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北汉燕王-第2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旱陌钦嬷康模撬荒芴运剑桓鋈苏季莅搅胰康陌0搅液驼珏荡蠡樵诩矗囟ɑ嵊泻芏嗨鍪滦枰枭蹋锷邢悴荒茉谡飧鍪焙颍哉甲虐搅也环拧8盖椎某鸷蓿锷邢阋丫渭窃诹诵闹校伤幌胍蛭约旱某鸷蓿跋斓桨搅液驼珏档幕槔瘢暇梗搅沂撬闹堪珏涤质呛退兹缫荒掏慕忝谩�
不过,悲伤是不会那么轻易就消除的,孙尚香决定,等到敖烈和甄宓的婚礼完毕之后,她会为父亲守孝三年,在这三年中,每日吃素念佛,为父亲的亡魂超度。自然,她和敖烈的婚礼,也被推迟到三年之后了。
在安抚好孙尚香的情绪之后,敖烈立刻把心思投入到和甄宓的婚礼上来了。当初他和蔡琰的婚礼,是先帝刘宏一手操办的,敖烈根本就插不上手,这次。没有了刘宏的帮助,敖烈只能亲自策划了。其实也没什么可以让敖烈操心的事情,一应大小事宜,自刘虞以下,燕京的文武官员们,在方方面面都为敖烈考虑到了,敖烈只是提提意见而已。
在燕京一众官员的努力下,关于婚礼的事情,很快就被弄好了,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甄宓这股东风了。
当月十五日。敖烈身着红黑色的吉服,骑着神骏无比的照夜雪龙驹,亲自到甄府把甄宓迎娶了过来。在迎亲的队伍中,赵云和诸葛亮一左一右。不时向路边围观的百姓们送上贺礼。并热情邀请百姓们到大都督府内观礼。这和以往的诸侯举办婚礼可是大不相同。也只有敖烈这个拥有后世思维的人,才能做得出来。围观的百姓们也是喜笑颜开,纷纷从家中拿出值钱的东西。赶到大都督府观礼,负责招待宾客的贾诩就像迎接贵宾一样,非常客气的把这些普通百姓招呼进府中,但是对他们送上的贺礼却一概不收。让前来观礼的百姓们,心中感概不已。
对于已经经历过一次婚礼的敖烈来说,婚礼的流程可以算是轻车熟路了,十分顺利的就拜完了天地,之后敖烈丢下齐聚一堂的麾下文武,任凭他们在大厅内大喊大叫,自己却来到了新房之中。
甄宓头上披着凤冠霞帔,独自一个人安静的坐在床边。听到敖烈的脚步之声,甄宓顿时觉得心跳加速,似乎像是要跳出胸膛来一般。前几天,甄宓好奇之下,曾经问过蔡琰,洞房花浊夜到底是什么样的,蔡琰当时立刻羞红了脸,不肯回答,后来在甄宓的再三追问之下,蔡琰才用蚊子叫一样的声音,传授给了甄宓一句经验:“开始……很痛,后来……就不痛了。”
对男女之事一知半解的甄宓,自然不明白蔡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她却清晰的记住了一个“痛”字,现在一听到敖烈的脚步声,甄宓近乎条件反射一半,想起来蔡琰的那句很痛了。
就在敖烈走进甄宓,伸手摘去她头上的凤冠霞帔的时候,甄宓就像是受到惊吓的小兔子一样,猛然跳了起来。看着甄宓受惊的样子,敖烈不由得失笑道:“某又不是洪水猛兽,你怕什么?”
甄宓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出来,她和敖烈相识也有两三年了,几乎什么便宜都让敖烈给占了,只差最后一道坎没有跨过,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于是,甄宓放开了胸怀,任凭敖烈抱起自己躺在了床上,在自己的身体上予取予求。敖烈的大手轻轻解除了甄宓身上所有的遮盖物,然后挑逗一样,在甄宓饱满的胸前划过,不停的拨弄着那两座玉女峰上的两粒宝石,惹得甄宓发出一阵撩人的呻吟,然后敖烈的大手一路向下,由高峰滑落到平原,最后又伸向了低陷的峡谷……在整个过程中,甄宓只感到浑身泛起一阵过电般的酥麻,除了轻声呻吟,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然而,当阵痛真正来临的时候,甄宓猛然在温柔中惊醒,发出一声极为痛苦的叫声,并且随着敖烈的动作,抑扬顿挫的变换起了音调。良久之后,敖烈停下了动作,爱抚着甄宓光滑、动人的**,轻笑着问道:“痛吗?”
甄宓直到此刻,才明白蔡琰所说的“痛”是怎么回事,忍不住白了敖烈一眼,咬着红唇说道:“能不痛么,都怪你,只顾自己,完全不顾我的感受。”敖烈很是委屈的在甄宓的酥胸上抹了一把,说道:“某已经尽量把动作放轻了啊。你要是还觉得疼,稍后某在轻一些好了。”
“稍后?你还要来?”甄宓把身体蜷缩成一团,尤有余悸的看向敖烈……
蔡琰正坐在房中独自看着书,一阵敲门声,忽然打断了她的思绪。蔡琰打开房门,看到甄宓楚楚可怜的站在自己的房门之外。蔡琰奇怪的问道:“今天是妹妹的洞房花烛夜,你不留在新房中,跑到姐姐这里来做什么?”
甄宓不由分说,一把拉住了蔡琰的手臂,口中用羞涩的语气说道:“姐姐,他太欺负人了,两次了,还不肯罢休,宓儿一个人对付不了他,特意来请姐姐帮忙的。”甄宓的话,让蔡琰的俏脸立刻红到了耳朵根,有心不依甄宓,但她也知道敖烈那方面的确实很厉害,担心甄宓真的会应付不来,于是蔡琰在羞涩之中,被甄宓半拖半拽的来到了新房中。
是夜,敖烈左拥右抱,在和蔡琰、甄宓的连番大战之后,依然显得犹有余力,最后,还是最有经验的蔡琰,使出了杀手锏,把自己的樱桃小嘴贡献给了敖烈,这才算平息了他心中最为原始的**,抱着二女大被同眠,在快要天亮的时候,才沉沉进入了梦乡。
这疯狂的一夜,是敖烈刻意这样做的。连年的战争,已经让敖烈的内心疲惫不堪,他需要找到一个宣泄口,把心中的杀戮和麻木不仁全部宣泄出去,而蔡琰和甄宓,无疑是他最好的帮手。(未完待续。。)
ps:ps“大琨今天生病了,每咽一口唾沫,都难受的要死,浑身也没有力气,如果明天还这样的话,就要去医院了,因此可能会断更。提前告诉大家一声,大琨不管欠下多少,都会尽力补回来的。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二百五十章整装待发
在度过为期仅仅十天的蜜月之后,新婚燕尔的敖烈和甄宓,就不得不暂时结束了如胶似漆的缠绵。而打断两人蜜月期的,正是甄宓的父亲甄逸。经过这十天的准备,甄逸已经准备好了当初许诺给敖烈的两千万钱和二十万斛粮食。
有了这些钱粮,敖烈立刻把心思转移到了出征匈奴、乌桓上来。在让政务府的人清点钱粮的同时,敖烈再次来到了将作监,他想看看红衣弩炮的进展如何。结果,王浑和马钧等人的效率,让敖烈大吃一惊。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他们不但完成了对红衣弩炮的改良,使红衣弩炮兼备了大秦大黄力弩和后世三弓床弩的优点,而且已经正式投入了生产,现在,已经有三十架红衣弩炮被制造出来了。
敖烈对四次改良后的红衣弩炮赞不绝口,认为这将会是战场上无往不利的大杀器。敖烈的赞誉,是比较公允的,改良之后的红衣弩炮,射程可达惊人的六百步,并且秉承了大黄力弩闻名于世的穿透特性,同时也按照后世三弓床弩的结构,完成了一枪三剑弩的改进,并且在三弓床弩的基础上,还有了一定的提升。在红衣弩炮上,常规配置的弩矢一共有五根,其中两根是粗如儿臂的标枪状力弩,另外三根则是和长剑的长短差不多的小型弩矢。这五根弩矢可以同时发射,也可以单独进行精准点射。其有效射程,是五百步,可以在五百之内,对目标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在不要求精准度的前提下,六百步的距离。也是可以达到的。
距离出征还有一段日子,敖烈叮嘱王浑和马钧加快建造红衣弩炮,争取在出征的时候,能造出一百架红衣弩炮来,如果让红衣弩炮成了建制,那可是相当可怕的事情。对敖烈的要求,王浑答应了下来,并保证尽快制造出更多的红衣弩炮。
回到大都督府中,敖烈又召集军事府的几人进行了一个小范围内的会议,确定此次出征的具体部队和将领。最后。在几人的磋商之下,敖烈决定这次出征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案,即以一部分老兵为主力,辅以大部分的新兵,让新兵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能够尽快成长起来。当然,敖烈口中的新兵。可不是刚入伍的菜鸟。而是经过了一年多严格训练的战士,他们的军事素养和战斗技巧,已经相当成熟,所欠缺的,只是亲身到战场上的体悟而已。老兵可以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会让没有踏上过战场的新兵感到踏实。而且在高顺等人的训练之下。敖烈不担心新兵们会出现临阵脱逃的情况,在敖烈的军队中,效忠敖烈的理念、勇敢作战的战斗风格和严格遵守军令这三点,已经衍化成了军魂。在军魂的引导下,临阵倒戈的事情,几乎不可能从敖烈的军队中看到。这也是敖烈用后世的治军思想,来管理部队的重要原因之一,打造部下军队的信仰,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
这次出征,敖烈预计投入六万兵马,其中,只有两万是老兵,分别是五千血杀军、五千虎贲军以及一万龙骧军。血杀军依旧充当敖烈亲卫的角色,负责敖烈中军的安全;虎贲军则是负责操作红衣弩炮,必要时,会以精锐步军的身份投入战场;而龙骧军则是此次战役的主力部队,以骑兵克制骑兵,最大程度的击溃匈奴、乌桓的骑兵,毁灭他们以骑兵为主要兵种的信心。
另外的四万人,都是最近两年内征召入伍的战士,他们中间,有些人已经踏上过战场了,但大部分还是第一次参加战争。高顺等人练兵的时候,依照敖烈的吩咐,经常会高一些模拟度极高的实战演习,可是再怎么真实的实战演习,也不可能取代真正的战斗。只有经历过真正的战斗,他们才能蜕变为真正的战士,敖烈很期待他们的成长。
在将领方面,作为血杀军统领的赵云和虎贲军统领的马超,是一定要跟随在敖烈身边的,龙骧军的统领吕布也会随同敖烈出征,再次和敖烈并肩作战。除了这三人之外,敖烈还点了张辽和徐晃的将,让他们负责指挥新兵,一起开赴战场。军事府中,诸葛亮和徐庶将作为行军参谋,随同敖烈一起前往。本来敖烈是打算带上贾诩的,可是贾诩的年纪毕竟有些大了,敖烈不忍心老是让贾诩东奔西跑,而且塞外的气候,忽冷忽热的,敖烈担心贾诩会不适应,所以就让贾诩留在了燕京。另外,最为暗影的领导者,李儒此次会带领一部分暗影成员,在暗中跟随在敖烈大军左右,为敖烈刺探匈奴、乌桓的军事机密,以便敖烈能尽可能的掌握两族的动向,从而制定出最为适合的战略方针。
出征的具体日期,就定在下个月的二十日。现在距离出征的日子,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内,军事府和政务府的众人都要忙碌起来,他们需要严格的核定每一名出征将士的名字,这些将士分别属于哪只部队、归谁统领等等细节上的问题;还要准备相应的物资军备,一应刀枪弓弩以及铠甲、旌旗等常规装备,同时清点钱粮,保证每一名将士的军饷,都能够按时发放到他们的手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古代行军打仗的定律。
与此同时,被敖烈点将出征的几名将领也没闲着,趁着出征前的二十多天时间,他们加紧对部下军士的训练,尤其是负责新兵的张辽和徐晃,更是对军士们的训练抓的十分严格,用敖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来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张辽和徐晃对这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