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重回永乐时代 >

第439章

重回永乐时代-第439章

小说: 重回永乐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

    燧石枪,也在研制中,有了王动的思路,只需要底下工匠的精心打造就行了。按这些工匠的表现,不用多长时间,燧石枪应该能搞出来。

    炮两种都制了出来,前膛炮后膛炮,长度暂定为2尺寸和5尺两种,

    前膛2尺炮,管长2尺,重百斤,车载,净铁打造,有5道箍,射1斤、半斤铅弹,配实心弹,开花弹两种,射程,两里到三里。

    前膛5尺炮,身用生铁铸造,长5尺,重5百斤,炮身有多道加强箍,适用,射7斤、3斤和1斤的铅弹,配实心弹,开花弹两种,用车运载,射程从三里到五里。

    后膛2尺炮,母炮以车载,配子炮5门,射时子炮装入母炮,射毕取出,再装填第二个子炮,每个子炮内有100铅弹,散布可达10丈

    后膛5尺炮,母炮载以炮车,配子炮3门,每个子炮内有500铅弹,散布可达20余丈。

    永乐只看到图,实物没见到,但他心也痒了,只等着哪天焦玉王动汇报演出。



………【第三章 金陵烟雨 第二一节 皇上狩猎】………

    永乐五年(1407)从正月开始起就没有安静过,先是直隶及浙江诸郡军民子弟,私自削为僧、赴京冒请度牒的就一千八百余人。朱元璋自己是做过和尚的,也知道和尚不事生产,所以要严格控制,所有和尚一定要到京城来领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受在明朝劳动法保护。这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永乐年间的聚在京城南京自行削的假和尚,与数十年后聚在京城北京自行了断的假太监,都是太明朝历史上的怪事,这曾经是个笑话,被后世的历史学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永乐年间的繁华绝对掩饰不了老百姓生活的悲惨。做和尚是比要饭还要可怜的选择,毕竟要饭的还是可以娶妻生子,传宗接待,而当了和尚就麻烦的多了。正月的和尚事件被永乐强势弹压下去了,一千八百多人中有一千五百多人被流放。

    最让永乐不开心的不是和尚,而是皇后的病情。徐皇后对与永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永乐在这里似乎继续了他父亲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不过不同的事,朱元璋后来纳了一大堆妃子后,生下了一大堆的儿子女儿,以至于永乐继位后,还有待字闺中的皇妹在。永乐帝到目前为止,只有四个儿子,其中三个都是徐皇后生的,而这三个中,太子不提,汉王,赵王都在靖难中表现的非常出色。徐皇后的贤淑更是让永乐欣慰,她不只是母仪天下,统领后宫,更是把一帮臣子的夫人们教导的规规矩矩,这是永乐帝意想不到的收获。

    永乐帝的眉头还没有舒展开的时候,二月,广西浔州、柳州等地土司起事。这些蛮夷之地的造反时有生,且遍布偏远行省。朱棣已经命广西总兵官都督知韩观前去镇抚,但这种事总是让他心里不爽。花钱打仗死人都不是什么大事情,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人会造反?时局所致,还是?

    除了广西以外,川陕交界处的弥勒教自洪武年间就开始造反,历三朝,已剿了八年了,主事的金刚奴还没被擒杀,还新闹出一个匪仇占儿,头疼呀。

    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能让永乐开心一下的话,那就是安南的战事,主要的战事基本结束,各种捷报纷至而来。明军追击至日南州奇罗海口,安南军队残部全军覆没,胡氏父子仅以数舟逃遁,到了五月底尘埃落定,明军在当地百姓协助下,擒获胡一元及其子胡澄,随后又擒胡汉苍和伪太子胡芮。至此,明军出师仅一年,大获全胜,消灭了纂位的胡氏政权。

    然后接下来的报告就让朝庭里的一干人不知东南西北了,作为战报,得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八十、户三百十二万,看是例制,张辅是按着靖难那会攻城拨寨的心态去打的,战报送到京城,朝庭里的那帮文臣也飘飘然了。

    接到战报的第二日,群臣亦入贺曰:“黎贼父子违天逆命,今悉就擒,皆由圣德合天,神人助顺。”朱棣很不好意思的说:“天地祖宗之灵,将士用命所致,朕何有焉。”这会他们都忘记了开始对安南人民许下的诺言。另一股私潮汹涌而起,不再寻找所谓陈氏子孙之贤者,而是另谋在安南开设三司及郡县。

    怎么处置安南,成了朝庭里的一件大事,朝中一干大员议了又议,最后分成两组。一组认为打完走人,屯兵与广西,广东和云南,只要安南回到开战前的状态就好,安南那边扶个宗室之后,弄个听话的玩偶。另一组的意见是,则变了,强烈要求皇上直接把安南收为行省,设指挥使,收归大明朝所有。

    永乐帝一时也定不下来,正在这当口上,焦玉的消息终于传过来了,请皇上过去观礼,试看枪炮局新制的火器。

    永乐大喜,半个月前焦玉还有谦虚,怎么真的没用到两个月时候,一个多月就把火器给制出来了。

    隔日,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户部尚书夏书吉、工部尚书黄福、文渊阁大学士解缙、右谕德金幼孜、翰林学士胡广、右庶子杨荣、左春坊大学士黄淮、左谕德杨士奇,永乐文臣的精华;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成阳侯张武、泰宁侯陈厚、武安侯郑亨、武定侯盂善、同安侯火真、镇远侯顾成、靖安侯王忠、武城侯王聪、安平侯李远,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靖难武将的杰出代表。一干人浩浩荡荡的簇拥着当今皇上,大明永乐帝朱棣,以及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出西安门,经珍珠桥向西直行,过钟楼鼓楼,再往西北,自仪凤门出京城,到龙江关,也就是下关码头,然后分做三条大船渡江狩猎。这些有名有姓的就算了,皇上出游,担行保卫工作的人不能少,仪仗更是要齐全。三千营的人马全拉出来了,这还没算上锦衣卫的,锦衣卫也是整整拉出了一千人。

    此次狩猎声势极为浩大,除了一帮武将外,还去了这么多文臣,让那些没有资格同去的文武官员觉得有点奇怪。

    定远伯焦玉早早就在下关码头等着皇上了,此次名为狩猎,实为考察枪炮,以他定远伯的职级根本不够格做个亲随,所以他只能在码头这接应,而不能随着皇上风风光光的出皇城出京城,不过这也就够了,他倒不大在意那些,关键是把这火器制好。

    如果说皇上出游最痛苦是谁,其实还不是三千营和锦衣卫,定远伯焦玉临到皇上亲临的前三天,经王动提醒才突然现,通往靶场的路不够宽,皇上的仪仗好象摆不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焦玉又不得不先修路,本来王动也是对他说过,这路不行,不够宽,且是个泥灰路,以后千斤,万斤的炮很难拉进来。而且现在又是多雨的季节,这种泥路,万一下雨,骑兵一跑马,步卒踩,还有车压,等皇上到了靶场里,估计成了泥猴子了。

    时间紧,任务重,焦玉最后不得不向皇上奏明了路的事,最后,皇上下命,调了三千兵马过去砍树,又到龙江船厂拉来了十几车的石灰木屑,防着下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王动又问焦伯爷,皇上于靶场何处观炮为最佳,这一下把焦玉给问住了。靶场是个山谷,从头到尾也就三里长,为准备皇上过来看,已经搭好了台子,但这个台子,也只能看枪射击,炮打起就只能听个响了。前膛五尺炮,射程三至五里,这个小山谷不够它打,本来他们设计的试炮位是在半山腰上,从这座山腰打到另一座山腰,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么远,皇上怎么看,这是个问题。

    焦玉这叫一个郁闷,看着焦大人愁的样子,王动笑了。

    “焦伯爷不必伤神,此事交给静之,到时包管皇上看的清清楚楚。”



………【第三章 金陵烟雨 第二二节 太子汉王】………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当年朱元璋不是很爽自己的太子,以为太子羸弱,但太孙却让他很喜欢。到了永乐帝的时候,太子朱高炽显然又不能入他的金眼,不只是软弱,而且长的不行,实在是太胖了,还是个瘸子,以至于走多几步就要两个公公去扶,但皇孙却又得朱棣的欢心。所以有的时候,自己没本事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培养一下自己的孩子,从他们身上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样的故事一直在中国传承,至少当年雍正也是靠着乾隆,得了康熙的青睐。

    汉王朱高煦,朱棣家的老二,生性凶悍、举止轻佻好色,当年朱元璋就很不喜欢这个孙子。洪武皇帝死的时候,各地藩王不得进京,但他们的儿子却被明令进京服丧。朱高煦的大舅徐辉祖早就对自家的妹夫不顺眼,特别注意监视燕王派到京城的三个儿子,结果,这个朱高煦还真是个牛人,居然盗了徐辉祖的马,渡江北逃。逃了就算了,还一杀了不少人,他清楚建文帝是要诛他一家的,所以路上碰到不爽的全都杀了,连驿丞也杀,满朝文武一片指责。

    燕王起兵的时候,老大留在北京城看家,老二老三跟着他打仗,结果朱高煦在靖难中的表现非常的突出。白沟河一战,朱棣几乎送命,好在朱高煦赶到,斩杀瞿能父子。其后燕王东昌战败,座下第一名次张玉战死,又是朱高煦赶到,打败了南军。浦子口,败徐辉祖又救朱棣。成祖朱棣在自家老二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从此多有骄纵,还意味深长的送了老二一句话,“世子多疾”,你大哥身体不好,病很多。言下之意,老子我身体这么好,你大哥走两步都要人扶,他若死在我前面,那皇帝的位置就是你的。而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行不法之事。

    成祖即位,不多久就开始讨论立储的问题,朱高煦得到了武将们的一至拥护,其中又以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最为铁杆,不过朱高炽却得到了文臣的支持。在这里有个掌故,当时有位大臣画了一幅画献给皇上,一只大老虎和几只小老虎,大家还在赏画的时候,解大才子提笔在画上写诗,解大才子不止是对子功夫一流,他的书法也是一时之冠。“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努,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成祖读懂了这诗的意思,于是册立朱高炽为太子。至此汉王朱高煦把解缙恨的一个洞。

    老大当了太子,坐等着当皇上,朱高煦心有不甘,结果他又被封到了云南,苗蛮之地,他更不爽。于是赖着不走,正好皇后又病重,他好象应该在床前尽孝,朱棣也拿这个赖皮儿子没办法,其实也是心里喜欢,于是他就一直赖在了京城,他可没有闲着。武将是老底子,只要一起喝喝酒吹吹吹女人就行了,文臣那边,应该好好下下功夫了。

    很快的汉王找到了一个帮手,都指挥佥事纪纲,此人职掌锦衣卫,这是大明朝所有官员都头大的部门,尤其是文官。

    纪纲平素除了和皇上及自己下属打交道以外,其他时间就是折腾文武官员,自己也算是武人出身,粗通文墨,所以他一直想扎进文臣的圈子里,却不想到,第一次伸脚过去,就被解缙一记打狗棒打了回来,从此看到文人就是恨。

    关于纪纲在解缙面前吃瘪的故事是这样传说的,某日,一帮文臣凑在一起讨论诗词,兴起,大家一起对对子玩,正好纪纲过去凑趣,轮到他,支支吾吾弄不出来,于是解缙接棒“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把纪纲一张老脸弄的红黑。

    从不出京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