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还楚留香-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朝建立后,西域即今新疆仍然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1514-1678年),直到清朝初年才被由瓦剌演变而来的漠西蒙古所灭。所以,明朝时期,西域地区并没有直接归明朝中央政权管辖,但却在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蒙古族的一支统治之下。
众所周知,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这是西藏正式纳入我国版图的开始。元朝还在西藏直接建立地方军政机构,名为“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隶属于宣政院,并驻有军队,进行人口调查,派遣繇役,征收赋税。
明代称西藏为“乌斯藏”。洪武时,明朝在西藏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即乌斯藏都指挥使司及朵甘卫都指挥使司,又设有指挥使司、宣慰使司、招讨使司、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综理军民事务。永乐时,明朝还修了从雅州(今四川雅安)到乌斯藏的驿道,设置了驿站,大为便利了西藏与内地的交通。西藏盛行喇嘛教,喇嘛教分为许多派别,其中主要是红教和黄教。红教最先兴起,在元代势力很盛,成为西藏最大的教派。明朝永乐年间,青海藏族僧侣宗喀巴在西藏另创黄教。黄教兴起以后,红教就逐渐衰落下去。永乐时,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来京朝见,被封为“大国师”。宣德时,释迦也失再度来京,又被封为“大慈法王”,所以西藏不但从元朝起就是我国的正式领土,实行有效的统治,而且明朝时对西藏的管辖还进一步加强了。
元朝被推翻以后,元朝皇族退回蒙古草原,起初仍保持元朝国号,继帝位者仍称皇帝,历史上叫作“北元”。明朝初年,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大部。鞑靼部居住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以及贝加尔湖一带。瓦剌部居住在今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和准噶尔盆地一带。兀良哈部居住在今兴安岭以东,松花江以西,呼伦湖以南,西剌木伦河以北。兀良哈部在洪武时归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在其居地设置朵颜、福余、泰宁三卫指挥使司,任用其首领为指挥使。又封儿子朱权为宁王,镇守大宁,以控制兀良哈三卫。永乐七年(1409年),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及库页岛的广大地区。从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明成祖及宣德皇帝先后派遣太监亦失哈等多次巡视奴儿干地区,并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先后立有《敕修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两块石碑,记述了奴儿干都司创建的经过及亦失哈等来此巡视的情形。可见明朝对于东北地区也一直进行着管辖的。
学而远行之揭开神秘的西域(下) '本章字数:5139 最新更新时间:2009…10…30 10:23:42。0'
古代的蒙古人最早信仰萨满教。萨满教崇拜神灵,把世界分为三种:天堂在上;诸神居之;地为之中;人类居之;地狱在下,恶魔居之。而掌教的巫师则宣称自己集万能于一身,除了能役使鬼魅为人祛除灾难外,还能占卜吉凶,预言祸福。他主持传统仪式,代氏族成员求儿、求女、求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为氏族成员治病等。在早期,则参与解决部落的重大疑难问题,直至决定首领的继承,战争与和平等。成吉思汗就曾设置“别乞”(教长);专门管理萨满事务。
17世纪以后黄教虽然传入蒙古地区,但萨满教的遗迹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仍然保存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祭天: 祭腾格里(天)是各种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山丘等高处立木头或石堆等标记,以此代表“腾格里”。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祭祀。立标的山丘被视作禁地,这是蒙古人中最普遍的祭天形式。祭天分红祭与白祭。红祭时用整羊或羊的心脏。随着黄教的广泛传播,红祭逐渐被废除,改为白祭。白祭主要指的是以酒和奶制品来祭祀。此外,祭天时指定一只羊为“供品”,但不把它宰杀,给戴上“色得尔”(表示神圣的记号,即给羊脖子上拴上彩色布条)后给天磕头。戴“色得尔”的羊是神圣的,是腾格里的财产,任何人不得冒犯,不得宰杀,直至它自然死去。
祭地: 祭地也是蒙古人自然崇拜的一种。蒙古人有“天父地母”之说;认为大地上有名的山川和奇特的草木都有自己的主神。蒙古人把鲜奶和奶酒每天早晨酹向所在地的山巅,表示致祭。蒙古人非常崇敬具有奇特形状和颜色的山崖、丘陵山及温泉,认为那里有精灵居住,因此祭祀它们的同时;又禁止人们在那里砍柴,杀生和动土。
祭敖包: 这是蒙古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是草原上习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 顶上要插柳枝为丛,立竿为柱。“垒石成山”;“视之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祀时间一般在农历5…7月;祭礼仪式一般由扎萨克喇嘛、王公贵族主持。喇嘛要焚香颂经。而每一过路人都在敖包上面放石子或随手拾到的东西,同时乞灵于被假想在那里的神。过路人边祷告放石敖包上面,边伸手向前乞求保佑一路旅行平安。
祭火: 祭火也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典之一。在新疆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一些遗迹。在节日喜庆、婚丧大事上祭天、祭地之一就要祭火。点灯节(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就是祭火的一种表现,是典型的黄教活动中渗合着萨满教遗迹的表现。
“萨满”一词源自通古斯语Jdamman,意指兴奋的人、激动的人或壮烈的人,为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也被理解为这些氏族中萨满之神的代理人和化身。萨满一般分为职业萨满和家庭萨满,前者为整个部落、村或屯之萨满教的首领,负责全族跳神活动;后者则是家庭中的女成员,主持家庭跳神活动。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力量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
明代蒙古人的宗教信仰新旧并存并且复杂多样,既有古老的图腾崇拜,又有原始的萨满教;既有蒙元时代颇为流行的景教信仰,又有西域回回人信奉的伊斯兰教。至于蒙古人在16世纪末叶第二次改宗,引进藏传佛教新兴的一支格鲁派黄教后,黄教成为明代蒙古人的主要宗教信仰。
一、马儿古儿吉思可汗的景教信仰及相关事迹
北元蒙古大汗兀客克图合罕马儿古儿吉思(keg…tü qaγan Margürgis),太松可汗脱脱不花之幼子。马儿古儿吉思,明代汉籍又译作麻儿可儿、马儿可儿吉思、麦儿苦儿吉思、马儿苦儿吉思、马可古儿吉思等。萨冈彻辰《蒙古源流》中说,这位可汗名来自佚名《黄史》。keg…tü,意为“坐在驮箱里的”,因年龄幼小当出征时放在驮箱里而出名。明朝人从这位可汗开始称年幼的蒙古大汗为“小王子”。
关于马儿古儿吉思这个蒙古可汗的名字,日本学者冈田英弘早已指出:“其名即叙利亚语‘圣乔治(Saint George)’之谓也。叙利亚语为景教(Nestorian Christianity)之公用语。由此可证该教之遗脉于十五世纪尚存于蒙古。”①
杨绍猷先生说:“景教也没有在蒙古绝迹,马可古儿吉思(乌珂克图汗)的得名亦与景教有关。”②乌兰援引法国汉学大师、大蒙古学家伯希和的结论,进一步解释说:“Margürgis,来源于叙利亚语,Mar是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教职名,gürgis原音为Giwargis(相当于英语中常见的George?? 乔治),转为突厥语和蒙古语的Krgüs或Grgüs,再转为Kürgis或Gürgis。”③
马儿古儿吉思可汗是北元蒙古大汗中惟一一位信仰景教④的人。这说明元朝灭亡后,在退回到草原的蒙古人中,仍然有人在信奉景教。两《黄金史》(即佚名《黄金史》和罗桑丹津《黄金史》,下同)对这位大汗的事迹记载很简略。佚名《黄史》说,瓦剌的首领也先因内讧死后,太松可汗的小哈屯萨睦尔太后拥立他即位,后被成吉思汗之弟哈赤温后裔多豁郎台吉(Do γolang tayii)所弑杀。萨冈彻辰《蒙古源流》此段内容基本上来自佚名《黄史》,但说多豁郎台吉为doloγan tümed之人,即相当于汉籍的多罗土蛮(即七土默特)部人。此人即明代汉籍的瘸太子或瘸王子。
据《明实录》载,马儿古儿吉思可汗在位12年,即从明景泰六年(1455)到成化二年(1466)。据17世纪蒙古文史书,他是由哈剌嗔(Qarain,清译喀喇沁)部的孛来太师拥立的。据明代汉籍可知,孛来杀死瓦剌强酋阿剌知院之后自任太师,并拥立马儿古儿吉思为可汗。他与另一位东蒙古的强臣别里古台后裔毛里孩王相争,把持马儿古儿吉思可汗时期的朝政长达10年之久。他在明成化元年(1465)十一月为毛里孩王所杀。⑤
两《黄金史》所记马儿古儿吉思可汗的在位年与《明实录》的记载出入不大。⑥佚名《黄史》、萨冈彻辰《蒙古源流》所说他被多豁郎台吉所杀与明代汉籍中所记他为孛来、瘸太子二人所害相符。
二、瓦剌异姓贵族的伊斯兰化
17世纪蒙古文史书中记载的巴秃剌丞相(Batula ingseng),蒙古学界一般认为即明代汉籍中记载的马哈木(此名系阿拉伯文Muhamud或Mahmūd,回回穆斯林常用男性经名,意为“被赞颂的”),而阿速惕人阿鲁台太师(Aruγtai tayii),即明代汉籍中记载的东蒙古强臣阿鲁台;阿台可汗(Atai qaγan)即明代汉籍中记载的阿台。蒙古文史书又说,巴秃剌丞相之子为巴黑木。乌兰在其《〈蒙古源流〉研究》一书中指出,霍渥斯、和田清、伯希和等多数学者都认为巴黑木即马哈木的同音异译,而《蒙古源流》误为马哈木之子脱欢的原名。⑦
蒙古文史书还记载了也先、太松可汗(即明代汉籍的脱脱不花或不花可汗)手下的不少大头目。如阿剌帖木儿丞相(Alaγtemür ingseng)、 阿卜都拉?彻辰(Abdula Seen)、阿把巴乞儿?大同(Ababorgi Daitong)等等。
蒙古文史书以神话故事的形式记载了瓦剌首领也先与太松可汗交战前双方对峙的阵容,提到了不少重要人物。⑧这些人物并非虚构,历史上确有其人,这一点蒙、汉文史书能够相印证。著名蒙古学家伯希和较早注意到蒙古文史书所提的一些瓦剌人名,谈到Sadula和Abdula Seen等人,并指出《蒙古源流》的 Abdula Seen是穆斯林人名,应写作阿卜都拉?彻辰。⑨
这里Seen是蒙古语,意为聪明、智慧,而阿卜都拉即阿拉伯语Abdallāh或Abdullah,一般音译作阿卜杜拉,系伊斯兰教徒常用男性经名,意为 “真主之仆”。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文献史料也常见此名,按元代译音惯例,此名多作“阿都剌”或“暗都剌”。瓦剌的异姓贵族权臣也先,就是借助这位阿卜都拉?彻辰的出谋划策,挑拨太松可汗(脱脱不花)与阿黑巴儿只吉囊两人的关系,因而打败了太松可汗并诱杀了阿黑巴儿只吉囊。这样也先为篡夺蒙古大汗的宝座扫清了障碍。
宝音德力根据《明实录》所记受到明廷赏赐的脱脱不花可汗和瓦剌首领也先所部的人员名单,对这些人物做了一些考订。其中Esen tayii即也先太师;Alaγ