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辞典-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ㄓ谌壕罩新氏瓤牛季∏锷盟请僦阊だ錾矢饫浼畔籼醯募窘诖葱┬砉獠剩⑼陈嗜壕站∑浔×τ虢俚难隙髯詈蟮目拐V链耍跋日肌敝梢炎鞅汀4嗜肆髀冻鲈抻槭敲飨缘模澳睢弊指秤韬炀找运嘉剩罢白衷蛲耆悄馊耸址ǎ佣炎髡叨杂诤炀瞻了⒆咳徊蝗浩犯竦耐浦赜肭张逯楸砺兜昧芾炀≈隆
下阕首句,继续展示红菊的特异风采:它从九月绽开花蕾,直至农历十月之际仍以飘然之姿红花不败,词人在初冬之际还能够欣赏到它的绰约芳姿;红菊艳如三月桃花,却又不像桃花那样红花满树冠若云霞,故词中有“小桃花”之说。“霜蕊破霞脸”,霜,借喻白色,白色的花蕊;霞脸,红色的花瓣好似仕女红红的俏脸。两个巧妙的比喻作为对其细部的描写,直将其形、神、色描绘得惟妙惟肖,犹如工笔细描一般。“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渊明,即陶渊明:风致、风范、韵致;妖艳,“妖”,艳丽、美好,而“妖艳”一词则有“艳丽而于庄重”的意思。此句的理解为全词之关键所在。词人追慕陶渊明归隐山村、远离尘嚣的傲岸品德与高洁志趣,他也企望能够像陶一样田园归隐、固守本性、赋诗作文、美名千古。他赞美红菊,把红菊的风致与陶相提并论便是最好的说明,但“何事”二字却与此义又有所矛盾。何事,“为什么从事”之意,即是说红菊你为什么像陶渊明那样的风范呢?再加上后面却十分妖艳”句,就透露出了其真正含义:他之所以田园归隐乃是开势所迫实出无奈,故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红色,本身代表着热烈、奔放,与田园归隐显然是极不协调的。本词上阕中的“金英冷淡”亦有寓意朝廷人才寥落,慨叹自己怀才不遇的伏笔。可以说,作者正是这种“出世”与“入“世”的复杂矛盾心境下托物言志,抒发情怀而写下此作的。
自陶渊明之后,凡咏菊者无不奉其为咏菊之鼻祖,本词中“东篱”、“小桃花”(陶有《桃花源记》)、“渊明风致”等一系列词汇、意象,也说明了这一点。随着这些意象的展开,红菊的诸多不凡特征与作者的复杂矛盾思想渐次表露而至清晰,却又分寸适度,露而不直,给人以思索想象的回旋余地。在创作手法上,本词故设悬念,欲扬先抑;词汇色彩鲜艳,运用典故娴熟自如,全词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的印象,是一首格调高雅,耐人咀嚼寻味的咏菊精品。(周荃)
西河
天下事
王埜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余白骨黄苇。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归来未?
这首词从词中“千古恨,吾老矣”看,当是词人的晚年之作。表现一个爱国老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起句醒目突出,词人对苍天发问:怎忍心把天下事弄到“如此”地步!这里所说的“天下事”,即当时的国事。当时的国事到了什么地步呢?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朝廷昏聩,志士抱负难展,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词人看到这种惨痛的现实,不由得不提出这样的诘问,这是词人长期郁积于胸的忧愤的倾诉,也是词人炽热爱国的情感的流露。“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关于献陵图事,据《续资治通鉴》第一六八卷载:理宗端平元年(1234),“诏遣太常寺主簿朱扬祖,门祗候林拓诣洛阳省谒八陵”,“甲戌,朱扬祖,林拓以八陵图上进。帝问诸陵相去几何及陵前涧水新复,扬祖悉以对。帝忍涕太息久之。”献陵图意在提醒人们不忘故国,早日恢复中原。可是现在又有谁能像朱扬祖、林拓那样,提醒君王不忘故土,抗敌复国呢?这样的人物不见了。想到这里,词人郁积于胸的忧愁,杳无尽头”。“结愁不己”。“少豪气概总成尘,空余白骨黄苇。”由于南宋统治者置国家安危、民族生存于不顾,志士一腔报国的豪情壮志只好化作了尘土,最终老死荒丘。
换头处以“千古恨,吾老矣。”承上启下。“千古恨”是紧承上文而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它概括了词人理想破灭的旧恨新愁。由于豪气化为尘,白骨委黄苇,这就给志士留下了永难弥平的终身之恨了。这里有身世之感,有家国之痛。加以现今年老力衰,便更是感慨万千了。以下是一系列对往事的追忆。词人曾东游淮水,凭吊英雄;也曾登临江宁府(今南京)城内的绣春台,但每登每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词人登台独酌,借酒浇愁,面对凛冽的西风,倾听着如吼的惊涛的拍击声,频频抚着身边携带的宝剑。这一细节描写,再一次告诉人们,我虽年老,还愿发愤图强,为国效力!
然而尽管词人雄心未已,豪情满怀,眼前的现实却是“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词人不仅年老了,而且失势丢权了。据史载:“理宗宝祐三年(1255)签书枢密院事王埜罢。”(《续资治通览》174卷)他成了一个无法抗敌,只能袖手旁观的在野之人。这样一个被迫身居局外的人,纵有雄心壮志,又能托付给谁呢?真是报国无路,壮志难伸。“近新来、又报胡尘起。”指宋理宗端平元年蒙古灭金后,背弃前盟,大举攻宋。“绝域张骞归来未?”张骞,西汉人。武帝建元三年(前139)以郎应出募使月支,相约共同夹攻匈奴。途经匈奴时,被拘留十多年,后逃回,又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因骞知沙漠中水草所在,使军队不致困乏,有功封博望侯。在这国难深重的时刻,词人多么希望能有像当年通西域的张骞那样的人,联合一切力量,击败敌人,扭转危局啊!然而这种愿望能实现吗?最后留下了一个沉重的问号!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而人品味。
这首词抒发了一位爱国老人壮志未酬的情怀。全词以“恨”为轴心。词中充满了建功立业之情,苍凉沉郁之气,起句如奇峰突起,令人惊觉;结句动荡迷离,耐人寻味。可以看布局谋篇的匠心。(葛汝桐)
水调歌头
贺人新娶,集曲名
哀长吉
紫陌风光好,绣阁绮罗香。相将人月圆夜,早庆贺新郎。先自少年心意,为惜殢人娇态,久俟愿成双。此夕于飞乐,共学燕归梁。索酒子,迎仙客,醉红妆。诉衷情处,些儿好语意难忘,但原千秋岁里,结取万年欢会,恩爱应天长。行喜长春宅,兰玉满庭芳。
这首词,将一些词牌子,按照字面的意思串联起来,再加上一些补充词语或连接词语,表现出一个中心内容,“贺人新娶”。能做到毫不勉强,语言流畅,内容贴切,趣味盎然,确实是工力之作,难能可贵。
“紫陌风光好,绣阁绮罗香”。一路上美好风光,绣楼上香气浓郁。“相将人月圆夜,早庆贺新郎。”在人月共圆的良宵,新郎新娘,相搀相扶,举行庆贺新婚的礼仪。“先自少年心意,为惜殢人娇态,久俟愿成双。新婚自然是年轻人的心愿,表现出缠绵悱恻的娇态,早已是渴望今天的成双。“此夕于飞乐,共学燕归梁。”在这里既是用了两个词牌子,又是用了两个典故。《诗红·邶风》里“燕燕于飞”。古诗中有“梁上有双燕。”这两句将典故、词牌、现场三者结合得这样巧妙,真是作者才赋天成,学力深厚的充分表现。上片词将风光、良宵,新人的喜庆气氛,写得很充分。
下片词,“索酒子,迎仙客,醉红妆。”联用三个词牌子,将美酒、佳宾、新人,一齐都表现出来。“诉衷情处,些儿好语意难忘”,只用两个词牌,再加上些补充词语,把新婚的绵绵情意,又都表现出来了。“但愿千秋岁里,结取万年欢会。恩爱应天长。”这三个词牌,写出来对新婚者的祝愿。“行喜长春宅,兰玉满庭芳。”“长春宅”、“满庭芳”,把新婚的环境写出来,简直是运用纯熟,堪称绝妙。读者不能不叹服词人的运用词曲的学力深厚。现代电影流行,有的相声演员,将电影片名联成相声段子,也能逗得听众发笑,但是这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文学游戏。(刘世潭)
喜迁莺
冯去非
凉生遥渚。正绿芰擎霜,黄花招雨。雁外渔村,蛩边蟹舍,绛叶满秋来路。世事不离双鬓,远梦偏欺孤旅。送望眼,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慵觑。清镜里,十载征尘,长把朱颜污。借箸青油,挥毫紫塞,旧事不堪重举。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倦游也,便樯云柁月,浩歌归去。
《全宋词》称“宝祐四年(1256),召为宗学谕。理宗下诏立石,禁三学诸生上书,去非不肯书名,遂罢归,年八十余卒”。了解作者的这段经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首《喜迁莺》的主题思想。
“凉生遥渚”。冷风是从水面上的小洲吹起。“正绿芰擎霜,黄花招雨。”水中菱角,岸上的菊花,正在经受着冷风、严霜、苦雨的煎熬。“雁外渔村,蛩边蟹舍,绛叶满秋来路。”群雁南飞下的渔村,蟋蟀穴旁,紧靠着蟹窟。秋枫红叶,铺满来时的路面。写到这里,勾画出一幅萧索的秋天景象。这是上片的第一层,写出环境背景。
“世事不离双鬓,远梦偏欺孤旅。“杜甫《登高》诗:“艰难苦恨繁霜鬓”。世事艰难,促使杜甫过早地白了双鬓。冯去非也深有体会,艰难世事,能使人们双鬓早斑白。远出在外的人,更会魂牵梦绕思念着家乡。“送望眼,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凭靠在船舷上,极目远眺,用手指点着河山,这一切都是一个人在微笑中遐想。上片第二层意思是,词人在外宦游多年,现在是在回家的船上,孤独回归。
下片,“慵觑”。懒得去看,看什么!照镜子看自己。“清镜里,十载征尘,长把朱颜污。”在外十多年的征途辗转,昔日少年的朱颜,如今已老气横秋,哪里还有什么心情去对镜自照呢?“借箸青油,挥毫紫塞,旧事不堪重举。”当年在油灯下筹划,在塞上挥毫,多少英雄的往事,如今则不堪回首。“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阔别了故乡的仙鹤猿猴,冷落了少时作伴的沙鸥白鹭。“倦游也,便樯云柁月,浩歌归去,”在外南征北转,东游西走,年老时感到人生疲倦,不如趁着这帆上的微云,柁后的明月,浩歌而归吧!总结下片,要用张翰的那句话:“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这首词的主题和写法,颇似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文和《归园田居》诗,但作者表现出的感情似有差距。冯去非虽然“浩歌归去”,胸中多少有些哀怨之情。陶渊明离开尘网,有一种说不尽的解脱之感。冯不如陶的洒脱,这是在情理之中。(刘世潭)
满江红
齐山绣春台
吴潜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