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江山艳史 >

第3章

江山艳史-第3章

小说: 江山艳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暗骄降睦婊蛘吖叵底懦⒌陌参#裨虮亢苌俨迨殖�

而眼下早朝才刚刚开始,新皇登基琐事繁多,一些琐事甚至还没有开始处理,陈孝祥便如此心急的出列请奏,必定有着重大的事情,否则以陈孝祥的老辣,断然不会打乱朝会的一般规律,做这出头的椽子。

陈孝祥出列道:“启奏皇上,微臣刚刚收到西昌八百里急报,后秦、北汉两国由秦国名将秦翦领军联兵五十万突袭我朝西昌道,西昌大都督陈霸先率领西昌十三万大军全力抵抗,但奈何敌人来势汹汹,我朝连失灵武,夏州,溯方,上原,天水五府,陈大人麾下残部八万大军被秦汉联军围困在归德府,陈大人命令部下突围而出向朝廷求援,请皇上火速发兵,救援西北。”

轰!!!

陈孝祥的这份丧报就像是砸进湖泊的巨石一般,迅速的涌起了磅礴的浪花,整个皇极殿沸腾了,包括赵景在内,所有人都被兵部尚书这个惊人的消息也镇住了。

自前朝覆亡,天下六分,周、秦、汉、燕、蜀、晋各占一边,百年来战争不断,大型的战争也爆发过一些,然而那都是百年前立国初期的事情了。近三十年乃至于五十年来天下已经渐渐趋于稳定,局部冲突虽然依旧存在,但是三十万以上的大型战争却甚少发生,而这一次后秦却联合北汉出兵五十万南犯,这是什么概念?

遍观整个大周的北疆战线,从西边的凤翔道到东边的山东道整整五道满打满算也不过六十万大军,平均下来每道亦不过是十二万大军,而实际上因为西边的凤翔道、西昌道、径原道紧邻敌对的后秦和北汉,压力更大。

而东边的成德道和河北道则因为大周和燕国的良好关系而甚少发生战争,朝廷便从这两道抽调四万军队增援西北三道,这样算来西北三道合计有军队四十万。

而眼下南犯的秦、汉两国联军却是足足五十万大军,比起整个大周西北军区全部的军队数量还要再多出十万!这让大周的压力顿时成倍的增加,大周虎踞中原百余年,并不俱怕战争,但是这种规模巨大的大型战争却让人不得不仔细的掂量琢磨,一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会是灭顶之灾。

天昌皇帝知道陈孝祥既然敢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报这样的信息那必定是真实的,只是他心中仍然还有一点疑虑,两国联兵南犯这么重大的事情怎么事先就一点消息都没有,虽说敌人肯定会有所保密,但是现在这般西昌全道几近全部沦陷才收到消息未免有些太不正常了。

他有些迟疑的道:“陈爱卿,消息证实了吗?可靠吗?”

陈孝祥显然也知道自己带来的这个消息的震撼性,他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恭声道:“皇上,这是西昌道八百里加急文书,上面有西昌大都督陈霸先的亲笔签字,是真是假皇上一看便知。而且臣这里还有凤翔道和径原道的告急文书,西北三道已然全部告急。请皇上早作决断。”

西昌大都督陈霸先乃是陈孝祥的长子,现在自己的儿子正被敌军围困在孤立的归德府中,这让陈孝祥如何不急?人老了总是会有所牵挂,更何况是自己的儿子处在水生火热之中,老人不免更加的着急了,恨不得皇帝马上下令自己立即率军杀向西北,灭了秦、汉两国。

天昌皇帝翻阅着陈孝祥呈递上来的文书,脸色终于阴沉下来,这件事情相当棘手,五十万大军,足以横扫整个北疆了,若是正常情况下大周当然不惧,西北三道四十万大军足以防卫,但是眼下天昌皇帝刚刚登基,朝政不稳,秦汉两国事先又做的这么的隐秘,偷袭西昌道成功在先,谁胜谁负,现在就不那么好说了。

天昌皇帝阴沉着脸道:“各位爱卿,秦、汉五十万大军来犯,西北临危,不知道列位大人有什么计策?”

兵部侍郎段文正扬声道:“皇上莫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朝有军队百二十万,还怕他秦、汉区区五十万军队不成?”

段文正的话音刚落,大周丞相周诚忠立即讽刺道:“段大人这话是说得不错,可是本朝的军队分散在南北两线,南线四十万军队面临晋朝和西蜀两国的压力,防守尚且不足,怎能轻易移动?

北线虽有六十万大军,却是分散在北疆五道,而秦、汉两国却是集兵一处,眼下我朝西北三道西昌道基本沦丧,余下两道却只有大军二十七万,面对于几近两倍于自己的秦、汉大军,我朝拿什么去抵抗?而且,莫非段大人就认为南线这四十万军队真的便能上的战场吗?”

丞相周诚忠不愧是大周的顶梁柱,他马上就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大周不是没有军队,而是大周的军队分布太过分散,而秦、汉联军却是合兵一处,如若秦、汉两国倾国之精兵灭亡西昌道后再度集兵攻打一处,以五十万的兵力攻打十四万的径原道或者凤翔道,只要联军统帅不傻,白痴都能猜想到结局如何。

话说回来,联军统帅是谁?

名将秦翦,秦国的战神,十五岁开始便征战沙场,至今已经四十余年,可谓是战功赫赫,这样一位当世名将他会犯傻?如果这样的话大周估计就算是敞开国门也能够打赢这一仗。

段文正被周诚忠这么一反驳,哑口无言,他是兵部侍郎,对于大周的军队状况自然十分的清楚,大周军事力量的巅峰是在开国那二、三十年间,那时候相继在位的太祖、文宗、武宗都是雄心勃勃的马上天子,他们渴望做将军甚至于能够做皇帝。在他们的影响下大周在立国初期四处征战,现今大周的疆土基本上就是那时候奠定的。

因为连年的征战和穷兵黩武导致大周国力贫困,百姓生活艰难,武宗皇帝后期国家运转已经日益艰难,孝宗皇帝继位时国库库银几乎为零,不得已,英明的孝宗皇帝修改国策,改拓边为守土,大周从此不再主动对外发动战争。

除却北疆因为后秦和北汉的关系连年征战保持战力外,几十年来晋朝和西蜀各自偏安,南线多年未发生战争,大周南线的这四十万军队究竟还有多少战斗力,就连段文正这个兵部侍郎心中都没谱,更不用说其他的。因此周诚忠的质疑是相当有力的。

段文正虽然知道周诚忠说的都是实话,但是身为兵部侍郎,他不得不为南线的军队辩解,段文正朗声道:“丞相大人此言差矣,南线军区四十万将士日夜操劳,为我大周守护南疆,或许近年远离战场战斗力有所下降,但是他们拳拳的爱国之心却比任何一支军队都要强,调集南线大军前往北疆,正好可以缓解北疆压力,只是不知道丞相大人说南线将士上不得战场却是何意?莫非周大人怀疑南线四十万将士忠君爱国不成?”

陈孝祥暗暗对段文正竖起拇指,这个当年的武状元就是比一般的武将牛叉,一番话说的周诚忠满脸苍白,周诚忠气恼道:“刚才算是老夫失言,老夫绝对没有藐视南线将士的意思,即便如此,抽调南线将士前往北疆,南线怎么办?这其中又需要多少粮银?户部现在可没有多少银子了。”

天昌皇帝问道:“胡爱卿,户部现在还有多少银子?”

户部尚书胡延年心中默算了一番,出声道:“启奏皇上,户部眼下只有白银五千万两。”

天昌皇帝惊道:“怎么会这么少?朕记得去岁国库尚有白银上亿,怎么这才过了没多久就只剩下这么一点了?”

胡延年苦涩的道:“先帝国丧花费二千万,皇上登基和大婚总计花费三千万,过年之时各国使节来往回赠,百官朝臣的薪俸开销之类的其它的花销一千余万,国库,真的没什么钱了。”

皇极殿一下子沉寂下来,私下的探讨声也在这一刻全部结束,所有的人都被眼下的危险局面给镇住了,秦、汉犯周乃是惯例,每当大周国君新丧,新君继位的时候秦、汉两国都要乘此良机侵犯大周,借此打压大周,谋取好处,元宗继位之时如此,二十年前明宗继位时如此,现在天昌皇帝继位亦如此。

只不过元宗皇帝登基之时南犯的只有后秦军队三十万,明宗皇帝登基的时候来犯的秦、汉军队也不过持平的三十万,可是眼下,天昌皇帝登基,南犯的联军竟然高达恐怖的五十万!!!

而观大周,非但没有足够的兵马,就连钱粮,这个时候竟然也是如此稀缺,五千万两,在这样一场大型的战争中撑不了个把月,几十万将士的消耗那将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估计要是打上这么一仗大周的国力非倒退几十年不可。

西北,危矣!北疆,危矣!江山,危矣!时局,危矣!

'推倒重新来过,期待新的惊喜,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哦,要修就干脆推倒重修,免的大家说混乱,写了十万字我可是好不容易才下定决心重新推到来过的哦,要是大家再不支持的话估计我也没有什么爆发的动力了,嘿嘿,八月份,什么事情都不做,就是更新,疯狂的码字更新,当我七月份白写,奥运八月,疯狂码字,为北京奥运加油'





第一卷【镇藩江淮】 第02章【良策】

皇极殿中死一般的沉寂,没有人说话,有的,只有沉重浓密的呼吸声,所有人都被眼下的艰难时局给震住了,大周国运艰难若斯,谁还敢放声言笑?所有人都忍不住心中打鼓,难道这一次大周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赵景虽然刚刚融合了这具身体,但是他却感觉自己和这具身体有着难以明言的契合。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如同他莫名奇妙的来到这个世界一般,赵景感觉自己本来就是应该这具身体的主人。

融合了原先主人残留的记忆,赵景知道了很多无法告人的辛密,这些秘密无论哪一件说出来都足够惊世骇俗,甚至于让赵景死无葬身之地。

默契的契合以及对自己占用了人家的身体表示愧疚,赵景决定扮好如今的这个角色,帮助这具身体原先的主人完成他所没有完成的遗憾和愿望。

赵景清楚的知道这个时候要是没有站出来扛起顶梁柱的话只怕大家的情绪会更加的消极,这样对于大周而言没有丝毫的好处。他轻咳两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朗声道:“咳,咳,皇上,诸位大人,眼下大周虽然国运艰难了一些,然而却也不是丝毫没有破解的办法。”

赵景这话一出,所有的人都面露喜色,赵景乃是大周宗室少有的人才,才思敏捷,文采飞扬,思维缜密。当今天昌皇帝能够如此顺利的登基他功不可没,要不是他立挺皇太子赵康,只怕这皇位的最终归属还真的不好下结论。

不过现在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赵康已经登基,而当初最大的皇位竞争者福王赵鑫也被天昌皇帝贬到荥阳,赵景也凭借着定鼎之功被天昌皇帝册封为贤王,又因为他宗室排行第八,故又称八贤王。

他既然这么说想来是有了解决困局的良策,丞相周诚忠微笑道:“不知道八贤王可有良策?”

赵景笑道:“良策与否我不敢说,我只是把心中所想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罢了,至于可行与否还要看皇上和诸位大人的意思。”

天昌皇帝笑骂道:“行了,八弟,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吧,别藏着掖着了,朕和列为大人可都等急了。”

赵康与赵景关系极为友好,又有定鼎之功,两人私交愈发的密切,乃至于赵康在朝堂之上也公然亲密的称呼赵景为八弟而不是贤王。

当年先帝明宗宠爱郑贵妃,正宫冷落,天昌皇帝早在被封为太子之时便地位不稳,几经波澜。郑贵妃骄横拔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0 9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