延安那样,做梦也想捣毁它。蒋介石在北平圆恩寺行邪多次与傅作义商议,密谋偷袭方案。
蒋介石认为,东北野战军主力在辽西,华北解放军主力在太原、绥、察北以及冀东等地,而冀中一带兵力空虚,如果组织一支奇袭兵团,进击石家庄及其附近的中国共产党首脑机关所在地西柏坡,将会一夜之间扭转不利战局。即便未达到预期目的,也可打乱共产党的战略部署。
对于蒋介石的这一决策,傅作义口头上大加赞赏,心里却打着自己的算盘。这样做,既可解太原、绥远之危,又可借机拒绝派兵出关作战,还可树立自己的声望。但转念一想,共产党也不是好对付的,解放军一向神出鬼没,声东击西,搞不好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想到这里,他提出步骑兵联合行动,步兵从“中央军”中调,骑兵从他的部队中抽。
蒋介石听后,连称这是“锦囊妙计”!同时强调行动要注意两点:一是绝对保密,兵贵神速,出其不意;二是把爆破队带上,把石家庄的重要设施全部炸掉。
傅作义接受任务后,立即着手制定偷袭计划,物色人选,部署任务。
1948年10月下旬,他们认为机会来了,因为当时解放军在西柏坡附近的兵力很少,如果偷袭成功,可以刺激人心,冲淡东北惨败的阴影,用傅作义的话讲,就是“从危机中找转机”。
从北平到石家庄一带,解放军确无主力部队,敌我力量悬殊,情况十分危急。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几位领导人看了北平地下党组织冒着生命危险发来的十万火急的电报,心里不禁一怔,没想到蒋介石、傅作义会来这一手,立即来到作战室,聚集在军事地图前,一面在北平——琢县——保定——石家庄——西柏坡各点线上指划着,一面商讨对策,最后决定由周恩来具体负责处理兵力部署、下达命令等事宜。
周恩来迅速起草了给华北军区、华北第2 兵团并告第3 兵团的加急电报,指示他们迅速派兵坚守石家庄。随后他又指挥中央机关和后勤部门做好了转移准备,并调集正规军、地方部队协同民工破坏铁路公路,阻滞国民党部队的行动。
与此同时,毛主席采取了心理攻势,唱起了“空城计”。10月25日、26日,毛主席撰写了揭露蒋介石、傅作义军妄图偷袭石家庄、我军民准备迎击的两条消息,并分别发表于10月26日。28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新华社华北二十五电)确息:当解放军在华北和全国各战场连获巨大胜利之际,在北平的蒋匪介石和傅匪作义,妄想以突击石家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据前线消息:蒋傅匪首决定集中九十四军三个师及新二军两个师经保定向石家庄进袭,其中九十四军已在琢县定兴问地区开始出动。消息又称:该军配有汽车,并带有炸药,准备进行破坏。但是蒋傅匪首此种穷极无聊的举动是注定要失败的。华北党政军各首长正在号召人民动员起来,配合解放,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敢于冒险的匪军。
(新华社华北二十六日电)为了紧急动员一切力量,配合人民解放军歼灭可能向石家庄一带进扰的蒋傅匪军,此间党政军各首长已向保石线及其两侧各县发出命令,限于三日内动员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装,准备好一切可用的武器,以利作战,尤其注重打骑兵的方法。闻蒋傅两匪进扰石家庄一带的兵力,除九十四军外,尚有新骑四师及骑十二旅,并附属爆破队及汽车百余辆,企图捣毁我后方机关、仓库、工厂、学校、发电厂、建筑物。……此间首长们指示地方各界,切勿惊慌,只要大家事先有充分准备,就有办法避开其破坏,诱敌深入,聚而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