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真假共和 >

第23章

真假共和-第23章

小说: 真假共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怠3痰氯拥秸佩雷吹脑揽绫ǎ⒓椿馗丛揽胨灰偶薄K嫠咴揽夯菩嗽谀暇┎⒚挥谢〉乃枷耄Υαη笫账酰⒉还钩赏玻Ω貌扇∥韧椎陌旆ɡ赐骋唤盏恼帧A羰刂拔癖纠淳褪窃菔钡模�3个月不结束,5个月也就结束了,何必着急?我自己在南京时就劝黄兴留任,希望蒋次长到南京时,不要谈交接的事。如果黄兴立即交卸,现在根本就没有准备好,太急促了,不适合目前的形势。希望蒋次长到南京后声明,这次到南京来是安抚军队,帮助黄兴处理军务的,并不是来办交接的。黄兴和蒋作宾关系很好,这样一方面在实际上促进留守府的结束工作,一方面也可以让军队放心,不再胡乱猜疑。两三个月后,一切都安排好了,问题的解决是有绝对把握的。
  程德全的着力点完全在平稳过渡,正确地把握了留守府及其部下的脉搏,因而胸有成竹。他接到袁世凯电报的时候,已经不在南京,因为不断接到苏州军队不稳定的情报,不得不于5月19日回到苏州坐镇,部署应付事变。
  当时,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孙中山、黄兴都对袁世凯表示信任,在政治上趋向消极。但南方的许多同盟会员,仍对袁世凯抱有戒心,希望整军备战。黄兴提出辞职后,一批同盟会员强烈反对黄兴辞职,他们担心影响同盟会在江苏的政治地位。沪军都督陈其美曾亲自到南京劝阻黄兴,也曾同蒋作宾、李书城到苏州和程德全商量劝留黄兴。上海在前清并非军事要地,除租界外,在行政上只是一个县级单位,不可能长留一个都督的位置。 黄兴辞职后,陈其美的处境必然非常困难,他一方面公开活动黄兴留任,同时也在密谋策划推倒程德全自任江苏都督。
  本来,苏州的反正,就是由上海方面策动的,驻在苏州的一些军队,也和陈其美保持着联系。辛亥革命时,同盟会员柳成烈、朱葆诚等组织有先锋营,朱任团长兼第二营营长。柳一度到山东活动后回到苏州,住在蒯际唐、蒯佐同兄弟家里。黄兴行将辞职,形势大变,苏州的这批革命党人就秘密组织洗程会,准备由陈其美从上海预备一批军火,用小轮装运到苏州后,由四十六标配合先锋营发难,驱逐程德全,举陈其美任江苏都督。所谓军队不稳的情报,就是由此而来。
  5月30日,江苏籍参议员杨廷栋从北京给程德全发来密电,建议说,黄兴的留守府如果取消,中央准备让王芝祥来接统军队,但王仍然是同盟会的人,不如让庄思缄(蕴宽)担任,熊希龄准备给予确实的财政支持,他就能顺利掌握了。同时,杨告诉程德全一个重要情报,陈其美在暗中增加兵力,是否确实,希望严密防范,也许不会严重决裂,苏州地方总要秘密准备自我保护。程德全为政十分老练、冷静,他复电说:这位先生增兵的事情,恐怕只是误传,我计算他的财政力量,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的。程德全早已作了周密布置,掌握了先锋营的活动情况,他们在留园和虎丘等地秘密开会,准备6月1日起事,兵分三路,袭取省城(苏州)。5月31日晚,程德全抢先行动,逮捕蒯氏兄弟及朱葆诚等骨干,迫令先锋营缴械解散,并自任审判长,枪决了蒯氏兄弟,快刀斩乱麻。程行动时,柳成烈闻讯逃脱。程德全把事变平息在发动之前,社会上水波不惊,平静如常。事平后,他不事张扬,避免株连,将搜获的文件、名册阅读后即行销毁,以安定人心。陈其美获悉事变后,以明码电报询问柳成烈下落,程平和地答复说:我这里也不知道柳成烈近来在哪里,做些什么事,蒯案中也没有听说有他的事。程德全装成这里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事变似的,就这样处理了几个小人物,让这次事变悄悄地平息了,他和陈其美的交往也依然维持正常。

2.程德全、张謇联手稳定江苏(4)
苏州先锋营事变,只是少数同盟会员和地方军人干的事情,与黄兴毫无关系。同盟会和辛亥革命党人的步调已经没有统一的意向和统一的指挥。黄兴在留守任上由于缺乏军费,面临着部队随时可能因缺饷哗变的局面,如坐针毡,因而急于离开。5月28日蒋作宾密电程德全:留守如果不马上解职的话,中央的拨款绝对不可能给的,军队那么多,都等着要吃饭的,无米之炊,怎么能久等呢?如果您到南京来,接收留守机关就容易了,人事资格不同,影响也不同了,对于争取中央拨款就有了调停的办法。务必请您尽力抱病来南京,妥善解决留守府的善后问题。袁世凯也于5月30日电令程德全即日到南京接收留守府,并通知他已经嘱咐蒋次长进行协助。第二天,袁世凯正式发布命令,所有南京留守机关等待程德全到南京接收后准予取消。同时,又对南京军队作了安排,任命第一军军长柏文蔚,第二军军长徐宝山,将第一军、第二军及第三军的第八师归陆军部直辖,其余江苏地面各项部队,凡是以前隶属于留守府的,都归江苏都督程德全接收管辖。同一天,袁世凯又通知程德全,派王芝祥督办南京整理军队事宜,与该督会商办理。正是这一安排,导致了唐绍仪弃职离京,袁世凯一箭双雕。
  袁世凯的命令发布后,同盟会内少数人仍表示反对,希望黄兴交卸留守职务后,出任江苏都督,保存革命党人在江苏的政权。但这时候的程德全地位已经十分巩固,无法动摇了。程德全在处理完先锋营事变后,即于6月14日前往南京接收留守府机关。黄兴于同日通电解职。陈其美在上海孤掌难鸣,不得不于7月31日也交卸了沪军都督职务,由程德全到上海接收。于是,江苏政局归于统一,由程德全掌握。
  自从上海起义以后,江苏就成了革命的核心地区,也是同盟会控制的主要区域。不过,张謇、程德全都是在社会上很有声望的人物,为人清正廉明,他们只是在政治意识形态上与革命党人有所不同,他们主要倾向于和平的改革、建设,尤其是张謇,非常注重小心翼翼保护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实业和教育事业,不希望为革命的战火所破坏。因此,他们反正后能够得到革命党人的尊重和合作。
  程德全统一了江苏的军政权力后,宣布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首先以恢复秩序为唯一之方针,一方面争取普及教育,培养人民的自治资格,使他们达到共和国国民的文明程度。为了维持秩序,他在国家的全局问题上,一再主张调和党派分歧,为此退出了共和党。他在一封通电中强调:“大局危机,间不容发,所误者只一疑字,所缺者只一信字。”因而也常常赞成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与同盟会高层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当然,为了维持秩序,程德全也表示拥护中央,也就是拥护袁世凯,并且,也期待袁世凯的支持和帮助。袁世凯也通过张謇的谋划,全力支持程德全来控制江苏的局面,抑制江苏地区的革命势力。江苏成了与中央关系最密切的省份。这样,在袁世凯的军事势力南下以前,袁世凯和南方革命党人的对立,通过程德全实现了相对的平衡。张謇的立宪派也通过程德全扩张了在江苏的政治势力,不过,并没有在军事上有什么强力的作为。
  程德全并不是一个依附权贵的官僚,施政有自己坚定的主张,他呕心沥血就是要安定社会,建设国家。因此,他为政不抱党派的成见,并非无条件地迎合袁世凯的要求。与北洋系蓄意压制、排斥革命派势力不同,他尽力安抚革命派的势力,不让矛盾激化。当时,江苏地面上的军队,原来苏州地区的一部分军队,后来编组为江苏第二师,师长章驾时,是程的亲信部队,扬州第二军(后整编为第四师)徐宝山系土匪招安部队,其余部队都在同盟会员的控制之下。驻徐州一带的第九师,原属第一军,后来划归江苏,新任师长冷遹(御秋)系同盟会员,并负责归并一、九两师成江苏第三师。陈干所部三十九旅同驻徐州,与第九师对立。该旅本系闲杂部队,军纪不良,但陆军部以种种借口要予以保留,遭到程德全的坚决反对。他在给袁世凯和陆军部的电报中说:江苏省的军队从前有十五六万,陆续裁遣已经一半多。冷遹负责归并一、九两师,亦裁去了8000多人,没有听说有祸害人民的事,为什么单单对区区的这一个旅要听任他们成为社会的病毒呢?只是希望陆军部发挥毅力,从速予以解决。由于程德全的坚持,陈旅终于被遣散了。徐州绅士杨慕时、段书云反对革命,在程德全面前肆意攻击徐州驻军。程德全断然撤销了杨的江北民政次长的任命,并申斥说:只要我在江苏一天,都不会让杨慕时、段书云参预、旁听本省的政事,为了不让他们施展挑拨播弄的伎俩,我以身许国,患难死生都不计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忍心看到中原大局遭受分崩离析的祸患。在三、七两师的整编过程中,程德全把对立的两个师长都免去了,任命同盟会员章梓任师长。章在军中有威信,有影响力,但他是一个文人。陆军部借口章梓不是军校毕业的军官,表示反对任命章为第一师师长。但程力排众议,坚持任命。对于陆军部特意推荐、安插的人选,程都予以拒绝。他清楚地知道,陆军部安插这些人,就是要与同盟会军官作对。因此,程德全尖锐地批评陆军部说:这里的军官,党派的意见是比较小的,但留学生与非留学生之间的意见很大。失意的军官不免任意造谣攻击,而军部听信谗言,不加以分辨考察,专门听信一面之词。像张斯麐呀,尹同愈呀,已经提了好几次了,现在又提起朱先志这个人了。这几个人呀,并不是说不能用,但用了他们,让他们和军队对抗,酿成风潮,我觉得实在没有这个必要。何况朱现为堂长,尹为团长,我也没有不用他们呀!当时,袁世凯需要程德全稳定江苏局面,控制同盟会的武装力量,不能不接受他的要求。由于程德全魄力雄厚,手腕灵敏,处事持平,绝无偏袒,因此,程德全也能得到同盟会军界的尊重,江苏政局相当平稳,也让专心经营地方实业、教育的张謇在政治上很放心。
  张謇则以自己的声望和盐政总理的职务尽力为程德全筹措整理军队的经费,并一再与袁世凯直接交涉中央拨款,从而使程德全整理军队的计划得以实施。在同中央的交涉中,张謇也处处维护苏督的利益。江苏成为同盟会和前清立宪派人士相安无事的省份。程德全施展了全部的智慧,来小心翼翼地贯彻走钢丝的平衡政策,他一直要面对上上下下来的各种沉重压力,心情常常是忧郁的。当风云突变的时候,还能坚持下去吗?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军民分治还是地方自治?(1)
辛亥革命后,由同盟会员担任都督的省份并不少,有些省份的都督虽然不是同盟会员,但该省的实际权力也掌握在同盟会员手里,例如湖南、福建。但是,从后来时局的发展来看,一些同盟会都督已经与同盟会的政治路线脱离了关系,例如山西都督阎锡山、陕西都督张凤翙、贵州都督唐继尧,不一而足。同盟会的政治路线有很大的模糊性,何况南京临时政府结束以后,本来就很松散的同盟会,更成了一盘散沙。于是,地方都督也往往各行其是。我们在这里叙述的是同盟会两位最重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