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警花闯三国-第5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文说道:“其实也很正常,古之神兵,如干将、莫邪,皆是青铜所铸。这些兵器能够做到与霸刀一样锋利,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刘欣点了点头,说道:“好像也有些道理。你们回去以后辛苦一下,务必提高霸刀的威力。一件好的兵器就是将士们的第二生命,研究院在这方面还要多下点功夫才是。”
马钧、孔文一齐拱手告退。忽然,亲卫来报,张昭先生从江南来了。张昭现在官居扬州刺史,不仅负责建业城的修建,而且掌管着江南诸郡的蚕桑、水稻、茶叶生产。
身为扬州刺史,没有刘欣的允许,张昭是不敢擅离职守的。他这一次前来襄阳,就是奉了刘欣的命令押运茶叶来了。现在江南一境,山贼水匪早就已经销声匿迹,押运货物这种事情,随便派几个属下、调一队兵马就可以了。但是茶叶不同于其他货物,对于刘欣来说太重要了。
去年分设匈奴五部的时候,刘欣就曾经答应过呼厨泉等人,要给他们一些重要物资的专卖权,其中就包括茶叶。现在,盐铁布匹等草原上急需的物资都已经交由呼厨泉、赤乌勒等人进行专卖了,唯独茶叶的专营没能兑现。这倒不是因为刘欣出尔反尔,而是江南的茶场去年才开始建设,产量屈指可数,连大汉境内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更不要说远销草原了。
第687章下基层锻炼
草原上的汉子虽然举止粗野,但也颇守信义。当初刘欣能够收服他们,除了强大的武力以外,答应提供茶叶给他们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去年没有能够兑现承诺,今年如果再拿不出茶叶的话,刘欣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地位恐怕就要直线下降了。今年的这批茶叶绝对不能有失,所以刘欣特别强调,需要由张昭亲自押运。
其实一路上,安全是不用担心的,否则刘欣也不会让张昭负责押运,而会选派一名能征惯战的武将。江南多雨、气候潮湿,这才是运输茶叶的大敌。只要淋了雨,再好的茶叶也将变得一文不值。张昭颇识天文地理,这一路上也是费尽了心思,使出十八般武艺,方才保得茶叶顺利抵达襄阳。
刘欣看完张昭呈上的清单,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去年茶叶的出产不过百斤,今年就能够达到三千斤,已经是个不小的进步了。”
张昭拱手说道:“可惜,这里面有一大半是低劣的叶茶。”
刘欣摆了摆手,说道:“草原上那些匈奴人购买茶叶是用来煮奶茶的,叶茶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错了,如果真把芽茶提供给他们,那才是暴殄天物呢。”
茶叶还是在刘欣的提议下生产出来的,自然没有那么多品种,只是简单地分为芽茶和叶茶。顾名思义,芽茶就是从茶树上采摘下的嫩茶,叶茶则是已经长成的大叶子。不过,无论芽茶还是叶茶,加工的工艺都是一样的,不要说匈奴人,就是普通的大汉百姓,也只有富裕人家才能够喝上叶茶。
尽管经过了一年的努力,茶叶的产量仍然很低,尚不足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这次张昭前来襄阳,把今年出产的所有茶叶都带了过来,就连他自己都没敢留下一两。
听说匈奴人购买茶叶是和羊奶或者马奶一起煮来喝的,不由大呼惋惜,连声说道:“那些匈奴人真是糟蹋了好东西,主公不会要将叶茶都卖给他们吧。”
刘欣笑着说道:“物以稀为贵,我怎么能将叶茶全部卖给他们呢?这样吧,一千斤芽茶按照官员品级进行配售,一千斤叶茶卖往草原各部,还有一千斤叶茶作为官府专营商品,销往西域诸国……”
正说话间,刘欣看到大厅门外有个娇小的身影一闪而过,他眼力甚好,认出是蔡珏房里的一个小丫鬟,不由挥了挥手,说道:“子布,这些茶叶是你辛辛苦苦运过来的,如何分配就由你看着办吧。记得从我那一份里拿一些送给庐江郡的桥玄桥员外。”
桥玄前几天刚到襄阳的时候,就向刘欣抱怨过,他喝不到最好的茶叶。其实,桥玄不仅喝不到最好的茶,就连普通的茶他都喝不到,因为市面上根本就没有茶叶出售,他过去喝的茶,还是刘欣在庐江的时候送给他的。
张昭并不知道刘欣探访寻找“二桥”的往事,但他却知道刘欣任命了一个民间监督员,专门负责监督各级官吏,而这个民间监督员正庐江郡的桥玄。说实话,张昭还是很佩服桥玄的,在他的监督之下,庐江郡上自太守,下至胥吏,一个个履行职责都是兢兢业业,庐江城的发展也比其他地方要快上许多,这里面多少也有桥玄的一份功劳。
听说刘欣要送茶叶给桥玄,说明刘欣对桥玄的成绩还是十分肯定的。张昭自然是满口应诺,拱手告退。
刘欣等张昭走了以后,自己也踱出大厅,却不见了那个小丫鬟的人影。州牧府里的规矩甚严,那个小丫鬟是蔡珏身边的人,按道理是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现在这个小丫鬟出现在了这里,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蔡珏有事要和自己说。
蔡珏大多数时间都在府里照顾着那一双儿女,再就是偶尔查看一下那几间店铺的账目,从来不会主动过问政事。但她毕竟是襄阳蔡家的人,一点不关心家族的事情好像也说不过去,她派丫鬟到这里来一定有什么事情。
刘欣忽然想起蔡和来了。蔡和是蔡珏最小的弟弟,襄阳书院的第一届学生,去年出使西域的效果还是让刘欣十分满意的。刘欣也曾经答应过给蔡和安排一个合适的官职,只是最近没有太多的事情,刘欣也乐得轻闲,整日在家中陪着妻妾儿女,竟然把蔡和的事情给忘记了。
不用说,蔡珏派丫鬟到这里来,一定是想问问自己对蔡和的安排。至于蔡珏前些日子为什么没有问,而今天派人来问,想必是这几天蔡家有人托过话了吧。
刘欣以为自己已经想到了问题的症结,不由笑了起来,连声吩咐道:“来人,速去请田丰大人过来一下。”
既然要给蔡和安排一个官职,刘欣就准备搞得正式一些。而田丰是吏部尚书,通过他安排的官职才算得上正式。这既是对蔡和的认可,也是对蔡珏的一个交代。
田丰和沮授一样,都是在冀州时就跟随在刘欣身边的老人,他们的才学或许不及郭嘉、程昱等人,但他们的忠诚度却勿庸置疑,也最得刘欣的信任。不过,由于沮授执掌着幻影秘谍,因此他与刘欣接触的机会更多一些,而田丰就很少有机会蒙刘欣单独召见。
听到刘欣派人相请,田丰吃了一惊,以为出了什么大事,连衣服都来不及换,就穿着家居的常服匆匆跑了过来。
刘欣不由笑道:“元皓,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用着急,来,先坐下喝口茶。”
田丰这才发现自己的异样,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在刘欣对面坐了下来,喝了两口茶,定了定心神,这才问道:“不知主公召属下前来,有何事吩咐?”
刘欣颔首道:“襄阳书院创办已有十年,第一届五十名学生今年便将毕业,不知道对他们的安排,你可有打算?”
襄阳书院创办的初衷,就是为了替大汉培养人才,书院的学生除非自己不愿意,否则毕业以后都是要入朝为官的。田丰是吏部尚书,掌管着天下官员的任免,自然早有准备。
听到刘欣问起这件事,田丰想了想,拱手说道:“学生们在书院虽然小有所成,但实践不足。属下以为,当令他们先由小事做起,可将他们分往中县,担任县丞或者缉捕使臣,待一年以后进行考评,方可委以重任。”
刘欣点了点头,说道:“此法虽然稳妥,但是你想过没有,长安城马上就要修建完成了,到时候六部都将迁往长安,六部的机构也将充实完善,需要大量的人手,放着这些书院的学生不用,难道还要去其他地方招揽人才不成?”
大汉过去选拔人才,采用的是乡里举荐制度,而且能够获得举荐的大都是士族子弟。刘欣设立书院之初,就采取了士族学生和寒门学生各一半的政策,目的就是为了在朝廷官员当中注入新鲜血液,避免士族一家独大的局面。
为了防止引起天下士族世家的反弹,这些打算现在还是高度机密。不过,这些机密倒是不需要瞒着沮授、田丰二人的。因此,听了刘欣的话,田丰已经大体明白了刘欣的意思,不由欠身说道:“若是如此,属下以为,可以将这些学生安排进六部各司衙门。”
未来的大汉朝堂,将再也没有三公九卿的位置。当然了,像杨彪、黄琬这些选择坚定地投靠刘欣的前朝旧臣,他们的官位还是得以保留的,只是没有实权罢了。换言之,从今往后,三公九卿只剩下议政的资格,没有执政的权力了。代之而起的朝廷中枢,将是刘欣在襄阳重新设立的内阁和六部。因此,田丰才会对进入六部的人选慎之又慎。六部中的这些官员就相当于过去的三公九卿,让刚刚走出书院的学生担些要职,如果不是刘欣特意点明,田丰还真的不敢拿这个主意。
谁知,刘欣却摆了摆手,说道:“这倒不必。只是正当用人之际,如果让这些学生从县里做起,起点未免太低,要想担负重任,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刘某的意思,可以将他们分配到条件比较好的郡府,担任郡丞或者长史,若是通晓武艺兵法的,也可以去地方军中担任一名校尉。等半年以后,如果可堪大用,就调入六部任职吧。”
刘欣这样安排也是无奈之举。无论内阁还是六部,现在还只是个空架子,内阁的几位大学士和六部尚书们,现在都只是履行了一个谋士的职责。但是等到迁都长安以后,一切都应当走向正规,六部机构也必须尽快充实起来。
现在,长安城里的六部衙门都已经建好了,需要补充的无非是里面的人员。书吏、杂役多的是,最缺的反而是六部的侍郎以及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员。如果在太平时节,这些人完全可以从各郡县抽调。但是天下尚未平定,郡县作为大汉王朝的根基,保持相对稳定是十分必须的,那里的官吏刘欣是不会轻易调动的,至少暂时还不能调动他们,所以,这批襄阳书院的学生就成了最佳人选。
其实,刘欣的安排与田丰并不矛盾,都是让这批学生先下基层锻炼一段时间,然后再委以重任。但是刘欣安排的起点更高一些,锻炼的周期也更短一些。
田丰微一愣神,很快便明白了刘欣的意思,赶紧拱了拱手,说道:“属下这就去安排。”
刘欣点了点头,忽然又问道:“元皓,蔡和你打算如何安排?”
第688章委任状
蔡和是刘欣的小舅子,这一点田丰自然是清楚的,既然刘欣突然问起蔡和的安置问睿谔锓峥磥恚匀皇且圆毯图右蕴厥庹展肆耍还跣滥芄环判牡厝锰锓嶂凑评舨浚褪窍嘈潘κ鹿话ⅰ
田丰想了一想,拱手说道:“启禀主公,蔡和与其他学生既然同样出自襄阳书院,就应该一视同仁,属下以为,可以暂时委以郡丞之职,不过,蔡家乃是襄阳望族,蔡和又是德珪的弟弟,为避嫌疑,可令他去往外郡任职!”
若是别人安排,或许为了取悦刘欣,就会将蔡和安排在襄阳任一名郡丞或者长史,毕竟襄阳是蔡和的家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