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 >

第22章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成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沿江东下,六路大军共二十余万人,水陆齐发,进军东吴。王浚水师,越瞿塘,过巫峡,一举击破丹阳城,活捉丹阳守将盛纪。进入西陵陕,舰船受阻于拦江的铁链和铁锥。王浚命水性好的士卒,撑数十个大木筏先行,将铁锥拔出,又命令士卒,将巨大的火炬安置船前,烧熔铁链。吴军原以为这些障碍足以阻止晋军,因此未曾派兵把守。晋军顺利地拆除水障,继续进军。在王浚进军的同时,杜预也出兵策应,派部将周旨率奇兵八百人,乘夜渡江,埋伏在乐乡。王浚军抵达乐乡,都督孙歆率军迎战,吴军大败。伏于城外的周旨军趁乱入城,孙歆被晋军所俘。杜预、王浚水陆大军合攻江陵,斩杀守将伍延。随即逼降武昌(今湖北鄂城)守将,胜利结束长江上游作战。
  吴主孙皓惊慌失措,派丞相张悌领精兵三万渡江御敌。军至牛渚,太守沈莹建议在此坚守,以防晋军水师。张悌不听,率全军渡江,寻找晋军决战。吴军在杨荷与王浑前锋张乔所率七千余人遭遇,张悌将其包围。张乔见寡不敌众随即诈降。吴军继续前进,至牌桥,与王浑主力遭遇。沈莹率五千精兵发起冲击,被晋军击退,沈莹阵亡。
  吴军后退,晋军乘势反击,张乔突然从背后杀来,吴军全线崩溃。副军师诸葛靓劝丞相张悌后撤伺机而动。张悌决意以身殉国。诸葛靓挥泪离去,不久,张悌为晋兵所杀。王浚水师抵达三山。吴主孙皓派游击将军张象率万余水军阻击,张象却率师投降。孙皓于是将全部军权交给陶浚,命他领兵迎敌。吴军将士此时纷纷逃走或者过江降晋。孙皓采用光禄勋薛宝、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策,同时分送降书给王浑、王浚、司马伷,想使三人争功以激起晋军内乱。王浑接到降书后,请王浚赴江北商议,王浚借口“风大,不能停泊”,扬帆直指建业。三月十五日,率八万水师进入建业。吴主孙皓被迫出降。
  晋军仅用两个月时间,就灭亡了割据江东五十七年之久的孙吴政权。
   。。

第六章  智将务食于敌
在战争中,如何解决军队的粮草及其他消耗同样是制胜的关键。孙子说:“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就是以战养战,消耗敌人的给养。在战争中未必都能“务食于敌”,但是若能消耗敌人的给养,同样是对敌人的巨大打击。诸葛亮草船借箭和周亚夫断敌粮通的做法,都不失为“食于敌”的经典。
  周亚夫决战,断敌粮道
  汉景帝即位不久,吴王刘濞勾结早已蓄谋叛乱的六位诸侯王,统率二十万大军,一路杀向京城。汉景帝任命太尉周亚夫为前军统帅,进行平叛。
  周亚夫情知战事危险,只带了少数亲兵,驾着快马轻车,匆匆向洛阳赶去。行至灞上,周亚夫得到密报:刘濞收买了许多刺客,在自京城至洛阳的崤渑之间设下了埋伏,准备袭杀朝廷派往前线的大将。
  周亚夫果断避开崤渑险地,绕道平安到达洛阳。又进兵睢阳,占领了睢阳以北的昌邑城,深挖沟,高筑墙,断绝了刘濞北进的道路。随后,又攻占淮泗口,断绝了刘濞的粮道。
  刘濞的军队北进受阻之后,便掉头倾全力攻打睢阳城。但睢阳城非常坚固,而且城内有充足的粮食和武器。守将刘武得到了周亚夫的配合,率汉军拼死守城,刘濞在睢阳城下连遭挫败后,又转而去攻打昌邑,以求一战。
  周亚夫为了消耗刘濞的给养,坚守壁垒,拒不出战,刘濞无可奈何。
  旷日持久,刘濞因粮道被断,军需粮草紧张,军心动摇,不禁恐慌。他调集全部精锐,孤注一掷,向周亚夫坚守的壁垒发起了大规模的强攻,战斗异常激烈。
  刘濞在强攻中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略,他表面上是以大批部队进攻汉军壁垒的东南角,实际上将最精锐的军队埋伏下来准备攻击壁垒的西北角。但是,周亚夫识破了刘濞的计策,当坚守东南角的汉军连连告急请派援兵时,周亚夫不但不增兵东南角,反而把自己的主力调到西北角。果然,刘濞在金鼓齐鸣之中,突然一摆令旗,倾其精税,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壁垒西北角发起猛攻,而且一次比一次猛烈。
  激战从白天一直打到夜晚,刘濞的军队在壁垒前损失惨重,士气丧失殆尽,加之粮食已经耗尽,只好撤退。周亚夫岂肯放过这一大好时机,乘胜追击,他命令部队发起冲锋,叛军一败涂地。刘濞见大势已去,带着儿子和几千亲兵逃往江南,不久就被东越国王所杀。周亚夫乘胜进兵,扫平其余六国。楚王、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和赵王先后自杀身亡,“七国之乱”平息。
  周亚夫作战之初,首先抓住了制胜的关键,切断敌军的后路及粮草,再消耗它的锐气,运用战术得当,因此获得大胜。
  诸葛亮取箭,务食于敌
  曹操平定北方以后,进军东吴,企图一统天下。孙权和逃到荆州的刘备联合起来,结成联军,共同抵抗曹操。曹操大军南下,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在赤壁和东吴大将周瑜隔江对峙。
  刘备派诸葛亮到东吴营中,谋划军事。周瑜见诸葛亮多谋,认为必为日后大患,一直想找借口杀掉诸葛亮。周瑜虚情假意地派人找诸葛亮商议对策。周瑜问诸葛亮,两军水战,最宜用何种兵器。诸葛亮不假思索地答道:“箭。”于是,周瑜就乘机让诸葛亮十天时间造十万支箭。按照当时的制作程序,十万支箭不分昼夜,不停地干,十天也不一定能完成。而诸葛亮却微微一笑道:“何必十天,三天就足够了。”周瑜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诸葛亮又说了一遍,他才相信。周瑜大喜,以为终于找到了一个除掉诸葛亮的机会。周瑜半真半假地说道:“军中无戏言。”诸葛亮当即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弄不来十万支箭,他愿受军法处置。
  立完军令状的第一天,诸葛亮大摆酒宴,仍丝毫不见有造箭的迹象。第二天,仍大摆宴席,仍丝毫不见有造箭的迹象。东吴将军鲁肃很替诸葛亮着急,偷偷地去拜访了他。诸葛亮请鲁肃准备几十只船,每只船上都扎满稻草人。同时,还要求船上多备些锣鼓。鲁肃虽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但也满口答应了。
  第三天,大雾弥漫,江面上雾蒙蒙的,什么也看不清。诸葛亮一大早就出发了,命令士兵驾船朝曹军水寨驶去。快到水寨的时候,诸葛亮命令士兵们大声擂鼓呐喊。顿时鼓声震天,喊杀声一片。由于大雾,曹军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战。他们以为是东吴水军前来偷袭,拼命地向船上射箭,想把东吴的船给赶回去。船逼得越近,他们的箭射得就越急越密。船上的稻草人身上射满了密密麻麻的箭。等天大亮,雾快散去的时候,曹军才看清虚实,准备追击时,诸葛亮已下令返航了。由于船只顺风顺水,一去千里,曹军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满载箭支的船扬长而去。诸葛亮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十万支箭,为以后对曹军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七章  伐谋伐交(1)
“伐谋”就是打破敌人的战略企图,在战略上战胜敌人;“伐交”就是在外交上争取盟友、孤立和战胜敌人。这两者都超越了一般军事行动而属于政治战略的范畴。伐兵和攻城则纯属军事行动。孙子认为必须尽量争取“不战而胜”的最佳结局,而竭力避免顿兵坚城、久攻不下、伤亡惨重的灾难性后果。
  退避三舍,城濮大战
  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诸侯国争霸中原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之初,楚国的实力强于晋国,而且楚国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城濮之战以楚国出兵攻宋,宋成公派人来晋求救为引子展开。但晋国并不靠近宋国,远道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形势于晋不利。但是,晋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运用谋略争取了齐、秦两个大国的援助,取得了“伐交”“伐谋”方面的优势,最终击败了楚军,争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城濮之战中晋军的胜利,不是胜在实力,而是胜在谋略。
  春秋时期,地处江汉之间的楚国日益强盛,它控制了西南和东面的许多小国和部落。在楚文王时期,楚国开始北上向黄河流域发展,攻占了申、息、邓等地,并使蔡国屈服。楚成王时期,齐国崛起,齐桓公称霸中原,遏制了楚国向北扩张。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霸业衰落,楚国乘势向黄河流域扩展,控制了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小国。公元前638年,楚军在泓水之战中打败了宋襄公,开始向中原发展,期望成就霸业。
  正当楚国图谋中原霸业时,在今天的山西西南的晋国也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称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和外交活动,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文公即位之时,周襄王遭到宗族叔带勾结狄人的攻击,王位被夺。文公及时抓住了这个“尊王”的好机会,平定了周室的内乱,护送周襄王回到洛邑。襄王以文公勤王有功,便赐以阳樊、温、原等地。晋文公遂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经营这一对争霸中原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由于晋文公抓住了“尊王”这块招牌,在诸侯中的地位大为提高。晋国势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楚国的警惕。楚国急于遏制晋国的发展,而晋国要想夺取中原霸权,就非同楚国较量不可。因此,晋、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莒、卫两国结盟,几次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而宋国因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击败,襄公受伤而死,不甘心对楚国屈服,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投靠了晋国。楚国为了保持其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借以制止晋国向南扩展。晋国也正好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这样,晋楚两国的军事交锋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等多国军队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宋国的司马公孙固到晋国告急求援。于是晋文公和群臣商量是否出兵及如何救宋。大夫先轸力劝晋文公出兵救宋,他认为,救宋既能够“取威定霸”,又报答了以前晋文公流亡到宋国时,宋君赠送车马的恩惠。但是宋国不靠近晋国,劳师远征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而且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恐怕无法取胜。狐偃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晋文公先攻曹、卫两国,那时楚国必定移兵相救,那样宋之围便可解除。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尽管如此,晋国感到真正的敌人是楚,要对付如此强大的敌人,必须进行较充分的准备。晋国按照大国的标准,扩充了军队,任命了一批比较优秀的贵族官吏出任军队的将领。

第七章  伐谋伐交(2)
公元前632年一月,晋文公把军队集中在晋国和卫国的边境上,借口当年曹共公侮辱他,要求假道卫国进攻曹国,遭到卫国拒绝。晋文公迅速把军队调回,绕道从现河南汲县南黄河渡口渡河,出其不意地直捣卫境,先后攻占了五鹿及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