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天歌 >

第4章

天歌-第4章

小说: 天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泉、何建明的《天歌》无疑写的是重大事件。长达近40万字的《天歌》,是直击中国火箭航天从诞生、发展到壮大全过程的一部大书。这当然是一部为中国火箭航天人歌功颂德的作品,是一部为中国火箭航天技术取得巨大成就所抒写的壮丽历史史诗。不过,这还不是让我最感动的事件。让我最感动的是,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是从人的角度来状写的。也就是说,《天歌》是以人的角度进入到中国火箭航天发展的全过程。1966年,是中国中远程火箭与核弹结合实验的关键一年,就在这年10月下旬,箭弹最后冲刺的时候,建国后一直负责“两弹一星”的聂荣臻元帅的得力助手、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安东因车祸不幸遇难。此时,《天歌》的作者写道:
  ——聂帅久久凝望着桌上安东与他在五台山上的合影,热泪盈眶,几乎昏阙,幸好秘书来了,才将他扶坐在沙发上。“安东,我的战友,可惜你已看不到我们的核导弹爆炸了,……”
  这当然是战友情。但我们从叙述的情态和角度上看,这显然超越了工作关系、超越与重大事件相连关系的一种角度。那就是,人性中特别是中国人性中“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样的伤心和哀恸!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界入到中国火箭航天发展,才让这部报告文学,在充满着大江东去的豪情的同时,也时时散发出人性温情脉脉的一面。当聂帅听说中近导弹发动机的副总工程师任新民的手冻伤时,聂帅找到一分院党委书记张钧说:“张钧,任新民的手冻伤了,你们怎么搞的,怎么不注意,不能由着他们的性子干,这可不是小事。你回去帮我看看,叫任老师注意身体。”本来,那时搞“两弹一星”就是争时间、抢速度,与美国争、与苏联抢,与所有已有和正在搞“两弹一星”的国家争和抢。正如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叙述和描写中国火箭航天人争分夺秒,以及在争分夺秒中不计个人得失、不要性命的英雄业绩,但书中也有类似温情的大量描写。中国搞“两弹一星”肯定重要,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和政治中的政治,但是就在政治中的政治的头等大事面前,人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倘若不是这样,“两弹一星”制造出来了,难道仅仅是国家的荣誉和国家的利益,而没有人的利益和人的荣誉?因此,在这部描写中国当代史最辉煌篇章之一的“一星”技术里,作者没有只顾这一历史所取得的成就,而是深入到这个历史事件的背后,让人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得以展示。
  不只是在上级关心下级或同志关心同志这样的视角着手进入到人的角度,《天歌》里还有一些很有风趣的叙述和描写。当“东风二号”首发失败时,所有参加研制、试射的人们都很是沮丧。书中这样写道“趴在地上的人把头埋在沙子里好久不愿把头伸出来……梁思礼跪在大坑边抱着脑袋,泪水从指缝间渗了出来……总装厂的工人们失声痛苦,认为是自己的过失造成的……”但就在此时,作者却荡开笔写道:
  ——基地司令李福泽大声吼叫:“谢光选,你过来,你得赔我一个厕所。”“凭什么?”谢光选也大声顶撞。“我那掉下来的导弹把我的发射场的厕所炸毁了,你说赔不赔?”“赔,司令员,你赔我一枚导弹,我就不打你的厕所了。”
  真是这样,如书中写道,正是这两人的争吵,让先前压抑得密不透风的氛围“一下变得轻松缓和了许多”。虽说这是非常苦涩的幽默,但毕竟也是幽默啊。幽默对于释放压抑、缓解悲情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实,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幽默其实还可以看成是重新振作和重新焕发生机的一种力量。只要是人就有其人的生老病痛以及不同样式的喜怒哀乐,在这部叙写伟业的书中,依然不乏作为人的这些日常琐事的描写。《天歌》的吸引人处当然是它披露了中国火箭发展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但是它同时披露了英雄或平凡火箭人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正是因为这样,火箭航天人的达观和对所从事事业的坚忍不拔,才有着旁所万不可一及的精神力量。这样,中国的火箭航天人才能克服诸如白纸起家的筚路蓝缕时的艰难困苦,也才能克服诸如断粮少米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也才能克服中国特有的###带给人们的灾难,也才有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向往和情感寄予。《天歌》当然是写重大事的报告文学,但是《天歌》的作者,没有忘记文学本身所赋予的责任。其实,在《天歌》的作者看来,正是因为有了那么一群为中国火箭航天付出全部智慧的人,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动人的故事。因此,《天歌》在记载、描写火箭航天人群像时,当然是一组熠熠生辉的英雄群像,不过他们更具普通人的行为和普通人情感共铸的形象。像书中人物着墨最多之一的钱学森——这位中国现代的火箭之父,同样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当若干次试验中的一次试验失败时,钱学森没有去责怪事故原由,而是首先考虑到事故现场是否会发生人员伤亡。就在导弹一级发动机爆炸将勤务塔上一根30厘米工字钢柱砸弯时,“钱学森摇了摇头说:‘好危险啊,要是人在这里,准砸成肉饼啦。’”钱学森这种发自肺腑,特别是发自自觉的对人的关怀,就是人性的光芒。而让人性的光芒所照耀着的,也就是《天歌》本是歌颂中国火箭航天这一让中国强大起来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伟大业绩时,成了赞美在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中的人的画卷。在这一历史画卷中,无论是普普通通总装厂的工人师傅们,还是智慧过人的科技工作者;无论是这一历史事件中的领导者,还是它的最高决策者,都是这样。因此要特别提到一段描述。书中在写到文革派性最厉害时,周恩来与当时研究院正在攻关的科学家的对话很有意味:
  ——总理忽然转换了话题说:“你们所闹派性吗?”
  “闹。”戚发轫这才从刚才的紧张中轻松了下来。
  “那你是哪一派的?”总理又问道。
  ……
  “那你俩打不打架呢?”戚发轫支支吾吾难以启齿,脸也红了。这时坐在钱学森身边的国防科工委主任王秉璋出来解围说:“他们俩不打。总理,他们俩工作能搞到一起。……”
  这是中国的政治中很糟糕的一段历史,也是中国政治难以启齿的一段光阴。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状态下,中国总理那时那刻的这么一段对话,尽管它是很特别的关怀,但它却是地地道道的人的关怀。《天歌》在叙述、记载和描写中国大国梦和强国梦的重大事件之一的火箭航天发展中,当然需去记载叙述它的纷繁和艰辛。但是这部《天歌》并没有忘却在那纷繁和艰辛过程中的人。正是以人的角度,华彩而激越的“天歌”,才会在人性的高度上得以谱写。说到底,一部壮丽史诗般的“天歌”,才会在站立起来的“一横一撇”的“人”写成。
  2008/6/22于八米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天歌― 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
文/天泉 何建明
  序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火箭的摇篮,是中国航天的发祥地。在喜迎研究院50 周年大庆之际,由她自主研制的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为绕月探测工程的第一颗卫星― “嫦娥一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唱响了“可上九天揽月”的壮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它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了世界上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之列。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个标志性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是中国为人类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看!“神箭”呼啸送100 多颗卫星和“神舟”上天。听!朵朵白云洒下《 东方红》 的歌声化作一条东方的哈达。50 年前,航天儿女放飞的第一枚火箭,坚强地从坐落在北京南苑的“摇篮”里起飞。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内外形势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敏锐的目光及非凡的胆略,毅然作出的英明决策。
  30 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明确地把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纳入我国发展高科技的“863 ”计划,并付之以攻关实践。
  20 世纪90 年代初,面对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并为工程实施付出了大量心血。
  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众多航天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以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载人飞船巡游太空、首次绕月探测为标志的历史性突破,将中国航天史上的三座里程碑永远镌刻在深邃浩瀚的太空。
  2003 年11 月7 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的大会上,###同志满怀深情地说:“实现飞天梦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美好的夙愿。自古以来,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就在中国人民中流传。”他勉励航天战线的全体同志继续团结奋斗,努力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并对航天人创造的载人航天精神高度肯定,赋予了最新的科学阐述:“热爱祖国,为国增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人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今天,当整个中国为“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一号”高举欢呼的手臂、唱响月亮之上圆梦的赞歌时,我欣喜地读到由天泉、何建明两位作家创作的一部谱写中国火箭事业50 年征程、赞颂铸造中国“神箭”的英雄、有如辉煌史诗般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 《 天歌一一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 。全书以中国高科技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经线,以“摇篮”里走出并成长起来的中国航天战线的英雄群体所创造的丰功伟绩为纬线,透过20 世纪世界风云的变幻,折射出中国火箭发展的历史步伐。这是两位作家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式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50 周年庆典奉献的厚礼,是一部反映中国航天向太空进军的力作,唱响了中国航天对祖国忠诚的历史颂歌,是为威震全球的中国“神箭”谱写的壮丽诗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航天人的深情挚爱。书中50 年时空的交叉跨越,现实与历史的相互辉映,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美好梦想的艰辛、苦难,以及带给祖国母亲的惊喜和荣耀。洋洋洒洒20 余万字,在喜悦与泪水中讲述了从第一枚仿制的“1059 ”导弹起飞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征服太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拼搏,一路凯旋,历经50 年风风雨雨的惊涛骇浪,雷鸣电闪般叩开宇宙之门的奇迹。
  《 天歌― 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 里描写的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高科技铁军。他们传承我们党我们军队的光荣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精髓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继续新的长征的情景,仿佛从书中跃然跳出,唤起人们对历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