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征战历程 >

第113章

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征战历程-第113章

小说: 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征战历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奖N勒剑猛旁谡蕉分新沤ㄕ焦Γ艿阶懿考谓薄�
在解放战争中,唐青山同志所在部队于1946年9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一纵队一师一团,他率领该团在纵队的统一指挥下,曾三下江南,战斗的足迹遍布吉黑大地的松花江畔。在1947年1月的张麻子沟伏击战中,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敌人伤亡惨重,在雪地上到处乱窜。在追歼残敌时,唐青山同志身先士卒,在身边只有一名通信员和一名警卫员的情况下,截住几名逃敌的去路东篱击毙。这一仗,敌人无一漏网,被全部歼灭。在1947的夏季攻势里,唐青山同志率领他的第一团,担任四平攻坚战的正面突破任务,经过一夜激战,被敌人吹嘘为“固若金汤”的四平,大门被撬开了,全团从四平西南角的屠宰场方向撕开了一条口子,一举突破敌人苦心经营一年多的防御阵地,并经过三天的反复争夺较量,一步步向纵深渗透和发展。战后,一团的一营及另外四个连队被纵队授予英雄单位荣誉称号。
1947年8月,唐青山同志升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第一师副师长。第二年的4月,又调到二师任师长。这时,他同一位抗战末期参加革命的女同志吴玉清结了婚。同年秋,他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后,部队于1948年11月改编,唐青山任东北野战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三师副师长,并奉命先遣入关,参加了伟大的平津战役。在攻打天津的战争中,他和其他师领导一起指挥全师部队担任主攻任务,并于总攻时最先打开了突破口,受到上级的通令嘉奖。平津战役后,各路大军又挥师南下。唐青山同志参加了渡江战役,打过长江后,为追歼逃敌,剿灭残匪,又转战湘西。直捣广西,就这样,从东北一直打到大西南,其战斗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
1949年3月,唐青山同志接任一一三师师长,并被选为军党委委员。


六、壮心不已再立新功

  1950年,唐青山同志被调往武汉学习文化,同年底,入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由于文化基础差,他的学习生活紧张而艰苦。经过四年的刻苦努力,辛勤耕耘,他不仅完成了军校学员的学习任务,还兼任第一班的班主任,协助学院做了许多工作。毕业考试,他政治科目5分,军事科目4分,(当时考试时实行的是5分制)以良好成绩获得了大学本科毕业文凭毕业后,唐青山同志于1954年8月调到陆军第三十九军任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在任职期间,先后组织部队参加了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庄河海防实兵演习等多次重大的军事演习。在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1955年授衔时,唐青山同志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1年春,唐青山同志被任命为沈阳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1980年1月,任沈阳军区司令部顾问。
1981年8月,唐青山同志已古稀之年,组织上批准他离职休养。唐青山同志老伴贤良,儿孙满堂,本可以安享天伦之乐,渡过清闲舒适的幸福晚年,可他“壮心不已,不愿苟安”。在战争年代他先后6次受伤,是二等乙级残废;在和平时期,特别是70年代以来,又因胃癌、胆结石等多种疾病,先后动过9次手术,可谓伤残之身。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孜孜不倦的学习,不遗余力地为革命发挥余热。对一些重要的会议活动,凡需要他出席的,他都积极参加;需要他阅读的有关文件、材料,更是从不拉下。自1982年以来,还认真回忆,积极提供了一批党史材料,他在有关同志的协助下,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段整理成一篇篇回忆史料,先后撰写出《心向延安》、《回忆毛主席在延安‘抗大’三期的活动》、《回忆罗帅二三事》、《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印在心头的足迹》、《难忘的反‘蚕食’斗争》和《回顾四平攻坚战斗》等10篇。
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的那样:

老来病魔久缠身,
残体又添新刀痕;
蜡头不灭雄心在,                
愿将余辉献人民。 
 

5、一一五师在鲁南 

       作者 梁必业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妄图以武力吞并我国大好河山。在中华民族处于存亡绝续的紧要关头,我党于事变的第二天发表了庄严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极力压制爱国军队和人民的抗日积极性,推行其妥协退让政策,致使日军的铁蹄迅速踏进北平、天津等地。 
    平、津失陷后,日军又分兵向南进犯。徐州失守后,山东完全沦为敌人后方。留驻山东的日伪军,总数近五万人,主要是控制城市、重要港口及铁路交通线,还无力向广大城乡进攻。由于我党坚持抗日的主张影响之大,广大人民救亡图存的要求异常迫切,我党领导山东人民,纷纷发动武装起义,组建了人民抗日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于一九三八年底组成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是联结华北和华中的纽带,可以由此南下华中,北逼平津,且与晋察冀和太行山根据地成鼎足之势,对坚持敌后抗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为了迅速开展山东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毛主席在一九三八年十月间召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提出:“派兵去山东。”罗荣桓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央军委又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指示十八集团军部,命一一五师师部率三四三旅进入山东、淮北的新老黄河间,包括津浦铁路东、西,胶济铁路南、北的广大地区。当时任一一五师政委的罗荣桓和代理师长陈光同志,率领师部及六八六团于十二月由晋西出发,向山东挺进。一路上,我们在兄弟部队配合下痛歼日军,粉碎了敌人对泰(山)西的九路围攻,取得了梁山歼灭战的重大胜利。一九三九年五月开始,师部率领六八六团主力分批由泰西地区,东越津浦铁路,进入新泰、蒙阴、费县、泗水等县的边区。十月进入费县南部的抱犊崮山区,与由我党发动和领导的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会师。从此,我军打开了发展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 
    在此期间,一一五师的三四四旅和三四三旅的六八五团,则由军委和集总直接指挥,分别进入鲁豫及苏皖地区。萧华同志则率三四三旅一部于一九三八年九月进入冀鲁边地区。 
    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和教导大队一部,早在一九三七年冬平型关战斗后,由聂荣臻政委率领,在晋察冀根据地坚持抗战。 
 
 
      南下郯城、码头,是地方党组织和地方部队早已提出的任务。郯码平原是苏鲁边境上最富庶的地区,是联系山东和苏北、华中的枢纽。它控制沂、沭两条河流的中段,直接逼近陇海铁路。因此,南下郯码对于巩固以抱犊崮为中心的山区根据地,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具有重要意义。当时,郯码地区的形势相当复杂,日伪军为了在郯码一带站住脚跟,一面修筑临沂至郯城、郯城至码头两条公路,一面在郯城、码头、李家庄、傅庄、华岩寺等地设置据点,建立伪政权。这些据点多由伪兴亚救国军、伪保安队等占据。当地的国民党顽固派头子梁钟亭、阎丽天之流勾结敌伪,进攻我军,肆无忌惮地镇压人民抗日运动,致使人民群众苦难深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拯救受苦受难的民众,组织领导这一地区的抗日运动,一一五师抽调了部分主力,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向郯码进军。一九三九年十月,我军配合山东纵队的陇海南进支队攻克了临郯公路上的伪军据点李家庄,接着于十一月底又向破坏抗日工作、杀害我工作人员的顽固派所盘踞的码头镇进行反击。阵阵的寒风袭击着进行的队伍,队伍中有许多同志还没穿上面衣,有的虽然已经穿上了自己用羊毛絮成的棉袄,也只剩下挤在一起的几个羊毛球,根本不能御寒,但战士们抗日救国的热忱,打汉奸,解救老百姓的求战精神战胜了寒冷。经过急行军后,我们于拂晓渡过了沂河,一过河就是码头镇,先头部队以猛烈的炮火压住了敌人,机关炮吐着愤怒的火舌,地方武装在我军炮火的掩护下在已抄袭了敌人的侧翼,在我军的猛烈的打击下,敌人崩溃了,逃窜了。 
    我军占领了码头镇后,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叫工作,这时《鲁南时报》也油印出版了,民运工作干部配合地方党组织开展了群众工作,提出“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实行合理负担”,群众的抗日情绪十分高涨,“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情景到处可见,许多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加八路军 。许多知识青年参加了我军举办的“鲁迅艺术大队”。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燃起了抗日烽火,响起了抗日战歌。 
反动派是不甘心失败的。他们经过一番 处心积虑的策划之后,在一个夜晚,集结了大批武装,偷偷逼近码头的外围,有的竟进驻了码头镇和近邻的围寨,梦想一下子使我们全军覆灭。我们早就料到了敌人的阴谋,不仅师直机关和地方武装早已手持武器进入战斗岗位,迎战来犯之敌,而且一支援军从湖西横跨南阳湖,越过津浦路,也急行军赶到码头地区。这样,进攻我们的敌人,反被我军包围,除部分被我军歼灭外,大部分逃散了。这支援军,是我军六八五团一部所发展编成的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大队长梁兴初),他们赶到码头地区以前,于一九三九年二十五日在费(县)、滕(县)公路上之兑头沟伏击日军运输部队,全歼敌军六十余名。 
    一九四0年一月,我军一度攻克郯城,缴获了大量武器,武装了自己。 
    回忆当年活跃在反“扫荡”反投降斗争第一线的抗日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显示了不可战胜的力量。我曾记得,有一次当敌人以强大的兵力占领郯城码头后,曾动用了十二辆坦克和六辆汽车,在码头西北的层山周围十几里内,活动了一天一夜,妄图消灭我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但就在这一昼夜中,我抗日民主政权,发动广大民众,在公路上挖了许多纵横交错,又深又宽的“抗日沟”,破坏了桥梁,致使敌人的机动车辆进退无路,陷入困境。与此同时,我地方武装曾连续两次猛袭西哨、南哨等据点,攻克下了日伪盘踞的老巢。敌人恼羞成怒,先后五次疯狂地进攻庄坞,妄图摧毁当地的抗日民主政权,但在我地方武装的打击下,节节败退,我军缴获敌步枪四十余枝,毙伤敌伪二百余人。由于这些地方武装日夜活动在沂河两岸,不断打击敌人,迫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在党和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下,郯码地区相继成立了各级行政委员会,民主选出了在斗争中经过考验的区长、乡长,先后成立了几百个农民救国会和青年抗日先锋队。在码头、层山、涌泉等战斗中,农救会和青年抗日先锋队有力地配合了我军作战,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抗日先锋队员,他们以无比的坚强和勇敢,出现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 
      在地方政权和我一一五师驻鲁南部队的协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